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Choyce全球走透育兒誌】提供部落客的親子旅遊經驗,分享如何享受旅程中的大驚喜,並透過旅行來教養小孩。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12/17 第92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紐約學/大蘋果的酸,令人難以承受
黑水 The River Darkens/死亡,沒有結束一切,而是真相的開始
袁騰飛說世界史/從地理大發現到全球經濟大整合
金魚缸/有時候,冒險是唯一往前的道路
服從權威 /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
閱讀筆記 荒木經惟—寫真的愛與情/藝術/打開的,樣子

新書鮮讀
紐約學/大蘋果的酸,令人難以承受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這不是一本旅遊書,而是一本生活書,讀了這本書不會讓你想去紐約旅遊,卻會像是真正在紐約生活過,而且是好多年……

內容簡介:

本書命名為「紐約學」,絕非要以權威之姿領導讀者詮釋紐約;反之,本書期盼集結眾人的力量將紐約當成一門學問研究:大蘋果之所以迷人偉大不只因為有無與倫比的建築橋梁和大排長龍的美食甜點,這座城市更是許多都市問題、文化表現、人性明暗的縮影,值得更深層的解讀與評論。

作者介紹:

黃致鈞

臺北人,紐約客。從小以藝術與空間感見長,大學卻主修寫作批判的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後又取得量化實證的紐約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現替英國老牌雜誌撰寫研究報告維生。自許成為知識分子,以四海為家。

賜教信箱:cch388@nyu.edu

搶先試閱:

若以飛機艙等比喻,紐約地鐵可能連貨艙都不夠格:通道昏暗窄小,月臺骯髒發臭,軌道垃圾遍布,老鼠從腳邊溜煙而過在所難免。初次造訪紐約看到地鐵出入口,我遲疑了一下問朋友:「我們真的要走下

去嗎?」

紐約地鐵再令人作嘔,卻沒有紐約客敢否認它的便捷:全球能有多少地鐵系統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無休,並且像人體血管直通城裡各個角落。猶記第一次打開地圖認真研究紐約地鐵,看得

我眼花撩亂,不僅一種顏色分成好幾條不同路線,每條路線又分成快車和慢車,更不用提週末假日的停班改道,即便在紐約住上幾些年也可能搭錯車。紐約客因此家裡一定有面牆貼上地鐵圖,方便出門前確

認路線。

紐約地鐵眾多路線中,我和幾位朋友公認橘線的F車最方便,除了因為F車走曼哈頓島正中央的六大道,也通達紐約幾個最豐富有趣的街區如東村、下東城和布魯克林的小飛象區。要去法拉盛吃家鄉菜,F車進入皇后區轉成快車,直達傑克森高地後再換七號車,大約可省下二十分鐘的車程。

紫線的七號車被喻為紐約種族拼盤的最佳體現,從華人和韓人社區法拉盛發車後,一路經過有「小印度」的傑克森高地,「小馬尼拉」興起的「木邊」,進入曼哈頓前是中產白人居住的長島市。七號車沿途人口

稠密,卻只有一條地鐵支撐交通,常常人滿為患,各色氣味瀰漫,乘坐經驗並不舒適;住法拉盛的友人因此寧願多花點錢搭長島鐵路進城,也不願在七號線上慢慢晃。

和七號車一樣壅塞的還有綠線的四、 五、六號車,因為曼哈頓五大道以東的大片住宅區沒有其他地鐵線,尖峰時間不要說等個三五班還擠不進車廂,連月臺都可能沒空間站,只有等沿著二大道修築淺藍的線T車竣工紓解綠線的載運壓力。綠線行經曼哈頓最富裕的上東城和最貧困的布朗克斯區,車廂裡白人數量隨著車站街數遞增而遞減,黑人與拉丁裔則剛好相反;布朗克斯區長大的拉丁流行歌手珍妮佛•羅培茲便以六號慢車命名她的處女作,紀念成名前的通勤日子。

不過紐約地鐵裡最差勁的還是藍線的C車,部分車廂像用幾塊鐵皮隨便組裝釘成,感覺跑沒幾哩就會在軌道上解體;內部光線黯淡了無生氣,好像隨時會發生搶劫兇殺,不難想像在紐約的「中世紀」七ま、

八ま年代搭乘地鐵是番什麼恐懼感受。C車不知為何也特別短,在月臺兩端等候別以為列車進站時會精

準地停在面前,總得小跑步一段差距才不會落得錯過班次。

紐約地鐵缺乏路線直通中國城,僅棕線J、Z車和橘線的B、D車行經唐人街外圍,這四條路線因此常見華人移民,手腕強健地掛著無數裝滿生鮮蔬果的超市塑膠袋,還能在站裡上上下下趕車;而其他車站常見的搖滾樂團自彈自唱,到了停靠中國城的月臺則變成二胡演奏《茉莉花》。

不過紐約地鐵裡最冷門的其實是淺綠線的G車。

當每條路線最終都會繞進曼哈頓時,G車只走皇后區和布魯克林,倒像為了平衡區域發展而建設。G車被紐約客唾棄不是因為行經地區滿是荒煙蔓草,而是轉乘其他路線極不方便,所以住綠點的嬉痞客會

