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7/07 第604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書評˙散文】走在眾生的道路上
【閱讀˙人文】卻將萬字平戎策 換得東家種樹書

  今日文選

【書評˙散文】走在眾生的道路上
林懷民/聯合報
《走河》書影。(圖/時報提供)

去流浪,離家越遠越好,是許多人的夢想。真正走出去的人,不多。謝旺霖是異數,回到家就不安於室,想再出發。路上的苦難與挑戰才是他的家。

二○○四年,旺霖得到「雲門流浪者計畫」的獎助,騎單車爬行滇藏高原。他把路上所見所思寫下來,二○○八年出版《轉山》,轟動一時,還拍成電影。

印度,他去過幾回。最後一趟走了一千六百公里,從加爾各答南方,恆河流入孟加拉灣的薩格爾島,上溯到恆河發源地,喜馬拉雅山麓,海拔四千多公尺的勾穆克冰河。然後,用將近八年的時間反芻消化,寫出這本《走河》。

關於印度歷史,印度文化的書汗牛充棟。介紹蒙兀兒宮殿,各種宗教聖地的精美旅遊畫冊,引發人們對印度的浪漫想像。《走河》也帶到種姓制度,歷史常識,只是帶到,旺霖關心的是他徒步,間或乘車,所看到印度基層眾生的人與事,他的應對,以及自處時的進退。

謝旺霖寫出一本印度旅遊局絕不推薦的書。

第一位出場的人物是臉孔瘡痂,五官變形的女孩,用她乾萎枯硬如麻瘋病人的手,牽著旺霖的衣角,帶他去坐公車,彷彿是引他走向「野花,蘆葦,與屍體」的使者。

印度為他展開的風景是垃圾、老鼠、鳥屍、糞便、蚊蟲、長腳蜘蛛、蒼蠅嗡嗡盤旋的牛屍。在瓦拉納西恆河畔的火葬場,他近身目睹彌留的老人安靜吐出最後一口氣。

走進吵雜喧鬧,處處乞丐的城市,旺霖屢屢遭遇騙子,巴結威脅纏綿不休的店家,狡詐的船夫,鍥而不捨追求佣金的人力車夫,還有火車上騎到他身上,挑逗他,勒索他的變性人。偶爾遇到善心人士,卻又因為過度的「印度熱情」,讓他無法招架。

長期處在警戒狀態,心神不寧的旺霖,因為孤單,壓力成為夢魘,恐懼在夢中現身,獨處時歇斯底里。殺戮一隻蟑螂的發洩竟然可以小題大作,淋漓書寫,成為第九章的全部內容,是全書的高潮之一。

出發時,他詩意的宣告:「為了一條或來或去的河流。為了看見,為了記憶。為了體會那些原本不懂的,也為了那些看不見的——或將把我的眼睛,重新打開。」

行至半途,疲憊的旺霖嘆道:「我總搞不清楚自己在哪,又該去哪,每次才剛認識一處陌生的地方,接著又要到下一處更陌生的地方。不知道這樣的流浪,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停止。」

殺完蟑螂之後,他重新出發,卻誤入歧途,陷進芒草叢,九小時,找不到出路。「大河一回又一回,把我攬進她的深處,更深處。偏西,往北,朝東。有時曲折向南。而眼前往往又接連著長長的沙洲,死黑的沼澤,灌木叢草蔓延的地帶,一直到天際。」芒草如刀,蚊子牛虻輪番攻擊,旺霖渾身傷痕,撥開草叢只見野地躺著青紫凸腫,布滿蟲蛆的女屍,遠處河面漂過鴉群啄食的嬰屍。天黑了,天空「沒有月亮,也沒有一顆星」,他「無力地望著被芒草割碎的天」,昏睡過去,天亮後,繼續硬頸尋路。

這篇題為〈逆流而走〉的第十章,文字生動,節奏緊湊,讓人要為像身陷埋伏的武士,揮舞登山杖斬草找路的旺霖按幾個讚。而我懷疑,也許這類的困境和奮鬥,最能讓旺霖感到自我的存在,才會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拋進常常「搞不清楚自己在哪」的流浪吧。

《走河》不是導覽手冊,行程的連貫不被強調,旺霖以獨立的章節,放大特寫他心裡重要的曲折。芒草叢引發走錯路的自責,他懷疑自己所有放棄平穩前程的決定是否正確,想起曾經同遊雲南的女孩,怪罪自己沒有說出練習多次的那句話:「和我一起去印度,好嗎?」

