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食、肥胖、醫學新知…各種你想知道的醫學健康資訊、名醫提供的保健錦囊,都在【健康e世界】。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12/12 第389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別把人民當猴子
聯合報社論 聯合/川蔡熱對台灣經濟是「短多長空」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川普和習近平的經濟角力
民意論壇 機捷髮夾彎…桃園槓新北 精算的政治操作?
共享占便宜 先盡義務吧
聯合筆記/和理非非
當共軍海空圍台 我扮「忍者龜」?
共機繞台/超越軍事 省思國家整體戰略
馬凱/企業在外哀號,政府該當如何?
「想分餅,先造餅」 張忠謀的苦口婆心
聆聽被霸凌的中間聲音
慶幸理性熱情的社運
青貧族苦勞 我淚流滿面…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別把人民當猴子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戰國時有個養猴子的人,為節省食糧,他告訴猴子說,以後每天早上發三顆,晚上四顆。猴子聞言怒不可遏,這人馬上改口說,那麼以後早上四顆,晚上三顆。猴子聽到早上口糧增加了,都轉怒為喜。

這個「朝三暮四」的成語,後來被移作「反覆無常」之解;其實重點在養猴者耍詐,而猴群易欺。時至今日,許多官員都還喜歡以類似的手段來玩弄人民,最近機場捷運票價先漲後降即是如此。

機捷是政府出資興建,由北市、新北、桃園合作營運,主要在解決國人往返機場的交通。誰知一建好,鄭文燦卻把機捷當成自家的私產,隻手操控訂價,不顧其他城市民眾的權益。鄭文燦先把價格抬高,民眾一吵,次日他邀林全、賀陳旦試乘,隨即做順水人情宣布降價。這種心態,和養猴者有何差別?

如果在協調會上,就尊重各方意見訂出公平的票價,不是很好嗎?但有些人就喜歡耍小聰明,非要凸顯自己的威風,又要表示自己有權力施捨,就是不在乎激怒民眾。這種作法,不正是把人民當猴子耍?

又如,蔡英文利用世界人權日大發宏論,說要阻止「國家暴力」再次發生。事實上,國家暴力的「現在進行式」天天都在上演,總統一個人直接指揮五院,動不動就要接管民間社團或公司組織,並在府院設置違建機構充當鬥爭劊子手,動員一千多警力對付百餘名勞工。這樣的國家暴力,恐怕連餵飽猴子的心都沒有!

   
聯合報社論
聯合/川蔡熱對台灣經濟是「短多長空」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川普還有一個多月才要上任,但其當選已為全球政經秩序帶來嚴重衝擊,且遍及各個領域。台灣議題原非美國新人新政的焦點,但在「川蔡通電」經放大解讀後,美中台三角關係頓時風起雲湧。對蔡政府而言,這在外交上或許有少許加分作用;但對人民而言,兩岸關係的不確定因素升高,勢必使經濟面的挑戰愈發艱鉅。

川普與蔡英文通電之後,川普與其團隊密集地利用社群網路與媒體發聲批評中國大陸操縱匯率、對美傾銷產品、搶走美國人工作等等,一連串動作皆充滿挑釁意味。美國媒體評論都認為,川普就任後若仍維持這種風格,美中關係將進入一個不確定性高、且充滿摩擦的階段。亦即,「川蔡電」雖為蔡政府加分,但美中關係若轉趨緊張,大陸一旦採取報復行動,反而可能讓台灣遭到池魚之殃,這將是「短多長空」的局面。

「川蔡電」後,北京的反應尚稱克制,因為中共認為川普目前只是「總統當選人」,不急著現在就跟他攤牌。北京政權雖然克制,但一些官方外圍組織、包括特定黨媒卻已露出口風,包括要對川普執政後可能的友台政策做好準備,必要時將在政治或經濟上打擊台灣,並警告蔡政府不要誤判情勢。