直接騎腳踏車去搭L車,住南威廉斯堡的哈西迪猶太人會選擇鄰近但運行更穩定的M車,住克林頓丘的普瑞特學院學生會多走幾步路到A車,住公園斜坡的中產階級會搭路線重疊但班次較多的F車......。

紐約地鐵搭的不僅是便捷,我更喜歡在車廂內欣賞大蘋果的多樣與包容。

猶太人和穆斯林在中東殺得你死我活,到了紐約地鐵比鄰而坐各自讀希伯來語和阿拉伯文寫成的經典;日本福岡出生的女孩和加勒比海成長的男孩生命中不曾接觸彼此,在紐約地鐵近距離欣賞對方的直髮

雪白肌和捲毛焦糖膚;投資銀行金童和商業攝影師從工作內容到社交圈子毫無交集,每天卻搭同條地鐵路線上下班;白人貴婦在家聘請墨西哥移民做女傭,在紐約地鐵卻可能起身讓座給滿手雜貨的拉丁保母。

紐約地鐵也不只是大眾交通工具,不同族群各取其意想不到的功用。

對街友來說紐約地鐵是庇護所,冬天在月臺躲暴風雪,夏天在有冷氣的車廂避熱浪,缺錢時站在車廂中央訴說自己悲慘際遇看看能否賺得幾毛同情幣—但尖峰時間不顧人潮霸占整排座位睡覺依舊令其他

乘客惱火。

對亟欲出名的音樂家來說紐約地鐵是試鏡場,透過地下回聲增強環繞立體音效,寄望吸引某位剛好是某大唱片公司經紀人的乘客上前挖掘—但唯獨觀光客才會停駐欣賞並且不吝掌聲。

對生活困頓的外來移民而言紐約地鐵是謀生途徑,四人一組的墨西哥樂隊或五部和聲的「摩城」合唱團鑼鼓喧天,期待表演一節車廂便有十幾塊美金進帳—但除非特別出色否則紐約客對此類表演早已麻痺。

然而不論宗教種族、富貴貧賤,每天搭乘紐約地鐵的六百萬乘客都得忍受下一班車不知何時進站,手機僅能收到微弱訊號,夏天月臺候車宛如置身火爐,行進中的車廂內可能突然停電,車長廣播永遠滿布雜

音聽不懂在講什麼。

紐約客總以百年歷史替地鐵更新緩慢解套,但問題根源其實是紐約地鐵系統龐雜,檢修起來牽一髮動全身,隨便一站暫停運作幾小時就可能影響數十萬乘客,沒人願意自己每天的通勤路線來個一年半載大整

修,於是,將就點能用則用吧!

紐約地鐵骯髒老舊,但每每走進那幽暗地下道也像展開一場冒險,永遠不會曉得月臺車廂有什麼驚喜會上門。

 
黑水 The River Darkens/死亡,沒有結束一切,而是真相的開始
文、圖節錄自聯經文化
圖/聯經文化提供
一處幽暗的河邊角落,兩個女人的心路轉折,以及,無數旁觀者的眾聲喧譁……罪與罰的深淵,人性與貪慾的試煉,究竟審判的天秤該如何傾斜?人性考驗處處機鋒,難道真相只能有一個?

內容簡介:

小說家平路向來擅用虛實相間的手法來說故事,這一回,她以極其精練的文字,引領讀者一步步接近案發現場,進入主人翁幽祕的內心世界。彷彿混濁的一條河,暗潮浮沉,無數支流通往愛慾與罪行的隱密之鄉。一層層揭露,一鋤鋤深掘,才是真相的開始。

作者介紹:

平路

本名路平。當代最卓越的作家之一:無論創作的技巧、文字的錘鍊、形式的多元、題材的縱深,都深具出入時空開疆拓土的成就。

出生於臺灣高雄,臺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曾任中時晚報副刊主編、中國時報主筆、香港光華文化新聞中心主任,並曾在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與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任教。

搶先試閱:

光亮的距離

存摺、來往明細,銀行職員的供詞,法庭上的拉鋸戰繞著一些細瑣的環節。

「是否有證據能力?」法官問道。

針對每一項提出的物證,法官重複同樣的問題。

法庭上攻防非常清楚,被害人家屬的代理律師認為,為了錢,以殘忍的手法殺死兩個人,叫做「見財起意」。最明顯的證據是,佳珍穿洪太外套去銀行開保險箱,代表有預謀,早在謀奪洪太的財產。

對方的律師主張,因財起殺機,被告罪無可赦,應該處以極刑。

坐在法庭裡,佳珍想的是那一天洪伯打電話到店裡,說有事找她。進門時洪太不在,洪伯一個人坐在客廳。洪伯說:「我需要做些財務上的安排。你替我跑一趟,看看裡面有什麼。」一邊遞過來洪太的身分證以及保險箱鑰匙。

佳珍想著,當時就是誤信了洪伯的說法,以為有身分證與鑰匙就可以開保險箱。臨到門口,洪伯拿出洪太的格子外套,要佳珍披上。洪伯很有把握地說:「我守在電話旁邊,萬一有事,我會跟銀行解釋。需要一份文件,臨時拜託你。」

