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職涯電子報】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等精彩內容。給您最完整、最活用的職場資訊!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7/15 第4983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洪惠風/我欲呷赤□
【話題徵文:我和我的好奇心】洪邦楨/蟲返童年
【青春名人堂】張英□/樓頂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洪惠風/我欲呷赤□
洪惠風/聯合報
圖/Emily Chan

一進隔離區,就會感覺氛圍跟平常大不相同

「我欲呷赤□!」

「什麼?」

隔離病房裡,密密實實的兔寶寶裝,加上呼呼作響的氧氣,病人的話聽得並不清楚,我以為聽錯了。

「煮湯!」

這下可確定了,但我沒反應過來,想說在這個三級警戒的時節,要去哪裡弄這碗魚湯?還是該直接拒絕?身旁反應靈敏的專科護理師國媛毫不遲疑地回答:「好,阿伯,你叫家人送來。」

病人還沉醉在他的菜單中:「要加薑絲。」

「你打電話叫家人送來,我們幫你熱。」

病人沒有回答,只自顧自地說話:「赤□魚湯上好呷,要燒耶。」

9A是COVID-19的專責病房,住的都是X光異常的確診病人,工作人員從護理站進入隔離區,必須先花個十幾分鐘把自己密密實實地包起來,護目面罩噴上防霧,戴N95,穿上兔寶寶裝,戴手套,貼膠帶固定,N95外面罩一層外科口罩,套腳套,穿上第二層防護衣,第二層手套,膠帶固定,戴護目面罩,包上頭套……換裝完畢,面對鏡子檢查,若有同伴,再相互檢查,用膠帶貼好沒固定好的地方,確定全身上下都緊密包好、沒有什麼遺漏之處,才能穿過前室,進到這個病房。

老婆大人形容,穿衣很像日本怪談中住持幫無耳芳一全身寫上經文的過程,要是遺漏了任何一個地方,就會像芳一失去耳朵般地無法彌補。

一進隔離區,就會感覺氛圍跟平常的病房大不相同,走廊上沒有病人推著點滴架練習走路,沒有家屬探病取水,更沒有推床進進出出地送檢查送開刀,長長的走廊,只有護理師們穿著重重的隔離衣,伴著她們的治療車,而走道旁邊,擺放著裝有換下來的隔離裝備的大號垃圾桶。

戴N95說話時嘴型不能太大,不然會漏風吸入病毒;在病房,最好站在入風處,不要站出風口;插管時,防護要升級,請專業幫忙……太多的注意事項,讓我們進到病房時總是提心吊膽;但對工作人員來說,最危險的時間不是在病房裡面對病人,而是在脫下這些裝備的時候:脫衣時,要逆轉穿衣步驟,只是這時防護裝備外層可能汙染,脫的時候要翻出衣服內層,把汙染的外層包在裡面,一個小小的失誤,一個重心不穩,接觸到汙染物而不自覺,就會造成遺憾,更不要說這時人的狀態往往是精神緊張後的放鬆,全身濕透脫水,視線模糊,是最容易造成閃失的時候。

有的家庭會相互責怪,有的家庭會相互扶持

9A病房每個病人X光都有不同程度的浸潤,病情的發展也各不相同;有九十幾歲的病人奇蹟似迅速好轉,也有人一路惡化。我接班的第一天,就有病人轉到加護病房插管,第二天又有拒絕急救的病人過世,當然也有更多病人康復回家,有人轉到加強防疫旅館,也有人轉到呼吸復健病房。

COVID-19跟平常的肺炎不一樣,一人得病全家都危險,常常全家會分散到不同地方;有人警覺性很高,一有症狀立刻去篩檢沒傳給家人;也有人的家人或住院、或在加護病房、或染疫過世、或在檢疫旅館,全家散在各處;還聽說有家庭三代六口住一起,只有三歲、五歲的孩子沒有染疫。

有的家庭會相互責怪,有的家庭會相互扶持,在照顧這些病人時,我們必須知道病人得病的來龍去脈,也必須知道現在家庭成員的關係跟狀態:吵架?還是扶持?住院?還是隔離?安排病人出院時,更需要知道家中剩餘的人力:是否已解除隔離?有沒有人能幫忙照顧?還是單身無家可歸的遊民?

想喝湯的這名病人住的病房是兩人一間,從進病房第一天他心情就不太好,沒划手機也沒看書,只是困在小小的空間裡;隔壁床快出院了,讓他更憂鬱,心情更差,每當我們進來時,他總是要抓著機會跟我們聊天抱怨,我們可以理解可以體諒,但卻不能也不敢久留。

在我想像中,這個房間像是牢房,牢房裡,關著不能出房間,也無法出獄的犯人,而我,則是獄卒……

病人的女兒後來送來了魚湯,但不是赤□,他出院的那一天,解隔離書很晚才來,感控人員加班到晚上八、九點,只是為了讓他能早一點回家,喝那碗魂牽夢縈的、熱騰騰的、加薑絲的,赤、□、魚、湯。

