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常春藤e起學英語】精選最精采的文章,時而新奇有趣,時而發人深省,透過閱讀喜歡的事物學習英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6/03 第118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餐桌上的溫度,是愛與被愛。何時一起吃飯,溫熱情感日常?
送別,成了別送,因為無法送難以別。
理解青少年看似乖張行為背後,那顆渴求關愛的心?

新書鮮讀
餐桌上的溫度,是愛與被愛。何時一起吃飯,溫熱情感日常?
圖/天下雜誌
書名:《人生需要酒肉朋友》

內容簡介:能跟喜歡的人一起吃吃喝喝,才不會辜負生命的美好。大人餐桌上的情感學,生活過不去的苦悶、值得歡慶的喜悅,都以好友、好菜、好氣氛來獲得新生的能量!職場的怨氣、家庭的愛恨、人生的迷惘……,許多時候,我們無法跟家人說的愁苦,卻能從與朋友相聚得到慰藉。一起吃飯是日常與他人連結的最好途徑,彼此陪伴分享心情,入口的是佳餚,化在心裡的是情分。餐桌上的溫度,是愛與被愛。

作者介紹:朱全斌,台北市出生,祖籍江西興國,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傳播與媒體博士。因自小就熱愛文藝與表演藝術,並力行斜槓人生,人生經驗過不同角色。除了在學界服務,也跨足業界,擔任過電視台副總、編劇、插畫家、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音樂劇導演等不同工作。

搶先試閱:〈何時一起吃飯,溫熱情感日常?〉

「你吃了嗎?」在日常問候語中絕對名列前茅!華人是最重視吃的民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管仲就說過:「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民間也有「吃飯皇帝大」的諺語,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都要先吃飽飯再說,而遇到該慶祝的事,也是找個時間一起吃飯。

從我有記憶以來,吃飯就是團體行為。兒時家中有八口人,每到用餐時刻都要圍著圓桌而坐,等大家都到齊了才舉箸開動。這個習慣是母親從她娘家帶過來的,我的外婆是個一絲不苟的人,吃飯一切都要按照中國的老規矩,菜都上桌了,一定要等外公先舉筷子,大家才能開始吃。

跟大人一桌感覺很拘束,所以我小時候最喜歡客人多的時候,因為坐不下,會另開一張小孩桌,坐小孩桌比較自在隨便,沒人注意你坐相如何,或有沒有守規矩。所以後來長大了,我還是喜歡跟晚輩蹭小孩桌。

坐在一起吃飯其實並不符合人的天性,這是文明的產物。君不見小娃兒吃飯時最沒耐性,還沒吃幾口就吵著要下桌,不想被拘束。文明一旦過了頭,過分注意禮儀而忘記了美味的重要,就有點本末倒置了。大家經常嘲笑英國人只有餐桌禮儀沒有美食,就是最佳的範例。

有人一起吃飯雖然是件好事,但是得有合得來的人作伴,不拘束,又感覺很自在。回想起來,那不就是坐在小孩桌吃飯的感覺嗎?

吃飯也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最好的方式。華人社會特別講究關係,吃中國菜,大家同吃一盤菜,同喝一碗湯,同飲一尊酒,不分你我,不熟的人一下子就變親熱了。在早年,也不作興用公筷母匙,沒人提衛生問題,因如果這樣一顧忌,關係就生分了。

小時候,祖父同我們住在一起,因為他曾患過肺結核,母親怕我們年幼抵抗力弱被傳染,所以雖然同桌吃飯,卻是「一國兩制」,總是會先分出一些菜來讓祖父獨享。為此祖父還很不高興,認為自己受到排斥。新冠病毒肆虐,大家都要分桌而食,感覺很疏遠,我現在才能體會,祖父後半生都是在這種心情下吃飯的。

華人從農業社會開始就不喜歡分食,傳統的中餐館總是擺滿了大桌子,單獨一人進去吃不但顯得怪還不得不併桌。共食好像是天經地義的,非不得已不會獨食。所以比較內向、自我的人在這種崇尚共食文化的群體中就比較吃虧,一個人吃飯是「宅」的象徵,會被貼上孤僻或者人緣不好的標籤。

