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聯合報文學大獎 決審會議記錄
時間:2014年6月29日(六)下午3時
地點:聯合報總社204會議室
決審主席:陳芳明
決審委員:王德威、施淑、楊照、陳芳明、陳雨航、陳義芝、廖玉蕙(依姓氏筆畫排列)
評選方式:由每位決審委員推舉一位最近三年內有著作出版的作家,並提出其代表作,與近作合併討論。
入圍名單:(依姓氏筆畫排列)
吳明益,近作:《浮光》,代表作:《天橋上的魔術師》(由陳芳明提名)
吳明益,近作:《浮光》,代表作:《複眼人》(由廖玉蕙提名)
唐諾,近作:《盡頭》,代表作:《盡頭》(由楊照提名)
陳列,近作:《躊躇之歌》,代表作:《地上歲月》(由陳雨航提名)
陳育虹,近作:《之間》,代表作:《魅》(由陳義芝提名)
劉大任,近作:《枯山水》,代表作:《遠方有風雷》(由王德威提名)
顏忠賢,近作:《寶島大旅社》,代表作:《寶島大旅社》(由施淑提名)
會前,副刊主任宇文正先說明這次聯合報文學獎做這樣大的轉變,是因為觀察到近年來文學獎的M型化發展。一端是各種鼓勵單篇的文學獎,傾向鼓勵有潛力的新人;另一端是國家部門或企業界「向大師致敬」、「終生成就獎」等等。可是對於位居這兩端中間的、長期默默耕耘、持續寫作且具有續航力的作家,相對來說,可以得到鼓勵的機會太少。因此聯副在向作家、學者多方徵詢意見後,決定將聯合報文學獎改弦更張,邀請評審團選定目前已展現成熟實力、攀向寫作高峰的作家,贈與實質的獎勵與榮耀。今年為改制後的「聯合報文學大獎」第一屆。以不從缺、不並列為原則。只要入圍,就是最高的榮譽。已得獎者,下屆以後不得再被提名;入圍而未得獎者,只要未來仍符合三年內有近作出版的原則,就可以繼續被提名。
以下為決審意見。
超越昇華,最平靜的控訴
陳雨航在提名之初,最先考慮的是《寶島大旅社》,因為這部作品是最近小說中最具爆炸性的,可是他又覺得顏忠賢此作若能打破章節會更好看。於是再從散文下手,找到了陳列。
陳列早期的《地上歲月》、《永遠的山》文字樸實,題材廣闊。以《地上歲月》來說,農民、漁民、原住民、獄友,都是陳列關注的對象,無論這些關注是他的生活使然,還是使命感,他都能掌握一己之外的世界,並且延伸,寫得精準確實。
對於土地和大自然的憧憬與描述,在陳列的作品中從不缺席,即使寫人也會寫到自然。他的人物根植於土地和生活,《永遠的山》更是專門在寫大自然。對人物的理解是他作品的特色,他所書寫的多是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人,例如《地上歲月》書中提到與原住民喝酒、在工寮與留守的婦女玩撿紅點。他的散文比許多報導文學作品更融入事件、貼近書寫對象。
平靜的心靈、對世事的觀照,是陳列作品一貫的風格。重出江湖的《躊躇之歌》除了保有過去的特點,亦回顧了入獄的原因、出獄後的生活、投入政壇走一趟又雲淡風輕地退出、繼續寫作等歷程,相當於陳列的自傳。他即使在控訴的時候,也沒有任何激烈的言詞。他對生命和世事的感悟,超越一般人的境界。
抱負與抱憾,全化為枯山水
長期居住海外的王德威,從廣義的華語世界切入,以台灣為座標,尋找能夠表現數十年來台灣這塊土地與整個華語世界互動的創作,後來選了劉大任。
由於劉大任本身就是一個傳奇,王德威認為這個文學獎所代表的意義,應該要超越單一作品的美學成績來看。
《遠方有風雷》一書收錄了〈遠方有風雷〉與〈杜鵑啼血〉兩個故事,皆採取偵探小說式的寫法。〈杜鵑啼血〉是劉大任早期的作品,以文化大革命為背景。〈遠方有風雷〉則詳述了劉大任從1960年代末期到1974年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從事學運的風風雨雨,有英雄的一面,也有不堪的一面,是很殘酷的自我反省。
