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7/18 第746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沈珮君/孫震——台大清寒生 成為台大校長(下)
林瑞麟/憂傷夏至

  人文薈萃

沈珮君/孫震——台大清寒生 成為台大校長(下)
沈珮君/聯合報
孫震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美援會幫祕書長李國鼎(右)撰稿。(圖/沈珮君提供)

2022年5月29日,台灣新冠疫情正往高峰奔去,立院在混亂中三讀通過修正「會計法第99條之一」,形同為陳水扁在總統任內的「國務機要費」案除罪,一連串以假發票報銷公費的案子就此清零。

2016年孫震在台大替他做的口述歷史裡說,政治領袖爆發以假發票報公費的醜聞,「那是我們那個時代的人無法想像的」。

那是什麼時代?

民國40年代,身兼三要職(美援會副主委、台銀董事長、外貿會主委)、被稱「經濟沙皇」的尹仲容,他是「台灣經濟工業之父」,病逝時手上沒有一張股票,連喪葬費都沒有。橫跨1960∼80年代的「台灣經濟奇蹟推手」、「台灣科技教父」李國鼎身後也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備受尊崇的前行政院長孫運璿中風後坐輪椅,公務車上下不便,他不願申請換新,《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送他一輛凱迪拉克,他拒受,惕老說暫時借他,這才解決問題,他去世後,孫家立刻歸還。

尹仲容「一個人當三個人用」,從不準時下班,不報加班費,也沒有領兼薪,這變成「尹仲容精神」。孫震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尹仲容部門,沒日沒夜,「我做了一輩子公務員,從來沒有報領過加班費,也沒有把首長的特支費挪作家用」。孫震任職經設會副主委時,主委是張繼正,他也在尹仲容時代任職美援會,張繼正連私人、公家信函的郵票都清楚分開,一介不苟。孫震認為就是因為「政府首長這般清廉,才有台灣早期的各種成就」,只是後來大家越來越不在意,先從「小地方」開始,整體素質漸漸下降,台灣在1990年後失去「亞洲四小龍」的龍頭地位,甚至一度成為倒數第一,孫震認為與此有關,「經濟不僅是科技問題,也是文化問題」。

美援會的行政效率高,當年會中流行一個說法:「尹仲容今天交代你的事,希望你明天做好;李國鼎今天交代你的事,希望你昨天已經做了。」當年美援會專員葉萬安(前經建會副主委)也曾說:「才開完跨部門會議,人家還在寫報告,我們美援會就已把執行辦法送到各單位了」。

孫震在美援會的主要工作是給副主委尹仲容、祕書長李國鼎擬演講稿和寫文章,他的稿子只有兩次被要求修改。一次是尹仲容的演講,尹先生認為孫震準備的講稿未消去季節變動,當時開講時間將至,尹先生先上台講上半部,孫震在辦公室火速改寫下半部,及時趕上;另一次是李國鼎一篇關於對外技術援助的文章,李先生將文中所用的「援助」改為「合作」,以尊重受援國,並特別把孫震叫去辦公室向他說明。

受到長官鼓勵,年輕的孫震努力工作,白天不夠用,晚上繼續熬,感冒生病也從不請假,加上家裡燒的是煤球,久咳不癒變成氣喘,最嚴重時,每天黎明前都會發作,不能呼吸,覺得自己快要死了,天亮了,又悠悠轉來,繼續上班。他曾求診一位名醫,卻被告知「這病終身沒法痊癒」,讓他當場淚下。

其實,那是身體在警告他,他太累了,但他不懂。1962年王作榮替他申請了聯合國獎學金,到泰國曼谷「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接受九個月在職訓練,研習經濟發展與經濟計畫,那裡氣候溫暖,工作壓力較小,學習本身更是讓他快樂,他的不治之症才不藥而癒。

1964年,孫震從美援會改組的經合會(經濟合作暨發展委員會)請辭,回到台大經濟系任講師,重返初心,讀書、教書,他萬萬想不到十年後會再回政府工作。1973年行政院長蔣經國將經合會改組為經設會(經濟設計委員會),作為行政院的經濟幕僚單位,孫震被借調任副主委。1977年經設會又改組為經建會(經濟建設委員會),負責經濟政策的研擬、協調與整合,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參謀本部,孫震留任副主委,並兼發言人,直到1984年出任台大校長。

作為一個學院派的經濟學家,參與政府的實際工作,孫震促成並見證了台灣經濟的蛻變。1970年代世界經歷兩次石油危機,物價膨脹,繼之以經濟衰退。經濟學者鑄造了一個專有名詞「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形容「經濟低成長,物價高膨脹」的艱難狀況,全球都陷入此一困境。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雖未必很懂經濟,但會傾聽,「他只聽你講,自己很少說」,經國先生綜合學者專家的意見,組成台灣史上最強的財經團隊,李國鼎、孫運璿、俞國華都是一時之選,他們畢業於大陸名校,曾受現代西方科技教育,經驗豐富,並有中國儒家「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使命,在迅猛的巿場變化中,完成台灣經濟的全面自由化,並推動十大建設,使台灣基礎建設大為提升,而且孕育了資訊電子,使台灣後來成為世界科技產業的重鎮。在所有發展中國家,台灣最早成為已開發國家,不能不歸功於當年具有開放心胸、國際視野的蔣經國團隊。