我是四年級生,在我成長的年代,外食的機會不多,我的飲食經驗侷限於母親跟外婆的家常菜,一起吃飯的人也永遠是家人和親戚。我非常羨慕因為工作關係可以出去應酬的父親,以及偶爾會跟同事聚會的母親。我喜歡聽雙親講述他們外食的經驗,還有他們同事以及朋友的故事,外面好像有好大一片美食的天地等著我去發現。

我二十二歲赴美留學,這是我首次離家移居異地,吃的問題自然就要靠自己解決了。大部分時間我都是自己做菜給自己吃,除了看傅培梅食譜,母親也會在家書中詳述一些我想吃的菜的做法。每當有機會去舊金山和紐約,我一定會一頭栽進唐人街的華人超市,採購好幾袋的食材、調味料帶回我遠在奧勒岡州跟密西根州的學校居所。

在餐館打工也幫助我認識了許多關於烹飪的知識。我喜歡在上工前跟餐館的同事共餐,也喜歡跟宿舍的同學一起下廚,在寂寞苦悶的留學生涯中,這樣的彼此陪伴提供我很大的支撐力量。

獨立生活讓我學會了打理自己的膳食,學成返國第一次開同學會,我泰然自若地在餐廳幫大家點菜,竟然被同學說我像個大人了。進入職場開始有應酬,外食的經驗漸漸多了,我也開始會請家人一起上餐館,讓他們在家常菜之外也嚐嚐鮮。

而我比較豐富的飲食經驗也讓我有機會交到許多朋友,其中還包括了我後來的妻子。

我的妻子韓良露是個對吃有極大熱情的人,她不只對食物本身狂熱,還會關注食物背後與風土、民族、歷史相關的學問。我常取笑她是飲食知識癖,但不得不承認她是比較幸福的,因為同樣一餐飯吃下來,她不但滿足了味蕾的需要,還有精神上的收穫。

在七ま年代末,留學回國的人不多。因為我在妻子的朋友中是少數擁有國外飲食經驗的,她便三不五時地要我帶她去當時一些美式、歐式的餐廳吃飯,基於對美食的共同愛好,我們很快地變成了飯友,進而相戀成為夫婦,這可說是因「吃」而媒合的一段姻緣。

然而妻是個寫作者,很重視私有空間,因而也喜歡獨食。剛認識她不久,她就對我說過:「天下最幸福的事就是手上拿著一本書,一個人吃飯。」

不過一旦決定要邁入婚姻,她便努力適應生活中兩個人一起吃飯的常態。三十年的日子中,我們朝夕相處,一起共餐的次數應不下於三萬頓吧?我們一起旅遊,嘗試沒吃過的菜,開拓新的飲食經驗。在餐桌上,我們總有聊不完的話,有時交換生活心得,或是重複著老話題,卻總也不膩。一起吃飯是維繫著我們情感的日常,我們形成一個小世界,感到自給自足,雖然跟朋友吃飯的次數少了許多,但似乎這樣已經很滿足了,不必再向外求。

在她離開前不久,有一天她對我說:「我覺得天下最幸福的事就是可以跟你一起吃飯。」

但是老天爺另有安排,我們可能已經把配額用完,不得不結束一起吃飯的日子。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忽然她就要結束人間的旅程。行前她放心不下地交代我:「你要有一起吃飯的人。」

從喜歡獨食到走前如此肯定共食的重要,妻子應是覺悟到人不必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做自了漢,與他人建立感情的聯繫也很重要,而一起吃飯正是通往跟他人連結的最好途徑。跟我一起共食了三十年的時光,非但沒有讓她喪失自我,反而讓她更關心他人與這個社會,而她的創作也更充滿人的溫度。

雖然妻子這麼叮囑,我內心卻沒有把握。妻子走後,我感覺對食物喪失了味覺;因為怕觸景傷情,也不敢去以前一起常去的餐廳。沒想到原以為已被我倆的小世界疏遠的朋友卻紛紛出現,他們有的送食物來,有的邀我一起聚餐,學生們也主動表示要煮飯給我吃。原本沒有太大興致的我,想起妻臨終的交代,對於他們的好意總是不忍拂去。次數一多,我竟然也就逐漸康復了。

