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4/08 第3466期
 
精彩內容
 
今日繽紛 給自己的歌/再也見不到他的溫柔
青春名人堂/修復情感的記憶
4月話題:旅行怪僻老實說/水果之必要
金玉涼言 ( 0410 )
鼎邊趖PK鍋邊糊:父親鍾愛的美食
 
 
 
今日繽紛
 
給自己的歌/再也見不到他的溫柔
張光斗/聯合報
〈恰似你的溫柔〉是梁弘志賦予蔡琴演唱生涯的關鍵一曲,不但成就了一位才藝雙全的歌手,也為民歌在當時的流行樂壇注入一劑強心針。

那年,身為記者,我在張小燕主持的「綜藝一百」節目中,被蔡琴石破天驚的音色給震呆了。沾職業的光,我打電話去海山唱片公司,約了蔡琴做專訪。後來,我對作詞作曲人梁弘志更好奇,約他喝咖啡,甚至喝起濃烈的高粱酒。

我與他成了好朋友,常常一通電話便約出來見面,聽他娓娓道來初戀女友因車禍毀容(才有了「破碎的臉」的歌詞出現);或是他行俠仗義,替一位受到婚姻暴力的女性友人出謀畫策的種種離奇故事……我們有一群常聚的友人圈,直到我離開台北,遠赴東瀛。

弘志生前做過許多投資,其中最亮眼的不是他當了歌手,演唱自己的作品,而是下海說起黃色笑話,銷路驚人,將奄奄一息的唱片公司救回來。有人替他不值,認為損傷他清新的形象,他卻不以為忤,還頗為得意。

弘志的脾氣很好,沒見他發過脾氣,最多私下抱怨某歌手太小氣,每次吃飯喝咖啡都要他出錢;或是某位大牌歌手太難伺候,讓他在錄音間裡被逼得快發瘋。弘志會罹癌早逝,不知是否與他不會釋放壓力有關?

如今,許多朋友不時會思念起他。畢竟,再也見不到他的溫柔了。

青春名人堂/修復情感的記憶
梁瓊丹/聯合報
我總稱呼老媽為親愛的歐巴桑。

吃飯時,親愛的歐巴桑說起整夜心神不寧、沒能睡好。原來前一晚她打開碗櫃,一個沒注意,白色餐碗瞬間掉落飛出、摔成兩半,驚嚇指數破表、連聲「碎碎平安」都忘了說。

我知道她向來節儉,趕緊出言安慰:「沒關係的,這個百貨公司送的,沒幾個錢。」她低頭,自顧自的繼續整理餐桌,然後一陣聲音悄然傳向我:「不是錢的問題。每天吃飯用了這麼久了,有感情。」聽得出來,我親愛歐巴桑心中幾許失落。

既然這麼不捨,能修補嗎?

在台灣這座島嶼上,總有外形粗獷、擁有一身絕技的師傅們,臥虎藏龍的沉潛於俗世裡。曾聽聞江湖上,有某一修補絕技,號稱「除了心碎不能修補,萬物皆可修復。」我既想見識見識,也想學藝。

拜見老師之後,方才知道這叫作「鋦藝」,河洛話裡的「補硘仔」,類似補釘。缺角的老茶壺、龜裂滲水的杯盤、摔成兩半的玉鐲、手工繪製的古早味蝦盤,皆集合於此,等待大師妙手回春,甚至有人連醬油缸都搬來了。僅靠著數根銅製的騎馬釘,橫越裂縫,接合起碎裂的過去,回復原有形貌。

過去物資不豐的年代,物件即便損壞也捨不得丟,且因具有耐人尋味的生活的痕跡,於是出現了專門收集修補過的瓷器的雅士鑑賞家。

不過,在工業化、大量製造的時代裡,多數物資取得與替代相對容易,價格也更親民,買新品常常比修補還來得划算。

我望著老師敲敲補補、力求完美,不免好奇:「花上好幾日的功夫,若非珍品骨董,如此費工勞心修復,值得嗎?」沒抬頭,他繼續敲打著銅片、準備剪釘,吐出一句:「修補,不是因為金錢,而是感情。」

我望著手中裂成兩半的瓷碗,顯然不具收藏價值,但它曾承載著我親愛歐巴桑煮食的料理。我再次反覆咀嚼這話裡的意義。的確,「修補,不是因為金錢,而是感情。」有些人願意守護著滿地的碎片,是因為通透在物件裡,有一份愛。

4月話題:旅行怪僻老實說/水果之必要
若晴/聯合報
承襲自媽媽的生活習慣,吃大量且多樣的水果是每天必做的一件事。無論出國遊玩或出差,每到下榻飯店,我總立刻放下行李,興沖沖的往飯店附近的巷弄裡跑,逛逛當地市集,然後滿心歡喜的提著水果回飯店大快朵頤--雖然飯店餐廳會提供切片水果,但不經過自己挑選、削皮的水果,似乎就稱不上「今天有吃水果」。

喜歡清早在飯店附近散步,隨興購買路邊小販籃子裡的新鮮瓜果,帶在身上,旅途中隨時止飢。

也曾付費進櫻桃園,體驗隨手摘取櫻桃,恣意吃到飽的爽快豪邁。

這樣到處吃水果的體驗,變成我跟媽媽特有的旅遊回憶,各處名勝古蹟、自然美景在腦海裡的影像,往往有點模糊,唯獨逛市集、欣賞各式生鮮、大口品嘗水果的快樂回憶,日後一次次開啟我與媽媽的話匣子,成為另一種旅行收穫。

金玉涼言 ( 0410 )
簡連焜/聯合報
花錢,讓人心痛;

