電子商務產業變動快速,【SmartM 電子商務週報】提供各國最新、最即時、最實用的網路行銷業界動態與知識。 【慈濟月刊電子報】提供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的彙編選粹,慈悲與智慧的雋永語錄,是您日常生活中的心靈資糧!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7/05 第469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游於藝/人文攝影
閱讀〈武俠小說〉/慢讀一本快意書
人文薈萃 書評〈詩〉/路是詩歌的底片
書評〈文化研究〉/知識的瑜伽

  今日文選

游於藝/人文攝影
黃華安/聯合報

我個人所期許的人文影像,是能抒發個人心中塊壘,表現情境和意境的美學之思,並巧妙的運用攝影中的光影深淺,表達出美學種種不同的層次……

我們一般所謂「人文風景」不是在風景中擺入人物即可,難道拍狗就叫「狗文風景」,拍貓就叫「貓文風景」嗎?人文不是如字面定義這麼簡單。很多人以為拍庶民生活、戰爭、災難等題材就是人文攝影,殊不知這充其量勉強算人文記事,就如同新聞報導般如實地記載與再現事件的發生,與真正的人文攝影應該還是有一段距離。

個人以為好的人文作品除了寫實再現外,應該要有更深的意涵與藝術深度,而非讓人看了一目了然。易言之,在光影與寫實外,應該具備詩意的美、畫意的美與意境的美。除了一般唯美外,還要能引發更深一層豐富的意涵與情感。實際上人文攝影並不一定要有人來表現,正如宋徽宗的畫院考題「踏花歸去馬蹄香」,最後中選者是以蝴蝶翻飛來暗喻「香」的存在。所以拍落葉可拍出一種孤獨、惆悵,與對時光流逝的感嘆。又如拍桐花可以呈現出一種「風清影細,桐花如雪,蕊發春華,與夢俱飛」的幽微情思與悠然畫意。而這些意境與情感表現,必須藉由拍攝者自身的情性、人文素養與高超技巧,方能精準地呈現出來。

而人文素養,一般上是來自後天學問的薰染而形成。就修習傳統而言,儒釋道的思想,往往統攝在中國人的生命意向上,並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個人的風度。如儒家講「中庸之道」,表現出的是不偏不頗的人生態度,或道家強調「自然質樸」和「清靜無為」,因此以清雅和疏淡的生活為重,或是佛家以空性作為生命的追尋,所以行為上也就有了「應無所住」的行為風格。這些思想的選擇,自也形成了個人的人品胸次。潛移默化而投射在藝術創作中,必會呈現出拍攝者的生命意境。

如元代畫家倪瓚談書畫,強調要寫出「胸中逸氣」,也就是說,創作者需要具有一種人性的自覺,個性的思想和情感,並以美學的方式,表現在個人的作品中。如北宋時期的文人畫,注重的是個性的發揮,追求清新自然,以及追求畫中涵泳出詩的意趣和韻味。因此蘇東坡對王維的畫下了「畫中有詩」的評語,說明了藝術表現的理想意境,是表現在畫面背後那分「蕭散簡遠」的詩味中,使得「畫盡意在」,唯有這樣,才會給人一種耐人尋味和餘味無窮之感。

所以宋元的文人畫,可以做為人文攝影的某方面借鏡,也就是如何在影像後展現出另一層意趣和意涵來。如前面所提及的,除了寫實再現之外,人文攝影所追求的是影像背後一種更深一層的意韻表達。因此,忘形得意,固然是道家的說法,卻也是通向了藝術境界的表現。意境之中,自有個人生活美學、情念、氣度與思想,這在攝影作品中,也就構成了人文的生命氣性。

當然,人文攝影要打動人,除了意韻的展現之外,還要有情。而意韻涵泳在情中,是以好的藝術作品,基本上必須融鑄作者的真情實感。所以,攝影也是攝情,因此攝影者不可不生情。情意的表現,是創立意境和風格的表現,也就是人文內涵的表現。因此情意不可不真,不真或虛假,就難以表現出生命感來。不具生命感的作品,可以打動人心,引起共鳴嗎?或更進一步的說,可以成為好的藝術作品嗎?