然而療癒我的,不只是美食的滋味,而是在酸甜苦辣鹹之外,可直接撼動我心的濃濃溫情。本來一起吃飯就只是個藉口,食物也不是重點,他們只是想陪陪我,讓我散散心。而在他們的情感催動下,我發現原本就是個吃貨的我,也逐漸恢復了對食物的興趣。

在人生孤獨的旅程中,到了暮秋之際,與其孤單地獨食,不如有三五飯友,陪著我們一起吃喝,敞開心胸,發抒一下內在的苦悶,一頓飯下來,生活中好像也沒那麼多過不了的坎。難怪有人說,人年紀大了一定要有酒肉朋友。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朋友正直、寬大跟見多識廣固然好,但是到了看破紅塵,歷盡滄桑之際,我們人生追求的應該不只是識見,而是能夠返老還童,有如小時候那般開懷了。

吃飯不僅僅是幫助我們維生,或不止於讓我們享受口腹之欲,透過與他人共享,它更是情感交流的平台,讓我們感覺到愛與被愛。我們常說「人生況味」,何不透過一起吃飯,大家一起好好來品味人生吧。

▶▶ 閱讀更多 天下雜誌 朱全斌《人生需要酒肉朋友》

 
送別,成了別送,因為無法送難以別。
圖/麥田
書名:《別送》

內容簡介:徘徊煙花與佛家的半僧半人半獸,眼淚起點是她的煙花,眼淚盡頭也是她的佛家。《別送》是島嶼平原與高原交會的故事,也是與甲木薩(文成公主)、母親、李雁兒三個女人命運相關而交織的故事。李雁兒的人生旅程,從最初就是母親,到了現在,母親這個議題也還無法拋掉,因為等待最終的告別來到。啟動別後,探訪死後的世界,她認為這才算是她和母親緣分的最後一哩路。送別,成了別送,因為無法送難以別。千里,送別。這回,別送。

作者介紹:鍾文音,淡江大傳系畢,曾赴紐約習畫。專職寫作,兼擅攝影,並以繪畫修身。一個人周遊列國多年,曾參與台灣東華、愛荷華、聖塔菲、柏林、香港浸會大學等之國際作家駐校計畫。曾獲中時、聯合、吳三連等國內重要文學獎。已出版多部旅記、散文、短篇與長篇小說。2011年出版台灣島嶼三部曲:《豔歌行》、《短歌行》、《傷歌行》。2020最新短篇小說集《溝》。近年長居島內,筆耕「異鄉人」小說系列,此系列已出版2018《想你到大海》、《別送》。

搶先試閱:〈請不要盛夏走〉

那一年的櫻花像母親,患了失語症。全啞了,不開花。

她彷彿變成一個沒有觀眾的鋼管女郎,在空檔蒼白的時間,手抓腳勾生鏽的鋼管,轉著轉著,像是長出翅膀的人。原本給母親伸展手腳用的單槓成了她排遣寂寥的遊戲機,另類的鋼管。擺滿復健器材的客廳像是廢棄的遊樂園,腳踏板、手部伸展儀、按摩器、蒸足機、泡腳機、抖抖機、搖擺震動機、遠紅外線太空艙、活絡氣血循環機。

鋼管逐漸鏽蝕,蝕出她母親纏綿臥榻的時間刻度。

鏽蝕停止。

沉睡多年的冬神來了預兆,暗示她的母親即將啟程。

那時屋前來了舞獅,那是一個奇特的午後,灰階的天空下展演高彩度的桃紅鮮黃,一對獅子朝她舞踏,不知是哪家廟出巡。

彷彿報信者。

穴居千日,終將一別。

有人養兒養女養毛孩子,她養母,長照之路易失心喪志,她卻一路養肥了執著,執著兩面刃,生出韌勞意志也長出拉扯的痛,不捨又該捨。

她是耐操后,可烈焰長跑;她也是美耐板,尖刺即碎倒。

記憶如熱風焚燒,只見生死叩關,敲得人茫然心痛。她得為母親送行,為母親淨化,雖然她不知母親髒污何處。

她經常有個擔憂,害怕母親在盛夏時光離世。

在母親變成遺體前若天氣太熱,那麼她想自己將無法報答這最後僅餘的百尺路母恩,彷彿將全功盡棄。一如她本想在日子山窮水盡時考慮過把母親送到安養院,走訪幾家如戰後浮生錄的一點也不安養的中心,眼映皮肉剝離的褥瘡,耳聞呻吟囈語或叫喊,鼻吸臭氣屎尿酸腐,還有一整個屋子的孤獨。送母親去一點也不安養的安養中心或可減輕壓力,但她知道日後將懊惱懊悔。