沒錢,讓人頭痛。

鼎邊趖PK鍋邊糊:父親鍾愛的美食
文/魚夫/聯合報

●中國福州的鍋邊糊

台灣的鼎邊趖在中國福州稱「鍋邊糊」,不過作法上早已不同,滋味更是迥異。

福州人有句話形容一個人:「鼎邊糊一轉就熟。」意思是那人很會搞公關,和人家糊一圈,攀親帶故,就拉上關係熟識起來了。我曾到福州研究飲食文化,一遭遇,就有人告訴我這句諺語,證明這味小吃歷史久遠,早已融入庶民的口語中。

「鍋邊糊」在福州又稱「鍋邊」或「鼎邊糊」,比較正式的寫法應是「鼎邊抆」。根據中國作家劉立身的《閩菜史談》,傳統製作方式是:

飰(魚夫注:俗「飯」字,為「在來米」)米經水泡軟後磨成米漿備用。同時,用一口大鐵鍋,鍋底火要燒至鍋沿整圈,鍋中先入些食油,放入蔥白、蒜頭稍煸,再放下蝦米、魚乾、香菇、紫菜,加入骨頭湯或蜆仔湯。湯水燒熱到七十度左右,先在鐵鍋上沿圈抹些花生油,然後裝一硫米漿,沿鍋邊一抆,蓋上鍋蓋,讓湯氣去蒸米漿,揭蓋用鍋鏟以極快速度將烙、蒸熟的米漿,沿鍋邊鏟入鍋內湯中,變成捲得薄薄的米漿片,連續數次,再撒些蔥花、蒜汁即成。

先父在世時特別鍾愛鼎邊趖,他告別人生舞台的最後一道美食就是這一味。猶記得那天醫生告訴我,接下來父親的病情已不是醫學而是哲學問題時,我毅然決定召喚家人,用輪椅將父親推出病房,前往基隆。到了夜巿入口,除去他的口罩,問他想吃些什麼,父親氣息微弱的說就鼎邊趖吧。我心裡明白,這是父子能共享美食的最後機會了。

從此我念茲在茲,去福州一遊,特別要找那原始的鍋邊糊來嘗嘗。父親是饕家,又好易牙之道,我自忖能略勝他一籌者,唯雲遊四方,努力在「闊嘴食四方」上吃得比他深廣罷了。

●鍋邊糊渡海成鼎邊趖

「安泰樓酒家」是福州的小吃美食廣場,我一到就迫不及待的要看當地「鍋邊糊」的作法,用手機拍攝下來。大抵和《閩菜史談》一書中所提及的程序差不多,只是那主廚總監說,鍋邊糊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入的食材更多樣化,也更高檔了。

基隆廟口百年著名小吃的「吳家鐤邊趖」雖先祖也來自福州,但如今的作法,已是完全不同的料理了。

先說名稱,「鍋邊糊」或「鼎邊糊」,福州特有的「鼎」字是保留了,但「糊」這個字換成了台語的「趖」,這就有趣了。我特地就此請教台語文博士李勤岸教授,得到他貼過來的一段心適的「說文解字」:

台灣閩南語蟲、蛇等在地上爬行或蠕動叫「趖」(sô),例如:「蟲咧趖」(thâng the sô),指蟲在爬行。「伊四界趖」(I sì-kè-sô),指他到處閒逛、蹓躂。這是引申的用法。還有一種小吃叫「鼎邊趖」(tiánn-pinnsô),是用米醬為主要材料,倒入滾燙的寬口淺鼎中形成麵疙瘩式的薄片,湯中加入菜肴、海鮮等調味料而成。它的命名就是取米醬入鼎成塊有如蟲趖的形象,是一種譬喻構詞。

所以這「趖」字也等於宣告了閩北的鍋邊「糊」,已成了閩南的「趖」,十足的台灣味。

再說食材,這碗鼎邊趖裡頭配有里肌肉羹(用鯊魚漿打成)、蝦仁羹(冰鎮十號白蝦打蛋白再和以鯊魚漿製成)、丁香魚乾、魷魚、香菇、花蓮雪金針、高麗菜等,口感極為豐富,湯頭尤為香甜。

粉條則是另起爐灶製作,以老在來米加入些許鹽巴磨成米漿,沿鍋邊糊成圓環狀,蓋上木製鍋蓋,蒸至鍋蓋升起白煙,鍋內水聲作響,且嗅到陣陣米香,即可打開鍋蓋,鏟出粉塊,一層層往上堆疊,待冷卻後則成香Q不爛的鼎邊趖了。要下鍋前再剪碎或撕裂成小片,和福州直接下在鍋湯裡截然不同。

鍋邊糊在中國福州還算是小吃,但在台灣,阿扁總統時期曾將之列入國宴,作為招待外賓的特色佳肴。經過御廚大師們的調理,當然更顯精緻了。

寫就本文,緬懷先父,子欲養而親不在,他要是能夠長壽一點,我就能將這鼎邊趖的故事親口說給他聽了。

●摘自天下文化出版《樂暢人生報告書:魚夫全台趴趴走》

 
 
 
訊息公告
 
 
 
 
活動》【東寫西讀電子報】慶改版!百份好禮大方送!
最實用的滿分寫作技巧、閱讀理解練習通通在這!寫作名師獨授寫作祕訣,精選全球時事文章,每周一期讓孩子天天進步,讀來有想法、寫出自信心!訂閱即送百份大獎!

快來看!日本輻射食品你吃下肚了嗎
食藥署2011年起,暫停日本福島等五縣食品進口台灣,清查發現283件產品更改產地標示進口國內,不乏知名食品。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