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楊豐榮因與廠商關係密切遭監察院彈劾,讓外界質疑水利署風紀。一位經濟部高層官員昨天說,國內每次發生天災後,數年內往往會折損幾位水利署官員,因天災後河川疏浚、整治經費大增,讓水利署不斷被檢舉有弊端。楊豐榮在退休前夕遭彈劾,對水利署士氣與形象是一大打擊,雖然水利署長楊偉甫已向經濟部長施顏祥自請處分,水利署也發聲明強調類似案件是「極少數員工的個案行為」,但在經濟部同僚與營建業者眼中,未必是「個案」。
一位熟悉水利署風紀的經濟部前高層官員說,水利署附屬機構多、發包的地方工程也多,儘管長官三令五申要注意與業者往來分際,仍難完全除弊。
遭彈劾的楊豐榮一席「吃飯、打牌是長期以來風氣」言論引發爭議,經濟部高層官員說,早期省政府時代,水利署確實存在與業者吃飯的潛文化,至今仍未根除。
承包水利署多項工程的一位營建業老闆說,近年水利署河川局在各地方的招標案過程雖然愈來愈嚴謹,但弊案仍層出不窮,像是位於中部的第三河川局,「幾乎每一任高層都曾被檢舉有弊案」。
營建業指出,水利署發包的工程請款容易,不像承包地方政府工程,尾款常一拖半年甚至好幾年,因此營建業熱中投標水利署工程,搶標者眾造成競爭激烈,請官員喝花酒、圍標、大標案拆成小標案的案例時有所聞。
經濟部官員說,近十年來台灣地震、颱風等天災頻傳,河川整治工程成為地方建設的重點項目,但部分水利署員工行為不檢,讓標案變弊案。
官員形容,「天災後數年,水利署一定會出現風紀問題」。
經濟部官員批評,楊豐榮的說法是「停留在舊思維」。
經濟部官員表示,水利署內部規定,若在外應酬事先知道有包商在場,須上報政風單位;若事前不知情,到場才發現,事後也須呈報,楊豐榮沒能做屬下表率,傷了自己也傷了水利署。
一位水利署前官員透露,不少老工程人員抱著「沒出事,就繼續」的僥倖心態,讓水利署風紀問題一直未能根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