何況她的腦子被植入信仰程式,滿腦子都是必須在母親斷氣之後在遺體不動之下為母親念滿至少十二小時的經文。她祈求母親不要盛夏走,因為太熱就只好移到冰庫,於是她的冰箱上層冰櫃儲存了許多包在超商買的冰塊。她分了幾次買足好冰塊,熟面孔超商店員結帳時還聊天似地說最近常喝啤酒啊。她慘笑無語,抱著冰塊走著,心想誰會知道這些冰塊是要來防腐防臭的,用來冰鎮母親的。她想著,走著,手心冰涼,臉上一陣熱淚。

秋風一起,她就放心,知道母親慈悲,擔心她的擔心。秋老虎的母親沒有讓女兒陷入盛夏恐慌,冰塊一包也沒用上。那些為了預防四大皆空突如其來,使得身體不再運轉而隨著時間所飄出的臭氣而事先備下的冰塊,安安靜靜地繼續躺在冰櫃內。當陽光高高朝頭頂直射而下時,她知道地球自轉已經逐漸甩掉了太靠近的太陽,盛夏已走,秋日的烈性只是太陽短暫的臨別秋波,待秋風一起,一雨便成秋。

母親即將度過此世色身最危脆也最寧靜的中陰最後一哩路了。

當夜雨開始的那一天起,她在窗前看著這即將把夏日的酷暑趨離的大雨,之後一連幾天的雨夜,把熱曬了一季的柏油路冰涼開來,整個鼻息皮膚便能感到涼意,一雨成秋,河岸一夜白頭,霧氣瀰漫。她望著母親,跟母親道謝,母親緊抓著她的手不放,彷彿已感到秋訣。媽媽,別怕,冥使等您上路很久了。母親彷彿默默說好似的在舊曆年一過竟就別離,讓她擔心盛夏母親走的憂慮沒有來到,冰箱的冰塊完整如從小七商店剛買來的樣子,像是為歡樂啤酒添加冷度的冰塊依然在藍色塑膠袋裡。她取出來時,放了一塊冰塊在嘴裡,舌頭熾燙得哀愁。

千萬不要把我放進冰櫃,我怕冷,她答應過母親。

窩居千日,終須出洞。

母親告訴過她一個悲慘的畫面,兩三歲的女孩爬去躺在草蓆上的母親旁想要掀開母親的上衣,要吃奶,頓時女孩被父親一把抓走,哭得震天價響。女孩的母親是夜跟父親說想吃鴨肉,父親去殺了隻鴨,燉煮了薑,那母親吃了一口竟就離世。那是料峭春日,南方霧鎖。那個頓失母親吃不到奶被父親抓走還氣得狂咬父親手臂的烈性女孩,晚年卻成了躺在電動床的安靜巨嬰。她想去為母親煮一碗薑母湯,不含毒性強的鴨,那碗薑湯還沒熬好,就成了送行的腳尾飯。

那時忽然蒼蠅變多了。

她一直對秋天還不斷飛行撞壁的蒼蠅懷有戒心,盛夏不死的蒼蠅,彷彿死魔繞梁,嗜吃腐朽。如高燒不退的記憶侵蝕著腦波。那些日子每到盛夏夜晚冷氣得開到如冰箱的溫度才能減緩母親枕上那覆蓋的毛巾濕了又濕,換了又換,頭顱像火爐,焚風不斷打進,等待摧枯拉朽沾黏不走的愛執。

夏魔怖畏。

獅子吼告訴過她,至少十二個小時不要動,如能二十四小時更好,不要冰過,冰過會變得很難超度。她聽聞過之後,自此非常害怕母親夏天走。但誰能控制夏天沒有人亡逝,於是她買了很多冰塊預防,像是夏日飲啤酒的偽尋歡人。

