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5/03 第774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當代散文】林黛嫚/人生是值得活的(上)
【慢慢讀,詩】陳思嫻/兒童節前夕所見
幾米/空氣朋友
繁花盛開 2023第20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 倒數第9天,5月11日截止收件!

  人文薈萃

【當代散文】林黛嫚/人生是值得活的(上)
林黛嫚/聯合報
根據瑞士精神科醫師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bler-Ross)在1969年所提出人在遭遇失落以及悲傷時可能經歷的五階段理論,當病患得知自己確診罹癌時,可能產生「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五階段的心理變化。雖然並非所有罹病者都會經歷上述的悲傷五階段,隨著病者心理變化、病情變化及病症嚴重程度的不同,每個階段的時間長短也會不盡相同。

用這個「悲傷五階段論」來檢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作用,我有沒有否認期?有,更年期之後我定期到家醫科檢查,自發現有婦科家族病史後,檢查時間表從半年縮短為三個月,因此當健檢發現疑似腫瘤時,我立即尋求第二意見,答案卻是我無法否認的確診罹癌,即使隨後進入檢查、開刀、化療的治療流程,腦海中仍然時不時冒出,會不會是弄錯了?只要醫師提出某一種是比癌症更正向的可能性,我立即接受,是的,一定是這樣的。直到開完刀,病理檢驗結果出爐,病名確定,無從再否認了,第一階段就此遠逝。

接著開始覺得憤怒,為什麼是我?詩人隱匿在《病從所願》中說得病她一點也不意外,她知道病從何來。如同叔本華說的:「沒有一種行動、思想和疾病,不是自願的。」隱匿認為她「渴求徹底的休息」或「安靜的幸福」,於是呼求一場病。

而我呢?理性的我告訴自己,為什麼不是你?難道你以為可以繞過命運的安排,早在父母的精子卵子結合,你的人生課題已然被指定,差別只在於什麼時候發生,所以,討價還價、憂鬱那幾個階段都可以略過,你如何跟命運討價還價?悲傷沮喪有助於改變目下的情況?既是被指定的人生課題,你只能接受。

韓劇《我的出走日記》裡有一段關於心理諮商的對白。男主角具先生的女友自殺,他因創傷而避居他鄉,逃離自己原先的生活常軌。具先生知道女友陷入困境,對她說:「美國有個自殺崖,有人訪問一些倖存者,這些人在落下懸崖三分之二的時候,那些讓他們想不開的事,突然都變得不算什麼了。明明幾秒前,他們跳下懸崖時都還覺得只有死才能一了百了,結果才過幾秒,那些事,對他們來說都不足掛齒了。對一個活得無比痛苦的人來說,心理諮商,就是不需要跳崖,也能落到懸崖三分之二的方式。」這段描述很具體地把心理諮商的功能彰顯出來。不必跳崖,只要進行心理諮商,就能確認自己並不想死,那些過不去的檻都不足掛齒。

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需要心理諮商,因為生活中支持的力量很多,讀書、寫作,還有許多親近的家人朋友可以「聊天」,雖不是有方法的諮商,但藉由經驗分享再自行分析、篩選出對自己有用的資訊,也可發揮諮商的作用。再則,我雖然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如何排遣情緒倒也自有妙方。套句隱地先生的書名,文學就是「我的宗教我的廟」。

我對心理諮商連常識都沒有,時常將之與心理治療搞混。什麼人需要心理諮商呢?某家諮商所的網站上這麼寫:只要有痛苦的人,想解決自己痛苦的人都可以進行諮商。

我痛苦嗎?

人生活到這個階段,日常生活中或許偶有不如意、不愉快、煩惱、挫折等負面情緒,但應該說不上痛苦,那些不順遂也可以被另一些小確幸中和。但自從小妹罹癌,接著隔半年我健檢查出了那顆腫瘤,歷經開刀、治療,我的情緒裡就充滿了平靜的痛苦,不是呼天搶地,不是不斷追問為什麼,也知道繞不過基因密碼,但就是痛苦。

我想解決自己的痛苦嗎?