利用經濟上的優勢向對手施壓,是近年經濟崛起的中國常用的手段。例如,今年韓國同意美國在其境內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北京除在外交上給予反擊,也透過封殺韓國影視節目等經濟制裁方式,間接向韓國施壓。對於台灣,北京也常在關鍵時刻向台商施壓,以達到心理戰的目的。例如,二○○五年在台灣舉行反「反分裂國家法」遊行前,奇美前董事長許文龍被迫發表支持中共《反分裂國家法》的公開信,就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這類「以商逼政」的案例,今年又見重演。這次的主角,是與蔡英文家族關係密切的海霸王,該公司在大陸的投資遭到查稅,並傳出產品品質不合規定;為此,海霸王被迫在媒體上發表公開聲明,稱該公司支持「兩岸同屬一中」政策。與此同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巨大董事長劉金標又先後傳出請辭總統府資政,儘管兩人辭職其實早在「海霸王事件」之前,也早於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反對支持台獨的台商到大陸賺錢」的談話;無論如何,這些變化與兩岸關係轉趨敏感都有直接間接的關聯,必然影響民眾對政府的信心。

再看,最近半個月內,共軍戰機兩度「繞台飛行」,顯示北京對台灣的威嚇行動已經「升級」,進階到軍事手段。這些恫嚇,雖然多為象徵性動作,但在未來可預見的期間內,恐怕只會升高,不會減緩,台灣似乎沒有樂觀或天真的餘地。

川普已宣稱要廢除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若改以雙邊經貿談判取代,美方必然會以大壓小,牟取超乎TPP條件的經貿利益,這對小國當然不利。可以預見,未來美國經貿保護主義的藩籬必然高築,美、中之間的貿易摩擦也將升高;這對高度倚賴對美、中出口的台灣,必然深受衝擊。鴻海傳出有意赴美投資,其實也是企業界因應川普新政不得不走的布局。

在這種情況下,蔡政府必須謹慎處理「川蔡電」的後續效應,以降低對兩岸關係的衝擊,同時避免大陸台商受到牽累。財經部會必須就我可能遭美方盯上的出口產業擬好應對策略,對於未來數年我與美國的雙邊經貿談判,小至美豬、大至軍購,政府也應重新擬定戰略,在美台經貿天秤上找到符合台灣發展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川蔡電」的熱潮還在延燒,但反撲的力道也將泉湧而至。政府不能只看到浮面的政治效應,更要留意川普新政對我國經濟的衝擊並提早因應,才能在其不確定性中幫台灣經濟找到趨吉避凶之路。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川普和習近平的經濟角力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美國準總統川普日前與蔡英文總統的一通電話,激起美中關係的陣陣漣漪,但這只是川普對外政策轉向的一個訊號,未來美中關係最關鍵的課題是經濟上的攻防和較量,既是企業大亨及政治素人、又有狂人之稱的美國新領導人川普,對上在政治鬥爭中打滾數十年、被奉為核心、對外企圖心旺盛的中國新強人習近平,未來中美經濟角力勢必波濤起伏。

川普上周四在愛荷華州進行答謝之旅的集會演說中公開表示,美國必須改善的最重要外交關係之一就是與中國的關係,他指責中國造成了美國近一半的貿易逆差;中國不是市場經濟,過去沒有遵守規則,盜竊知識產權,向美國公司不公平徵稅,並任意降低貨幣幣值及傾銷產品。川普對中國的指責,反映出他在對外貿易上的強硬態度,也為美中貿易大戰的即將到來,奏起序曲。

美國一向被視為全球自由貿易的領航者,尤其自1980年代以來,美國主導世界貿易組織協定談判,促成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變身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歐巴馬政府任內更主導以高品質、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為號召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儼然是主導世界自由貿易及制定規則的龍頭老大哥。

而中國大陸一向被美國及西方工業國家視為世界自由貿易的最大障礙,不僅是因為大陸市場開放程度較低,而且北京以新興市場及第三世界代言人自居,強力抵制WTO新回合的自由化談判。而大陸以強大的製造能力及出口帶動經濟崛起,被稱為「世界工廠」,更被美國政府視為造成龐大貿易逆差、影響國內就業及經濟成長的頭號戰犯。

