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日子以來,國軍面對問題不思解決,只求削足適履,不惜因噎廢食的表現,讓所有人開了眼界。募兵始終達不到目標,國防部決定砍低員額,需求人數變少,招募率自然提升。洪仲丘案讓外界批評禁閉制度,軍方對應之道是未來受懲者不出操、不站哨、不出公差,希望可以「激發榮譽感」或「改造心靈」。
洪仲丘事件雖導致軍審法修正,但士兵犯錯仍應施予一定的懲罰,即使白衫軍人士也從未反對,因為社會質疑的是懲罰的執行方式與時機是否合理。但軍方不此之圖,反而把受懲罰者的待遇,放鬆到比一般官兵更輕鬆。如此一來,制度懲罰的對象,到底是違規者,還是循規蹈矩者?
更何況未來一般役男僅需受四個月軍事訓練役,大學生還可分兩次實施。
在如此短暫的役期之下,如果再讓犯錯的新兵抽離部隊,接受連續多日的悔過處分,停止正常操課,原本已經短暫的訓練勢必更被割裂。如此一來,還能培養堪用的軍人嗎?
國防部官員強調,新制希望激發官兵榮譽感;問題是激發榮譽感的方式,本是「重賞」與「嚴律」,讓成員建立身為菁英的自覺,培養比一般人更強的自尊。對於願為國家流血流汗的人,理應給予更多尊榮與厚遇;對於影響團體榮譽的害群之馬,也須給予比一般人更嚴格的處分。各國都替軍人設立各種勳獎章制度,訂定比一般刑法更重的軍法,原因正在於此。
近年國軍的作為,反其道而行。應該改善的待遇吝於改善,應該堅持的紀律動輒棄守。
只要一遭外界質疑,不深究批評是非曲直,反而採取一視同仁的鋸箭桿回應,但求不再出事,甚至只是不在自己任上出事;至於「未來」與「大局」,往往無人在乎。
軍隊是沒有產值的行業,各國卻都得花「冤枉錢」養兵,就是為了因應戰爭的風險。但是若平日軍方展現的文化,就是憂讒畏譏,對專業毫無肩膀,因循苟且,得過且過;如此的軍隊,一旦真正面臨嚴酷考驗,誰能相信他們願拚命保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