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撿那個,會被人笑是撿垃圾!」我說:「那我去撿……」他們打斷我:「你不一樣啊!你是名人,你去撿,人家會另眼看待啊!」聽到這理由,我覺得很有趣,想不到名人的頭銜,可以方便撿垃圾。幾年前,我在居住的淡水社區設了一個自助式的小菜攤,取名叫「大嬸婆良心攤」。
將自己利用社區空地種菜的收穫拿出來,放在攤子上供人取用。菜的賣相並不好,菜葉上常有蟲、鳥咬過、啄過的痕跡,不過那可是百分之百無農藥、不施肥的有機蔬菜!我還在放菜的攤位上寫了「有機蔬菜,中吃不中看」「各取所需,各盡所能」的字樣,讓大家自己拿菜,自己丟錢,全憑良心,所以叫「良心攤」。所有收入,全都捐出去做慈善。
名人頭銜能這樣用
開心分享鼓勵行善
剛開始這麼做時,一些朋友很關心(其實是懷疑)我這麼做能得到「善果」。他們提出一連串的問題:「現在人心不同以往,會不會有人光拿菜,不給錢?」「錢就放在那裡,會不會被人家拿走?」「如果發現有人偷你的菜(錢),你會不會報警處理?」……
確實,有些人的懷疑被證實了。但是,這無法阻止我的腳步。
有人建議:「你應該做一些防範措施。」我想想,有道理,於是我在良心攤下面畫兩幅圖畫,一邊寫著「捐己所餘,助人所需」,一邊是「善事無大小,日行一件不可少」,中間又畫了一個從雲端伸出來的望遠鏡,上面寫著:「這裡沒有監視器,只有上帝的望遠鏡。」後來,情況果然改善了很多。
有一天,我發現附近的垃圾回收桶有些別人從國外買回來的紀念品、禮物,連拆都沒有拆封,就擺在回收桶旁邊,真是可惜!於是我順手擺在大嬸婆良心攤上面。才過一下子,東西就被拿光了。
誰拿的?原來是社區裡的外傭拿的。我問他們:「這些東西是我在回收桶旁邊拿的,你們知道很好,為什麼不自己去拿起來?」
「不行啊!」他們說,「我們是傭人,去撿那個,會被人笑是撿垃圾,不好聽!」我說:「那我去撿……」他們打斷我:「你不一樣啊!你是名人,你去撿,人家會另眼看待啊!」聽到這理由,我覺得很有趣,想不到名人的頭銜,可以方便撿垃圾。
此後,社區的人慢慢知道,可以將自家不要用的東西或不看的書籍,擺在良心攤。這種「愛心分享」的意義,不在於能得到多少捐款,而是希望大家都能行善、不貪婪;大家都有愛心,則世界太平。
良心攤引發大迴響
培養愛心從小做起
想不到,這個良心攤引發了一些效果。我家附近的坪頂國小首先響應,校長認為這活動有意義,於是我請人做了一個可以收起來的木製攤子,叫作「愛心攤」,放在學校裡,讓小朋友將家裡不用的東西放上去義賣。
結果小朋友反應熱烈,競相比賽放東西上去。我們不得不暫時停止,向小朋友說明:「這是要拿不用的東西給需要的人,不是要來比賽。」並且改變方式,在每月或每周選定一天為「愛心日」,讓大家來共襄盛舉,把不用的東西拿到愛心攤來,讓需要的人拿,把募集的錢捐出去。
新竹的靈糧堂知道此事後,要我在八千人前做見證,並說明愛心攤的意義。各社區人士熱烈響應,認養了三十攤。苗栗縣頭份鎮的鎮長買了一個愛心攤,放在糖葫蘆基金會辦的托兒所裡,托兒所的小朋友開始知道這叫作「愛心運動」,於是主動學種菜,收穫的菜雖然長得不是多好,但也放在攤子上讓人家拿,只要有人拿,他們就好高興。家長看了也覺得很有意義,就把家裡種的菜、不用的東西都拿來放,互相交換東西,後來變成一種常規的活動,每月收入好幾千塊,都交給鎮公所做愛心活動。
後來,我又改進了,將良心攤變成漂漂亮亮的「大嬸婆愛心站」,不用攤子,利用各地方的地形地物,將海報和裝置擺上去,不受空間拘束,就開始營運了。
我想,將來要是能夠推廣到全世界各角落,讓大家從小就養成為別人奉獻的習慣,培養榮譽感,就不需要警察了,這是我最大的心願。
我相信,大嬸婆也會樂意看到這樣的結果,因為這就是她一貫的信念:「好東西要與人分享,才不會糟蹋掉。」(劉永毅整理)
●摘自如何出版《厝邊巷尾就是我的人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