弔詭的是,川普認為自由貿易對美國經濟和勞工造成傷害,主張要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上任後美國要立刻退出TPP,這樣的態度讓多年來支持美國自由貿易理念的盟邦尤其是亞洲各國政府大感恐慌,轉而希望由中國來領導亞洲乃至亞太自由貿易及區域整合的聲音,此起彼落。然而,若將這種過渡現象視為美中角色的轉換及中國可能填補美國退出亞洲的空間,也是過度簡化問題,失之天真。

事實上,美國主張自由貿易,但更強調的是以美國利益為核心的公平貿易,自由貿易往往是打開貿易對手市場的一種手段。川普對自由貿易沒有信心,退出TPP已成定局,但不代表美國要退出規模日增、全球潛力最大的亞洲市場,預料未來川普政府將透過更多的雙邊協商來鞏固亞洲市場,實踐其眼中的公平貿易。至於中國及東協主導的「區域全面夥伴協定」(RCEP),就其談判內涵及自由化程度,是無法取代TPP的地位,而且眾多RCEP成員是美國堅定盟友,難保不會受美國影響而拖延RCEP的成局。所以,未來中美在亞洲影響力的競爭勢必更為激烈,中國將取代美國地位的想法顯不切實際。

而美國以不公平貿易為理由,從雙邊或多邊著手來制衡大陸出口的行動將更多更廣。美國會否祭出301條款對大陸保護智財權不力、操控匯率等進行報復,不僅舉世關注,也將牽動全球貿易秩序的重建。美國和日本、歐盟等聯手反制大陸鋼鐵傾銷,已是箭在弦上。今年大陸加入WTO屆滿15年,北京主張期限屆滿後將自動取得「市場經濟」地位,但美國、歐盟、日本、印度仍認定大陸為「非市場經濟」國家,或存在「市場扭曲」;北京揚言將向WTO提告反制,中國和各國貿易戰一觸即發。

習近平一直強調中美兩國應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太平洋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歐巴馬也曾公開表示,「美國歡迎中國崛起」。然而,「一山不容二虎」,美國狂人川普和中國核心習近平交手,會擦撞出什麼樣新局面,全球正摒息以待。

   
民意論壇
機捷髮夾彎…桃園槓新北 精算的政治操作?
羅智強/野台發起人(台北市)/聯合報
什麼是「髮夾彎」,指的是在野時反對,執政後馬上贊成。那到底是在野時反對的對,還是執政時贊成的對呢?答案是,都對。在野時反對,是因為不要讓執政黨有政績,好讓自己奪得權力;執政時贊成,是因為這樣會有政績,對連任有利。

只要從「權力」的座標來看,就知道民進黨是吾道一以貫之,從未改變;至於人民的福祉,只能排到後面去了。而這樣的「髮夾彎」並不是蔡英文政府獨有,桃園市長鄭文燦也證明了從中央到地方皆然,這是民進黨的一貫性格。

機場捷運是扁政府時期發標、決定路線,到了馬政府時期,機電工程得標商丸紅無法達到合約標準,通車不斷延宕,這已是一本爛帳,去區分是誰的責任已無意義,真的要說,是「最低價標」鼓勵低價搶標的責任。

但是在這其中,鄭文燦的態度則頗為有趣。二○一六年三月,高鐵局長胡湘麟說:「曾研議在列車速度未改善達合約標準前,讓桃捷先做模擬演練及營運,通車後再改善至合約要求,但桃捷不同意」;等到五二○後,民進黨政府上任了,鄭文燦則搖身一變,說「機捷先通車再驗收,才是正確驗收方案」。

同樣一位市長,同樣一個建設,可以因為黨派的不同而有如此差異,真的也是民主政治史上一絕。

不論如何,感謝鄭文燦的改弦易轍,機捷總算要通車了,結果推出的票價方案,讓捷運站附近的居民跌破眼鏡,竟然可以是北捷相同距離的兩倍。若算上北捷的悠遊卡折扣,是二點五倍。

此時的鄭文燦,非常精準的把話題拉到「降價會虧損,而新北市不願為桃捷的虧損負責」。問題是,新北市也是桃捷公司的股東,桃捷虧,新北當然也虧,怎麼可能不負責呢?

