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悅讀電子報】提供健康資訊、親子教育及有趣的兩性話題,讓你幸福養生,健康、樂活每一天! 閱讀幾米繪本,經歷心靈的旅行,再到生活的各種新嘗試,【幾米Spa電子報】將成為你最溫柔貼心的陪伴。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5/09 第108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Warnings!/全球災難來臨的恐怖時代!災禍,可以預知嗎?
阿拉伯人500年史/今日阿拉伯與西方國家的衝突,從何而來?
我是護理師/背負護理師的重擔與信念,走過病患的生與死?
雲沒有回答/為何因官僚這個職業步入險境?
林肯在中陰/眾生皆苦,誰來慰藉?
閱讀筆記 胭脂/捨不下那場火光絢麗的蛾子

新書鮮讀
Warnings!/全球災難來臨的恐怖時代!災禍,可以預知嗎?
文、圖節錄自聯經出版
圖/聯經出版提供
災禍,可以預知嗎?意外,是突發事件嗎?預言,是妖言惑眾、危言聳聽嗎?AI、基因編輯、瘟疫、駭客、暖化……全球災難來臨的恐怖時代!人類的未來似乎充滿不確定嗎?

內容簡介:

明天過後,任何人都不想盲目成為災難犧牲者。不過我們必須了解人類未來可能發生的重大災難性事件:人工智慧凌駕於人類智慧之上,導致人類受其控制;新型致死微生菌導致全球大瘟疫;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地區性核戰爭令煙塵密布於大氣層,遮蔽太陽照射,導致地球進入冰河世紀;網路遭受類似珍珠港事件的駭客攻擊;流星撞擊地球;基因程式設計技術導致實驗室誕生可怕的新物種。這些重大災難性事件將導致:數百萬人因自然和人為的災難而死,他們原本可以因為專家的事先警告而倖免於難。我們能否在下次災難降臨前找到那些有預知能力的人?

在希臘神話中,卡珊德拉預見災難,但受到眾神詛咒而遭到忽視。現代的卡珊德拉反而明確地預測了卡翠娜颶風、福島核電廠、大衰退、伊斯蘭國崛起等許多災難。但和神話中的卡珊德拉一樣,他們遭到忽視。時至今日,還有人會提出警告,一些災難即將發生。但我們如何辨明哪些警告可能是正確的?

作者介紹:理查•克拉克(Richard A. Clarke)& R. P.艾迪(R. P. Eddy) ,處理國家安全事務三十年,在白宮任職超過十年,現在是一家網路安全顧問公司執行長。;全球知名的情報公司Ergo執行長。在國家安全領域有數十年經歷,包括曾任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主任、美國和聯合國資深外交官,目前他對情報機構、大企業和投資人等提供諮詢。

搶先試閱:〈卡珊德拉:從神話到現實〉

我們當中有些人能預見未來,他們經常高聲疾呼想吸引我們注意,但也經常遭人忽視。我們有理由輕忽大多數預言家,然而當某些災難的正確警告未受到應得的注意時,卻可能引發可怕的結果。許多人因為我們無法區別先知和吹牛者而犧牲性命。本書嘗試尋找那些能預見未來的奇人,檢視他們能正確地辨識災難迫近的遠見。卡珊德拉(Cassandra)是特洛伊城(Troy)一位遭到阿波羅神詛咒的美麗公主。他賜給卡珊德拉預見即將來臨的災難的能力,但卻不給她說服人們相信她的能力。她可以穿越空間和時間看到未來的能力,讓她預知她心愛的城市將在大火中淪陷,但特洛伊的民眾卻取笑並忽視她的警告。最後她陷於瘋狂,成為她所預見悲劇的犧牲者之一。今日我們之中是否有一些卡珊德拉警告大難即將臨頭,但人們卻對他們的預言充耳不聞?我們是否可能找出這些預言家是誰?我們能否穿越虛假的警告,發現那些正確的預言,進而拯救數百萬人的生命和省下龐大的金錢?這個問題與希臘神話無關,而是攸關今日我們作為一個國家、一個國際社會是否有能力察覺即將發生的災難,並及時採取行動以避開它,或至少減輕損害。

埋藏在數十億篇部落格貼文和推文、學術研究和政府報告的卡珊德拉向我們呼喊,警告災禍即將到來。她通常引不起注意,甚至沒有人聽見。她往往只得到敷衍的反應,或被貶斥為傻瓜或騙子。她的故事是那麼不可置信、那麼聞所未聞,讓我們難以接受或相信它們,更不用說據以採取行動。當然,重點在於卡珊德拉的預言是正確的,而忽視她的人可能因此付出自身性命和國家衰亡的代價。不只是古希臘人有這種預言家被忽視並招致悲劇的神話,聖經上也敘述希伯來先知但以理(Daniel)的故事。先知但以理能解讀出現在巴比倫國王伯沙撤(Belshazzar)喧鬧的盛宴牆上的神祕文字「彌尼,彌尼,提客勒,烏法珥新(阿拉姆文mene, mene, tekel, upharsin;譯為「數算、數算、以天平稱、分裂」),除了他之外,無人能解其奧祕。但以理警告國王,這些文字預告了他王國的敗亡。根據那則故事,伯沙撤幾個小時後就在一場政變中遭殺害。但以理預見了「牆上的字」(譬喻為不祥之兆)。

今日當有人被形容為卡珊德拉時,往往意指他們過度擔心、是宿命論者、過度悲觀,或太偏執於不可能發生的壞事,他們是杞人憂天而非先知。如果我們查考最早的希臘神話,卡珊德拉應該是我們要珍惜的人物,我們應該接受她的警告並據以行動。不過,我們很少這麼做。我們很少會相信那些預測有任何獨特之處,我們不但無法了解他們對未來的真知灼見與我們的看法有何不同,他們的處方也無法說服我們立即採取行動、斷然改變我們行事的方法。古典希臘人稱為卡珊德拉的行為,被今日的一些社會科學家描述為警哨智力(sentinel intelligence)或警哨行為,意即在別人未看見前就從警訊察覺危險的能力。這種行為可以從許多種動物觀察到,而我們相信其中也包括人類。具有警哨智力的人能清楚看見迷霧中的跡象,然後警告同伴。在其他動物中,群體的基因似乎已設定好會對他們的警哨聲做出迅速的反應。但在人類,這種能力開發得較不完全。我們是本書作者理查.克拉克和R.P.艾迪,彼此認識和共事超過二十年,曾進入、然後又離開政府單位,曾研究過包括凱達組織(Al Qaeda)以及伊斯蘭國(ISIS)的崛起、核子與生化武器擴散、伊波拉與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等致命病毒興起、網路威脅的肇始,以及從伊拉克到波士尼亞和阿富汗等戰爭的許多主題。我們既非悲觀論者,也不執迷於末日理論。

事實上我們是樂觀主義者,深信我們正處於科技大躍進的高峰,並將為人類生活帶來莫大的福祉。不過,從我們認識彼此以來的大部分時候,新聞報導總是充斥著一連串原本可以避免或減輕的災難。它們包括九一一恐怖攻擊、大衰退(Great Recession)、卡翠娜颶風(Katrina)、第二次伊拉克戰爭,和伊斯蘭國的崛起。我們直接研究許多這類主題,且親身受到部分主題的影響。它們在我們彼此討論——通常邊啜飲著單一純麥威士忌——之際逐漸迫近,而經常重複出現的一個問題是:我們該如何避免這類災難或做更充分的準備?我們注意到幾乎所有這些事件發生後緊接著就是調查和交相指責、追究災難的過失和挫敗的責任,以至於讓情勢更加惡化。不過,在許多例子中,似乎有一位專家或一個專家團隊曾扮演卡珊德拉的角色,正確地預測過後來發生的事。但他們往往遭人忽視,他們的警告受到詆毀,或只得到不夠適當的敷衍反應。我們開始思索是否有一些模式可以發現有先見之明、但遭到忽視的警告。我們可不可能找到方法在災難發生前辨識這些正確、但未被注意的警告?如果未被注意、但事後證明正確的警告確實是一種頻繁出現的現象,那麼找出預先察覺並確認這些警告的方法將可以拯救許多生命、避免痛苦和減少財務的損失。