「我們當時其實可以走得更大膽一點」,孫震仍有遺憾,「如果決策者對經濟學有更多的理解,對經濟學者有更多的信心,匯率、利率能夠更快速回應市場,當時台灣經濟應會成長更快,也可避免後來股票巿場從一萬兩千點摔到兩千點的泡沫化」。

除了「經濟」之外,他年紀越長越覺得「文化」才是國家可大可久的「根」。

孫校長公職退休後,到元智大學擔任講座教授,除了教「經濟政策」之外,特別開設「企業倫理」的課,並重新闡釋影響他一生的儒學。他自2000年起至少寫了九本著作以儒學、企業倫理為主題,並在新冠疫情期間撰寫出版了《孔子新傳》,除了四書和五經之外,融通、參證春秋三傳、史記、戰國策,簡直是一部以孔子為軸心的春秋史。

孫震解釋儒學最令人一新耳目的是,他以「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和孔子相互闡發,這兩位看似極端相反的大師,在孫震筆下,有時如同一人。

「多為別人著想,少為自己著想,節制私慾,樂施仁善,成就人性的完美。」你以為這是孔子「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的白話版,錯,是亞當史密斯。

「人口很多了,政府如何促進人民福祉?應增加他們財富」,你以為這是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錯,是孔子回覆弟子冉有的問題:「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答案是:「富之」。

《四書》是孫校長的床頭書,《國富論》是孫校長研究經濟學的起點,他兩相匯通,讓人看到一般人忽略的亞當史密斯在撰寫《國富論》之前原本是倫理學教授。但是,孔子和亞當史密斯在「幾微之際」仍然有別,這成為他們極大分野。

史密斯第一本名著是《道德情操論》,那是《國富論》基礎,他再三申明人不僅「利己」,也有「利他」之心,經濟發展即是奠基於此——利己的同時即利他,經濟最大價值於此誕生。但是,史密斯的「利他」是結果論,並非是發諸本心。史密斯認為,「我們得到晚餐,並非因為屠宰商、釀酒者和麵包師傅的仁慈,而是因為他們認為對他們有利」,「我從未聽說那些假裝為公益而交易的人做出什麼好事來」。

為他人、為公益,未必是「假裝」,對儒家來說,那是發諸本心的「義」或「道」,而且是任何財富、權勢來源必須先建立的前提。若不合乎道,「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若合,「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若利己卻害人或敗德,真正的儒者絕不能做。若以這樣的初衷經商、建廠,會有食安問題、豆腐渣工程、血汗勞工嗎?

除了亞當史密斯,孫校長還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顧志耐(Simon Smith Kuznets)及哲學家康德為輔,不僅讓孔子變立體了,也讓儒學更具當代感。這樣的東西方對話,尤可看出資本主義現在嚴重貧富不均的困境,是因完全忽略了他們鼻祖從利己、利他衍生出來「審慎」、「公平」、「仁慈」的美德,而只一味在利己。「審慎」是節制自己私慾,「公平」是不減少他人利益,「仁慈」是增加別人利益。唯有利己、利他並進,這樣的經濟增長才能讓社會共利共富。

西方資本主義已越來越重視「利己」,並因此引發相對剝削感,「占領華爾街運動」只是冰山一角,而儒家則是強調擁有財富之前須先講「義」,兩千多年前的儒學在此和現代問題接軌,並看起來是個解方。

孫校長文字理性,乍看迂腐,但「聽其言,觀其行」,參照他的做人處事和政策,會發現他的「仁」學絕非口耳之學,而是「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孟子.盡心上),自然流露,溫婉動人,卻有時被人訕笑。

1992年金馬解除「戰地政務」,早已解嚴的台灣地區自此可謂全面脫離「戰時」。孫震在第二年(1993)接任國防部長,他提出減少「不合理的操練(軍中美其名曰「磨練」)」,主張「讓軍人回家吃晚飯」,讓他們在平時也可享受天倫之樂、看到孩子成長。他認為社會越愛護、敬重軍人,軍人越會自重,更願保家衛國。他並想到軍人退伍之後的就業問題,主張國軍除了是戰鬥體、生活體,更應是一個「教育體」,苦學出身、曾任台大校長的孫震,認為應給予軍人能銜接社會職場的專業教育,甚至讓他們去大學上課、修學分,妥善利用在軍中漫長的時間,讓量體龐大的現代軍人成為社會進步的人力資源。