至於鄭文燦所說桃捷十三億的虧損,那是因為機捷通車延宕的關係,而因為這通車延宕,高鐵局可以向丸紅罰款廿五億元,這廿五億元拿來彌補桃捷公司的損失綽綽有餘。

想到蔡政府都可以補助高雄市的勞健保欠款一二四億元了,像桃捷公司虧損這種「名正言順」的事,蔡政府怎麼可能、怎麼敢不負責呢?

可見,所謂的「桃捷公司虧損十三億」,從頭到尾就是個假議題,只是鄭文燦拿來調高新北市路段票價,乃至於與新北市對抗的藉口。鄭文燦的策略是「中駟打上駟」,鄭文燦只是新科的直轄市長,朱立倫卻是曾經的黨主席、總統候選人,朱立倫只要一回應鄭文燦,馬上被拖進泥巴坑裡,而鄭文燦則可藉此營造他與朱立倫平起平坐的政治地位。

分析至此,除了佩服民進黨從上到下,精準的政治操作能力之外,也不禁想,這種能力拿來推行政策,多好?

   
共享占便宜 先盡義務吧
陳敦基/台灣師大企管系教授(台北/聯合報
Uber進入市場時,扛著「新創事業」旗號及「共享經濟」理念,各國初期遂對其敬畏幾分,而採取觀察與默許的態度。隨著時間過去,雖有少數國家(如澳洲、菲律賓)或美國若干州允許其合法經營,但多數國家開始採取強硬的對策,包括課以重罰(如德、法等歐洲國家),或限制在小區域內營運(如日本),甚至修訂新法迫其結盟當地業者,實則退出當地市場(如中國、韓國等)。雖然Uber仍持續與各國政府及法令纏鬥,各國也因而鬆綁或新修計程車相關法令,並賦予較大經營彈性及空間,這是Uber帶來的正面貢獻,然而多數政府對取締Uber非法的立場,卻愈趨明顯且嚴厲。

Uber挾其雄厚資金及國際App通路,並自認是從事媒合供需雙方的資訊平台業者,而非運輸業者,拒絕配合當地公共運輸業之經營規範,尤其是在稅賦及保險上,其悍然態度也是各國採取強硬立場的導因。Uber藉由共享經濟的保護傘,以低價競爭滲透市場,並期待以此獲得經營的正當性。惟公共運輸業的經營上,政府管制及把關的目的,就在於其涉及公共利益的維護。Uber的營運要能達到此起碼條件,而非將社會性責任及義務全部撇清,任由白牌車司機及乘客各自承擔風險,這與國內早年城際野雞車的行徑無異。

Uber利用閒置自用車與及空閒的司機,似乎符合共享經濟創造閒置資源價值的精神,但閒置資源要合理運用,仍會產生必須支付的營運成本,其中司機與車輛的保險成本、交易成本(包括稅賦)等,幾乎被Uber以其非屬運輸業企圖規避,而此正是其賴以競爭與獲利憑仗。Uber若承擔運輸業應當的營運成本,在公平基礎上未必就得以與計程車一搏。因此,Uber若不願承擔應負成本,何能奢言正當性或合法化。

由共享經濟帶動興起的交通業(Uber等)、民宿業(如Airbnb),透過020(線上支付/線下服務)的電子商務營運模式,正面看待是開創了經濟新域;另則呈現其正在挑戰並試圖翻轉傳統管制經濟的遊戲規則。無論未來發展如何,企業仍應回歸善良經營的本質,呼籲這些標榜共享經濟的企業應該摒棄占盡便宜的心態,勇於承擔企業本應擔負的社會義務及責任,方可讓共享事業永續經營與發展。

   
聯合筆記/和理非非
謝邦振/聯合報

「和理非非」告捷,韓國人上街開趴。

韓國國會通過彈劾總統朴槿惠,就是六次「和理非非」(和平、理性、非粗言、非暴力)壓力下的成就。

韓國人推倒朴政權的方式,和以前的群眾運動大不相同,看不見汽油彈、棍棒、石磚齊飛,連拳頭都不揮,是珍惜顏值的歐爸、歐尼強悍之氣消失了?