【話題徵文:我和我的好奇心】洪邦楨/蟲返童年
洪邦楨/聯合報
「想養麵包蟲嗎?」某個秋日早晨,同事興致勃勃地問我。

好奇的我遵照同事吩咐,布置了飼養環境,隔日他便興匆匆地拿來一個小塑膠盒,裡面蠕動著兩小隻白胖幼蟲。

我看久了益發覺得牠們可愛又有趣,小心翼翼帶回家後,妻兒們驚叫連連,但仍與我一同觀察幼蟲邊吃土邊鑽到土裡的模樣。都說孩子是照往過去的鏡子,我不禁回想起童年時養蠶的經歷,應也是這般光景。

每日下班回家後,我便與兒子一塊觀察蟲蟲的狀態。最開心的當屬每月的換土日,讓平常深埋土間的麵包蟲重見天日,可以仔細觀察蟲兒的成長與變化。某次,麵包蟲的顏色由白轉深,原來是要開始成蛹了!只見牠們在盒邊挖出了蛹室,每一日都有不同的模樣,讓我不禁讚嘆生命奧妙。

妻子笑我模樣像是個孩子,我沒有否認。因為對世界充滿興趣的小孩,永遠住在我心中,等待新事物來臨。

【青春名人堂】張英□/樓頂
張英□/聯合報
住在二十五層樓高的住宅大樓,對我這樣的家務工具人來說,除了修水管、關水表會上到樓頂,平常從來沒想過要去「走走看看」。畢竟,屋頂是我心底的「準禁區」,每次颱風天都吹得樓頂出入口的鐵門不斷翻動,整晚鏘鏘響個不停,真不知被影響的二十五樓住戶如何安眠。加上樓頂雖然有著高聳的圍牆,但「高度」於我是一種「恐懼的想像」,每次上去便有些許不安,開關水表後趕緊離開。

還沒有疫情之前,兒女有天好奇地問我:「可不可以去看看啊?」原來我曾和他們說過,真有必要時,可以從我們大樓樓頂,穿過與隔壁棟相接的通道,逃到一樓去。儘管我怕他們知道可以走樓梯上去,有一天會好奇跑上去玩耍而發生危險,但某天黃昏時刻,我終於禁不住央求,帶兒女上樓去。不過,兩個小不點看向四周大樓樓頂和方塊水塔,沒多久就感到無聊,喊著要回家;看來真正誘人的,還是「未知」啊。

二十五樓的樓頂,算來就是二十六層高,是這一區域最高的位置,左邊看得到小山丘,右邊看得到都市風景。因為最高,所以能看到別人家大樓的屋頂,有的塗滿防水漆,有的放滿盆栽、堆滿雜物,而當年對唱情歌〈屋頂〉所描述的「樓頂天線」(類比天線),早已被數位訊號所取代,只剩曬衣桿上掛著大小棉被,被風吹得飄飄搖搖。

疫情開始後,大家都被關在家中,在室內頂多做一些肌力運動,若要跳繩,大概會被樓下住戶抗議,直到有一日妻突然想到,我們可以去頂樓跳繩啊,樓頂層普遍厚許多,若在通道的上方跳,就不會影響人了。

帶著兒女搭電梯到二十五樓,再走一層階梯上去,眼看四下無人,他們咻咻嘩嘩跳起來。只是沒過多久,六月太陽照射下,屋頂便炎熱起來,教人受不了。

逃下頂樓後,我在臉書貼文,說全家上去運動一遊,一位寫作的朋友因此留言說自己有次也上樓去消遣,沒想到七、八個人有志一同地站在屋頂上,眼看快群聚了,只好快快撤退。我這才發現,臉書上的運動之友都心靈相通,大家換上運動裝扮在頂樓做起呼拉圈、彈力帶或瑜伽等,這類明明在家也能做的運動--果然能到屋頂上去就是不一樣啊。我想,這應該是享受「我能夠移動」的一種「自由的錯覺」吧。

或許是因為疫情讓大家都待在家,住宅區人口密度變高,手機的行動網路因此變慢,女兒的視訊課程都跑不太動。也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對頂樓熟稔起來,有一夜訊號不佳,我索性拿著手機,到處測試流量和收訊方向,真奇妙,來到二十六樓高的位置,向著大街的位置,訊號流量10M,走過五公尺到大樓另外一邊,竟然只剩0.2M。

為了訊號而站在高處,望向都市遠方,深夜時刻依然燈如繁星,這是許許多多的人們因為疫情而待在家中的奇特時光,也是我重新探究家物與環境的一段時間。就算多年後疫情過去,我只要一到樓頂,還是會想起這段難以言喻的時光吧。

 
 
 
訊息公告
 
 
 
 
走進原民部落享受藍天大海無菜單料理、都蘭國的釀酒體驗
出國旅遊最衝擊感官的就是文化差異,因為不同,所以新鮮有趣;遊逛台灣的原民部落亦然,無論美食或遊程都大異其趣。初夏,和好朋友一起出走台東,開車沿著海岸線吹風,探訪原民部落,湛藍海天一路相隨,好不愜意。

「第一步不是噴酒精!」護目鏡&面罩正確清潔術
護目鏡使用後,如何清潔與消毒?李姉穎指出,消毒的第一步先清潔,以減少鏡面有機物的附著,再進行消毒。建議可使用中性酵素噴灑在護目鏡上,停留20分鐘,待唾液溶解、蛋白質分解後,再用清水清洗,之後以布壓乾。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