這位「文人部長」的想法可能過於「文人」,但也正因為他是真正的「文人部長」,才有這樣充滿人文主義、赤子之心的主張。「主張」來不及變成「政策」,他便卸任了。

他說自己是「沒出息的溫情主義者」,我卻以為正是這樣的「沒出息」,使他把人人還原成一個個「人」,每個「人」都是生命,都有人生,都是一個家庭,而不是遠在天邊的客體或阿拉伯數字。

他也喜愛草木鳥獸,在台大校園看到俗稱「大笨鳥」的黑冠麻鷺,會悄悄跟著牠們腳步拍照。他每天自製Line的早安圖,都是自己拍攝的動植物,不只是靜態的,有時是一池搖晃波光的各色錦鯉。他喜歡席慕蓉的詩,有一陣子,他送人家的書不是經濟學,而是席慕蓉的名作《七里香》。他曾在一張印有席慕蓉詩的書籤透明封套裡夾了一朵茉莉花,快四十年了,他仍保有那張書籤,那花已枯成咖啡色,但他依然記得那朵茉莉是在台大舟山路農場撿的,而且是被席慕蓉的那詩觸動:「我將我的哭泣也夾在書頁裡/好像/我們年輕時的那幾朵茉莉」。

他在公職退休後,2000年第一次回山東老家,看望老母。自他少年離家已超過五十年,他的頭髮已全白,而他親愛的母親雙目全盲,看不見這個白頭兒了,一個多月後,老母去世。幸運的是,孫媽媽在1987年曾來台和孫爸爸一起生活了兩年,當時她只有三十七公斤,一目失明,雖然歷經戰爭、恐懼、飢餓,但端莊矜持一如當年那位大家閨秀。

孫爸爸在1990年最後一次返鄉,本想以後即在台灣終老,未料突然腦溢血,埋骨老家。落葉歸根,這是不是也算圓滿了?孫校長卻不無傷感,當年和孫爸爸一起抗日剿匪、同甘共苦的戰友都在台灣,比家人還親,他們最後未能看到彼此,「海天遙隔,夢魂為勞,怎能無憾?」

此憾已不能彌補,而兩岸相隔的也不只是台灣海峽。平度老家對孫校長已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他的老家和南關油坊胡同的外袓母家,都不是他記憶中的樣子,那棵在秋天晚上果落大地聲聲敲夢的棗子,不僅已不見,連院子都蓋上了整排房子,哪有棗子?他念過的崇真小學也已變成菜巿場,「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蘇東坡.後赤壁賦)。

「『故鄉』不是現實存在的地理名稱,而是連結著我們失去的歲月和對親友的記憶,永遠留戀,但也永遠回不去了。」

他在山東出生,只待了十六年,那是「故鄉」;他在台灣超過七十年,流汗流淚,那個當年沒錢剪髮的少年早已一頭白髮,這是「家鄉」。「Home is where my heart is.」孫校長以這句英文及東坡詞「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回答我的「故鄉」叩問。 □ □

(下)

(本文作者另有延伸作品,請看《聯合報數位版》:「人生不要看破——孫震的用心、用力、用情)


林瑞麟/憂傷夏至
林瑞麟/聯合報
一如預期

病了

六月還沒來

徵候外露,小規模的

應該是疲累和高溫的共伴效應

躺下,可以省略敘述

貓走過

身上最軟的那一塊

不以為然

窩著,刻薄時間

電話調成靜音

忽然不知道該怎麼接

任它持續發抖

無能為力,不想

就說了

在大熱天有些事容易欠缺真相

譬如淨零憂傷

抵達一份非同質性的寂寞

為了阻止他圓謊

只好親吻

揉掉一些字

之前以為是詩

貼在飲料盒上

因為退冰

很快失去黏性

像在一起的日子

差點就說出口了

因為心頭一灘爛泥讓意念喑啞

於是假裝事不關己

任月亮帶著雲

以古典的方式背對涼涼的河面

直直的倒退

除了揮手

無可預期


  訊息公告
不得不「去中國化」 石斑魚們的新活路
6月10日晚間,中國海關總署動植物檢疫司發布通知,要求中國各海關自6月13日起,暫停受理台灣石斑魚報關。其實,許多漁民看準危機遲早發生,轉型的腳步走得遠比政府還快。高雄永安石斑魚產銷第八班班長蘇國禎,熬過了2016年霸王寒流的慘痛損失以後,就頭也不回地投入轉型。

If the shoe fits……跟鞋子合不合腳沒關係!
餐廳公關Joanne策劃了一項別出心裁的行銷活動,但推出後卻飽受負評,FB粉絲專頁上盡是一顆星評價,讓她好不傷心。同事勸慰她:「If the shoe fits.」批評中肯就接受吧!……我們在生活中常常做假設,今天不妨來學學以if開場的三句慣用語。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