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 電子報】傳遞人物故事,鎖定泛教育、社企…等領域,透過他們為社會付出故事,期待引起更多共鳴。 【柿子文化心靈養生報】提供健康、飲食、旅遊等各種人生體驗,讓你不只照顧自己的身體,也疼愛自己的心!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10/02 第612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文學相對論】李清志VS.謝哲青(五之一)建築

  今日文選

【文學相對論】李清志VS.謝哲青(五之一)建築
李清志、謝哲青/聯合報
江之浦測候所,穿越隧道可望見隧道盡頭冬至的日出。(圖/李清志提供)

在東方的建築思維中,認為建築並非永恆的,建築終將死亡,成為廢墟,即便如此,廢墟也有廢墟的美感,那些歷經時間摧殘留下的遺跡廢墟,特別具有某種神祕感與吸引力……

閱讀、旅行與凝視之間

●謝哲青:

在部隊服務時,沒有什麼,比放假更讓人開心的。

記得第一次換下軍裝,站在盥洗室的骯髒鏡子前,雖然穿上屬於自己的服色,卻有種難以形容的彆扭,肢體表情都太過僵硬筆直,好像被某種看不見的束縛所綑綁著。面對鏡中陰陽怪氣的自己,連苦笑都覺得難看。

對於初來乍到繁華都會的我,台北太大,大到會讓人迷失自己,台北也太小,小到沒有安身的立錐之地。在休假的二十四小時中,我盡可能的去探索這座陌生城市,但無論走到哪裡,總覺少了點什麼,話不投機的西門町,與東區頂好商圈則是格格不入,天母太異國太遙遠,其他地方則讓我失望,也許是我讓台北失望也不一定。總之,在自己的島嶼成為異鄉人的記憶,是我生命中無可取代的心靈資產,雖然只是「短短的」三百四十八公里,卻也是對於我這個來自港都的書呆二愣子,唯一能夠自在的,是尚未拆除的光華橋地下二手書店,或是今天已沒落的重慶南路書街。以前在學校圖書館,認識的是杜斯妥也夫斯基、屠格涅夫、契訶夫、海明威及卡夫卡,但在這裡,超現實的波赫士、文字精粹的卡爾維諾、深邃幽遠的薩拉馬戈與背德的惹內,第一次進入我的視野,漫步在文學家所建構的森林裡,彷彿又重獲自由,釋放在部隊中過度壓抑的自我。

約莫在同時期,我認識了清志老師。

當然,只是文字單向的投遞與接受,但對我來說意義重大。電影與建築,是我另外兩項說不出口的心頭愛,雖然只是遙遠茫然的妄想,卻也勾勒出我對藝術最初的憧憬與感動。

那本書是《建築電影院》,透過電影場景來探討城市的空間型態,從新世紀的機械崇拜的硬派美學、資本主義社會的空間分裂、大蕭條時期的建築語彙、一九四五年後都市開發的破壞,一直到亞洲超高建築的崛起,古老建築的保存與再利用,以及未來生活的超驗想像。書不厚,只有一百三十頁,價格也是合理的一百八十元,生活經驗與閱讀的種種,在空間觀察中得到反思與連結,毫不意外的,《建築電影學》及後來的《空間偵探學》,形塑了我日後以空間觀察為主題的旅行觀。

後來,我在義大利,波光粼粼的水都,不再只有珍□莫里斯及托馬斯曼的愛與死,新古典樣式的帕拉底歐與簡約孤寂的史卡帕,梳理了這座千年海都今生與前世。豐富多彩的巴塞隆納,除了驚奇不斷的高第與蒙塔內爾(Llu□s Dom□nech i Montaner)外,充滿數感與詩意的法蘭克.蓋瑞與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

安藤忠雄的「光之教會」、「本福寺御堂」,與川端康成的《古都》及谷崎潤一郎的《細雪》,共同構築出日本傳統美學的陰翳之美。路易斯.康與萊特的靜謐,一如保羅.鮑爾斯《遮蔽的天空》、約翰.凱吉的音樂,或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帶給我們言語難以傳達的孤寂與神祕。