▶▶ 閱讀更多 麥田 鍾文音《別送》

 
理解青少年看似乖張行為背後,那顆渴求關愛的心?
圖/寶瓶文化
書名:《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內容簡介:他們,能好好長大嗎?國中校園第一手最震撼,也最令人心疼的輔導故事。「我是不是要死掉,爸媽才會聽我說話?!」──一個青少年的崩潰吶喊。青少年自我傷害,甚至走上絕路,逐年攀升,屢創下新高。我們能不能看見青少年在憂鬱、憤怒背後,那些他們說不出口的無助與惶惑?我們能不能理解青少年在看似乖張的行為背後,那一顆顆渴求關愛的心?

本該是大人世界的問題,青少年卻以憂鬱、傷害自己的方式,全然承受;以沉默退縮、反抗、說謊、拒學等方式,築起內心的高牆。家族治療指出,孩子的問題其實反映出家庭系統的運作出了問題。但從沒有哪個世代,青少年長大的路是如此煎熬,而為人父母也備嘗艱辛。

作者介紹: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專業訓練背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諮商心理學組碩士,國家高考諮商心理師,108年度若水學堂「家庭治療師培訓課程」藝術治療相關課程共72小時。

搶先試閱:〈拔眉毛、拔頭髮〉

──媽媽每天幫她畫眉毛及編頭髮。那些無法說出口的壓力,彷若隨著一根根拔下的頭髮消逝而去

九年級的小雨看起來總是眉頭深鎖。小雨的表情冷冷的,但有時候,說著說著就無聲地掉下淚來。問小雨什麼事情這麼難過,她也說不上來。

龐大的課業壓力

我從導師那裡得知小雨有很大的課業壓力。小雨總是拚命的讀書,每天晚自習回家後,寫作業、讀書到半夜一兩點才睡。小雨想把考卷上每一個題目、每一題作業都弄懂,所以拚命翻書,深怕自己漏了什麼。

有些同學晚上十點多會傳訊息,問小雨寫完作業了沒,說哪幾題不會寫。小雨很討厭朋友抄她的作業,但很怕沒有朋友的小雨,還是會把寫好的作業,拍照給同學。

小雨不只一次對我說︰「其實,我不知道身邊的朋友是真心想跟我做朋友,還是他們只是因為想抄我作業,才跟我做朋友?」

對此,小雨的媽媽非常生氣,她覺得那些同學根本就是占小雨便宜。他們抄別人的作業,自己就有更多時間可以念書、拚成績。

連在火車上都在寫自修

有時候,小雨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掉眼淚,但小雨很討厭別人關心自己,她覺得那樣顯得自己很脆弱,她不想被人看穿。小雨渴望有人能懂自己,卻又好強而壓抑。

小雨覺得自己並不是很聰明的人,原本她的成績大概在班上十名左右,但她希望自己能考上前三志願,於是九上開始拚命讀書。小雨的成績出現顯著的進步,半年內從5B進步到了2A3B,但小雨並沒有感到開心或放鬆。她好怕成績掉下去,於是花更多時間念書。

到了假日,媽媽擔心小雨一直都沒有好好休息、放鬆,媽媽總會提議去哪裡走走或逛大賣場。小雨無法放下課本,但媽媽又希望小雨一定要出門,小雨只好帶著課本和自修,坐在賣場的角落看書。出遊和畢業旅行時,也是如此。小雨連在阿里山小火車上都在寫自修。

媽媽拿小雨沒辦法,只能安慰自己至少有帶小雨出去透透氣了。

爸爸對小雨的指責與咆哮

小雨緊張、焦慮的時候會拔眉毛、拔頭髮。對此,小雨爸爸的反應很激烈。他很擔心小雨會禿頭,只要發現地上有一撮撮的頭髮,就對小雨咆哮,指責小雨不愛惜自己身體。

面對爸爸的指責,小雨感到十分自責,卻又無法控制不拔頭髮。

媽媽每天幫小雨畫眉毛,還有編頭髮,幫小雨掩飾因為拔頭髮而參差不齊的地方。

在諮商室中,小雨不想談拔頭髮的事情,她在乎的是課業成績有沒有進步。

媽媽很擔心小雨的狀況,幾乎每週都打電話來問我小雨講了什麼。基於諮商保密原則,除非個案有傷害自己、傷害別人、違反法律的狀況,我需要幫小雨保密。我告訴媽媽,如果我把小雨的狀況都和她說,可能小雨就不會再信任我了,但需要讓媽媽知道的,我一定會講。

