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韭是台灣唯一的水韭科蕨類,目前僅見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夢幻湖中。它屬於著土型的水生植物,乍看下就像是一叢叢長在水中的韭菜。雨季時會完全沒入水面下,枯水期才露出水面來。
台灣水韭被發現的經過
1971年,一對大學植物科系的學生情侶在夢幻湖畔散步時,無意中發現湖裡長著一叢叢狀似韭菜的不知名水生植物,專業的訓練讓他們直覺這種植物並不尋常,便帶回學校給當時台灣蕨類植物學權威──棣慕華教授鑑定,證實了這是一種水韭,而且和世界上已發現的其他水韭都不一樣,棣教授因此給它一個新的名字,這便是「台灣水韭」被發現的經過。
直到今天,一般人都認為台灣水韭是台灣特有種,也就是說全世界只有台灣,而且只有在北部七星山的夢幻湖才有這種植物,果真是如此嗎?
從盆地形成史推斷
我們可以從台北盆地的形成史來嘗試推斷:大約是兩百萬到六百萬年前台北從海裡面浮出來,而大約二百八十萬到四、五十萬年前,台北北部地區陸續產生火山噴發的現象,所以可以推論在四、五十萬年前,陽明山區應該沒有太顯著的植被,因為火山噴發後鄰近地區不可能有生物存在。
那麼後來它的生物從哪裡來呢?台北市北邊火山噴發,可是南邊沒有,南邊還是森林,所以有一些動物與植物會從南邊的森林移到北邊來,也就是說,南邊才是種源所在。
從生物變成新種的角度來看,族群隔離是很重要的條件,生物如果沒有遭遇隔離,基因就會交流;反之,若是隔離很清楚,就可能會產生新種。通常要有海洋、大河或高山才能產生地理隔離的機制。
我們知道,台北市的北邊跟南邊在地質史上並沒有如台灣海峽或是中央山脈那樣的生物大阻隔體,加上盆地陷落及溪流形成也都是晚近之事,不大可能演化出新種,這由陽明山國家公園除了台灣水韭外,並無特有種的事實,可作為佐證。而日本人在1930年代曾經做過夢幻湖的調查,其中也沒有記載水韭這種蕨類植物,因此推斷,台灣水韭並非台灣特有種。
小水鴨權充送子鳥
那麼台灣水韭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推論之前,必須先了解夢幻湖特殊的生態環境。海拔七百多公尺的夢幻湖在冬天受東北季風的影響,降水隨風而來,因此除了溫度會變低,過了中午以後還會雲霧籠罩,偶爾也可看到雲海,有時甚至還會下雪。這原本是中央山脈兩千公尺左右才有的生態現象,到了北部即下降分布到夢幻湖一帶,在生態學上我們稱此為「北降現象」。
半個世紀前剛發現台灣水韭時,夢幻湖附近都是森林,當時湖裡有很多水鴨,而水鴨很喜歡吃這種水生植物,因此我們推測,台灣水韭可能原本生長在北國的某一個角落,也許是在西伯利亞或者其他較不被注意的溫帶或寒帶地區水域,環境近似夢幻湖,隨著水鴨季節性的遷移,它的孢子跟著水鴨的排泄物散布在夢幻湖中,台灣水韭就此落地生根。
●摘自遠流出版《蕨類觀察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