核對資料時行員開始起疑,簽名式怎麼看都不太像。佳珍很機警,推說打電腦打到筋膜發炎,字跡自己看也覺得怪。「急著有事,改天過來。」說著,已經站起身。直到走出銀行大門,佳珍仍感覺行員狐疑的眼神,在身後跟著。

就是那一次,佳珍回去就對洪伯大聲吼,「為什麼不告訴我需要簽名?銀行要是去報警,或者直接通知洪太,我怎麼脫身?」佳珍愈講愈氣,想著自己險些惹上的麻煩,朝站在樓梯口的洪伯推一把,開門出去。

從那時候起,佳珍確信,洪伯什麼事都做得出來,老男人的缺乏理智讓她心驚。

動機十分明確,錢財與殺機之間的關係非常直接,涉犯「強盜殺人罪」,對方律師這樣說。

這一邊的辯護律師強調洪伯所造成的心理壓力。律師提出的理由是,如果動機是為錢,就該算算,怎麼樣才能夠拿到更多的錢?

殺了老男人,拿到多少?

留下老男人,當作金雞母慢慢擠榨,又拿到多少?

簡單的數學問題。

站在法庭上,佳珍的辯護律師說:「夫妻雙雙死亡後,遺產歸於家人。就算宣告死亡之前每天提領,一次一次用提款卡拿,拿到的仍然有限。」

換句話,被告的動機若為了錢,怎麼樣都應該留下洪伯。

「那,你自己說,理由是什麼?」法官轉向佳珍。

「那段時間,洪伯表現得愈來愈急。」佳珍回答。

「所以,你是說,你早就參與殺妻的計畫?」法官問。

佳珍答道:「洪伯是有告訴我計畫已經成熟。」停了停又說:「洪伯是講要把握時間,學期中洪太愈來愈忙,怕找不出時間去店裡喝咖啡。」

「所以你照洪伯計畫走?」法官又問。

佳珍答道:「迷倒一個變成兩個,我做了小小的改動。」

「被告就是惡性重大,否則,怎麼會構陷無辜?」檢察官問道。

「誣陷自己老闆,你不會於心難安?」握著一卷資料,對著被告席上的佳珍,檢察官高聲斥問。

佳珍早在偵查庭就看過側錄的新聞,那是羈押結束後,對著圍過來的電視記者,方哥大聲喊冤。「遇上這種事情,才知道什麼叫『人言可畏』!」方哥說自己有夠倒楣,關起店門整理啤酒教學的器具,都被說成為了湮滅證據。方哥又說,多虧產後的妻子整夜沒睡,現金餘額都理了出來,證明咖啡店財務健全,需錢周轉找顧客下手是天大的誤會。

面對法官,佳珍啞著嗓子解釋:「當時是想誤導檢警。在派出所扯出方哥,想要讓檢警分散注意力。就好像洪伯當初跟我說,把人放倒後,記得旁邊擺個酒瓶,布下疑陣,檢警會岔進一條死路。」

望一眼坐在正前方的法官,佳珍說:「警車向河邊一帶聚攏,我不知道怎麼辦。當時我也是慌了,想的是方哥完全無辜,調查一陣,很容易洗刷。」

佳珍說自己只是慌了,這麼冷血的女人也會慌張?

「我看你頗為鎮定。」法官撇撇嘴,鼻子裡哼了一聲。

「事前,是不是已經計畫周詳?」法官問道。

佳珍說,如果有所謂事前計畫,河岸的草叢裡預藏了一把水果刀;旁邊那間沒人的廠房裡,放了幾個黑色大垃圾袋,後來都派上用場。

法官換個方式問,「事前,你一切都有想法,對嗎?」

佳珍回答:「我是勘查過那片濕地,埋下一只寶特瓶。第二天去看,埋瓶子的地方變成大片水窪,瓶子已經不知去向。」

佳珍記得自己蹲在河邊,把寶特瓶埋進淤泥。後來水漲了起來,她的鞋整個泡到水裡。

佳珍還記得,曾經在電腦上搜尋,一大包垃圾,順著淡水河會漂去哪裡,答案是漂到太平洋裡。佳珍闔起筆記型電腦,以為找到解答。

佳珍不是細密的人,她沒弄清潮汐與風向的關係。三、四月氣候不穩定,風向常變化,遇上潮水,河水也可能帶著那包垃圾回到原地。

 
袁騰飛說世界史/從地理大發現到全球經濟大整合
文、圖節錄自野人文化
圖/野人文化提供
國家之間有了交流,才叫「世界」!