說實在的,也沒有那麼強烈的想望,我知道一切都會成為過去,在時間之軸的運轉之下,生理的、心理的、感性的、理性的、具體的、抽象的,都會在光陰的沖刷之下,漸漸淡了,消失了。

第一次走進諮商所,原本是為我先生(陪病者)安排的心理諮商,擔心作為照顧者的他壓力過大,兒子安排一次家族治療,但我先生不適應這樣的安排,於是第二次開始就成了我一個人的諮商課。

第一堂課談接受。

大家都教我要接受,我任性地回一句:「可以不接受嗎?」答案當然是不可以,從確定罹癌那一刻起,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接受不接受的問題,因為事實已經如此,但似乎每個人對「接受」這個辭彙有自己的定義,即使我一再強調我完全接受了,還是有人存疑,包括我自己。

我的主治C醫師在說明病理報告結果之後,說了一句,「要接受,也許一天兩天無法接受,不過不要超過一星期,不然不健康。」當時大概是我面無表情一臉呆愣的模樣,讓人覺得我一定是沒聽懂,C醫師並沒有繼續這個話題,有時候學生懂不懂不重要,做老師的傳達意思就夠了。他一個月要面對像我這樣的病人上百位,認真想,提醒病人要接受的這些話都是多餘的。

進行諮商之際,罹病至此兩個月了,表面上我也接受我生病的事實,也努力想要治好病,但諮商師B讓我發現,我並沒有接受這個病,我只想趕快把病治好,讓我回歸原來生活,一切船過水無痕。這個發現讓我有點驚訝,是,我還是生氣,為什麼是我?看到七八十歲的作家好友又生氣,為什麼他們可以活到七老八十還健健康康的?以為自己那情緒五階段論早就過去,卻只是隱而不現地停在憤怒這階段。

原本我對人生的看法簡單來說是,利己以及利他,如果這可以用一把三十公分的尺來形容,經過這一場病,我還是希望繼續用這把尺丈量我的人生。那麼,生這個病的意義是什麼呢?我疑惑了,理智告訴我,不應該任性,任性沒有用,但我就是想任性,我不想把生病當禮物,記得「中副下午茶」活動曾邀請柏楊演講,他談到他在綠島關十年,寫出《白話資治通鑑》,有位讀者說,因為被關在綠島的經歷,才能寫出這麼重要的作品,很棒。柏楊回答,跟你換好嗎?意思是他寧願不要十年牢獄換一部重要著作。我也是,即使這場病是上天給我的禮物,我不要,誰想要我可以送給他,但,可以不要嗎?可以轉送嗎?

過了兩個月,還在糾結為什麼,因為沒有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風裡。

第二堂課談溝通。作為大學教授、作家,溝通就算不是我的強項,對我來說,也不算太困難的事。不會因為生病了,就連溝通的能力也跟著病了吧。不過這裡談的溝通,是病人和陪病者的溝通,以及我如何和我的親友溝通我生病這件事。

諮商師B的專長是伴侶、家人關係,在家庭諮商時諮商師B已經發現我們家的關鍵人物就是我先生,我先生是堅持原則的人,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不會在意他人的想法與感受,也幾乎沒有彈性。這樣的個性對他自己的發展固然是正向的,但在他身邊的人很辛苦。延續上周的話題,諮商師B幫我發現我和我先生並沒有良好溝通,只有退讓和閃躲。沒錯,因為溝通太花力氣,也幾乎沒有成效,我自己找出的溝通方式就是這樣,換取了許多太平盛世。既然我們已經這樣過了三十年,在沒有找到更好的溝通模式之前,如此繼續下去也未必不好。何況因為我生病,我們之間的關係也在變化中。原本並不把周遭人的反應列為必須在意的事,我先生也逐漸調整,開始注意我的行為意義。

溝通的能力,首先是傾聽,其次才是分享。有些病人喋喋不休,不斷用聲音提醒身邊的人:我是病人。而我是屬於沉默不語的那類病人,把自己藏到某個旁人不知道的空間,像個木頭人。有的病人,會不斷地講同一件事,這不是煩躁症,不是強迫症,是上天創造人的大腦時,給大腦保護的迴路機制。人在重複的表達中,會有一點點的不一樣,這是大腦對事件的重新組織與回饋,這樣的重複表達,是有意義的。不過這時候這個理論用在我先生身上比較合適。他不僅整天說個不停,而且有些內容是重複的,這是他當業務員的習慣,藉由重複加深客戶印象,也提高產品成交的可能性。罹病後因為整天和我先生待在家裡,我也在傾聽他的心聲。

重症治療,對我是全新的經歷,沒有人事先預備去面對;沒有人知道下一步會怎樣。我在嘗試對外溝通的內容,對外表達的途徑,也是全然陌生的摸索。因此剛確診時,知道這個訊息的人只有家人和少數幾位親近的朋友,接下來開始看醫生,準備住院開刀,出院後繼續化療,許多事進行得又快又多,除了向學校申請留職停薪會讓少數同事知情,我也沒有心思想跟其他人說明。當治療接近尾聲時,要不要讓關心我的朋友了解我的近況,就成了時時縈繞心頭的念想。

我要跟我的朋友甚至我的讀者溝通嗎?諮商師B要我自己想清楚,想告訴什麼人,想怎麼說,想說到什麼程度?都是你的權利,你可以自己決定。

第三堂課談黑洞。

「上周還好,今天覺得有些陰暗。」這天的開場白,是的,陰暗,我用了這個辭彙,這是以前不常出現在我的人生字典裡的辭彙。

黑洞裡有什麼?恐懼、憤怒、悲傷、不甘、不捨……或者,什麼都沒有,黑洞就是一個會吞噬一切,包括情緒的、黑不見光的洞?