我們發現,任何時候都有許許多多的災難預測,它們大部分會因為沒有價值而被人忽視。做這類預測的人多半只是突發奇想,沒有經驗的支持或現實的依據。有些警告會引起注意,但後來發生的事證明警告只是虛驚一場。不過,一些學有專精、真正的專家適時發出的警告卻也經常遭到輕忽,或只獲得冷淡的敷衍對待。我們開始稱呼這類事件為卡珊德拉事件(Cassandra Events)。這引導我們開始探究過去的卡珊德拉事件,是否有某些線索可以幫助我們辨識能做出正確警告的當代預言家。我們問朋友、同事、合作夥伴和世界一流的專家,他們對這種卡珊德拉現象有什麼看法。卡珊德拉現象的問題不只是如何穿透雜音聽到可能正確的預測,也包括在辨識之後如何善加處理它們。我們開始了解到,要想安然度過卡珊德拉事件,一個組織或社會必須經歷幾個階段。首先我們必須聽到預測,然後相信它,最後則是據以採取行動。在實務上,每個個別的步驟都是挑戰。此外,執行所有三個程序往往都很困難。特別是當預測與常規、過去、我們的經驗,或與我們對未來應該如何發展的根深柢固信念大不相同時,能正確地執行這些步驟將十分罕見。若加上因應警告需要耗費龐大的財務成本,往往使採取行動的機率降到接近於零。不過,如果我們忽視真正的卡珊德拉,不採取行動的成本通常會遠超過及早因應問題的成本。因此,本書將尋求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如何在無數專家中辨識真正的卡珊德拉?如果有方法的話,什麼方法可用來更正確地辨識和傾聽這些先知的警告?有沒有方法可以從四周的雜音中萃取最凶險的預測,並貫注我們的注意力於它們?或者卡珊德拉注定永遠得哭泣著眼見她心愛的特洛伊城焚毀?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先從簡短的案例研究著手,這些案例都是當代的真實人物,他們對一些重要問題有類似卡珊德拉的預測能力,而且像那位神話公主一樣遭人輕忽。本書將不嘗試對我們檢討的任何災難做決定性的研究,而是專注於這些卡珊德拉本身和他們的故事。我們將嘗試判斷他們如何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他們為什麼遭到輕忽,以及情況可能如何改變以使他們的警告受到注意。雖然我們的案例研究專注於個人,其中也涉及許多為警哨而創立的組織。政府和一些產業與專業長期以來就已知道瞭望、偵察和警哨以發出警報的價值。我們的案例研究中有些故事牽涉到美國政府部門:包括情報圈的「警報人員」、專為偵察潛在災難而設立的機構、全國性的災難管理組織,以及調查詐騙和潛在系統性經濟動亂的金融監管機構。 ▶▶ 閱讀更多 理查•克拉克, R. P.艾迪《Warnings!:AI、基因編輯、瘟疫、駭客、暖化……全球災難警告,用科學方法洞悉真相》

 
阿拉伯人500年史/今日阿拉伯與西方國家的衝突,從何而來?
圖/貓頭鷹出版提供
今日阿拉伯與西方國家的衝突,從何而來?我們正處在阿拉伯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內容簡介:從二ままま年至今,中東歷經了兩次轉變時刻: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引發美國的反恐戰爭與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革命。這兩起劃時代事件不僅界定二十一世紀中東的輪廓,至今也仍深刻影響我們。阿拉伯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也是近代重要的石油產地,掌握全球經濟動向的阿拉伯人,有過勢力遍及歐亞非三洲的帝國。20世紀,這裡成為美蘇冷戰的舞台中心,21世紀更成為美國定義下的恐怖份子聚集地。

如今身為阿拉伯人,似乎不是一件幸運的事。自鄂圖曼土耳其攻下君士坦丁後,阿拉伯人告別昔日的榮光,開始在土耳其人的統治下生活。進入十九世紀,阿拉伯世界遭遇西方強權的侵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等國擴大瓜分阿拉伯地區;冷戰時代阿拉伯國家被迫在美蘇兩強之間選邊站;後冷戰時期,在美國掌握的單極世界下,他們努力尋求新的生存方式。

自2001年911事件,19個阿拉伯恐怖份子炸毀雙子星大廈後,阿拉伯世界遭受來自西方國家的仇視,繼之而來的是機場的盤纏、懷疑的目光和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名的軍事攻擊。而2011年原以為是邁向民主契機的阿拉伯之春,卻讓阿拉伯地區陷入更深層的混亂。長期以來,在當地獨裁政治與西方勢力的操弄下,阿拉伯人在主流媒體的渲染中,成為極端保守、伊斯蘭基本教義,甚至是恐怖份子的代名詞。但在一九八ま年代,部分阿拉伯世界其實也有過相當西化的時期,至於今日封閉保守的刻板印象則是後來的事。這塊在二十世紀衝突不斷,同時也是牽引世界政治經濟波動之地,為何阿拉伯人會從民族主義與阿拉伯主義,轉向伊斯蘭主義?為何他們仇視西方國家?長久以來我們僅能從西方學者的角度去理解。

作者介紹:尤金•羅根 ,現居英國牛津,為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中東史教授。於哥倫比亞取得經濟學學士,在哈佛大學取得中東史博士。目前教授中東現代史,他的重要著作有《鄂圖曼帝國的殞落》,也曾因《鄂圖曼帝國晚期疆界》一書榮獲美國中東研究學會亞伯特•胡拉尼獎、土耳其研究學會福阿德庫魯魯獎。是目前西方世界少數真正深入理解中東與土耳其歷史文化,但不會立場偏頗的優秀學者。他利用大量鄂圖曼與阿拉伯的資料,重建五百年的歷史,比起一般西方學者大多依賴西方的檔案資料來做相關研究,他的書籍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搶先試閱:〈回到埃及,決心扭轉國人對美國體現的現代價值的盲目順從。〉

今日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公共生活充斥著伊斯蘭教,我們因此很容易忘記在一九八一年時整個中東是如何世俗化。除了大部分保守的阿拉伯海灣國家,其他阿拉伯國家民眾傾向穿著西方服飾而非傳統服裝。許多人在公開場合喝酒,完全無視伊斯蘭禁令。男性與女性自由在公共與工作場所來往,愈來愈多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與進入職場工作。對一些人來說,現代的自由標誌著阿拉伯進步的巔峰。另一些人則對這些發展感到不安,他們擔心快速變遷會讓阿拉伯世界放棄自身的文化與價值。伊斯蘭教與現代性的辯論在阿拉伯世界有著悠久歷史。一九二八年,哈桑.班納創立穆斯林兄弟會,旨在對抗西方勢力與防止埃及的伊斯蘭價值遭到侵蝕。往後數十年,穆斯林兄弟會面臨愈來愈嚴重的壓迫,先是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遭埃及君主禁止,之後又於一九五四年遭納瑟政權取締。一九五○與六○年代,伊斯蘭政治活動在阿拉伯世界被迫轉入地下,伊斯蘭價值也遭到世俗國家貶抑,世俗國家要不是從蘇聯社會主義獲得啟發,就是從西方自由市場民主制度獲得鼓舞。然而,壓制只是更堅定了穆斯林兄弟會的意志,他們決心反抗世俗主義與提倡他們認為的伊斯蘭價值。