其實,韓國人用臉書、社群網絡號召男女老少聚集,抗議朴槿惠「閨密門」違憲、弄權與貪腐,由於中學生也參加,家長帶小朋友見證觀摩,要求安全和平,每星期六就在首爾街頭遊行,夜間燭光靜坐,從第一次三萬人參與,到第六次二百三十萬人共襄盛舉,一次比一次規模大,最後逼近青瓦台,民心為國會做後盾,終成一場「名譽革命」的結局。

香港人原來睇衰「和理非非」,但兩年前的「和平占中」及衍生的「雨傘革命」,雖然無法達到普選與直選的訴求,但兩年後的今天,執政的特首梁振英終於棄守連任,應可解氣。占中及雨傘革命,反映的是民主與特首管治名實不副。

香港明年回歸二十年,維穩第一,梁曾鎮不住而爆發雨傘革命,則梁再參選,豈不重燃火苗。梁宣布不再競選連任,一部分潛藏原因,不就是當年「和理非非」餘燼所致。

台灣自蔡英文總統上台後,街頭活動不斷,但不同的,是政府一直迎合「和理非非」,對於各種抗陳,盡量滿足訴求。對國道收費員、華航工運,政府用國庫支付,或要求企業有默契的主動掏錢配合,維持著街頭運動仍是「和理非非」的表象。只有在立院勞基法修正一例一休及取消國定假日時,總召柯建銘遭勞團拉扯,不告當事人,反指警察作壁上觀,無非不敢得罪勞團。不過,畢竟依蔡政府的意志,解決勞工周休二日的難題。

目前更大一波的人權議題,「同志婚姻」,與「反同」對立,民進黨政府一樣採取迎合滿足一方的立場。從蔡英文,提名的大法官到立委,早已表明挺同,立委尤美女更提案修改民法版本,在在給予明示或暗示,同性無差別婚姻指日可待。

然而,這個議題是有強大對立面的,反同、挺同都已集資募款登報、網路發文、號召群眾,民進黨加時代力量想一次拆掉「石牆」,恐怕不容易。

反對同婚、或主張立同婚專法的,似乎已被打成歧視、違反人權的一端。然而同婚又與傳統、家庭、倫理相扞格,如強求人權高過一切,民法得低位配合,豈不是一方壓制一方?

同婚專法就像慢慢拆牆邊牆腳,修民法則一次推牆倒,台灣社會承受得起哪一種?民進黨政府及立委,選邊站、討好式的鼓吹,會不會造成混亂的開始,月底尤美女送出婚平法案,我們就知道了。至於她承諾力拚明年四、五月完成三讀,會不會太過立法霸權,台灣還能「和理非非」?

   
當共軍海空圍台 我扮「忍者龜」?
蘭寧利/海軍退役中將(高雄市)/聯合報
十日下午共軍各型機十餘架,由北向南穿越宮古水道,其中有電偵機等四架南下穿越巴士海峽,我方雖快速發布但未判明機型。不過國防部對這次飛機繞行東部海域,處置是至當的,因稍有過度反應,其將獲取我方戰略決策與反應過程,伴行的電戰機就會鉅細無遺的截收電子情報。

但軍方卻不能將其與「戰機未跨越防空識別區」一樣歸檔存參。四架穿越巴士海峽其中至少有一架俗稱「大鼻子」的運—八改的海洋巡邏機。此型飛機常出現,其戰略意義非比尋常,表示共軍海戰戰場已大幅前推,且在台灣背面直接將「反介入」戰線跨出第一島鏈,而不再是固守沿海的守勢作戰,其海空戰場已將台灣包圍,我軍絕不能墨守成規,以不變應萬變。

這種海洋巡邏機主任務是大海域的監視與偵查,目標確認與標定,導引空中及水面兵力發射超海平面攻船飛彈。是運用超海平面攻船飛彈打擊最關鍵兵力,也是未來解放軍海軍執行空對海與海對海打擊任務之「戰力倍增器」,共軍對現代化制海已了然於胸,我軍決不可輕視。