心理諮商師B一直提醒我,醫院裡都有病友團體,參加這些團體,聽聽別人的意見對自己有幫助,但我卻始終排斥參加這些團體,我不想告訴別人我的病,我也不想聽別人告訴我他的病,我自己可以從書本中得到我想要了解的事情。直到閱讀《凝視死亡》書中的一個例子,讓我知道了病友團體的價值。佩格兩年半前臀部右邊疼痛,有長達一年時間醫師的診斷是關節炎,直到照過CT,才知道先前關節炎是誤診,她臀部長了一個直徑約23公分的軟組織肉瘤,這是一種罕見的癌症,那時腫瘤已經侵犯到她的骨盆腔。接受治療的這一年有如煉獄,她喜歡騎自行車,做瑜伽、彈琴和教琴,或和先生帶家裡的牧羊犬出去遛遛,但是生病讓這一切都得放棄了。儘管如此,佩格漸漸恢復,甚至可以繼續教琴了。

了解類似狀況的人發生什麼事,會讓人激發生存的力量。佩格的情況比我嚴重,但是終究可以恢復,一點一點從命運手上得回自己的生活。那麼我有什麼資格覺得可以就這麼被擊倒呢?我當然會自己寫完人生的最終章,但不是現在。

第四堂課談隱喻。

黑洞裡還有一個部分圍繞著一直沒談完的話題,我要如何跟我的朋友溝通我的病況?

也許我還沒有真正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所以很難告訴別人我生病的事,那麼為什麼我這麼難以接受生病這件事?

因為生病讓我不自由,生病的人是弱者,社會上一般人對疾病仍然帶著偏見,生病的人在工作上、人際關係上都會受影響,這些在《疾病的隱喻》裡說了很多,「隱喻是藉著屬於另一事物之名,指稱某一事物」,既然要拿屬於另一事物之口來指稱疾病,那麼就會有各種加入個人意志與意願的說法,讓疾病本身附加了許多情緒。(上)


【慢慢讀,詩】陳思嫻/兒童節前夕所見
陳思嫻/聯合報
細雨滴落圖書館前庭

他縮進洞穴

想像踮起腳尖

壓低櫻花樹枝

嗅聞那若有似無的香氣;

他縮進洞穴

想像走到大榕樹下

葉片篩落雨後晴光

用力碾踩滿地淡青綠小果實

啵嘶——啵嘶——


直到弟弟回頭炫耀:「我一定會

比你先找到《哈利波特》。」

循著彼此二重唱笑聲

一拐一拐踏著音階

他鑽出陰濕洞穴

拚命在後頭追趕弟弟

上氣不接下氣

早已忘卻左腳

支撐著和他同樣

十二歲大的義肢。


幾米/空氣朋友
幾米/聯合報
圖/幾米

繁花盛開 2023第20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 倒數第9天,5月11日截止收件!
聯副/聯合報
主辦單位: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聯合報

●獎項及獎額:

1.短篇小說獎(限5000字以內),首獎獎學金三十萬元。

2.散文獎(2000~3000字),首獎獎學金十五萬元。

3.新詩獎(限40行、600字以內),首獎獎學金十萬元。

4.附設「高中生最愛十大好書」票選及系列活動,由參賽者選出心目中最愛的台灣出版文學類書籍。

●應徵條件:凡具備中華民國國籍,16歲至20歲之高中職(含五專前三年)學生均可參加,唯須以中文寫作。

●詳情請上: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臉書粉絲團

或洽:chin.hu@udngroup.com

02-8692-5588轉2135(下午)


  訊息公告
美元利變險 三大優勢加持
美國聯準會激烈升息,美元強勢無法擋。國泰人壽分析,與美元定存相較,美元利率變動型保單可以提供身故保險金、生存保險金等保障項目,更可依不同人生階段對應的需求選擇,滿足遺族照護、退休規畫等多元需求,透過宣告利率機制可適度參與市場,有機會獲得額外增值回饋分享金,達到獲取保障、累積資產的兩大目標。

聽到Joking apart,就別再說笑了
茶水間裡,大夥兒聊起近幾個月慘賠的股票,紛紛開啟自嘲模式自娛娛人,直到Sam一本正經的要求「joking apart」,才有人開始認真分析進退場時機。此語也可以用joking aside來替代。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