一九六○年代,穆斯林兄弟會出現了激進的新潮流,這股潮流是由一名具領袖魅力的埃及思想家賽義德.庫特布帶動的。庫特布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伊斯蘭改革者。一九○六年,庫特布在上埃及一個村落裡誕生,一九二○年代,他前往開羅就讀師範學院,畢業之後在教育部擔任教師與督學。他在一九三○與一九四○年代以作家與評論者的身分活躍於文藝圈。一九四八年,庫特布獲得政府兩年獎學金前往美國深造。他在北科羅拉多大學師範學院取得教育學碩士,期間也曾在華府與加州史丹福攻讀。雖然他從東到西橫貫整個美國,但他不像典型留美學生那樣對美國產生一定情感。一九五一年,庫特布在伊斯蘭主義雜誌發表他的反思〈我所看見的美國〉。他指責在美國看到的物質主義與精神價值的闕如,他也對美國社會道德散漫與毫無限制的競爭感到吃驚。美國教會的邪惡尤其令他震驚。他寫道,「絕大多數教會都有讓兩性加入的俱樂部,每個牧師都努力為自己的教會吸引更多的信眾,尤其不同教派之間競爭十分激烈。」庫特布認為這種爭取信眾的行為,比較適合劇場經理去做,精神領袖這麼做很不得體。庫特布在文章中講述一則故事,有一晚,他參加教會禮拜,之後則是舞蹈時間。他很驚訝地發現牧師居然讓教堂大廳洋溢著「浪漫與熱情」。牧師甚至選了一張挑逗人心的唱片來助興。庫特布對歌曲的描述―一首著名的美國歌曲〈但寶貝,外頭很冷〉」―充分顯示他與美國流行文化的隔閡。「這首歌的內容是一男一女晚上約會回家後的對話。男孩帶女孩回到自己的家,然後不讓她離開。她懇求讓她回家,因為時間已經不早了,她的媽媽在等她,然而每一次她提出理由,男孩都會回一句:但寶貝,外頭很冷!」3庫特布顯然覺得這首歌不入流,但他更驚訝的是,宗教人員竟然選擇這首不得體的歌做為教區年輕民眾跳舞的曲子。這與清真寺的社會角色相隔甚遠,在清真寺,男女是分離的,而且服裝與行為必須端莊。

庫特布回到埃及,決心扭轉國人對美國體現的現代價值的盲目順從。他表示,「美國擁有偉大的物質成就,但恐怕人民的素質跟不上這些成就。我想隨著生命巨輪不斷轉動,時間大書翻到最後一頁,美國將對道德的價值無所增益,然而唯有道德才能讓人不同於世間之物,或者說,讓人異於禽獸。」庫特布不想改變美國;他要做的是保護埃及與整個伊斯蘭世界免於他在美國看到的道德淪喪。庫特布從美國返國後不久,一九五三年,他加入了穆斯林兄弟會。由於庫特布有出版背景,因此負責主掌兄弟會的新聞與出版單位。這位充滿熱忱的伊斯蘭主義者發表的挑動人心的文章獲得廣泛回響。埃及一九五二年革命後,庫特布與自由軍官團建立了良好關係。據說納瑟曾邀請庫特布草擬新官方政黨解放連線的黨章。納瑟這麼做可能不是基於對這名伊斯蘭主義改革者的推崇,而是經過計算之後決定利用庫特布對新官方政黨的支持,將所有政黨全部吸收到解放連線,其中當然也包括穆斯林兄弟會。新政權對穆斯林兄弟會的善意是短暫的。一九五四年十月,一名兄弟會成員行刺納瑟未遂,當局大舉搜捕兄弟會,庫特布也被逮捕。與其他穆斯林兄弟會一樣,庫特布宣稱自己被捕之後遭受可怕的拷問與訊問。庫特布被以顛覆罪起訴,被判十五年重勞役。在獄中,庫特布仍持續鼓勵其他伊斯蘭主義者。健康狀況不佳使他經常待在醫院,他在住院期間寫下二十世紀關於伊斯蘭教與政治最具影響力的作品《里程碑》,其中包括對《古蘭經》的激進評釋以及對真實伊斯蘭社會的熱切呼喚。

《里程碑》是庫特布思想的精華,他在書中針對西方物質主義的破產與世俗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威權體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現代的社會與政治制度是人為的,因此不免出現失靈。這些制度非但未能開啟科學與知識的新時代,反而喪失神的指引,致使人類陷入「賈希利亞」(jahiliyya)。賈希利亞一詞尤其可以在伊斯蘭教找到共鳴,因為賈希利亞指的是伊斯蘭教傳布前的黑暗時代。庫特布認為,二十世紀的賈希利亞「表現在宣稱人類有權利創造價值,能對集體行為的準則進行立法,能自由選擇生活方式,而完全無視真主的誡命」。庫特布言下之意,二十世紀科學與科技的非凡進展並未帶領人類進入現代;相反地,離棄真主的永恆信息反而讓社會回到七世紀。庫特布相信,不僅阿拉伯世界如此,非伊斯蘭的西方也是如此。他認為,這樣的結果將造成暴政。阿拉伯政權並未帶給人民自由與人權,而是壓迫與拷問,這是庫特布親身體會的痛苦經驗。庫特布認為,伊斯蘭教是真主對人類秩序的完美陳述,是通往人類自由的唯一道路,是真實的解放神學。由此延伸,唯一有效具正當性的法律是真主的律法,而真主的律法就記載於伊斯蘭教法中。他相信,必須要有一名穆斯林先驅使伊斯蘭教重新扮演「人類領袖的角色」。這名先驅要以「傳道與說服的方式傳布改革的觀念與信仰」,而且要以「實際的力量與吉哈德來廢除賈希利亞制度的組織與權威,因為這些組織與權威阻礙人們改革觀念,使他們服侍人類君主而非萬能的天主」。庫特布寫書指引先驅領導伊斯蘭價值的復興,透過伊斯蘭價值的復興,穆斯林將再次獲得個人自由與世界領袖地位。

庫特布訊息的力量在於簡潔與直接。他指出問題,也就是賈希利亞,然後明確表示伊斯蘭教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而伊斯蘭教揭櫫的價值又是許多阿拉伯穆斯林耳熟能詳的。他的批判不僅適用於帝國主義強權,也適用於專制的阿拉伯政府,他的回應是充滿希望的訊息,相信穆斯林具有優越性:情況改變了,穆斯林失去外在力量,遭到征服;但穆斯林內心並未忘記自己是最優越的。如果他還是個信仰者,那麼他會居於優越的地位審視自己的征服者。他仍堅信這只是暫時的狀況,不久就會過去,信仰將會反轉整個局勢,沒有人可以逃脫。即使死亡是他的命運,他也不會低頭。人都會死,但對他來說,死亡代表殉道。他將走向花園〔即天堂〕,而他的征服者將走向烈焰〔即地獄〕。無論庫特布對西方帝國主義強權再怎麼不認同,他的首要目標仍是阿拉伯世界的專制政權,尤其是納瑟政府。在解釋《古蘭經》「掘坑的人們」這段經文時,庫特布幾乎毫不掩飾地諷喻穆斯林兄弟會與自由軍官團之間的關係。在《古蘭經》的故事中,信仰者因信仰而被判火刑,暴君們聚集圍觀這群正義的受害者被活活燒死。《古蘭經》(85:1-16)描述說,「願掘坑的人們,被棄絕。」(馬堅譯本)庫特布評釋說,這些迫害者是一群「傲慢、惡意、可恥與墮落之人」,他們從殉道者的痛苦中尋歡取樂。庫特布寫道,「當這群正義信仰者,不分男女老幼,全被丟入火裡時,他們從兇殘中得到的愉悅也達到巔峰,眼睛看著血肉,嘴裡發出瘋狂歡快的叫聲。」《古蘭經》的故事裡沒有這段生動的敘述,或許這是來自庫特布自己的經驗,或者是其他穆斯林兄弟會成員的經驗。庫特布在結論中說道,「信仰者及其敵人的鬥爭」,本質上是「信仰之間的鬥爭,可能是非信仰或信仰,也可能是賈希利亞與伊斯蘭教」。庫特布的訊息很清楚:埃及政府與他的伊斯蘭國願景是水火不容的。只有一個能存在。庫特布於一九六四年出獄,《里程碑》也於同年出版。他的地位因獄中作品而更為提高,他很快就重新聯絡上轉入地下的穆斯林兄弟會同志。但庫特布肯定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納瑟祕密警察的監視。這位伊斯蘭主義作者因為提出激進的新思想而聞名整個穆斯林世界,無論他在國內還是海外,都成了埃及政府的眼中釘。