古代所有傑出的創作者,都知道情之一物,可以銷人魂魄,攝人心魄。所以明代的惲格在《南田畫跋》中說﹕「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生情。」也就是說,只有以情動人,才能引起觀視者的注意,也才能打動人心。某方面而言,這理論其實已注意到創作和欣賞之間的結構關係了。

而人文,原就以人為本,情和意必然需要涵具於人文之中,才能顯出生命的大氣和溫厚。儒家的人間關懷,現世情意,則是另一種表現。那是入世和具有實踐價值,或在人倫教化意義上尋找一種人間的秩序。不論是對國家、對家庭、對社會等等,都要負起某種歷史的使命。在藝術的渲染下,這也是一種人文的美學表現。然而,就個人而言,卻是比較傾向追求道家的虛靜之美。一種能結合詩意、畫意和書意的意境展現,或拍攝出生命的精神意韻來。

東晉時期的顧愷之在提到畫意時曾經說﹕「手揮五絃易,目送飛鴻難」,講的是要以形寫神,在創作上,不是這麼容易的事。寫形易,寫神難。所以要表現個人的精神狀態,必須臻至化境。尤其在攝影方面,能涵攝形、神和情,又能由此而展現意趣,無疑可以說是考驗了一個人的才情和才性了。

我個人所期許的的人文影像,是能抒發個人心中塊壘,表現情境和意境的美學之思,並巧妙的運用攝影中的光影深淺,表達出美學種種不同的層次。因此,在具象的影像之外,希望能借助文人畫的意境表現,突破傳統的攝影技法,以意馭形,或以意喻象,穿透象徵,以達到生命與物我合一的境界。

總而言之,以詩、書、畫、影,融攝一體,以大化合一,開展出攝影的美學意識,山水間自有胸中丘壑,人物中也有生命實踐,以中國哲思觀照生命當下的同時,也希望能將之投射在攝影作品中,這一如文人畫一般,由此展現出攝影中,另一面令人神迷和清澈的色彩。

最後,就以我所寫的一首絕句做結束﹕

影中參造化
萬古意生煙
象外尋蹤跡
心隨夢自閒


閱讀〈武俠小說〉/慢讀一本快意書
吳鈞堯/聯合報

推薦書:上官鼎武俠小說《王道劍》(遠流出版)

書桌上,《王道劍》平攤,我摩挲雙手,耽看書頁,遲遲未翻。它是一冊祕笈,更像久違的戀人。我竟感到微赧。作者上官鼎數十年後,重出江湖,再敘俠緣,料其胸臆,必定如火。羞赧與火,都一樣的紅。

正襟危坐讀武俠,是十多年前的事,當時人生與故事都困頓,托詞進武俠世界尋寫作祕方。刀光與劍影齊發,掌風和內力共鳴,嗡嗡嗡地,再也看不見自己,何論祕笈?這回讀《王道劍》,卻須站上兩個點,一是迷它、二是賞它。迷與賞,都是招式,前者無招,後者有招。而有招,哪能盡詮無招?

劉兆玄(上官鼎)自承寫就該書,與大學好友陳棠華有關。陳於福建寧德從事新能源科技,幾度邀約劉兆玄前往參訪,始終未能成行,後陳因敗血症驟逝。劉於2012年造訪,得知寧德老城藏有明朝建文帝線索,不禁質疑,難道建文帝未曾罹難皇宮火燹,而隱匿南行?靖難之役,成為《王道劍》的歷史背景,向前追溯朱洪武與明教恩怨,往後延傳建文帝、燕王宮廷爭鬥,更興天竺與中原武林爭霸。