內容簡介:

文藝復興改變人與神的地位,大航海時代開啟資本主義;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不斷流動的新思潮造就法國大革命;兩次工業革命改變全球產業結構;一戰後的世界局勢;二戰後的全球化政治經濟體系;地理、經濟、政治、戰爭、文化,面面俱到,世界歷史是一場大交流。

作者介紹:

袁騰飛

1972年生於北京,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曾在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擔任歷史課教師13年,現任北京市海淀區高級進修學校歷史研究員,北京精華學校教師。曾參與北京市高考歷史命題工作,也是《高中新課標歷史教材》(人教版)的編寫者之一。

搶先試閱:

中西方文明因地理環境而發展不同

中外的歷史發展大不同

現在不管是專業的還是非專業的,都愛聊歷史,歷史進入了新紀元。老百姓生活好了,也愛在茶餘飯後找個小板凳,坐在小衚衕裡,拉個老鄰居嘮叨;研究學者們就更甚了,「一家之言」層出不窮。歷史如果是個蛋,你就看吧,古代、近代、現代、當代,中國的、外國的,有縫就要鑽。被鑽得最狠的是古代史,那時候有點名氣的王公貴族,祖墳說盜就盜,一來二去古代史的研究也就沒什麼禁區了,一拍電視劇沒有幾個不歌頌皇上的,歌頌得都讓人覺得噁心。現在就要數世界史的研究變數最大,很多研究世界史的都有英美留學或訪問學者的背景,要是沒到英國、美國留過學,回來怎麼當教授? 所以很多人的史學觀點都是傾西方的。

所謂世界近代史,基本上就是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改革、壯大、影響到全球的歷史。世界史就是講資本主義發展的,除了資本主義,還有兩條線索||社會主義和民族革命,民族革命就是民族主義。

資本主義工商業首先在歐洲出現。中國和西方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根源是什麼?原因是東西方的生存環境不一樣。其實以前很多學者就這麼認為,但那個時代認為這屬於地緣政治學說1,不予採納,在他們看來,只有資產階級才會這麼主張。

從經濟結構上看,中國文明從遠古一直發展到近代,都是以農耕文明為主,中國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又叫大河文明,或者叫大陸文明。中國的地形特點是四周封閉,內部平原廣闊,江河等水利資源發達,當時的人口也不是很多,所以我們的祖先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精耕細作,沒有出去的必要。

說沒必要,其實就是想出也出不去。東邊是浩瀚的大海,你看天氣預報,一報導就是渤海浪高一點二公尺,這還是內海呢,就一點二公尺,那黃海的浪有多高啊,還得了嗎? 東邊是大海,我們出不去,北邊是蒙古戈壁,也出不去。中原王朝跟匈奴打仗,最遠到今天的蒙古國境內,燕然勒銘──就是在燕然山立碑,燕然山就是蒙古國的杭愛山。然後就再也沒往北方走,大戈壁你去做什麼?軍需補給都跟不上。南邊是兩廣、海南島,今天那些地方挺厲害的,尤其海南不得了,可是那些地方一直到明朝,都是充軍的人才去的地方。宋朝不殺大臣,對他們最大的處罰就是嶺南過海,流放海南島。蠻荒煙瘴,瘴氣瀰漫,原始森林,蛇蟲出沒,一般中原人是不敢去的。西邊有青藏高原,今天的人上去都要帶氧氣筒,更不用說那時候了。

唯一的陸上通道是新疆的絲綢之路,歷代中原王朝為什麼苦心經營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安西都護、北庭都護? 因為這是中國陸上對外交通的唯一通道。隨著那個地方氣候的惡化和沙漠化,那條通道漸漸斷了,樓蘭、康居、烏孫古國全都淹沒在滾滾黃沙中。再加上安史之亂後,絲綢之路被少數民族占領,中原王朝的境況越來越封閉。

所以這就是中國的特色:四周封閉,中間夠大,足夠我們發展,如果說中間地方不夠大,再封閉也得出來。現在的地方夠大,中國人就不願意出去發展,一代代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這造成了中國人最安分守己、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安土重遷的性格,所以尼克森說當中國領導人最幸福,因為老百姓聽話。

兼具商人與海盜的身分

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或者叫海島文明。歐洲文明起源於克里特島,小島上產點橄欖,種點葡萄。但不管是橄欖油也好,葡萄酒也好,你能天天靠這些東西過活嗎? 因此需要進行交換。我要吃、我要穿,就要拿橄欖油、葡萄酒去換,這就是商業文明。老天爺給他們安排的地方非常好,地中海是個陸間海,歐亞非三洲環抱,沒有地震和海嘯。我在法國、義大利看過地中海,一直望到天盡頭都風平浪靜,水波不興,這樣的條件非常便於航海,坐一個獨木舟就出去了。我們這裡渤海浪高都有一點二公尺,你怎麼出得去?

如果東西都交換完了還是不夠吃怎麼辦? 那就搶吧,所以他們可以說是商人,也可以說是海盜。人家可不覺得海盜有什麼可恥的,英國人家裡掛著祖先的畫像,左手是一個鐵鈎子,腿上安個木棍,說這是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某某爵士,偉大的某某船長,自豪不已。中國人家裡能把這樣的祖宗供著嗎? 這是我爺爺的爸爸,湘西剿匪時被解放軍擊斃了。你絕不會這麼說! 我若問你爺爺是土匪嗎,你一定馬上嗆回來:你爺爺才是土匪呢! 別說不是,真的是也不承認。

從西方的商業文明比較到今天的工業文明,我們可以看出西方人的精神:冒險、開拓、渴望財富。中國所有找死的玩意不都是從西方傳來的嗎? 什麼高空彈跳之類的,中國人自己絕對不會發明這個。太瘋狂了! 好樣的,一百多公尺的大橋,繫根繩子跳下去……這玩意兒,除非後面有人踹我一腳,否則拿槍逼著我也不下去,真要拿槍逼我,還不如就乾脆扣扳機給我來個痛快。我萬一摔下去沒死怎麼辦?