我國應徹底檢討軍事戰略,共軍掌握制海的積極已對我威脅丕變,凸顯我軍幾十年來自我孤立的海島防衛構想是行不通的。自我孤立的海島防衛將自己侷限制於環島周邊的有限空間,因此遠海監偵、至遠方有利海域出擊,甚至保護海上交通線(生命線)均無此需要,所以我們不需要衛星,我們也不要超海平面監偵能力。想以射程五百公里的岸置飛彈解決制海,還是不脫陸軍要塞砲的觀念,與共軍由陸轉型至海的發展真是天地之別。

在共軍拒介入於遠海及海戰戰場的包圍下,自我孤立的海島防衛最後只剩下軍民「忍者龜」式地下化,全民玉碎台灣,只是時間問題。明年初要修改軍事戰略,如果還不能盡棄從大陸帶來的陸權舊思維,還堅持在敵人戰場包圍下採取自我孤立式的海島防衛,那就不再有機會了。

   
共機繞台/超越軍事 省思國家整體戰略
吳斯懷/陸軍備役中將(新北市)/聯合報
共機二度飛越台灣周邊海域,國防部稱全程掌控,國人無庸憂心。但有投書質疑,我空軍僅監控,不驅逐來犯敵機,有無應戰決心?但驅逐後呢?全面宣戰嗎?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共軍這些動作,政治意涵大於軍事影響,但軍事威懾也隱藏其中。國人一再關切我們戰機有沒有升空監控、攔截,這是戰術層級的軍事行動,連戰略層次都構不上。

目前政府或國人認知上最大的盲點,就是窄化了戰爭的意涵,把國家的安危和防衛台灣的責任與國防部劃上等號,似乎台海戰爭,與國際關係、國內政治、經濟發展現況、民心士氣毫無關連。戰爭只是國軍的事,與其他部會關係不大、與民眾無關,國家安危責任全由國軍承擔,這是淺碟的線性思考,把中共武力犯台當作單純軍事行動。

中共如果真要武力犯台,戰爭程序也絕非幾架飛機突襲開始,那是電影上的情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兩岸都讀孫子兵法,應該很清楚,中共只要發動外交、經濟戰略就足以讓我們窮於應付,這才是我們該關切的議題。

戰爭發起是總體國力的投入,含蓋政、軍、心、經四大戰略,不是單純的軍事行動。兩岸武力戰發起是一個影響世局與歷史的決定,一旦開打就不能回頭,中共不易輕啟戰火,但我們也不可一再挑釁,萬一擦槍走火,將是中華民族的一場浩劫。

目前社會氛圍形成的真正危機是,政治人物、媒體、民眾,過度輕忽這個議題,戰爭似乎是一個虛幻的名詞,大都認為兩岸不會有兵戎相見的機會,國人請捫心自問,我們有沒有能力主動挑起戰火?答案不言而喻,無須爭論。《孫子.火攻》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兩岸和平發展應該是目前雙方最大公約數,朝野政黨一定要想清楚,看明白,國人更要頭腦清醒的督促政府選擇未來。

   
馬凱/企業在外哀號,政府該當如何?
馬凱/聯合報
主導千億國家科研預算的全國科技會議,堂堂邁入第十屆,但業者興趣闌珊,只餘政府人員與學校代表共襄盛舉;科技大老張忠謀董事長不禁慨然興嘆,政府一直要企業轉型而不給方向,「企業卻在外面哀號!」

問題是,產業轉型,方向到底該誰給?數十年來,台灣不斷高喊,政府應制定明確的產業政策,讓企業知所遵循。這種論調基本上是跟隨經濟先進日本的腳步。

二次戰後,日本自廢墟中崛起,以超高的成長率快步前進,成為後進者眼中的楷模。尤其一九八○年代「日本第一」的呼聲響徹雲霄,發展模式更成為許多落後國家心目中的聖經;主導產業政策的日本厚生省被當做創造奇蹟的英雄,人人爭相效法,而產業政策也就紅透半邊天。台灣既然緊躡日本之後,各種條件又具體而微,自然是最真誠的信徒。