雖然看起來談了很多,但我總覺得小雨和我之間彷彿隔著一道牆。彼此客客氣氣的,有問有答,但卻又感覺很難進入她的內心世界。

談了幾次,小雨就說她已經好多了,不想再來,旮賸賤摽才知道,小雨也很怕媽媽知道她的事情。她說媽媽總是很焦慮、緊張。原來,前幾次的她還在測試能不能信任我,她想確認我是否真的會為她保密。

母女相處上的惡性循環

小雨常跟我說︰「這件事情不能跟媽媽說。」小雨的媽媽也會打電話給我,跟我說︰「這件事情不能讓小雨知道是我跟你說的喔!」她們母女倆都很在意對方,但對彼此的關心,卻又不能明講,彷彿怕對方生氣似的。

小雨說,有些事情媽媽如果知道,會很激動,所以她不想說。媽媽曾對她大聲咆哮︰「我又沒有給你壓力,是你自己有問題,還想要隱瞞我!」小雨覺得很委屈,因此更不想要和媽媽說自己的事了。

但小雨越是不說,媽媽就越是擔心。小雨覺得媽媽的擔心是多餘的,媽媽就更常打電話給我,小雨就更覺得媽媽想打探她的隱私,形成了惡性循環。

不管是面對爸媽、課業,還是朋友,小雨總是倔強、好強而壓抑。

爸爸對媽媽的指責

其實,小雨媽媽已經有很大的改變,自從發現小雨對自己要求很高、拚命念書之後,媽媽就不會再叮嚀小雨要去念書,或問小雨成績,反而想方設法希望小雨能放鬆一些。

但只要小雨還會拔頭髮,爸爸就會指責媽媽不用上班,還沒有把孩子顧好,這讓媽媽無形之中承受很大的壓力,而轉嫁到小雨身上。

小雨爸媽對小雨的狀況,也有很大的歧見。媽媽希望小雨能好好放鬆,不要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爸爸卻覺得「有壓力是正常的,誰念書沒有壓力?小雨想念書,就讓她念書,擔心那麼多幹麼」!

爸爸在意的是小雨拔頭髮的行為,因為頭髮禿一塊很醜,爺爺奶奶會叨唸爸爸沒有把孩子顧好。

可能因為小雨是獨生女,爸爸把所有期待都放在小雨身上。從小,小雨爸爸就一直被爺爺拿來和伯父比較。小雨爸爸永遠比不上伯父的成績,各自成家立業後,小雨的堂兄、堂姊成績都很好,爸爸希望小雨也能向他們看齊。

因為感覺到小雨媽媽承受很大的壓力,所以我邀請媽媽來談。

小雨媽媽聲淚俱下的表示,自己的哥哥小時候因為念資優班,課業壓力太大而跳樓自殺,她很怕個性好強又敏感的小雨也會生病。

原來是這樣啊!媽媽背負著原生家庭難以言喻的傷痛,再加上爸爸把自己在原生家庭「被比較」的焦慮投射到媽媽身上,媽媽身上背負著雙重的壓力。媽媽對小雨既心疼、擔心又生氣。小雨什麼都不肯說,也讓媽媽更是著急。媽媽和小雨的關係就更緊張了。

原生家庭的糾葛與影響

爸爸媽媽帶著他們原生家庭的議題,組成了新的家。對於小雨的問題,他們的擔心和期待自然也不同。有句話提到︰「夫妻躺在床上,其實不只兩個人,而是六個人」,也就是說,在這段婚姻裡,除了夫妻以外,還包含了夫妻雙方的父母。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從來就不容小覷。我們今天會長成這個樣子,絕不會是無緣無故變成這樣的。就像小雨,因為爸媽對自己問題的歧見,讓原本個性就倔強、固執的小雨,變得更習慣隱藏自己、假裝沒事。小雨不想再聽見父母為自己爭執,也不想讓父母再為她擔心。

