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遊走大陸,雖然滿懷吃遍大江南北的壯志,但由於擔心衛生問題,道地的庶民美食吃得不多。近年來大陸環境衛生普遍改善,愛吃鬼也就放膽邊吃邊玩,連名稱怪怪的地方小吃也來者不拒,跟著嘗鮮……
▲把子肉
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的徐州,交融了眾多南北口味。久聞一道老是念成「把馬子」的濟南小吃「把子肉」,也在歷史名城飄香,於是利用搭乘京滬線的機會,聞香下「火車」造訪徐州。
到了徐州,不再「馬子」「把子」傻傻分不清楚──原來,東坡肉入鍋前,要用藺草將四方形的豬肉紮妥十字結,以免蒸煮時皮開肉綻;徐州的「把子肉」則是將五花肉切成巴掌大、捆綁成一把再下鍋,所以得名。
除了五花肉,「把子肉」還加入海帶、豆皮、豇豆乾等素菜同滷,所有食材和肉片一樣一把把紮牢,方便料理和計價。
原以為「把子肉」和台灣夜市的滷味一樣,可以拿來當零嘴,但嘗了一口卻發覺實在太「鹹香」,只好不計形象捧著大碗白飯,和在地「飯桶」一拚高下!
▲缽飯
相較於「把子肉」的大碗公白飯,「缽飯」的分量,恐怕只夠大胃王塞牙縫。
第一次聽到「缽飯」,猜想那是出家人托缽化緣時吃的素菜,直到登廬山在九江小住,光顧甘棠湖附近一家專賣店,才知道缽飯其實內容豐富超乎想像。
門口擺放兩只大蒸籠是缽飯的活招牌。竹製蒸籠裡,磚紅色、大小有如醬碟的陶缽,裝著泰國香米飯和辣子雞丁、青椒肉絲等有紅有綠、層層堆疊的炒菜,雖然小小一碟但料好味美,堪稱是更上層樓的自助餐。
吃缽飯讓我想起,在印度喝完優格、奶茶,可將手中的陶罐當街摔破;大陸缽飯的陶缽得重複使用,因此,日後遊走大陸各地,雖然見到街巷邊、市集裡也有攤販搭起棚子賣缽飯,但始終未再嘗試。
▲絲娃娃
同樣都是好料:九江「缽飯」的小菜堆得像座山,貴陽「絲娃娃」的食材則一字排開有如滿漢全席,教人垂涎欲滴。
顧名思義「絲娃娃」的食材,除了綠豆芽、粉絲之外,其他如胡蘿蔔、酸菜、黃瓜等也都切成細絲。食客拿起一張輕薄如紙的麵皮,放入各種素菜絲包成日式手卷般的圓筒,再撒上黃豆酥及特調醬汁即可入口。和台灣內餡多為熟食的潤餅卷不同,「絲娃娃」不僅用料豐富,而且食材維持原味不烹煮,口感更加爽脆。
由於包好後像極襁褓中的嬰兒,貴州人喜歡在婚宴中吃「絲娃娃」,取其早生貴子的吉祥涵義;我沒有幫小孩包尿片的經驗,所以,第一個「絲娃娃」一淋上醬汁立刻變成「濕娃娃」,當時的慘狀只能用「全都漏」來形容。
▲小香爐
「貴州人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到過貴州,再挑戰四川火鍋,才發覺「絲娃娃」的麻辣醬汁,不過是個小case。
成都麻辣火鍋聲名遠播,但獨行俠無法消受大盤火鍋料,只能將就同樣是紅油湯底,食材則用竹籤串成的「串串香」(又稱「麻辣燙」)。
在廣東,併桌飲茶習以為常;在四川和陌生人「併鍋」吃麻辣燙,感覺就有點奇怪。可當地人卻吃得自在,只見食客一個個拿起竹籤就往鍋子裡涮,那畫面教人明白,麻辣燙別名「小香爐」的由來。在山東青島,還見過十幾個插滿竹籤的「香爐」一字排開,陣仗之大好比媽祖遶境十分壯觀。
無論是麻辣火鍋或是小香爐,不吃辣的我都僅止於淺嘗。這陣子四川衛生單位嚴禁使用的「老油」(過濾殘渣後重新上桌的湯底)裡,我的「貢獻」其實不多。
▲土筍凍
雖然不吃辣,但有一樣美食,我是不辣不吃!
名列廈門第一風味小吃,外型晶瑩剔透酷似洋菜凍的「土筍凍」, size要比台灣的肉丸小兩號,但食客仍可清楚看見「凍」在裡頭的白色條狀物──海砂蟲。產自沿海灘塗的海砂蟲得來不易,料理過程也頗繁複,除了下鍋前得先放養一天吐清雜物,還要擠壓、搓揉去掉黑色外皮和腸泥,才熬煮出透明膠質。
據說「土筍凍」具有壯陽奇效。旅居廈門一年,我吃過無數次「土筍凍」;倒不是本人身體太虛,而是陪著來自故鄉、想要「功力倍增」的朋友進行食補。
雖然老饕形容「土筍凍」肉清味鮮、滑溜爽口,但如果要問滋味如何?我必須坦白:「幾次被逼,都沾著大量芥末勉強吞下肚,只記得吃土筍凍的時候,都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