君主專制和民主的產生因地而異

中國人絕對不會輕易搬家。我從北京搬到上海,為什麼? 因為上海給的房子大、薪水高,我才去。要是北京三房一廳,月薪四萬台幣,上海一房一廳,月薪兩萬五千台幣,然後你在北京待膩了,決定要去上海,那表示你大腦有問題。中國人絕對不會做這種事,但外國人就可以──這份工作雖然好,但我做膩了,不想賺這份薪水了,說走就走。外國人賺少花多,今天賺到錢,明天就去玩,後天再賺。但中國人絕對不會這麼做,中國人安土重遷。

中國人從事農耕文明,生產經驗從哪裡來? 誰教你種田? 爸爸教的。爸爸跟誰學的?跟爺爺,他爸爸。農耕文明的生產經驗來自於傳承,造成中國人的骨子裡就有一種服從的基因,在這樣的遺傳基因下,最適合君主專制──老百姓不喊萬歲就不知道怎麼活了。除了服從還是服從,你不這麼做就是不行;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此外,中國古代從事農業生產,最重要的是水利灌溉。在生產力那麼落後的情況下,大規模興修水利,必須有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大禹為什麼能稱王? 因為他治水,劃天下為九州,水一治好,他就從酋長變成國王了,中國的第一個國王是因治水而產生的。歷朝歷代治理黃河、治理淮河、開挖運河,動輒就是幾十萬、上百萬人,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很難想像這件事能做成,所以中國這塊土地會產生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

反過來看歐洲,商業文明首先就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我們兩個交換東西,你漫天要價,我坐地還錢,憑什麼你是一口價?我們等價交換,你出價高了,我可以不跟你換,我去跟別人換,咱倆是平等的。他們特別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係,不能騙人,騙一次人就失信了,下回不跟你換。你就天天塗橄欖油、喝葡萄酒吧,不給你麥子了,看你怎麼活。

再有,歐洲大部分是小城邦,小國寡民,全國總共一萬多人,有條件實行民主。像雅典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公民大會,只要是雅典公民都可以參加,婦女不行,奴隸不行,外邦人不行。本邦的成年男子就一萬多人,坐在一面山坡上就夠了,表決時只要嚷嚷,誰聲音大誰就贏。比如要修國家大劇院,大家同意嗎?﹁不同意﹂的聲音比較大,好! 不修了。所以他們可以從直接民主過渡到現在的代議制民主。中國跟西方產生這麼大的差異,歸根到底是生存環境決定的。地理環境的差異決定了生產方式的差異,生產方式的差異則決定了以後的一切,比如說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差異。所以資本主義制度首先在歐洲興起,而不是在文明比他們高得多的亞洲,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道理。

 
金魚缸/有時候,冒險是唯一往前的道路
文、圖節錄自遠流出版
圖/遠流出版提供
這是近二十年來最罕見、最原創的、最可愛的人生小說。關於愛情,關於生命,關於自己的醜陋過去,以及關於自己的美麗未來。

內容簡介:

書中的每個角色,包括小金魚伊恩,都在面臨生命裡最重要的關頭,而且他們每個人都必須在此刻做出抉擇,這個抉擇會決定他們接下來的命運。……假如一輩子都待在金魚缸裡,只會讓我變成一隻老金魚死去,連一次冒險都沒有。——金魚伊恩,從27樓一躍而下之前腦中閃過的想法

作者介紹:

布萊德雷・索默

出生於澳洲雪梨,在加拿大成長,最早是以短篇故事出名,作品獲收錄多個文學期刊與文集當中。於2012年推出處女作《不完美》,立即獲得2013年CBC Bookie獎,也是當年度加拿大銷售最佳的小說作品。

搶先試閱:

在家自學的的赫曼找回丟失的意識

有時候,其他小朋友會嘲笑赫曼。他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的個子比大家都小,但頭腦比大家都好(過去三年他跳了兩級)。他知道這是因為自己戴眼鏡,下課都不跟同學玩紅綠燈,放學也不找大家踢足球,對體育活動興趣缺缺。

他也知道這是因為他跟同學說自己是時空旅人,還說真正的穿越時空跟電影裡演的不一樣,不需要天上閃電,不需要開時光車,不需要駕太空船。穿越時空靠的是腦袋,讓意識跳脫三維空間,離開清晰的當下,化為混亂的片段,偶爾他能看到未來,但更常瞥見過往。現在想想,跟同學說這些真是大錯特錯。

