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是好事嗎
人聰明是不是一件好事?很難說,看你問的是誰。
蘇東坡寫過一首〈洗兒戲作〉:「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東坡是史上因為聰明而吃大虧的權威之一,他的話可信度甚高,證明對聰明人來說,聰明未必會帶來什麼好處。
三國邯鄲淳所作的笑話書《笑林》當中有個小故事:「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結果曬衣桿變成了雙節棍,這證明智慧並不與年齡成正比,但有點年齡的人若是假裝自己有智慧教訓起人來,也儘可洋洋自得,別人未必看得出來。
希臘神祇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鍾愛人類,覺得人無火可用很可憐,從奧林匹亞山上盜來火種,交給人類使用。眾神之王宙斯大為震怒,把普羅米修斯用鐵鍊綁在山上的大石,讓一隻老鷹啄食他不斷再生的肝臟,直到永遠。「Prometheus」在希臘文中是「先見,預知」的意思,普羅米修斯盜來的火不是燒飯的火,而是智慧之火,他之所以受罰就是為了代人求智慧。基督教《聖經》中的亞當與夏娃因為偷吃了「分辨善惡的知識之樹」的果子,引起了上帝的震怒,被逐出伊甸園,連同子子孫孫都要代代受苦,表示人類之所以受罪也是為了想得到智慧。看來在古西方人的眼中,擁有過多的智慧有僭越之嫌,侵犯神權之罪,搞不好反受其害。
聰明與智慧的好處或壞處先放一邊,我們先來想想,這兩者是同一件東西嗎?當我們說一個人「很聰明」,這跟我們說一個人「很有智慧」,是同樣的意思嗎?如果不一樣的話,不一樣在哪兒呢?要探究聰明或智慧對我們到底是資產還是負債,恐怕先要搞清楚它們分別是什麼才行。
要在中西古書中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古人的用字遣詞沒有那麼注意定義,視不同的場合需求,可能用同樣一個詞表達好幾種不同的意思,或用好幾個不一樣的詞表達同一種意思。再者,他們手裡也沒有工具能夠用來測量人的腦筋好不好,換句話說,非常的主觀。近現代的科學家們與古人不同,特別注重定義與測量。腦科學家研究「聰明」差不多有近百年的時間,研究「智慧」的時間相對比較短,只有近五十年左右。
科學分析智能與智慧
科學家眼中的聰明用「智能」這個詞來代表,英文是「intelligence」,科學家眼中的智慧就是「智慧」,英文是「wisdom」。「智能」與「智慧」的區別大矣哉,雖然兩者都還沒有公定的嚴格定義,但在研究者的一般操作定義上,「智能」是一個人的「推理、計畫、抽象思考、理解複雜概念、快速獲取知識,以及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而「智慧」則是一個人的「自我反省,自我情感調節,表現親社會與利他行為,掌握果決與不確定性之間的平衡,以及提供他人有價值的建議的能力」。
從上面的定義不難看出,在現代科學家的眼中,智能以個人的能力取向為準,它對於教育、工作、經濟、成就等層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很早就有測量智能的種種工具存在,我們常常掛在口邊的IQ測驗就是其中之一。但近年社會人口高齡化、社會結構複雜化之後,人們愈來愈發現,人類的智能程度,未必能反映到個人或群體的幸福上,所以對智慧的定義與評量方法也就應運而生。很明顯的,比起智能來說,智慧更重視自省與情感的調適,識大體的利他人格,對人生不確定性的掌握,並且還能將這些特質經由傳授而幫助到他人。
多年來針對智能與智慧的測量研究結果,累積了一些有趣的發現:智能與智慧均正比於大腦的功率。高智能與高智慧的人,大腦皮質的活躍程度與功能連結都會比常人來得高,但是位置略有不同:高智能主要顯現在額葉與頂葉(負責記憶、認知、語言等功能)的活躍,而高智慧則主要顯現在前額葉與邊緣系統(負責決策、問題解決、自我控制、感情調適等功能)的活躍。高智能導致高教育程度、高工作表現、高收入,但與個人或社會的整體安適幸福沒有明顯相關。相對的,高智慧導致較良好的個人身體與精神的健康和韌性、快樂感、對生命的滿意度,甚至可能增長壽命,對個人以及社會的整體幸福有助益。
此外,智能不會隨著年齡而增加,只會隨著年老而減退,但智慧可以(並非必然)隨著年齡而累積增長,在非常高齡(約八十歲以上)時,才會因為腦功能本身的衰退而減少。這麼說來,《笑林》中的那位「老父」幫人解的難題屬於「智能」的範圍,年輕人不要聽他的比較好。
回到「聰明或智慧是不是一件好事」的問題,我們對此就多了一些洞察。聰明(智能)是目標取向的工具,幫助我們獲得東西,而智慧則是人生取向的道路,幫助我們走向安適幸福。科學告訴我們,聰明顯然是好事,擁有聰明不能保證好的結果,但聰明也絕對「誤」不了人。聰明人的不幸,不能怪在聰明的本身,而極可能肇因於缺乏某些層面的智慧。智慧當然也不能保證好的結果,因為人的先天稟賦與後天際遇各有不同,但有智慧的人通常能在已然限定的客觀條件下,為自己與他人求得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