從驚濤駭浪的《遠方有風雷》到繁華落盡的《枯山水》,見證那個世代台灣留學生為政治理想奮鬥的過程,也讓讀者在歷史角度下重新思考公民責任和文學實踐之間的進退尺度。從revolution(革命)到involution(內卷),革命是不斷用血肉之軀去衝刺一個不可企及的理想,但革命現在變成了「內卷」,文學在此再次提供一個場域,絕對不是二分法,而是要把最簡單的事物複雜化,在文字的空間裡呈現所有情狀,然後不斷進行各種辯證。《枯山水》至今仍是劉大任自我辯證的過程,也是劉大任的鄉愁、迷惘與不甘心。抱負與抱憾,全化為枯山水。
叛逆的實驗,慘澹得很巴洛克
施淑從作家的成就與文學上的突破來看,選了顏忠賢。在台灣文學史的斷代上,施淑是現代主義的同時代人,對於實驗性的、叛逆的,不管是精神上或美學實踐上,都會特別注目。去年在印刻雜誌看到駱以軍、顏忠賢等的座談,還有《寶島大旅社》的摘錄,她對顏忠賢驚為天人。因為近年台灣能看到的小說都是鄉土文學延續下來的,或者大河、歷史、悲情系列,大部分著重於語言文字的純粹化,再不然就是和台灣沒有關聯的羅曼史。但顏忠賢讓人感覺又回到現代主義的時代,來到宋澤萊、黃凡那種讓人忽然眼睛為之一亮的時光。駱以軍為首的這些不管是後現代或新領域的作家,他們的嘗試,似乎使台灣小說的寫作又進入一個新的斷代。顏忠賢的誇張、放縱,是台灣小說史百年難得一見的。他把第三世界、全球化,加上台灣特有的悲情,揉合出相當全面的展現。《寶島大旅社》書中的旅館部分可說是台灣的情慾地景,寶島部分則將台灣歷史與物質文化很生動地顯現出來。全書從日據時代貫穿到台灣的全球化階段,其中文化的累積,可說是相當「慘澹」,然而顏忠賢徹底發揮他建築師的專業,把這慘澹的百年台灣文化演繹「巴洛克化」!若把台灣百年小說史看成一個座標,《寶島大旅社》可謂台灣小說、思想觀念或美學上的一個跨世紀的里程碑。
不同品類,花樣百變
廖玉蕙從寫作的創新、爆發力和延續性著眼,推舉吳明益。無論以往的《複眼人》、《天橋上的魔術師》,或今年出版的《浮光》,吳明益都能展現不同的風格。
《複眼人》以十一章三十一節多條敘事、分進合擊的情節鋪排,多層次的角色塑造,用複眼式的立體觀照來寫這個故事,非常創新。有時候吳明益似乎太想把知識放入作品中,有點炫學的味道,但其實炫學也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例如《野叟曝言》、《鏡花緣》等,要炫得好不容易,同時也要有學問才炫得出來。《複眼人》乍看像科幻小說,但裡面的知識足以使其成為科學小說。「複眼人」這個角色在吳明益早期作品中曾出現兩次,從散文到小說,是一種文本互涉的方式。
《浮光》是從吳明益拍攝的照片衍伸出故事,例如妓女和小販之間人情的照應。照片經過他的解說,產生新的意義。廖玉蕙在《浮光》中看到一種新的文學體式,不算散文,也不是小說,屬於一個人對各式各樣人事的觀察。吳明益把寂寞的東西寫得熱鬧紛繁,充滿情味。
推薦吳明益,是由於他整體的表現,他對小說、文學的敬重,且持續有進步地創作。
勇敢熱忱,關懷世界
楊照的評選標準,第一,不是單篇單本,也不是成就獎,不管對一個作者的了解有多少,希望能選出一個不斷有作品積累的作者。第二,因為是第一屆,希望能選出獨特的作品,只有這個作者才能寫出這樣的東西。第三,令人驚訝的效果。所謂「驚訝」,在於作者的成就與目前受到的重視有極大的落差。如果不是這個獎,那麼這個人,以及他一直以來書寫的成績,根本不會受到重視。藉由《聯合報》的照亮,使一個作家持續的努力受到肯定,這個獎的意義會更加深重。選唐諾,因為他符合以上三個標準。他持續地寫,作品很多,而且一路走來,新作《盡頭》的確是他最好的作品。
《盡頭》有幾個重要的特色:一是非常強烈的現實感,例如書中〈不那麼擔憂電視的錢永祥〉在談台灣現狀,〈忘了預言金融大風暴的克魯曼〉在談資本主義。唐諾不僅炫學,也充滿「偏見」,但他的個人風格強烈,替台灣社會讀書、消化資訊的熱忱比任何知識分子都勇敢!他也敢於碰觸經濟學,他的書寫充滿對於現實世界的關懷。第二個特色是這次入圍的作者,作品多半很嚴肅,唯有唐諾,雖然有時語帶嘲謔,但最具有幽默感。