庫特布的追隨者也跟庫特布本人一樣遭受同樣的監視與風險。庫特布最具影響力的一個門徒是扎伊納布.加扎里(一九一七∼二○○五),她是伊斯蘭主義婦女運動的先驅。加扎里才二十歲就建立了穆斯林婦女協會。她的活動獲得穆斯林兄弟會創立者哈桑.班納的注意,班納試圖說服她參加自己才剛創立的穆斯林姊妹會。雖然這兩個伊斯蘭主義婦女運動各自遵循自己的路線,但加扎里從此成為哈桑.班納忠實的追隨者。一九五○年代,加扎里結識囚禁獄中的庫特布的姊妹,庫特布給了她尚未出版的《里程碑》草稿。加扎里閱讀之後深受激勵,決心成為庫特布宣言中設想的先驅角色,推動埃及社會擁抱伊斯蘭律法。正如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待了十三年後遷往麥地那,庫特布的追隨者也給自己十三年將整個埃及社會轉變成理想的伊斯蘭社會。加扎里寫道,「對埃及男女老幼進行十三年伊斯蘭訓練後,我們將徹底調查整個國家。如果調查顯示至少有百分之七十五的追隨者相信伊斯蘭教是完整的生活方式而且深信應該建立伊斯蘭國家,那麼我們就會號召建立這樣的國家。」如果民調顯示不到百分之七十五,那麼加扎里與她的夥伴將會再努力十三年來改變埃及社會。7長遠來看,他們的目標不外乎推翻自由軍官團政權,代之以真正的伊斯蘭國家。納瑟及其政府決心在加扎里一夥人站穩腳跟之前除去伊斯蘭威脅。在經過十年的囚禁後,埃及當局於一九六四年年底釋放庫特布。加扎里與其他支持者慶祝庫特布獲釋,並且在埃及警察監視下頻頻與他會面。許多人認為庫特布獲釋只是讓當局能夠搜捕到其他的伊斯蘭主義者。一九六五年八月,在短短八個月的自由後,庫特布再度入獄,這次一同被捕的還有加扎里與所有夥伴。這些人被指控陰謀刺殺納瑟總統與推翻埃及政府。雖然他們的長期目標顯然是以伊斯蘭制度取代埃及政府,但被告們矢口否認他們陰謀殺害總統。加扎里被關了六年,她日後敘述在獄中的慘狀,生動描述伊斯蘭主義者無分男女遭受納瑟政府拷問的恐怖。她入獄第一天就目睹暴力。「我簡直無法相信我的眼睛,也無法接受這樣非人的待遇,我靜靜地看著穆斯林兄弟會成員被吊在半空中,全身赤裸遭受嚴酷鞭打。有些人則被惡犬啃咬身體。其他的人則面向牆壁等著遭受酷刑。」加扎里也不能倖免於難,她遭受鞭打、毆打、狗咬、單獨監禁、剝奪睡眠與持續的死亡威脅,但她始終未供出庫特布與其他穆斯林兄弟會領袖涉入這場聲稱的陰謀。當兩名剛被逮捕的年輕女性獲准關到加扎里的囚室時,已經受刑十八天的加扎里無法用言語形容在這裡遭受的恐怖,於是向她們朗誦《古蘭經》「掘坑的人們」這段經文。聽到這段經文後,其中一名女子哽咽地哭了,另一名女子則不可置信地問道:「這也會發生在女人身上嗎?」

一九六六年四月,庫特布與追隨者的審判開始。總計四十三名伊斯蘭主義者,其中包括庫特布與加扎里,全因叛國罪被起訴。檢察官以庫特布的作品做為證據,指控庫特布提倡以暴力顛覆埃及政府。一九六六年八月,庫特布與另外兩名被告被判有罪處以死刑。加扎里被判處二十五年重勞役。埃及當局處決庫特布,不僅使庫特布成為伊斯蘭主義運動的殉道者,也證明庫特布著作的真知卓見,他的作品在他死後變得更具影響力。他對《古蘭經》的評釋,他的《里程碑》以及政治行動憲章重新出版通行到整個穆斯林世界。一九六○年與七○年代出現的新世代受到庫特布提倡的伊斯蘭復興與正義的激勵。這些新成員於是開始投入實現這個願景,他們使用各種可能的方式,除了和平,也包括暴力手段。 ▶▶ 閱讀更多 尤金•羅根《阿拉伯人500年史(上下冊不分售)》

 
我是護理師/背負護理師的重擔與信念,走過病患的生與死?
文、圖節錄自春光
圖/春光 提供
身為護理師之前,我們也是人,也有絕望、無助的時刻,但只要有0.001%的可能,我都要為病人奮戰到最後!MERS第一線加護病房護理師,帶你一窺南丁格爾的內心

內容簡介:醫護人員是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壓下面對未知疾病的恐懼,進而奮力照護自己的病人直到最後?在對抗傳染病的期間,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辛酸與挫折?

二○○三年,SARS在台灣爆發,對民眾的生活造成強烈衝擊,而有「新SARS」之稱的「MERS」,幾年前在韓國蔓延。該疾病同樣經由飛沫傳染,然而致死率高達四成,是SARS的約三倍。書中記載的,不僅是一位護理師的工作紀錄,更是深埋在心底,面對病患、家屬與自身的懇切告白。我叫金炫我,從事加護病房護理師二十餘年,在連一秒都不能鬆懈的病房裡,日復一日與死神爭奪人命。當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於韓國爆發,我身處第一線,全力挽留受陌生疾病纏身的病患,也因此受到群聚隔離。

我曾看著新進護理師又餓又累,竟不自覺將病患的餐食放入口中;也當過菜鳥,在亟需急救的病患前不知所措,被前輩罵個狗血淋頭。然而,病人的溫暖與信任,是我最大的動力,一道懇切的眼神,就能讓疲憊不已的雙腳,再次充滿力量,可卻有更多絕望與辛酸排山倒海而來:被家屬誣賴、惡言相向,受到醫院的人權迫害,全力照護MERS患者卻被整個社會敵視。即使如此,我仍記得昔日手持蠟燭、親口宣誓的南丁格爾誓言──照護我的病人,直到最後一刻。

在從業的二十餘年時光中,作者如何背負護理師的重擔與信念,走過病患的生與死?又是如何在惡劣的制度、醫病關係的挫折中堅持過來?平凡護理師不平凡的日常,將以最真摯的口吻娓娓道來,讓我們一同傾聽這段必須被說出的故事。

作者介紹:金炫我 ,MERS第一線加護病房護理師。曾任外科護士,於重症加護病房照顧重症患者長達二十一年又兩個月。韓國濟州漢拏大學護理科、翰林大學研究院臨床照護碩士學程畢業。