「Not Only Buildings, But Surroundings」,是我在閱讀、旅行與凝視之間最深刻的體會。在網路科技發達的當下,萬事萬物似乎都可以透過搜尋引擎檢索,或從線上百科汲取資訊,甚至可以用虛擬實境探索街景,造成當今對「距離」與「知識」失去敬意的時代氛圍,閱讀的文字淬煉,旅行的空間吟詠,意義格外重大。

當年的《建築電影院》,竟也是改變生命及思想的文本。

旅行,造就了人,也造就了建築家

●李清志:

很高興當年《建築電影院》一書,可以給哲青帶來啟發!

哲青是喜歡閱讀,也喜歡旅行的人,其實這樣的人,通常是非常適合研究建築的。因為當年很多人問安藤忠雄如何自學建築,他說有兩個方法,一個是自己讀書,一個就是旅行,安藤忠雄曾說:「旅行,造就了人,也造就了建築家。」意即旅行對於學習建築是十分重要的!

我喜歡旅行,我的旅行是從建築旅行開始的!

對於學建築的人,有所謂的「死前一定要看的100棟建築」,這些建築都是大師級的經典建築,包括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萊特的「落水山莊」、「古根漢美術館」,密斯的「玻璃屋」,以及柯比意的「廊香教堂」、「薩維亞別墅」、「拉特瑞修道院」等等,這些經典建築都必須親自到現場體驗,才能真正領略到建築空間的精髓,所以說建築旅行對學建築的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安藤忠雄非常崇拜建築師柯比意,他就曾經親自到「廊香教堂」去朝聖,他描述第一次進入廊香教堂,看到光線從四面八方如洪水般環繞他,他情緒激動不已,受不了只好跑出教堂,在外面草地上深呼吸喘息,等心情平靜之後,才又進去教堂參觀。廊香教堂的光線給安藤忠雄很大的啟發,所以後來他才設計了「光之教會」。羅馬的萬神殿建築也給安藤忠雄很大的感動,特別是光線從圓形穹頂中央的圓洞射入時,形成一道神聖的光線,讓他領悟到,原來建築可以是光的篩選器,可以將原本到處都存在的光,形塑成一道富戲劇性的光線,這樣的領悟,也讓安藤忠雄最後成了建築光影的魔法師。

我曾經算過,關於「死前一定要看的100棟建築」我到底去了幾棟?仔細算算,我大概去了六十幾棟,也就是說世界上還有很多,我在有生之年應該去看的建築;當然,窮己一生,或許也無法看完所有建築,因為總是有許多新的建築誕生,或是有些建築太過遙遠,我無法前去觀看,不過建築旅行的確是許多喜歡建築的人,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件事。

我去過廊香教堂,也去柯比意設計的拉特瑞修道院住過,聽說柯比意人生最後一天晚上,就是停屍在這座修道院,去住修道院前,很多人問:會不會遇到柯比意的鬼魂?我們卻一點都不懼怕,因為能夠遇見建築大師的鬼魂,對於建築愛好者而言,可能興奮之情還會多於懼怕吧!

每一次去建築旅行,感受到每一座建築帶來的感動,總是讓我迫不及待地去規畫下一次的旅行,這就是建築旅行吸引人的地方。

對永恆的迷戀與嚮望

●謝哲青:

我非常迷戀十九世紀美國浪漫主義繪畫大師湯瑪斯.柯爾(Thomas Cole)。這位一八○一年出生於英國蘭開夏的沉默男孩,大半輩子都在紐約市北方的古老森林裡度過,他將新大陸不曾擁有的埃及神廟、羅馬上議院、阿拉伯宮殿、哥德式禮拜堂等等,一一鑲嵌進哈德遜河谷之中。熱愛生命的旅行者,必定對柯爾所創作的〈建築師之夢〉(The Architect's Dream)印象深刻,仔細看看畫作,很快的,你就會迷失在過往的旅行記憶,與迥異的建築風格間。