格局不同,但感染力一樣
對於這個獎,陳義芝直覺想到陳列和陳育虹。數月前看了《躊躇之歌》,陳義芝特地前往花蓮拜訪陳列,共赴當年陳列掛單讀書的佛寺留連一整個下午。但最後決定推薦陳育虹,因為詩在台灣是小眾,不止讀者,連學者、研究者和評論者都少,很多人對詩領域不熟悉,代表現代詩普遍遭受漠視;然而若把文學作品擺在人類歷史、文化史裡面,從長遠來看,詩被留存的機會與能夠產生的影響力,可能比部分的散文和小說更巨大。
陳育虹是目前詩壇最被看好的詩人。她的詩,在意涵上,以女性的溫婉批判男性,但不是以激進的女性主義方式。她開發了一些前人未曾寫出的、難以表述的女性感覺。
陳育虹作品還有一個特質,就是音樂性,陳芳明在《新台灣文學史》曾提到過,陳育虹堪稱台灣最重視聲音的作家。她融合中西方文學,把音韻發揮得淋漓盡致,推升了台灣現代詩的美感與影響力。
陳育虹的《魅》受到重視,而《之間》更好。《之間》所收錄的詩,以能夠重新評估與瓦解社會認定的價值為原則。陳育虹安靜內斂地把知識化為體驗,讓讀者去體會、去感動。
此外,陳育虹也有經營長篇的功力。《之間》講白蛇、海倫的兩首詩,篇幅都很長,而且都相當深刻地顯示她對女性世界的看法。
詩與小說的格局或許不同,但若深入探究幽微處,潛移默化的感染力卻是一樣的。
持續往前看,生命就不一樣
陳芳明在推薦作家時所考慮的,是他們的豐富性、專業性與藝術性。第一次看吳明益的《蝶道》,就讓陳芳明有被觸動的感覺,從沒見過哪一位年輕作家可以如此貼近且細膩地觀察生態。從此陳芳明開始關注他,並發現他一直在成長。《蝶道》敘述他騎單車遊台灣,甚至騎單車上阿里山看動物生態,單車名為「麥哲倫」,表示他要發現新世界的意圖。他的散文獨特,例如《迷蝶誌》用平面的文字掌握立體的光影,把光與影描述得非常精采。《家離水邊那麼近》寫他流連溪邊、湖邊和海邊,在生活中實踐對大自然的關懷。他也喜歡畫自然界的生物,例如各種不同的鳥和蝴蝶。他把生活、生命、學術、藝術全部融合在一起。《複眼人》就是以他的自然書寫和博士論文為基礎,進而發展出來的小說。
《天橋上的魔術師》以中華商場為背景,串起十篇看似各自獨立的小說,讓陳芳明讀後產生強烈的鄉愁。現實生活中再也無法挽回的場景,居然完整地保留在吳明益的小說裡。
《浮光》則是半夜去萬華拍社會底層的人,吳明益拍下自己親眼所見,然後寫下他對這些照片的詮釋。
不止是藝術的經營,而是整個生命的建構,吳明益把文字當作生命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陳芳明對吳明益肯定有加,說他老老實實地寫每一篇文章,不耍花招,每出一本書都往前推進一步。
第一輪投票
決審團針對六位入圍作家,分別給予第一名六分、第二名五分、第三名四分、第四名三分、第五名二分、第六名一分投票。
第一次投票結果:
劉大任 21分
(王德威6、施淑3、楊照2、陳芳明3、陳雨航2、陳義芝4、廖玉蕙1)
顏忠賢 22分
(王德威2、施淑6、楊照1、陳芳明4、陳雨航5、陳義芝1、廖玉蕙3)
唐諾 20分
(王德威1、施淑4、楊照6、陳芳明1、陳雨航3、陳義芝3、廖玉蕙2)
吳明益 30分
(王德威4、施淑5、楊照3、陳芳明6、陳雨航4、陳義芝2、廖玉蕙6)
陳列 32分
(王德威5、施淑2、楊照4、陳芳明5、陳雨航6、陳義芝5、廖玉蕙5)
陳育虹 22分
(王德威3、施淑1、楊照5、陳芳明2、陳雨航1、陳義芝6、廖玉蕙4)
第二輪投票
由於陳列(32分)與吳明益(30分)分數接近,且吳明益是兩位評審的首選,因此針對陳列與吳明益再投票一次。
第二次投票結果:
陳列 4票
(王德威、楊照、陳雨航、陳義芝)
吳明益 3票
(施淑、陳芳明、廖玉蕙)
投票結果,第一屆聯合報文學大獎獲獎者為陳列,獨得獎金101萬元暨獎座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