同學並非針對赫曼取笑(他經常這樣自我辯解),他們是對事不對人,受到奚落的不是真正的赫曼,而是他們眼中的赫曼。每次他說了什麼奇怪的話,或做了什麼奇怪的事,他們就會

訕笑他說的話、嘲笑他做的事,但不是譏笑赫曼本人。赫曼自知這兩者差之毫釐,這番自我辯解不過是自我安慰。

進一步來說,同學之所以把赫曼推進置物櫃、一見到他就嘲笑,並不是真的跟他過不去。那只是對異樣一時的厭惡。這種厭惡並非針對赫曼,他們恐懼的是未知,對於異樣出於動物本能地痛惡。

沒有人喜歡時空旅人,赫曼推論。誰會喜歡時空旅人? 時空旅人知道過去又到過未來,只會給大家帶來威脅。大家被困在三維空間,被時光銬上腳鐐,只能在此時此刻跌跌撞撞,自嫉妒時空旅人能自在翱遊。

事實上,大家都以恆定的速率穿越時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但對赫曼而言,時間的速

率可以改變,方向可以翻轉。赫曼研究過了。如果別人跟他一樣能操縱偉大的四維空間,也

被視為對當下的威脅。

就像那次瞬間移動─赫曼心想─說出來只有爺爺相信。我本來人在操場,突然眼前一黑,醒來就在保健室了。大家要我拿出證據,證明我會瞬間移動。

「有本事就來啊! 」同學說。「瞬間移動給我們看啊,怪咖。」

但瞬間移動不是這樣。

唉,赫曼心想,要是我想瞬間移動就能瞬間移動,那該有多好,我要到很遠的時空去,離現在遠遠的。

大家都害怕赫曼,卻又把恐懼和威脅混為一談,達林.葉斯柏森就是這樣,一年前他跟自己過不去,便一拳揍在赫曼的肋骨上。他們圍在學校的腳踏車架旁邊,放學的鐘聲剛剛打過。

達林找來黨羽圍堵赫曼,一語不發,上來就是三拳,打斷他三根肋骨......呃......其實是兩根,一根粉碎性骨折。這一切全是出於恐懼。

達林恐懼異樣,而赫曼嚇壞他了。

赫曼一緊張就會昏倒。他知道這是早年演化出來的防衛機制。他研究過了。有些山羊也是一遇難就暈厥,有些狗和動物也是這樣,譬如負鼠。詐死能降低掠食動物獵殺的本能。那追 逐赫曼的魅影─有時叫達林,有時叫查理,以前叫蓋爾─只要赫曼腿軟昏迷,掠食者就會放過他。他後腦勺沒長眼睛,看不見追逐的魅影,只知道那頭獸隨時會撲上來,他情急之下無法回頭,因此,有時身體自動關機就是最好的防衛機制。

沒有獵物,哪來掠食。

每每赫曼發病,眼前十之八九會閃過鮮明的景象,但醒來後完全不復記憶,因為昏倒後緊接著就是失憶。準確來說,發病前後的時間像一對消失的括號,短則幾分鐘,長則數小時,因此,痛苦的經歷便如記憶一同被遺忘。

有時,記憶會斷斷續續回來;有時,記憶會永遠失去。回來的記憶往往片片斷斷,視角異乎尋常─不是遠遠地望著事發種種,就是特寫其中枝枝節節,很少是隔著正常的安全距離在觀望。聲音不是消失就是失真,曲曲折折,層層疊疊,就算聽得見人聲,也聽不清楚說了什麼。

比方在腳踏車架旁邊那一次,達林的拳頭才剛落下,赫曼就暈了過去,接下來那兩拳根本沒感覺,他早已不省人事倒在碎石上,吃了一記拳頭就昏天黑地。達林揍一揍也膩了,這人肉沙包根本不痛不癢,他的獸心受到操場上的動靜吸引,拿腳就走,那群爪牙也就跟了過去。

「赫曼,」有個聲音從昏黑中傳來:「赫曼你還好嗎? 」

是爺爺的聲音─在昏黑中離了形體,飄浮在赫曼頭部的左側。

爺爺剛才在對街等他,開車來載赫曼回家。他曉得赫曼的特質,知道他會穿越時空,知道他會瞬間移動,知道他會不得人緣。爺爺以前也是這樣。但他不曉得孫子被霸凌得有多慘,直到親眼目睹腳踏車架旁邊發生的一切。在赫曼意識中只有聲音的爺爺,事實上有血有肉的,他看見了整起事件的經過。

隔天爺爺到學校找校長理論,談得不愉快,便把赫曼接回家,索性在家自己教,把從前學過的傾囊相授,傳授赫曼歷久彌新的智慧和想法。就這樣,赫曼變成了在家自學的赫曼。

赫曼醒了過來,面朝下趴在陰涼的瓷磚地上。他喜歡剛回過神的瞬間,從以前就很喜歡,整個人輕飄飄的,黑暗漸漸四散,世界從遠方靜靜地漂回來,害他昏倒的苦難遲早也會想起來,但比起當下的手足無措,回憶總是從容不迫許多。在這靜謐的時光裡,赫曼享受著現實的回歸,此前種種都過去了,他不曉得自己怎麼會趴著,也不記得怎麼會在這裡(不管這裡是哪裡)。但他並不驚慌,因為這種經歷並非不尋常。