從《轉山》到《走河》,溫柔的痛楚始終徘徊,旅途邂逅總以真事隱去的手法呈現。古城瓦拉納西的夜晚,萬人推擠的濕婆祭沸騰火爆。那名叫茱莉亞,白膚長髮的德國女子離開人群,縱身一躍,水淋淋站立恆河中,是《走河》中難忘的身影。而阿格拉的泰姬陵竟然成為旅人的女神;不敢直呼其名,卻又被她「瓷白的肌膚,均衡的線條」挑動起感官和情慾;旺霖臉紅了,流連不去,又為了尋覓更好的凝視角度,癡癡地走進禁區,引來持槍軍人詰問。

平均每天步行八、九小時,一百多天後,終於抵達河源的山腳。旺霖在沒有山徑的亂石地帶爬行,意識到可能會出不去,放聲大哭。四千兩百公尺後,高山症讓他頭昏、嘔吐。他打滑跌滾下來,跌到五公尺下的坡坎。不怕,不怕,他爬起來,一步一步繼續走,覺得身體,血肉,走成了透明。

他覺得「是身如沫」,盡力去接近冰層的穴口,用手去接那冷冽的雪水。他掏出從菩提迦耶帶來的菩提葉碎片,一一送進激盪迴旋的流水裡……

「但願,但願流水能將這葉碎身的菩提,帶往我曾經行過的每一個地方。走向大海,或回歸到那始終仰望的天際上。」

無邊無際的印度式的喧鬧與汙濘之後,與旺霖一起抵達河源的我,讀到這段禱告,心頭輕顫,而無法掩卷。


【閱讀˙人文】卻將萬字平戎策 換得東家種樹書
徐國能/聯合報
《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書影。(圖/三民書局提供)

逯耀東(1933-2006)先生在〈出門訪古早˙祇剩下蛋炒飯〉一文中說:

有次在香港與朋友聚會,座上有位剛從美國來的青年朋友,經介紹後,寒暄了幾句,我就問:「府上還吃蛋炒飯嗎?」他聞之大驚道:「你怎麼知道?怎麼知道的!」

逯先生在文中沒有說明,但這位青年必是唐魯孫(1908-1985)先生家族的後人,唐先生在〈雞蛋炒飯〉一文中就說過他們家試新到大廚手藝,就是煨雞湯、炒青椒肉絲,再來一碗雞蛋炒飯,能夠做出腴而不爽的雞湯、嫩而入味的肉絲和潤而不膩的蛋炒飯,這位廚師便文武俱備,可以在唐家掌廚了。

唐魯孫和梁實秋相差五歲,可算是光復後第一代以飲食書寫享譽文壇的作家,他老人家以王孫之後遊戲人間,閱歷之博、日常之雅,當世文人難出其右,信筆寫來都是掌故與趣味,文中不論時政,不談道理,是閒適雜文一派的掌門人。

逯耀東先生繼唐魯孫之後,也以飲食書寫著名當世。不過逯先生的文章和唐魯孫同中有異,逯耀東是歷史學家,治學雍容博肆,長於史料觀點分析,敘事穩健,判斷幽微案情又懷有一種深遠的人文意境,而他的散文作品,也蘊藉了這樣的人文趣味。

逯先生在他著名的學術著作《從平城到洛陽》一書中,花了兩章篇幅分析北魏時期的崔浩這位人物,尤其點出《崔氏食經》的歷史與文化意義。逯耀東認為:「崔浩是一個從中國文化傳統裡,薰陶出來的典型知識分子。不僅對中國文化,有宗教的熱誠,而且對動亂中沒落的門第社會,懷有濃厚的情感……」論及中國最早的飲食著作《崔氏食經》,則說:「(崔浩)為了保存其家族中,婦女『朝夕養舅姑,四時祭祀』的飲食資料……在胡漢雜糅的社會中,使代表農業文化特質的中原飲食傳統,得以持續。」

我每讀此段文字,便想到逯耀東先生其人其文,逯先生是蘇北人,他在《出門訪古早》寫「霸王別姬」那道名菜的文章中,提到了外祖母「端過一碗民生館的過油肉給我吃」、「當年母親在世身體還健康時,有時打點白丸子給我們吃」,還說到了故鄉的狗肉製法特別,淵源悠長,「相傳出自漢代的樊噲」,這些兒時滋味或歷史風華充滿情感,和崔浩作《崔氏食經》的用心並無二致。他將飲食、生活和歷史緊緊結合在一起,古人的生活便是我們今人所謂的歷史,而我們今天所享所用,除了滋味本身,真正動人的恐怕還是記憶中的一點溫暖。因此他寫涼拌海參、寫櫻桃鰣魚、寫南酒燒鴨,或都是對已漸失傳的飲食文化懷著某種追想。