那一根根被小雨拔掉的頭髮,彷彿拔掉了課業壓力,拔掉了小雨好強又倔強的面具,拔掉了爸爸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拔掉了媽媽的焦慮和傷痛,也拔掉了小雨默默承受父母為了自己更加失和的壓力。

這一年,小雨拔頭髮的狀況時好時壞,但她好像慢慢能信任我,至少有個安全的地方,可以讓小雨盡情抱怨,訴說任何她想說的事。

小雨如願的考上了心中的第二志願,小雨很開心,爸爸也很開心,媽媽彷彿也鬆了一口氣。

●●●

頭髮拔掉還會長回來的,只是每個人速度不同而已。

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愛與傷痛繼續往前走。願哪一天,愛能將傷痛包圍。

心理師想說︰

拔毛症(Trichotillomania)是一種精神疾病,盛行率大概是百分之一。個案通常面臨外在壓力,例如小雨面臨龐大的課業壓力及高自我要求。壓力引發焦慮的感受,使個案有拔毛的衝動,而拔毛能舒緩焦慮的感受,讓個案覺得比較放鬆。通常拔的地方有頭髮、眉毛、睫毛等。

個案可能會因為拔毛的行為,感到羞恥或羞愧,影響自尊心及人際關係,而想要掩飾拔毛的痕跡。因為拔毛症看起來跟真的禿頭不一樣,新、舊毛髮都有,且參差不齊。文中小雨媽媽就用編頭髮、畫眉毛的方式,幫小雨掩飾拔毛的痕跡,也有些人會戴帽子。另外,有些個案也會伴隨其他傷害自己的行為,例如摳皮膚、咬指甲等。

拔毛症的發病年齡大概是在兒童到青少年,以女性居多。時間可長可短,有些人可能在一段時間後會自行緩解,但有些人可能拔了很多年,一遇到壓力源,就又復發了。

為什麼會出現拔毛症呢?通常拔毛是為了抒發壓力,而文中小雨的爸爸對小雨大吼,並沒有辦法幫助小雨改掉這個習慣,反而可能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張。因此,家長可能會感到非常挫折且無力,因為好說歹說,孩子都不聽。若嚴重到外觀產生改變(像是頭髮嚴重的參差不齊),家長也可能被親友質疑沒有照顧好孩子而感到丟臉或自責,甚至更容易責備孩子。

父母、老師可以怎麼做︰

1.若情況嚴重,建議至精神科就醫︰若是兒童或青少年,可以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會評估需要藥物治療或是心理治療。

2.寫日記釐清壓力源︰請孩子記錄拔毛的時間、地點、拔毛前後的感受、想法、拔了多少 等,以協助孩子釐清壓力源。

3.找到其他抒發壓力的方式︰協助孩子找到除了拔毛以外,可以抒發壓力的方式,例如找 人訴說、運動、聽音樂等,也可以教導孩子深呼吸、練習肌肉放鬆等方式。

4.幫助孩子減緩拔毛頻率︰例如手上纏繞透氣膠帶,孩子在摸到毛髮時會有不同的感受,以 提醒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進而減少拔毛的衝動。

5.家人支持及陪伴︰試著理解孩子拔毛的行為不是故意的,是生病了,且面臨一些壓力,因此更需要家人的支持及陪伴,而非指責。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家人也會是陪伴孩子 度過困境的重要力量。

▶▶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 蔡宜芳《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框出你的主導權 打造好人緣
想想,職場中誰是發話者?可能是脾氣暴躁的老闆,可能是動不動就哭的女職員。他們可以是主角,然後大家一起不愉快,你也可以搶回主導權,最後皆大歡喜。善用你的框框,打造職場好人緣 !

《永遠的我們》一方漸漸失去能力,一方漸漸失去對方
《永遠的我們》講的是一對男同志,其中一位得了失智症,一同踏上一段旅途的故事。電影更多的重點是在講當事人面對逐漸失能的心情,以及伴侶的心情,這可能是每個人人生中都會遇到的問題。有些小趣味,有很多的思考,也有相當不少的眼淚。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