搶先試閱:〈加護病房的故事〉

二十歲時,我感覺自己擁有全世界,但那位女孩,卻在二十歲時彷彿失去了世上的一切。一名二十歲的女病患突然從普通病房移送到加護病房。她坐在計程車後座時遭受後車追撞,頭部撞到前座。算是單純的交通事故,沒有任何外傷,診斷只有輕微腦震盪。她曾在病房走廊好端端地闊步行走,住院兩天後卻突然開始發燒,而且似乎渾身不適,迅速演變成重度敗血症,連主治醫師都查不出病因而直搖頭。為了掌握病原體,我們為她做了血液培養檢查,但在結果出來之前,她已經失去了意識。她住進加護病房時已經無法自主呼吸,我們趕緊接上呼吸器。為了拉高急速下降的血壓,又給予大量的升壓藥物,但血壓依然不穩定,是敗血性休克。「禍不單行」這句成語突然浮現腦海。所謂禍不單行,也適用於人體。如果某個臟器惡化,便可能造成其他臟器一連串失常,也就是多發性器官衰竭。女孩的各個器官,很快停止了原有的功能,最緊急的便是腎臟。如果腎功能停止,一滴尿液都無法排出;血液中的毒素無法排出,身體便會逐漸腫脹,連要查看瞳孔反應、想把眼皮往上掀開都有困難。我們立即為病人連接透析機,以取代停止的腎功能,同時給予大量抗生素。然而敗血症大肆擴展勢力範圍,不僅讓女孩的身體無止境腫脹,四肢也開始變得蒼白。未稍血管失去功能,手腳就像剛從冷凍庫出來一般冰涼。那股寒氣逐漸肆虐,眼看手指頭和腳趾頭慢慢變黑,開始壞死。所有可以做的治療都做了,只能等候效果,壞死的速度卻進行得太快。我將送出熱風的烘被機放在被子裡,每小時更換熱水袋中的熱水,即使如此還是不見好轉。再這樣下去的話,就算之後身體狀態好轉,雙手、雙腳也可能要被切除。我想起之前曾有病人因敗血症,在一天之內膝蓋和手肘快速壞死。眼前的女孩不過才二十歲,實在太心疼她,我的內心逐漸焦躁起來。

我將女孩的雙手、雙腳嚴實地放在被子裡,保持溫暖,同時每個小時確認一次狀態和溫度。用手四處確認後,我開始毫無理由地按摩,但我知道必須這麼做才行。按摩完右手末梢,再移到右腳、左腳,然後是左手臂。我負責照護的其他病人也要確認生命徵象、要給藥,所有工作必須以最快速度完成,才能多分給女孩一些時間。她的雙手、雙腳已經萎縮,正變成深黑色,並逐漸往上蔓延。我必須再加快腳步。一名教授為了會診,前來加護病房。他拿起血液培養檢查結果看了好一會兒,嘆了口氣,靜靜地看著我賣力按摩女孩的四肢。「這麼做可以好轉的話也好,加油吧,雖然從統計上來看,死亡機率超過百分之八十。」然而,教授的話並不足以讓我停止按摩工作,況且我也沒有餘力去計較眼前所做的事有何意義。統計之類的只是某種多數,反映過去人們的一般平均值而已,這個女孩不一定符合。更重要的是,她是我的病人。既然開始了,就要做到底。現在我能為女孩做的事,也只有這一件了。

教授離開後,這次是年紀比我小的主治醫師來到病房,似乎也是來看血液培養檢查結果。從女孩的靜脈血管異常凸起來看,也可以得知分明是致死率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凶猛病原體。然而,主治醫師一句話也沒說,脫掉白袍後坐在我的對面,也開始按摩女孩的另一隻腳。「可以做的治療都做了,現在只能寄予希望。」聽說主治醫師的么妹也是二十歲。他一有空就會來一起按摩,沒空的話就派實習醫師來,每天一定有兩個小時以上靠在女孩病床邊,其他護理師也一樣。漸漸的,所有人都一心同體,開始聚集在女孩身邊。我每天提心吊膽地用刻度尺測量壞死部位後,再開始按摩,那是一段反覆進行、漫長又沉重的日子。「學姊,壞死部位一樣,沒有再惡化了。」學妹仔細用刻度尺測量,一如往常把尺放下後,開始按摩腳的一側。「咦?腳變暖了?」「學姊,這隻手也是!」我連忙伸手量看看,是真的!雙手能感覺到溫暖的熱氣。未稍血管復原是好的訊號,代表敗血症開始失去威力。不久後,這段時間主治醫師所開的鎮靜劑也停用了。女孩的身體依然像巨大的氣球般腫脹,卻立刻有反應。她動了動身體,我確認她的意識:「妳還好嗎?」曾像死去一般靜靜躺著的女孩,自行點了點頭。她努力回應我們所有人對雙十年華的期盼,腫脹的臉龐和身體,迅速找回昔日的模樣;呼吸一回來,我們就移除了呼吸器。此外,曾經短暫休息的腎臟,也開始積極地工作,排出清澈的尿液;最後,連透析機也移除了。真是符合芳齡二十的復原速度。後來,她重返普通病房。出院那天,她來到加護病房,大家紛紛暫停手上的工作,聚集到她身邊。女孩脫下腳上的襪子,頓時驚呼聲四起。除了兩根腳趾頭上端稍微被切除之外,我們曾那麼用心按摩的手指、腳趾,全都好好地守在原處,炫耀女孩的雙十年華。 ▶▶ 閱讀更多 金炫我《我是護理師》

 
雲沒有回答/為何因官僚這個職業步入險境?
文、圖節錄自大塊文化
圖/大塊文化提供
為何因官僚這個職業步入險境?日本是否有「福祉社會」的可能?

內容簡介:「沒有人的存在是為了故事或議題。我們只是像那樣的活著——生命翻滾於那些樣態的活著。我會想在電影中描繪這樣的人類,或許遠因就在於相遇本書中的這對夫婦,下意識受到了影響吧。我是這麼想的。果然,處女作融入了一切。」一個嚮往單純的人生,為何因官僚這個職業步入險境?水俁病(日語「水俣病」),為公害病的一種,成因為汞中毒,一九五六年發生於日本熊本水俣市,因而得名,一直到二ま一六年確認、二ま一七年《水俁公約》生效,事件歷時六十多年,受害人高達萬人,死亡人數超过千人。而一九九ま年已耗時數年的受害訴訟,企業與民間的對峙期間,負責居間調解的官方環境廳調整局局長山內豐德,忽然自殺身亡。

一九九一年二十八歲的導演是枝裕和,因執導「但是⋯⋯割捨福祉的時代」紀錄片,過程中,被山內豐德這個人物深深吸引,於是為追溯山內的生平,閱讀了他留下的大量信件、詩、隨筆和論文等,更重要的是採訪了山內夫人等許多相關人士,拚構山內五十三年的人間軌跡,寫下是枝第一本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本的Nonfiction。雖然是水俁病背景,但是跳脫了紀實報導的框架,更多是無比惋惜一位愛好文藝的菁英如何在官僚這個職業上,沒能跳脫自身的美學、誠實,和誠實造成的衝突,以至於自我毀滅。而這同時,他也在叩問日本當真有「福祉社會」存在的可能?「隨著年齡增長,人們也在心中失去了『但是』這個詞。於是,人們將這個詞變成了『儘管……』這般藉口,不斷活下去。或許山內無法原諒這一點。」是枝裕和如是說。

作者介紹:是枝裕和 ,電影導演、製片人。一九六二年生於東京。一九八七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院文藝學科後,進入TVMAN UNION,主要負責執導紀錄片節目。