正如現代主義建築大師阿道夫.魯斯所說:「建築的源頭,不是人們以為的住宅,而是紀念碑。我們祖先,因應環境而不斷改變的房屋,早就頹圮不堪;但為了承受永恆死亡,及供奉諸神的建物,仍然存在。」柯爾所畫的,正是這些歷經時間考驗的建築。

或許,柯爾的描繪,只是一名畫家的癡心妄想,將一場不願醒來的夢境,以油彩禁錮在二維平面的帆布上。但他也誠實地表達出人對「永恆」的迷戀與嚮往。而建築所能展現的精神力度、時間縱深與神性,似乎凌駕所有的視覺藝術。

我們都想要居住在舒服、完美、理想的空間之中,我們也深受這些空間的吸引。我永遠記得,初次走入文藝復興建築大師帕拉底歐「圓頂別墅」的感動,由簡潔俐落的幾何圖形所組合的完美空間;也不會忘記踏入柯比意所設計「薩伏依別墅」清晰銳利的感受;走下由桑加羅所設計的聖派翠克井,由黑暗中向上眺望,原來「神就是光,神就是愛」的空間釋義理當如此;當然,當我踏入位於紐約曼哈頓,2001恐攻事件的悲劇現場Ground Zero,博物館依舊傳達出九一一混亂、毀滅和哀傷的過去,每一步都可以感受到那股難以置信、撕心裂肺的痛楚。

我突然想起,位於東歐捷克中部偏東南的所在,有一座可愛的文藝復興風格小鎮──特奇(Tel□),它似乎是許多人夢想中的童話小鎮,一場晶瑩又美好,不願清醒的迷醉。我偏愛它樣式一致,具有均衡、穩定及和諧美感的城市空間。從傍水而建的城堡,巧妙融合中世紀哥德式「感覺性空間」與文藝復興式「科學性空間」的城市行走體驗,到大街上設計樣式各異,但卻擁有統一色調(暖色調)及樣式(巴洛克)的建築立面,雖然小城內建築物完成時間相距很大,卻不會影響風格的一致性,即使透過想像,還原十八世紀以前車水馬龍的繁華情境,也無違和之處。十九世紀的旅行者說:「這一處連『寧靜』也想佇足停留的寧靜之城」,也許是過於浪漫的幻想,整體城市空間的營造,的確會給人「寧靜致遠」的奇妙感動。

既然,我們嚮望永恆,我們渴望偉大,我們也想住在理想與完美之中,那為什麼,我們所居住的島嶼,建築是如此的「奇特」或「平庸」呢?是現代人的美感體驗不夠?美學思索不夠深刻?還是真的「今不如古」呢?

未來的建築就是廢墟?

●李清志:

哲青提到關於永恆存在的建築概念,基本上是源起於埃及文明的西方建築史,那些巨大石造的古墓與古墳,金字塔像紀念碑般地存在於黃色沙漠上,歷經數千年的風吹雨打,卻絲毫不會摧毀它簡單的幾何形狀,這樣的巨大石頭建物曾經震撼無數人的心靈,讓人有一種追求永恆的企圖與野心。

這讓我想到最近去參觀藝術大師杉本博司所設計的「江之浦測候所」,這座類似建築博物館的空間,並不稱作是博物館或美術館,而是稱之為「測候所」,意思是人在這座空間裡,可以藉著對於自然四季變幻的觀察(測候),重新去界定個人在宇宙中的意義與價值,可說是一座非常具有禪意的建築園區。

其中「冬至光遙拜隧道」是一條古墓般的隧道,杉本博司一直對歷史上那些巨石構成的古墓感到震撼,隧道入口其實就是古墓般的入口意象,代表著冬日萬物的死寂,穿越隧道可以看到一口井,然後望見隧道盡頭冬至的日出,隧道盡頭無止境地通向天邊,還好在這之間,放置了一顆「關守石」,讓人無法在光線的吸引下,不知不覺地通向永恆或死亡。

