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似乎總是無可避免。每個人的立場、想法都不同,一旦各自開誠布公,就很容易出現相持不下的觀點。「一片和諧」這個形容詞,究竟是如何被人類創造出來的,很可能是世界上最難解的謎團。美國知名文學評論家艾德蒙.威爾遜,在一九四○年代曾寫過三篇推理小說評論,分別是〈人們為何讀推理小說?〉、〈誰管誰殺了艾克洛?〉與〈福爾摩斯,這是巨犬的足跡〉,痛批當代多位知名推理大師,說推理小說的格式早在十九世紀就完成了,想不到現在還有這麼多人在「複製貼上」。至於讀者,有太多經典該看,居然養成閱讀推理小說這種惡習。「艾克洛」是阿嘉莎.克莉絲蒂《羅傑.艾克洛命案》的死者,而威爾遜卻在文中對她的姓名隻字不提,辛辣地表現出嫌惡之態。這應該稱得上是「推理小說徹底否定論」的濫觴了。
今年,日本有位學者小古野敦,出了一本評論集《這本推理小說有夠爛!》,批評東西方名作,其中也有這本《羅傑.艾克洛命案》。但事實上,克莉絲蒂的書迷曾經辦過Best 10票選,這本書可是位居第二高票!
再來看看推理小說裡的偵探。一九七○年代,日本推理作家都筑道夫,提倡「讓名偵探復活」,而同一時間,另一位推理作家佐野洋,則主張「名偵探無用論」,引爆了「名偵探論爭」。
佐野洋早年攻純文學,後轉戰推理,他文學論述扎實,時評專欄「推理日記」連載三十八年多,是推理當代史的紀錄;都筑道夫曾任《艾勒里.昆恩推理雜誌》日本版編輯,也翻譯、評析過西洋推理,並以推理作家出道,是推理小說全方位的精通者。兩位都是大師。
他們論爭的焦點主要有兩個:一、名偵探的存在,是否符合現實?二、名偵探的系列化,是否會扼殺創意?都筑認為,名偵探能拆解謎團、重組線索,凸顯推理小說的邏輯特徵,至於現不現實,並不重要。佐野則認為,過度凸顯推理小說的邏輯特徵,將淪為謎題遊戲,脫離現實,而名偵探這種特異角色,就是始作俑者。簡言之,都筑重視「推理」,佐野重視「小說」。
記得以前參與推理小說獎的評選,在座評審有的認為「推理先於小說」,有的認為「小說先於推理」,莫衷一是,首獎作品就在這種爭論不休的情況下被決定出來。等一公布,讀者再繼續爭論下去,繼續莫衷一是。
我想,至少這些意見,可供下一屆參賽者參考,繼續努力調解推理與小說之間的拉鋸。說不定,爭論的價值,正是在反應人類思維的多元成果,促成社會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