在《肚大能容》這本書裡介紹的各路菜色,更表現出逯先生對固有文化的熱情與憧憬,他感慨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處於戰亂後的社會,無法想像北宋汴京燈紅酒綠、夜夜笙歌的世界,寫當時最有名的「樊樓」,只能「輕輕一筆敘過」;又如《紅樓夢》裡,經劉姥姥評點的名菜「茄鯗」,逯先生也認為曹雪芹「配料凌駕主料」,並引夏曾傳「富貴之人失其天真」作為《紅樓夢》中擺出這道料理的註解。

如此看來,逯耀東談吃,不僅出入於歷史文獻之間,同時也能查其背景、諒其人情,每有他人所不能到之溫厚與細膩。尤堪重視者,「飲食」之為「文化」,好像成為精緻、奢華或深奧的一種玩意兒,脫離日常與群眾,成為市井小民只可遠觀而難以親炙的一盤樣品。但逯耀東文章裡的飲食文化卻非如此,他遍訪街頭、著意品嘗在地風情,尊重當地、當令之飲食現象,筆下尤多庶民美食,相較於炫富獵奇式的飲食書寫,逯耀東的文章更有一種江湖草莽之概,土生野長,偏偏又揉雜那麼多學問在其中,逯先生喜以「那漢子」自居,共冶豪爽與馴雅於一爐,我認為他的文章很像辛棄疾。

逯耀東之後,談飲食的作品很多,但逯先生也提出了他的憂心:

費孝通以所謂的科學的方法,討論民間俚俗,就失去原有詩意和美感了。不過,現在有一支討論飲食文化者,用的就是這種方法。但只能說明一種現象,卻不能析其原因。(〈多謝石家〉)

現代社會,食品是一門科學,因此用科學的方法研議發酵過程、營養成分、保鮮方法,乃至於冷藏包裝、物流行銷,都有其可觀之處,但知識面的增長,情感面卻不免有所降低,而逯先生的文章特色,就是知識與情感的調和,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些掌故鋪陳和史料引述,最後終歸要回到人情的念想和時代的溫涼中去體會,才能品出真正的好滋味。

是知「詩意」和「美感」是逯先生文章的精髓,他的文字樸素中自有凝鍊,篇什步調非常緩慢,但又始終保持著莊重的韻度,平實的敘述中,也總能創造悠遠的餘韻。飲食文化專家在大學裡上完生涯最後一堂「中國飲食史」,竟只寫了一篇〈便當〉作為退休的誌念:

學生像平常一樣,嬉笑著陸續走出教室……拍拍身上的粉筆灰,離開教室。再回轉頭,教室已經空了,一陣聚散的涼意剎那湧上心頭……(《那年初一˙便當》)

我讀到此處,不禁掩卷嘆息,是啊,正值盛世的年輕學生怎能體會垂老帝國暮色的餘哀呢?逯先生幾個字便帶出了滄桑。在最平凡的事物裡發現可堪回味的雋永便是詩,用最簡單藝術手法擷取生命中心動或遲疑的一剎那便是美,逯耀東的散文用極淡的筆寫極深的情,為歷史、為文化、為飲食,也為他自己留下了無窮的「詩意」和「美感」。

逯耀東先生不僅在飲食散文上擁有很高的成就,他書寫一般題材的記敘或抒情散文也十分耐讀,例如他寫錢穆在蘇州的生涯,儼然一篇小小外傳:「賓四先生心中自有山林而超越現實世界,因此他對中國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沒有愁苦,充滿樂觀與希望」,可說是對錢先生內心世界最為玲瓏的註腳;又如他寫自己台北的書房〈糊塗有齋〉,感慨中充滿情味,「淡淡幾筆疏枝,上染桃紅點點,人在舟中,舟在中流……」,人生到了中晚年的情境,彷彿就是如此。

白話散文從民國初年發展到二十一世紀,也歷經了百年摸索,有了丰姿各異、品味不同的書寫策略,逯耀東的散文不應僅限於飲食的主題上,而應該看作是融合傳統與現代、學術與藝術的文字結晶。其濃情淡筆,藉學養之力,追求大羹玄酒最淡薄卻最深醇的至味,無疑是現代散文裡最難以模仿的寫作風格。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逯耀東先生一生傳奇而精采,正如他筆下的崔浩,「是一個從中國文化傳統裡,薰陶出來的典型知識分子」,他的文章,有知識分子的襟抱與無奈,是上一代文人的縮影,逯先生將一世憂國的心意寫成了學術論文和飲食散文,我在其中讀到的,是一個逝去不返,令人懷念的舊時代。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