搶先試閱:〈一九九○年七月十日。〉

山內就任環境廳的最高位階─企劃調整局長。從自然保護局長升到企劃調整局長,是成為事務次官的途徑,山內完全走在這條升遷的路上。當時,環境廳正在處理石垣島白保的新機場建設問題、長良川河口堰問題、防止地球暖化等許多課題。全是被迫在開發還是自然保護二選一的地方居民生活,讓當代人相當頭痛。山內自己也著手處理了防止地球暖化的計劃,在八月各國政府召開的第四回氣候變遷相關審議會(IPCC)全體會議中,他以通產省、運輸省等二十人的政府代表團之「首席代表」身分參加,造訪瑞典的松茲瓦爾,過著忙碌的每一天。除了這些問題,環境廳還有更大的課題。那是山內就任企劃調整局長兩個半月後的九月底。

九月二十八日下午兩點。東京地方裁判所七一三號法庭的荒井真治裁判長,在水俁病東京訴訟的辯論中,提出了以下主旨的和解勸告。像本案這類造成多數被害者、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公害事件,自官方發現後已經過了三十四年以上,卻依然未能解決,對於此事我真心感到悲痛,為了盡早解決,我認為訴訟相關人員必須在某個時間點做出某種決策才行。本裁判所判斷,在當前的時間點,所有當事者應該一同探索水俁病解決之路才最為妥當,故在此提出和解勸告。荒井裁判長的這篇勸告文中還提及、指出:「光憑現存的(認定)制度,要解決目前的水俁病紛爭實在很有限」。環境廳為這份和解勸告大受打擊。他們沒有想到這樣的和解勸告會以記錄成文書的方式呈現,再則北川長官和安原事務次官也因出席北海道國家公園的紀念典禮,當前並不在東京。留在局內的最高負責人山內,一整天為了與其他省廳、熊本縣、北海道的北川聯絡,忙得團團轉。預定下午三點舉行的記者會,到了晚上六點後終於召開。出席記者會的是山內。「我沒有料到竟然還會寫成文書。」山內直接表達驚訝後,慎重說出正面的發言。「我能感受到裁判所想要和解的強烈意志。我希望能在充分檢討勸告的宗旨後,和其他省廳協議,以決定是否進行和解交涉。」北川石松環境廳長官在北海道聽聞和解勸告的報告,說出接受和解勸告的發言。「勸告是時代的守護神,我想給予回應。」

第二十四任環境廳長官北川石松,生長在貧窮的家庭,是從大阪市議會經歷過府議才進入政界的辛苦人。在自民黨內,他隸屬於三木派流派的少數派。北川和過去採取消極主義的長官不同,即便和通產省對立,也整合出了「防止地球暖化行動計劃」,針對長良川河口堰問題,也跨越了派閥的現狀,對建設省提出中止的意見等,從一九九○年二月就任長官到現在都一直受到矚目。部分媒體和自民黨主流派批判他,只是為了博取人氣的作秀,但他確實是許久未出現的行動派長官。這段接受水俁病和解勸告的發言,也可以說是符合北川石松風格的言行舉止。感到訝異的是山內等環境廳幕僚的人。環境廳針對水俁病訴訟早被統整了見解,認為國家已採取充分方案,對受害者也沒有賠償責任。山內在記者會上所說的「和其他省廳協議……」,可以說是環境廳拼了命的發言。一九八七年三月三十日,熊本地方裁判所針對水俁病訴訟一案,下達原告受害者全面勝訴的判決,承認國家的行政責任:「國家與熊本縣已預見CHISSO水俁工廠排出的甲基水銀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明明有義務停止排放工廠廢水及規範水質等防止作為,卻怠慢了政策。應負國家賠償法上的責任。」全國六處抗爭水俁病訴訟的原告總數約有兩千人,請求總額約為三百六十億日圓。假設負責的比例為CHISSO六、國家三、熊本縣一的話,國家的負擔金額就有一百億日圓左右。只要各省廳合作,這絕對不是付不出來的金額。然而,國家無法接受這項判決。這回的東京訴訟,國家的態度極為強硬,希望能從熊本地方裁判所的判決中挽回頹勢。國家拚命想要贏得對國家方有利的判決,將主導權從受害者身上取回。因此,面對北川這番「想要回應和解」的發言,以廳內人士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沒有考慮到訴訟責任方,也就是環境廳抱持的態勢與立場,讓人相當困擾。不出所料,北川被幕僚說服,翻轉了前言,於後續發表了「無法接受和解」。北川撤回發言的背後,很有可能承受了自民黨的壓力。政府與自民黨,對北川在長良川河口堰問題和水俁病訴訟中,不斷提出保護自然立場和親受害者方的發言,感到很不愉快。根據後來北川所述,金丸信曾因長良川問題直接打電話聯繫北川,施加壓力:「身為大臣,卻反對內閣會議決定的建設堰一案,成何體統」。自民黨表面上透過設置於環境部會中的水俁問題小委員會,對拒絕和解的環境廳提出非議。然而,很難想像那會是自民黨幹部的真心話。其背後和長良川問題相同,就算多少攙雜了屢次對北川和環境廳的攻擊,都一點也不奇怪。十月一日,晚上七點過後,山內於環境廳再度召開記者會,表明拒絕和解勸告的態度。「在現階段我們很難因應和解勸告,針對結審的七十五名原告,我們期待盡可能快速有判決結果。」

說完,他接著表述拒絕理由。「對於國家的責任與水俁病究竟為何種病狀的論點,我方與原告方的主張有強烈隔閡,故而現階段還沒有整合好能夠和解的條件。」山內在二十八日收到勸告之後,反覆和厚生、通產、農林水產省等各省協議,但對方皆提出「自己沒有直接責任」,每個省廳都不想面對和解。報紙上,陸續出現「懷疑作為人的良知」、「是在等待死亡嗎」等批判環境廳和國家的標題。只是,環境廳並非基於作為人的良知,才拒絕和解。他們不是以身為人而判斷,是與良心和良知切割開來拒絕的。假使這部分有不得不懷疑之處,那也是行政上的職業見解,絕非行政負責人,也就是一名官僚身為人類的良知。然而,山內和橋本道夫不同,他無法認為這些批判只是針對身為職業人士的自己,並非針對個人的良心,因而沒能切割開來。山內獨自陷入苦惱。

面對「和解勸告」,山內的真心話究竟是什麼?就他的個性與人格來看,他鐵定比其他人還更加理解受害者的痛苦。他個人的意見是想要救贖大家,一點也不奇怪,許多熟知他的人都這麼認為。然而,卻有證言說他本身也是不贊成「和解勸告」。只是,山內在這背後的真意,決然不同於國家拒絕救濟受害者不接受勸告的原因。司法不承認國家負加害者的責任,放棄判斷而提出和解的這項灰色勸告,不就是怠慢嗎?不會太不負責任了嗎?明明很清楚受害者期望能盡早救濟,作為負責行政的人員以及一個人類,山內無法原諒司法的態度─我們可以這樣推測。身為人類的想法,以及身為環境廳官僚的見解、司法的判斷,都在他心中錯綜複雜地存在著,相互牴觸。然而,他徹底貫徹了身為官員的立場,連對親密的友人都沒有吐露過一句真心話。苦惱失去了宣泄的出口,傷害他的內心。這份苦惱讓他無法直率地行動與發言,人們也就不認為這是他身為人類的溫柔,而是身為官僚的無能。十月四日和十二日,熊本地方裁判所與福岡高等裁判所相繼提出相同的和解勸告。如果是很得要領又不厚道者,也就是越像官僚的官僚,就會因為這是同樣宗旨的和解勸告,而去告知記者團的夥伴,說環境廳的見解和之前並沒有不同,就此帶過。沒想到,山內面對這項勸告,忠誠地在媒體面前表明拒絕和解。那模樣,看起來就像自己暴露在因不被接受和解而痛苦的受害者面前,接受嚴厲的批判以祈求原諒。十月二十九日,第十二回水俁病相關關係閣僚會議召開,討論對於和解勸告的處理。結果,國家到頭來還是拒絕「和解勸告」,決定期望法律的裁決,並發表了以下的國家統一見解 ▶▶ 閱讀更多 是枝裕和《雲沒有回答:高級官僚的生與死》

 
林肯在中陰/眾生皆苦,誰來慰藉?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無論一個人在世間行何道,必須記住世人皆受苦。即將搬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內容簡介:苦悶時代的最燦爛煙火。死者,大鳴大放。反烏托邦小說大師的神奇裝置——以「中陰」為舞台。在世間飽受壓迫、奴役、漠視與錯待的小人物,在作者的創意布局下,死後化作眾陰靈們,形性俱變,滔滔訴苦,徘徊中陰。徜若世人皆受苦,我們如何看待彼此?人如何生憐憫心?對改變已經絕望的人們,無處歸去的人們,該如何從困境中得到解脫?