《王道劍》的故事架構是古典的,朱元璋逼死大將傅友德,錦衣衛誅殺後代,明教軍師方翼於急難中,救出傅友德孫子傅翔,展開武林奇遇。金庸《倚天屠龍記》寫元末明初,明教教主張無忌與朱元璋等各路好漢起義,讀《王道劍》,隱約看見歷史的承繼,《倚》與《王》彷彿一前一後,說劍比劍。

《王道劍》氣勢龐大,人物紛多而鮮明,難以想像是時隔四十六年,僅花十五個月就寫完。首先,史料的考據跟使用就是一難。關於「胡惟庸案」、「藍玉案」、「南北分榜」等,該如何賦與政事江湖味,讓它們成為骨血,而不是雞肋。其次,生活雅情與習俗,常能畫龍點睛,釀酒技術、板鴨與桂花鹹水鴨孰勝孰劣、乃至於鄉間小渡或皇宮大殿等,便適時入文,描繪生活。再則,武俠小說不能不論武,但武俠發展至21世紀,還有什麼新招?上官鼎仍練出讓人著迷的招式:「火候」用在讀書與武功、傅翔以「見獵心喜」方式練武、「罩門」的動態學、完顏老道的「後發先至」等,都一新武林。

武俠小說的出招訣是「快」,但又必須「慢」。形容夕陽西下,「天邊一條長雲有如一抹胭脂,襯著越來越暗的山色」。寫鄭大娘的跑堂阿寬,懷疑傅翔要搶他的工作,再疑心鄭大娘看上傅翔,就一籃剝或不剝的蝦,就讓阿寬活得眉目十足,何況是其他主角。

《王道劍》依循歷史,單元性格強烈,以全知、分述方式,展推理陣法,施行輕功快走名城古剎,浮雕人心的真跟險,江湖便這般,一點一點地長大了。

長得好大的江湖就在書頁裡。忍不住跟自己說,別太快讀完哪,儘管這是一本「快書」。但我知道,快招與慢招,是能並駕齊驅,共同策動一場武俠的。也唯有如此,才能完整一個武俠世界,讓讀者忘了,他們是誰。


  人文薈萃

書評〈詩〉/路是詩歌的底片
嚴忠政/聯合報

推薦書:路寒袖詩集《那些塵埃落下的地方》(遠景出版)

在塵埃落下的第一秒,過客依然是過客,而詩人路寒袖卻是為永恆倒數!轉瞬,「那地方」就成了永恆,成了帶有情感的「遺址」,深深寫入時間的縫隙。

《那些塵埃落下的地方》是一本地誌詩集(同時也是地誌攝影),循著詩人記憶的路徑,開卷的第一首是〈台灣速寫〉,台灣東部在詩人鏡頭下,海灣的表情像一彎微笑!淺淺的,海灣瞬間入鏡,那微笑和太平洋也就「凝固」了,並且在詩人的意識下,轉勢帶出某種屹立與崇高,堆高為玉山。那是「站在笑意的最深處」的玉山,風從山巔一路收斂了語言技巧,最後在雲的恬靜中收束,「所有的雲都在比賽/誰是/最早入睡的/乖寶寶」。

地誌文學可以說是在路寒袖手中蘊藉含蓄的帶出了人文與天地的合流。人情舟楫中有溪流的吟哦,來去之間有祖靈的應許,知感交融,讓這本詩集不是從甲地到乙地的「走過」,而是詩意的「棲居」。這對於所謂的「生命書寫」,同時也提供了個人生命史與故鄉的連結,一如〈新店素描〉所寫,那吊橋其實是「懸掛於時間兩岸的吊橋」,昔日的茶座早已改喝咖啡,老街開的都是「新店」。在情感的屬地,誰是國王?我們與某個成長過的地方對話,地誌本身便是一種「成長」,我們在裡面拉出一條時間軸,然後才能標記「一些人」、「一些事」。

《那些塵埃落下的地方》在落腳中壢老街之後,接著進入的是台中。「卷二」寫〈重劃區〉被重重劃了一刀(心於是荒蕪),也寫〈惠來遺址〉如何諷刺地變成豪宅大戶。正所謂,每一句不滿都是為了愛,這些都是對於故鄉的覺察。

卷三的「青春過站不停」與卷四的「月光就躺成沙灘」,同樣在詩人的額際留下詩歌的底片。在路寒袖的額前,阿里山的清晨、玉山的圓柏,乃至旗後砲台,它們都蹲好了姿勢,隨時準備喚出雲霧,起身迎接我們,只是不知道「讀者」起身了嗎?