最初的朦朧緩緩褪去。赫曼嘆服這簡單的景深,眼前的水泥地格線在遠方匯成迷濛。慢慢地,聲音回來了。頭頂的日光燈哼著催眠的調子,他聽見空氣輕聲的嘆息,卻感覺不到拂過肌膚的風。

過了一會兒,赫曼跪起來,屁股坐在腳跟上。又隔了一會兒,他站了起來。

赫曼認得這間小房間,是他住處的電梯,四周的鏡子映照出他的身影,他在鏡中鏡裡愈縮愈小,在無限遠處聚焦成翠綠的點染。他想了一分鐘,本來打算數一數鏡中有幾個赫曼,但這任務太過艱鉅,而且毫無意義。

無限就是無限,他心想。量化無限不干

 
服從權威 /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
文、圖節錄自城邦文化
圖/城邦文化提供
一次次電擊實驗,考驗也拷問著人性底線──當權威者的命令有違道德、泯滅良知,人會服從,還是不服從?

內容簡介:

這本書《服從權威》是米爾格蘭對其經典研究所做的「完整」紀錄(共十九個實驗),過程奇妙而充滿波折,令人頭皮發麻也直指人心。作者並針對每次實驗的結論,做出了極具說服力的解釋,例如「情境力量」的強度,對照人類服從權威的程度,其危險與駭人程度,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作者介紹:

史丹利•米爾格蘭

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 1933-1984)於哈佛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擔任大學教授。於耶魯教書時主持了知名的「米爾格蘭實驗」(Milgram Experiment),探討人對權威的服從性;於哈佛教書時則進行了「小世界實驗」(Small World Experiment),得出舉世聞名的「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他後來成為紐約市立大學研究所中心特聘教授。畢生獲獎無數,包括福特基金會獎學金、美國科學促進會社會心理學獎與古根漢獎學金。《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是他最知名的著作。

搶先試閱:

服從是個稀鬆平常的東西,因此沒有人想得到服從可以做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主題。然而,如果不能正視服從在形塑人類行動上扮演的角色,那麼許多重大的行為將無從理解。一個遵照命令執行的行為,從心理上來說,與自發的行動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

一個由衷厭惡偷竊、殺戮與攻擊的人,如果是奉命從事這些行為,他的內心也許會相對輕鬆。要一個人自動自發做出某些行為確實無法想像,然而,如果有人下令他這麼做,他或許會毫不猶豫地執行。

服從權威本身蘊含著兩難的性質,其歷史相當久遠,最古老可上溯到亞伯拉罕(Abraham)的故事。當前的研究要做的,是給予這種兩難的性質一種當代的形式,把它當做實驗探索的主題。我們的目標在於理解,而非從道德角度加以判斷。

以心理學研究服從的角度來看,我們的重點是能夠取得權威的概念,然後將這種概念轉譯成個人的經驗。用抽象的方式談論個人的權利與權威的權利是一回事;檢視真實處境下的道德選擇又是另一回事。我們都知道自由與權威的哲學問題。但有些問題不是學術問題,而是牽涉到真實的人必須服從或不服從權威的問題,那是發生在具體情境下的反抗行為。在實際發生這些事之前所做的沉思,不過是一種玄想。不服從行為的特質,其實是在發生決定性行動的當下所決定的。本實驗就是在此觀念下成形的。

當我們進到實驗室時,這個問題便縮小了:如果實驗者告訴受試者要更嚴厲地對待另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受試者會服從,而在什麼情況下,受試者會不服從?實驗室的問題是生動、緊湊而真實的。它不是那種與生活脫節的事物,相反地,社會世界日常行動中隱含的某種傾向,都會在這裡得出極端且符合邏輯的結論。

令我們感到好奇的是,在實驗室裡研究的結果,與納粹時期產生的一連串令我們感到遺憾的服從形式,兩者之間是否有任何關連。兩者的情境差異當然十分巨大,但只要能抓住某些最本質的特徵,那麼規模、數目與政治環境的差異相對來說其實就不那麼重要了。服從的本質,在於一個人把自己視為執行他人期望的工具,因此不再認為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一旦一個人的觀點發生如此關鍵的變化,那麼服從的一切本質特徵,隨後都將在他的身上浮現。這個人在思想上的調整,讓他毫無顧忌地從事殘忍行為,以及想出各種理由為自己的行為開脫,不管他待的地方是心理實驗室還是洲際飛彈的控制室,行為的本質都是類似的。因此,概括性的問題無法藉由列舉心理實驗室與其他處境之間明顯的不同來解決,而是要建立一個能捕捉服從本質的處境──也就是說,要建立一個情境,讓一個人完全聽命於權威,而且不再認為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如果受試者是自願參與,而實驗者也盡可能不使用強制力,那麼服從將帶有更濃厚的合作色彩;如果實驗者以強制或懲罰的方式威脅受試者,那麼服從將成為恐懼威脅下的產物。在這裡,我們研究的服從是未受到任何威脅的自願服從,服從的產生只是因為權威提出的簡單主張,也就是權威宣稱它有控制受試者的權利。權威在研究時所行使的力量,完全是以權力為基礎(某種程度來說,受試者認為實驗者有此權力),而不是仰賴任何客觀的威脅或可能的有形手段來控制受試者。