唐納森堡勝戰傷亡報告公布當天,林肯最疼愛的稚子威利病故下葬。時值1862年2月,美國內戰爆發未滿一年;聯邦政府已經逐漸意識到,這是一場漫長而血腥的苦戰。三千名士兵陣亡,舉國皆遭逢喪子之巨痛,傷亡代價誰來承擔?被憂慮及哀傷壓垮的他不容片刻暫離國事。當夜,華盛頓的橡樹丘墓園裡,出現一位11歲的新訪客。社區裡三位急功好義的住客:老光棍漢斯•沃門、美少年羅傑•貝文斯三世和艾維力•湯姆斯牧師,苦勸男孩「此地危險,不宜久留」。就在孩子聽話決定離開之際,一位高大的紳士竟獨自進入墓園……男孩親眼看著塊頭大、力氣十足的男人,從牆槽裡拉出他的「養病箱」,跪下、打開、失控地撫摸著自己,他喊道:「父親!」紳士猶若未聞,不久後形容凌亂地離去。男孩決定留下,空寂的墓園掀起前所未有的騷動。

作者介紹: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 ,備受文壇注目,被譽為美國當代傑出短篇小說家之一。目前在雪城大學教授創意寫作,定期替《GQ雜誌》、《哈潑雜誌》、《紐約客》撰稿。2002年,桑德斯入選《紐約客》雜誌「未滿四十歲最佳作家」之林。2013年則獲選《時代》百大影響人物之一。

搶先試閱:〈XVI. 〉

夜色中,一名異常高大、形容凌亂的男子朝我們走來。漢斯.沃門

太不尋常了。已過下班時間;前面的鐵門應已上鎖。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男孩今天才送來。因此,這男人應該──羅傑.貝文斯三世

不久前才來過。漢斯.沃門

今天下午。羅傑.貝文斯三世

太不尋常。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那位紳士好像迷路了。好幾次停步左顧右盼,倒退,循原路而回。漢斯.沃門

輕聲啜泣。羅傑.貝文斯三世

他沒哭。我的朋友記錯了。他是風砂吹入眼睛。沒啜泣。漢斯.沃門

他是在輕聲哭。迷路的挫折感讓他哀傷更甚。羅傑.貝文斯三世

步履僵硬,身形笨拙。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男孩奔出門,衝向那男子,滿臉喜悅。羅傑.貝文斯三世

神色隨即錯愕,顯然那男子平常會一把抱起他,這次卻沒。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相反的,男孩直接穿過男子身體,後者腳步不停前往白石屋,啜泣。羅傑.貝文斯三世

他沒哭。相當自制,舉止莊嚴篤定——漢斯.沃門

他離我們只有十五碼,直直走過來。羅傑.貝文斯三世

牧師建議我們讓路。漢斯.沃門

牧師覺得讓人穿過身體至為不妥。羅傑.貝文斯三世

男子抵達白石屋,用鑰匙開門,男孩緊隨而入。漢斯.沃門

貝文斯先生、沃門先生與我擔心男孩安危,也跟進去。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那男人幹了一件事──我簡直不知怎麼說──漢斯.沃門

他塊頭很大。顯然力氣頗足。能夠拉出男孩的──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養病箱。漢斯.沃門

男子把養病箱從牆槽拉出來,放到地上。羅傑.貝文斯三世

打開。漢斯.沃門

他跪在養病箱前,往下看著──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養病箱裡男孩躺臥的軀體。漢斯.沃門

是的。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這時他哭了。漢斯.沃門

他本就一直在哭。羅傑.貝文斯三世

發出一聲心碎啜泣。漢斯.沃門

或者驚喘。我聽起來比較像驚喘。因認出箱中人而吃驚抽氣。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回憶湧現。漢斯.沃門

遽然傷逝。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他滿懷愛意撫摸箱中人的臉與頭髮。漢斯.沃門

顯然,他經常如此,當男孩尚未——羅傑.貝文斯三世

病重時。漢斯.沃門

那聲驚詫相認似乎在說:又見面了,我的孩子。面容如昔。我找到他了。我的心頭寶。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至今仍是。漢斯.沃門

是啊。羅傑.貝文斯三世

畢竟剛失去沒多久。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XVIII.

威利.林肯是我見過最可愛的小孩,聰明,理智,甜蜜,溫柔。摘自〈泰德.林肯的父親〉茱利亞.塔夫特.拜恩著

他是你為人父母前最常幻想要的那種小孩。藍道爾(同前)

他的自制——法國人所謂的阿樸儂(aplomb)——非比尋常。威利斯(同前)

他的頭腦活潑好奇又認真;他的氣質親切熱情;他的天性善良慷慨;他的言談舉止溫柔又富吸引力。 威利.林肯的葬禮悼詞刊載於《伊利諾州日報》芬尼斯.D.葛里撰

每次他都能在人群中找到我,跟我握手,親切交談;他才不過十歲,就算不熟,你也會喜歡他。威利斯(同前)

威利常穿灰色的寬大衣裳,風格跟時髦母親們喜愛的捲髮甜心寶貝大不同。摘自〈林肯夫人的真實面〉羅拉.席林(筆名霍華.葛林登)著

一天,我經過白宮,看到他跟同伴在路邊玩耍。蘇華特先生、拿破崙親王與兩名隨從正好乘馬車抵達;國務卿先生顯然與這孩子相當親密,這位要員以開玩笑的方式脫帽向我們的總統公子行禮致敬,拿破崙親王也一樣。面對如此大禮,威利絲毫不感震懾,挺直身體,冷靜優雅地脫下他的小帽子,臉朝下,鞠躬,像個小大使。威利斯(同前)

他的臉散發感情與智慧,耐人尋味,陌生人提起他,都把他當小紳士。席林(同前)

不難想見這麼有天賦的孩子會在短短的十一歲人生裡如此緊緊牽扯熟識者的心。葛里(同前)

陽光男孩,可愛,直接,敞開雙臂擁抱世間的魅力。摘自《他們認識林肯家男孩》卡蘿.卓賽爾著引述賽門.韋伯

甜如馬芬鬆餅的小傢伙,圓臉,白膚,一撮長長的瀏海經常垂落眼前,害羞或大受感動時,會忍不住急速眨眼:眨啊眨啊。摘自《總統家的小男人》歐波.史堅格納著

碰到小小的不公不義,他立刻沉下臉,憂心關切,眼淚盈眶,彷彿在這個不幸事件裡,他直覺窺見了更大不義。一次,某個玩伴用石頭砸死一隻知更鳥,用兩根棍子當鉗子撐開帶來。威利對那男孩甚不客氣,搶走鳥兒去埋,之後整天安靜落寞。摘自《林肯逝去的天使》賽門.艾維納斯著

他最大的特點似乎是大無畏與善良坦誠,總願世事應該如其然、得其所,但仍單純不改其志。我忍不住要觀察他,那是美好童年的甜蜜煩惱,神給世間的罕見福佑。威利斯(同前)

葬禮後沒多久,葛里博士私下說,威利有六元儲蓄,放在五斗櫃裡,死前,威利拜託他把錢捐給傳道會。昆哈特與昆哈特(同前)

新家的富麗堂皇難掩他的勇敢美好,他只做自己。就像草原的野花被移植到暖房,仍保有草原之性,至死不改他的樸質與純粹。威利斯(同前)

幾個月後,我幫林肯夫人整理舊衣裳,在外套口袋裡發現一只揉成一團的小手套。回憶翻湧,我忍不住哭了。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甜蜜的小男孩。席亞德(同前)引述蘇菲.蘭諾克斯

他並不完美;記住,他只是個小男孩。他也會瘋,也會皮,也會鬧脾氣。畢竟是個男孩。但是我必須說,他真是個好男孩。席亞德(同前)引述管家D.史壯佛特


XXI.

