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美食評鑑以匿名、公平、公正、不講人情關係著稱,促使其成為現今國際公認的美食評選制度……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滿適合到旅行社或觀光局打工的。
每次有朋友要來澳門,我定必絞盡腦汁,誓要設計出一條切合對方需要的完美路線,以及幾個後備方案,甚至為此興奮、緊張、埋首、失眠。
米其林開拓市場
平民小店也入選
遇著愛地道小吃的友人,我比他更貪心,總想用最短的距離,安排他吃到最多的美食。若是見過世面的長輩來訪,挑戰就更大了,又要不折騰,又要確保食物可口餐廳體面價錢合宜。我不是老饕,只能求助於朋友、網上評論和飲食指南。
《米其林飲食指南》(Le Guide Michelin,港澳譯米芝蓮)這時候算是幫上了一點忙。以前覺得米其林提及的餐廳多是高級食府,不僅遙不可及,更是高攀不起。但《米其林飲食指南》近年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如美國、日本、港澳地區等,連不少平民小店也入選。米其林美食評鑑以匿名、公平、公正、不講人情關係著稱,促使其成為現今國際公認的美食評選制度。餐廳的好與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包括服務生水準、伺酒師的酒搭介紹、菜單設計的前後呼應、廚師的廚藝和創意、用餐環境及氛圍等。你以為高級餐廳主廚為拚星星而絞盡腦汁花招百出只是電視劇情節?偏偏十年如一日賣滷味的小店,常常懵然不知碰上摘星奇緣。搞不好坐在隔壁座默默不語的阿嬤,正是足以改變一間餐廳命運的米其林臥底評鑑員。
「聽說澳門的米其林餐廳的午餐滿便宜的……」我話音剛落,電話另一頭的台北太太們就興奮了起來:「好吧,請幫我們訂餐。」上網搜了半天,看了一些旅遊網誌,發現不少台灣旅客早已知道了這個「best kept secret」。
帶台灣來的太太們吃過了葡撻(葡式蛋塔)、水蟹粥、豬扒包,接下來便開展米其林「摘星之旅」。挑了半天,最終敲定了米其林推介的安東尼奧餐廳(葡國菜)、一星奧羅拉(義大利菜)和連續多年獲得三星的Robuchon a Galera(法國菜)。
夜市有如大觀園
吃得自在最重要
Robuchon a Galera是老派餐廳,走奢華風,午巿三道菜約三百多塊港幣(一千多塊台幣),是晚餐的五分之一價錢。慕名而來的旅客極多,怪不得要提前一個月預訂,而且預訂成功後還需提供信用卡資料,不去就要扣掉預約金,讓你知道到它店裡用餐不是件兒戲。
餐廳不一定燈光愈暗價錢愈貴,但愈貴的餐廳總讓人吃得愈拘謹,如果又貴又不飽,心情更是五味雜陳。置身那種超安靜、祈求千萬別出洋相的用餐氣氛,即使吃到心花怒放處,也只敢佩服地嘆息,靜靜感覺嘴巴裡爆發的那個小宇宙。隔壁桌那七、八個像台灣來的旅客,默默地喝著紅酒,小心翼翼地使著刀叉,一頓飯吃下來三四個小時啥也沒說,眼睛卻像探射燈般瞄來瞄去,我看了也替他們難過。我們那一桌吵,因大家都掏手機拍食物拍個不停,而每個人接到電話,結尾那一句不在報吃什麼,只喜孜孜地說:「我在吃米其林三星呢……」
米其林飲食評鑑制度提醒了一點,就是當你以為網上食評已成功推翻飲食權威的時候,認證和評級始終比口碑更影響著我們的味蕾。當口耳相傳不足以產生信任,當全球化過程中需要可靠劃一的標準,認證和評級的影響力便發揮作用,特別是當你想確認每一口吃進肚子裡的食物都是有品質的時候。當凡夫俗子如你我對「古早味」、「祖傳」這種企業故事失去了信任,ISO認證、有機認證甚至米其林追星的應運而生、而盛,可想而知,這都隱約折射著現代人對食物的信任,已漸靠年度性、可量化的指標重建。
台灣來的太太們酒過三巡話鋒一轉:「台灣的東西也很好吃,怎麼就沒有幾家米其林餐廳?」有人說是食物和服務水準欠缺穩定性,有人推說是台灣受吃飽就好的傳統影響等等。作為旅人,台灣這個寶島吸引我的最大原因之一,始終是小吃攤販的自在、自重、自信,認證和評級有時是多餘之物;每每入夜巿、巿場、巷弄如入大觀園,每一趟於我都是摘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