詩人說:「落日是我/發射的唯一砲彈/讓它每天懸掛海面/為歷史的蒼茫打光」。為此,詩人也已經拿出相機,並以自己的文字為底片。我看見「塵埃」在懸浮中,正努力儲存某種集體,那個,也稱為「土地」的,塵埃落下的地方。


書評〈文化研究〉/知識的瑜伽
楊富閔/聯合報

推薦書:蔣竹山文化研究《島嶼浮世繪──日治台灣的大眾生活》(蔚藍文化出版)

無論是令人眼睛放亮的書封內頁設計、或是作者對日治台灣學術與想像兼具的當代詮釋,一種掩卷卻讓讀者燃起更多求知慾的行文方式,《島嶼浮世繪──日治台灣的大眾生活》除了展示著知識大眾化的新方法,同時是提供其生也晚的讀者們重返日治台灣的新徑路。

全書結構以「鳥瞰台灣」、「帝國之眼與展示台灣」、「地景與記憶」、「空間、休閒與大眾文化」、「性/別台灣」、「舌尖上的台灣」、「身體規訓與公共衛生」七大項,熟識台灣研究的讀者該發現七種分類實是近年研究的七種熱門主題,因是聚焦大眾生活,時間則偏重三O年代後的的日治台灣。

寫法上一個特殊之處,便是對電子資料庫與先行研究成果的靈活運用,此點體現在報刊與日記支撐全書論述血肉:前者以《台灣日日新報》與《大阪朝日新聞台灣版》為主;後者通過《水竹居主人日記》、《黃旺成先生日記》、《灌園先生日記》,尤其作者對《吳新榮日記》出神如化的解讀,讓我們順道窺探了一代南部文人醫生的精神樣貌;再者作者絕不偏廢的庶民視點,為我們補充昔日台人還曾以搭船方式參加環島修學旅行、開向北投的納涼列車述說殖民地的暑熱難題、齊整的行道樹景觀與實是文明表徵等史事。全書以林獻堂參加始政博覽會開場,不同觀場展示著不同台灣想像,一如全書再現日治大眾的種種知識相,可以說是近期讓人不忍釋手的精采製作。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歷史現場的重構納入當代觀照,顯示殖民性與現代性的齟齬其實延伸至今,同時提示日治台灣大眾生活並非局限於三四十年代:比如傳鳩會與賽鴿文化的鏈結、市區改正與都更議題的參照閱讀、喫茶文化與野球運動的前世今生等。關於戰爭時期與大眾生活的探討更讓人意猶未盡:曾經作為意識形態具象物的銅像,竟也需徵召成為軍用材料;林獻堂的PARTY因著「東亞奉公日」的禁酒規定,不得不取消;我尤其喜歡動物慰靈祭、人與動物因著軍事政策形成的新親密關係,書中提及戰爭時期圓山動物園不再只是休閒空間,而是布滿權力鑿痕的處所,原來動物也是國家動員的一部分。

台灣研究與史料出土密切相關,近年因著史料數位化與相關論文出版,在我們眼前是大量經由數位網路、電光石火檢索下的知識生產,那像被遮蔽在歷史進程上的庶民記憶,重新折射、加工而出的真實,富於詩意、更具力道,如知識的瑜珈,讀者不妨將文學文本一併納入閱讀視野,更利於我們立體化日治台灣的認識。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