孰料就在最輝煌燦爛的時刻,日本竟從高峰直落深淵,一個又一個「失落的十年」接踵而至,迄今仍不見起色。「日本第一」固然早已不堪回首,產業政策也黯然失色,主導產業政策的英雄跌落塵埃成了罪人。卻不料此時此地的台灣,依然醉心於故紙堆中的舊物。

產業政策存在許多迷思;首先,在飽經磨練的企業家與三不五時新人換舊人的政府官員之中,誰比較懂得產業的走向?日本厚生省在其叱吒風雲的時刻,宛似可一手主導產業的走向乃至各大企業的未來。最後謎底揭開,原來他們只是大財團的應聲蟲,利用公權力輸送利益的黑手。

迷思之二,就是當官僚代替企業觀察風向、指引迷津時,所見幾都是全球最新的流行風潮,且許多國家早已遠遠跑在前頭。因此一旦這些「新穎」的產業政策制定,後果不必什麼大學問即可了然,多年前流行的「葡式蛋撻」就是殷鑑。

眼前卻正有一個顯赫的案例讓人刮目相看;那就是美國的狂人總統當選人開出的產業政策:要「讓美國再偉大」,其藥方就是要製造業重回美國,對外移企業重稅伺候,再以高關稅阻擋廉價勞工產品輸往美國。以其聲勢之隆、出手之辣,及瘋狂的行動力,無人敢小覷其政策威力。只是平心靜氣觀之,這些政策有太多的意氣用事及太少的理性判斷,如果成功,是福是禍未卜可知。今天如有人以此做為借鏡而鼓吹類似的產業政策,必須三思。

然而俗云,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其中也不會全無可資取法之處。就重返製造業而言,隨著對岸世界工廠走入末路,台灣的中上游產業產品頓失出路,而過去大批海外接單的產品,也成了砂上之塔,全然落空。與此同時,長時停滯的薪資水準一改廿年前高出對岸數十倍的情景,幾與其沿海地區打平;但在基本設施、產業鍊、產業技術、國民素質等方面則保有明顯的優勢。這正是讓許多在台的隱形冠軍與海外走投無路的台商全新打造台灣製造業的最佳時機。受限的只是被摧毀殆盡的技職及專業人才教育,與支離破碎的生產要件。政府展現決心、用具體行動建立友善企業投資、產業研發、人力培育的大環境,才是當前最需要的產業政策。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想分餅,先造餅」 張忠謀的苦口婆心
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聯合報
任何作為過猶不及、掛一漏萬都會帶來失之偏頗的惡果,特別是涉及政府、企業和社會三方利益的公共政策。蔡英文總統上台後高舉轉型和分配正義的大旗,急於分餅忘了造餅,造成社會關係緊張對立,整體施政成效在低盪盤旋。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最近對蔡政府的施政表示憂心。他先是批評政府科技政策失焦,沒有充分正視產業困境,繼而婉拒總統府資政。這位重量級產業界人物平常嚴守政商分際,謙謙君子從不重言。蔡政府要格外聆聽他的苦口婆心。

張忠謀的心聲正是產業界共同的憂慮。蔡政府過於強調轉型和分配正義,忘了正義只是社會倫理體系的一環,它還得考量經濟利益、自由平等、公共責任、公開透明和權責相符等相關原則,也就是造餅和分餅並重,甚至造餅要先於分餅。張忠謀語重心長地指出的創新、就業和成長三者並重,就是這個道理。

分現在的餅是政治人物討好民眾的廉價又失職的作為。有為的政府施政是要把未來的餅也做大做好。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最近讓人耳目一新,靠的就是他一再強調的投資、投資再投資,工作、工作和工作。蔡英文在選舉期間拒絕採行財政加稅來逼使企業加薪,是一明智抉擇,今後更應堅守政府那一隻看得見的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