杉本博司說:「我想做出一個遺跡,以毀滅後的美作為前提來設計建築。」他認為江之浦測候所是他人生集大成之作,幾千年後,即使設計者的名字被遺忘也好,「比起要讓世人知道建築師是誰,我只希望它就這樣靜靜地留在世上。」就這樣,所有日本歷史的建築特色,都在這裡被安靜地呈現出來。

這讓我想到日本建築大師曾說的:「未來的建築就是廢墟,廢墟就是未來的建築。」在東方的建築思維中,認為建築並非永恆的,建築終將死亡,成為廢墟,即便如此,廢墟也有廢墟的美感,那些歷經時間摧殘留下的遺跡廢墟,特別具有某種神祕感與吸引力。

其實在神戶大地震與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日本建築師出現了許多反省的聲音,包括伊東豐雄與隈研吾等人,都提出許多對於建築的省思及提醒。隈研吾在《負建築》一書中,特別談到「建築的死亡」,認為建築不可能是永恆的,是會死亡的,在天災(地震、海嘯)人禍(核災)頻傳中,更讓人感受到建築的脆弱與無常。

最近的日本人似乎特別感悟到世事的無常,天災人禍的接連發生,因此又時常談起了《方丈記》。《方丈記》是日本中世的文學隨筆,日本中世是個地震、火災、動亂,與戰爭頻仍的動亂時期,當時沒落貴族鴨長明,感悟世界的動亂災變,隱居在方丈小屋中,觀看並記錄這個世界的動盪,揭示了人世無常、生存不易的現實。

事實上,日本藝術大師杉本博司早就對於《方丈記》有過深刻的討論,在他的著作《直到長出青苔》一書中,就談到他親眼目睹紐約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摩天大樓毀於一旦,人命如草芥,瞬間消失在煙灰中。因此他提到鴨長明的《方丈記》,談到「人到底需要多少土地?」人一生努力賺取金錢,購買豪宅土地,到頭來其實只需要一塊小小的葬身之地而已。

人類在地上對於永恆所努力的建造,終將歸於無有。


李清志

平日在大學建築系任教,有時則化身「都市偵探」,在世界各大城市觀察辦案,試圖在建築空間現象中,抽絲剝繭,找到城市表象之後的身世與文化之謎。最愛逗留在城市角落的咖啡館,認為一邊喝咖啡、一邊寫文章,是生活中最幸福的事!著有《美感京都》、《靈魂的場所》、《旅行的速度》、《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建築異型》、《吃建築》等二十多部書。



謝哲青

身兼作家、主持人、策展人、登山家等各種身分。曾任《飛碟晚餐》、《WTO姐妹會》主持人。豐富的學養和多領域的涉獵,曾被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報紙專題報導,為華人圈閃亮的藝術、旅行說書人,長期擔任國內各大型藝術文物展策展顧問與代言人。現主持《青春愛讀書》榮獲第51屆電視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獎。著有《鈔寫浪漫》、《星空吟遊》等多本著作,百科全書式的行文風格,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下周一《文學相對論》主題預告李清志VS.謝哲青:「富士山」,敬請期待!



  訊息公告
當之無愧的音樂世家—巴赫家族
「巴赫」原德文BACH,指的是「小河」,而巴赫家族也如同分佈細密的溪流般跨越了約三百多年的西方藝術音樂史,這個信奉路德教派的家族,擁有超過七十位音樂家。

南印喀拉拉邦的慘烈「歐南節」
在印度,不光是關乎宗教修行,就是尋常的娛樂表演都會展示殘忍的一面。如歐南節的遊行隊伍裡,行進中的人們用能彎曲的長刀或鐵鍊,重重打在自己的身上,背上、胸前劃出一道道傷痕,有些甚至滲出血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