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月世界棒球經典賽中華隊闖進八強的熱血表現,讓國內球迷重拾了棒球熱,也代表為期四年的「棒球振興計畫」達成第一階段目標,政府相關單位隨後喊出四年後的經典賽以打進四強為目標,但台灣棒球真的振興了嗎?
「棒球振興計畫」起自二○○九年經典賽,中華隊接連輸給大陸、南韓隊,預賽遭到淘汰,國內球迷罵聲連連,政府開始正視棒球發展遭遇的瓶頸。而這四年來也投注近十五億元的預算,但「錢要花在刀口上」,才是計畫成敗的關鍵。
本報針對這些年來基層球隊的現象、振興計畫的執行、強棒計畫的補強及世界棒球經典賽的備戰進行剖析,一連五天推出「棒球振興 再創經典」系列報導,找出其中問題,並將邀請專家進行座談會,共同提出建言,一起為振興計畫把脈。
體育署前身體委會,在二○○九年提出十億兩千五百萬元的「棒球振興計畫」,教育部另編列四億五千七百四十八萬元,推動「促進優質學生棒球運動方案」,就是希望國際賽戰績低迷的「國球」能被救活。
這個雙管齊下的政策立意良善,但開始執行後的問題叢生,真正需要幫助的球隊,反而等不到資源,期間甚至還有苗栗大成高中棒球隊因校方不支持、經費不足而解散。
不管是棒球振興計畫,還是優質學生棒球運動方案的內容,看起來都很充實,但實際上只是換湯不換藥的作為,把原先已在推動的項目,換個名義包裝,說穿了不過是在消化預算,疊床架屋而已。
體委會提出的民國一百年度施政績效報告中,提到棒球基層訓練站之設立;不知情的人會以為這是一個訓練單位,但事實上,「基訓站」就設在重點學校,一般人是用不到的。
以桃園縣為例,原本就有重點績優學校的訓練站補助,現在則和棒球振興計畫合併,向中央提出經費補助,然後再依比賽成績決定補助額度。球隊間的落差可以高達五十萬元,變成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局面。
台中市也不是所有球隊都能申請到基訓站的補助,有球隊教練就說,原來以為這是用來充實球員技能不足的訓練站,或讓大家學習打球的地方,「但實際上,只是給成績好的球隊,不同名義的補助」。
只要球隊有戰績,幾乎都可以申請到棒球振興計畫補助,但「基訓站」補助要過關,還得靠縣市政府「加持」。換句話說,若非縣市政府眼中的「重點學校」,要設「基訓站」就難上加難。
有東部基層教練直言,球隊每年都努力修改「計畫書」,但就是申請不到「基訓站」補助,「資源統統集中在特定學校,我們卻缺錢買球棒。」
要申請棒球振興計畫補助,學校得先有戰績,再加上補助多寡是依比賽成績決定,剛萌芽或實力較差球隊等於與這筆錢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