對受試者來說,主要的問題在於,一旦他把支配自己的權力交給了實驗目的,那麼之後他是否能夠拿回權力,重新支配自己的一舉一動?這種狀況的困難顯示出我們研究的情境帶有一種痛苦與某種程度來說是悲劇的元素,因為天底下最淒慘的事,莫過於看著一個人在一個對他將造成影響的情境中努力想控制自己的行為,卻功敗垂成。

 
閱讀筆記
荒木經惟—寫真的愛與情/藝術/打開的,樣子
聯合報/陳泰裕
《荒木經惟—寫真的愛與情》書影。 圖/大家出版提供
好吧,那就狹隘的先從情色角度切入。這樣才能反證荒木經惟不只是一個色胚子,而是一位迷戀女體的藝術玩家。

美國時尚攝影家泰瑞.李察遜(Terry Richardson)曾毫不掩飾的說「重點不是妳認識誰,而是妳幫誰吹……」,一語道破業界的黑暗面,李察遜是典型與名人互相陪襯以墊高自己影響力、再利用權勢滿足私慾的色胚子。荒木經惟也曾被指為濫情、玩性的泛愛派,但細「聽」他在《寫真的愛與情》對女人性格的欣賞與肉體的讚譽,我們能感受荒木經惟對異性的景仰更甚於一般人,其超越了形式上的言行互動,是發自內心「信任第一」的默契,相對於李察遜藉勢藉端,荒木經惟跟他鏡頭下的女人們,可是惺惺相惜的愛憫。

南宋沈五官在酒席中欲試濟顛色相,召妓陪坐並慫恿道「濟公既勇於詩酒,又何怯於此?」,濟顛笑笑吟出:

燕語鶯聲非不妍,

柳腰花貌實堪憐;

幾回欲逐偷香蝶,

怎耐我心似鐵堅。

濟顛心似鐵,自謙懦弱體貼的荒木經惟可辦不到。他常常說「沒想到真的答應了」的情況下,畫面詭異的肉體就出現在世人眼前,一張照片的產生,曝出一段荒誕又寫實的人間風情,荒誕來自嬉戲本性、寫實源自藝術本質。觀景窗外,荒木經惟感性的看到乳房並欲撫弄,觀景窗內,荒木經惟智性的將肉體化為物件。內外游移之間,被他視為和被攝者之間你來我往的交鋒。

「有禮無體」是日本民族的兩性異景,以致浮世繪春宮畫常出自名家之手,亦不減其藝術地位,十九世紀法國作家龔古爾(Edmond de Goncourt)曾讚賞日本春宮畫「猥褻於我是看不見的,它早已消失在畫作的幻想性之中了」。我們看荒木經惟的作品,不也有相似韻趣?

《荒木經惟─寫真的愛與情》以口述整理成書,貌似老頑童與讀者一對一聊天。無論是情愛、創作、生死、街道的體察,讀者隨荒木經惟透過八十幾張的自選作品,還原時空背景的起伏,荒木經惟照片中的居酒屋、豪德寺車站、電車廂、屋頂陽台,以及讀者最熟悉的陽子與CHIRO爭相迎客。對照《多愁之旅》、《冬之旅》、《東京幸運洞》,本書時空軸線、題材面相近乎荒木經惟的自傳,除了以作品說故事、談創作,也論生死病痛、情慾歡愉。他對陽子的思念,讀者總能從陽台的畫面嗅到酸楚又溫潤的味道;他對陌生人的好奇,讀者也能在街道轉角的畫面感受欣賞的誠意;他對女體的迷戀,讀者更能從被攝者的眼神反映出荒木經惟正對著觀景窗讚嘆「女人的一切,都很美好」。

這一切,都以愛為起點。

沒有泛愛,就沒有荒木經惟。

荒木經惟在第一章〈私寫真論〉提到照片是很難解釋的,但明確主張照片是「愛的時間」,自序寫道「所謂攝影,終究必須懷抱著愛情才行。無論觀看或者得以拍攝對方時,都必須如此」。這「得以」就是他的品格,是他打開內心的樣子,也是湯唯、王力宏、碧玉等人在他的鏡頭前得以「赤裸」的原因。

 
「校園隔絕了外界」 外國城市就是我的教室
學生從世界五大洲的一個校園跳到另一個,在這個過程中取得學士學位。在這些學程中,他們大學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以外的地方度過,浸淫在不同的文化中。外國城市就是他們的教室。

南機場秒殺肉圓 好吃到CNN旅遊網都推薦
近年CNN旗下的「CNN GO」所介紹的全球各地30種不同的包餡美食,南機場小吃攤的彰化肉圓,一躍登上國際版面。而「南機場彰化肉圓」以豬後腿肉搭配份量十足的黑殼筍絲,皮Q肉嫩,微鹹微甜滋味。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