父親對著蛆蟲的耳朵說:親愛的威利,我們是如此相愛,現在為了不明原因,這種情感的相連被斬斷了。但是沒有人可以斷開我們的父子連心。孩子,只要我還活著,你永遠會在我心頭。然後他哭了

親愛的父親哭了 看了真痛心 不管我怎麼拍他親他安慰他,都沒用。

他說,你帶給我們歡樂。請記住,你是我們的歡樂。分分秒秒,歲歲年年,你都是——你很棒。真高興我們得識此種快樂。

他跟那條蛆蟲說這些話! 真希望他是對著我說 真希望他是看著我 我想好吧,管他的,我會讓他看見我 所以我進入那蛆蟲 一點也不麻煩 沒錯 好像我屬於那裡

在蛆蟲的身體裡被緊緊抱著,我現在也成為父親的一部分

清楚知道他的感覺

能感覺他放在地上的長腿 能知道長了鬍鬚的滋味 能察覺嘴裡的咖啡 我無法逐字描述他的思想 但大約如下:抱他在懷感覺真好。是的。這有錯嗎?褻瀆嗎?不,不,他是我的,他是我們的,就此,我有權主宰此事;與他相關的事,我有權決定何者最好。抱著他對我有好處。我重新記起他。記起他是誰。不知怎的,某些東西我已忘記。現在:我記起他的四肢體態,他的衣服仍然散發他的味道,他的髮綹在我的指縫間,他的重量如此熟悉,跟他在客廳睡著後我抱他上樓時的重量一樣——於我有益啊。我相信如此。這是個祕密。我的祕密弱點,但是它能支撐我,得到支撐,我更可能完成其他任務;也會提早結束我的脆弱階段;於人無傷;也就沒錯,離開前,我下定決心:我將經常回來,不讓人知曉,在此得到助益,直到不需要為止。父親的頭靠著我。他說,親愛的孩子,我會再來。我保證。威利.林肯

▶▶ 閱讀更多 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林肯在中陰》

 
閱讀筆記
胭脂/捨不下那場火光絢麗的蛾子
鍾文音聯合報
《胭脂》書影。(圖/時報提供)
推薦書:張翎《胭脂》(時報出版)

小說名《胭脂》,是以一個被窮畫家命名為「胭脂」的女人一生展演的複音人生,張翎用不同的敘述觀點羅織了立體的女人胭脂。胭脂起初是窮畫家的女人,後來在小說的時間長河裡又演變成生了女兒抗抗的女人,接著演變成抗抗女兒叩叩的外婆,三代女性全環繞著胭脂打轉,張翎用了多點折射,折射出一本很好看的小說。

〈上篇:窮畫家與闊小姐的故事〉、〈中篇:女孩和外婆的故事〉、〈下篇:土豪和神推的故事〉,三個故事看似獨立,但用一幅畫作串連起從抗戰、文革到當代的三代愛情故事,這故事的源頭就是胭脂。

小說除了有如煙花似地綻放出情調與情節魅力之外,小說的生命力最重要的當然是環繞在「胭脂」身上,張翎的小說敘述技藝也在此全力放射,彷彿是西藏唐卡藝術,一個主尊佛像的中央是焦點,但中央之外的外圍也都是焦點,如此形成繁複的多音,使人物的陰暗皺褶堆積著想像的餘韻。

胭脂,這樣的烈性女子,如蛾的女子,每個時代都有。小說往時間的故事軸線走,揭開的其實更多是時代的流轉哀歌。

「誰要死呢?我不死。」她說。

倔得很,又倔得很有力氣,命運好壞自己的事。

於是「胭脂」就這樣地牢牢把我的目光釘住了。長出蛾翅膀的胭脂,走過時代挫傷與感情撲火,卻在惡意人生中長出了自己的血肉。張翎寫了一段話,我認為是胭脂名言:「剩下的歲月,我都在清理那場煙花留下的殘局。假如我從一開始就知道收拾殘局的難處,我還會那樣奮不顧身嗎?這是個無解的問題。」。胭脂「生來就是一隻蛾子,我抵擋不了火,火也抵擋不了我。」

飛蛾撲火的意象是很尋常的,甚至太過普通,但奇怪的是用在胭脂身上仍很貼切,且有一種自汙過後的洗滌昇華作用。也許因為這本小說由男人(胭脂情人)與女人(胭脂自己與胭脂女兒及孫女)交織成各種「我」,將胭脂一生如油畫般地層層疊疊,逐一上色,串連成有如命運的織錦圖,因而勾勒出隱藏在命運背後與時代離散之間的傷痕血淚,構築了又現實又帶點暈黃色調的胭脂。

當然男人也不遑多讓,小說寫:「只有我自己明白:我想讓她好好抗一抗老天爺給她的命。」胭脂的男人為女兒取了個抗抗。小說像是繪畫的系列連作,雖單獨篇章,卻又互為指涉,互為關連。

小說最後又回到胭脂,「很多年後,當我孤獨地躺在溫州市郊一家養老院的床上,看著暮色的陰影漸漸塗上牆壁,並從中間隱隱認出了死神的翅膀時,我依舊還在回憶一生中撒過的所有謊言。」那些過往,一個一個地從她的面前飄飛而過,一次又一次地燒燙著她。

這就是張翎書寫「胭脂」的方式,以一條繩索,串聯各種片段,最後將打散的片段再交織一起。

每個人是碎片,也是整體。

就像張翎寫的:「順著它們摸索過去,就能輕而易舉地找回出發時的自己。」

找回出發時的自己,那個自己或許已經面目模糊或者面目可憎,但時間經過,那個自己還是自己。

看了《胭脂》,讓我心有戚戚焉。感到這世間所有的相遇,表面看是意外或是際遇的興風作浪,但說穿了還不都是自己撲上去的,或者別人撲上來的。

我們也是某種變形的蛾,倖存下來的蛾。

張翎雖讚嘆飛蛾撲火者,但也為他們感到疼惜,反觀不敢撲火的女性則認為是一種缺憾,因為從來不知火光絢麗的美與殤。

不要有缺憾,那麼就得對飛撲過來的際遇接招。

蛾如何倖存?通過烈火卻沒灼燒成灰?蛾何以能在裂縫中穿出火焰,且真誠活過人生呢?

還是讀小說吧。看小說裡的女人,如何擁有強悍的生命力卻又不是蠻強地走過人生,適時地低頭,適時地轉身,適時地脆弱,甚至適時地說謊,小說裡的女人生存方式可以說是很靈活呢。就像水,只要有縫就能滴水穿石,覓著出路。愛情也如是般。 ▶▶ 閱讀更多 張翎《胭脂》

 
瑞士楚格「加密谷」 區塊鏈新天堂
楚格是一座風景如畫的瑞士小城鎮,如今既是加密愛好者的新矽谷,新創區塊鏈公司爭相進駐的目的地,也是許多人追逐這個數十億美元數位產業的瑞士夢。

睡好,要有哪三寶?
為了消除一天的疲憊,隔天也能精神奕奕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因此,想要睡好要有哪三寶?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