政府最重要的責任是把總體環境搞好,以創造就業,維持物價平穩和追求經濟及所得的成長。台灣當前面臨的經濟遲滯和薪資停滯的雙擠壓困境,源於過去太偏重福利分配造成國家財政的巨額負擔。未來世界的貿易成長率將低於經濟成長率,台灣的貿易依賴率近一三○%,唯有加緊投資及產業轉型,才能厚植經濟成長動能。

總統的責任是要激發全民最大的共識,把國家帶往國強民富的方向。蔡政府應該早日找到施政的主軸,也勇於任事,為所當為,讓國家快速脫離經濟悶、兩岸凍和生活苦的困境。

   
聆聽被霸凌的中間聲音
袁孝維/台灣大學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我沒有參加十二月三日的「護家盟」遊行,我也沒有參加十二月十日的「婚姻平權」音樂會。我沒有把臉書改成彩虹來博取年輕學生的認同,然而我的心中一直深印著三十年前在美國,鼓起勇氣,淚眼告訴我她是同性戀的好友,因為她一直活在害怕周邊人會鄙視而離開她的恐懼中。我陪著她哭,那是我從保守的台灣出國留學,學習到有關同性戀的第一堂功課。爾後在國外生活,和來自各地不同成長背景的人接觸,到返國教書和年輕人相處,同性戀的禁忌議題逐漸在台灣解凍,我更了解性別的取向並非黑或白,而是連續線性的光譜。

因而我支持一個互相尊重彼此不同的社會,樂見相愛的、相信婚姻的任何人在親友的祝福與法律的保障下結婚。但是當「家庭」的定義是牽涉到小孩,社會福利中一直強調的是「小孩優先」,我認為或許就會要有不同的考量與思維。其實和我類似想法的人不少,但是這樣的聲音在現今的社會上是被來自兩極端支持者所霸凌的。被批判是各打五十板,是故作超然,所以大部分的我們選擇噤聲。

最近台灣發生的許多衝突事件,讓我很有感觸。其實製造對立,並不能增加尊重與減少歧視,只會讓裂痕加深,中間聲音更被迫往兩極端移動。兩方意見領袖舉出的例子許多都是危言聳聽,帶著仇恨,甚至是製造出來的謠言,無助於解決困境。試想即使同婚入法,如果沒有教育民眾關懷與尊重,歧視仍然不會停止,所以問題的根源其實不是尋求「法律」,而是源自內心的溫暖人性。

法律必須顧及大部分人的權益,特別是對待小孩的部分要格外謹慎。當「小孩優先」是普世價值時,些許的遲疑都要讓我們謹守「過度小心」。

其實對於該修改民法還是另立專法,或是其他任何的可能選項,如果偏見與歧視存在,仇恨永遠不會消失。中間聲音不應該被霸凌,反而應該被聽見。紛擾,來自於欠缺清楚明亮的同理心。

   
慶幸理性熱情的社運
周維毅/高中公民教師(台北市)/聯合報
台灣人漸漸習慣用上街來表達集體的聲音,沒有五百元,也沒有便當,就算淋雨還是能毅然佇立。表達意見的方式既和平又兼含理性與熱情,活動中彷彿讓同溫層的個體們聚集在那滿滿的大平台。同一場社運中的參與者,彼此間有了心理上的連結,就連微笑、對話都格外溫暖。

該慶幸吧!所討論的議題,是亞洲國家難以在公領域處理的議題,即便面對了,要不是為了除罪化(新加坡將同性性行為視為嚴重猥褻、印尼亞齊特區施以鞭刑),就是社會上根本把這當作病態。

台灣能有這麼多人願意討論婚姻的形式平等,去釐清普通法與專法的差異,甚至毫不畏懼的與對方陣營進行攻防。這樣的論戰已不是傳統上人民與國家之間的衝突,而是超越藍綠板塊的人民意見之間的對抗。以過程來看,我覺得活在台灣真棒!

   
青貧族苦勞 我淚流滿面…
鄧紫萍/家管(新北市)/聯合報
九日民意論壇有好幾篇投書在談「青貧族」之苦!

近日也常與好友談及此事而不自覺失態,淚流滿面!只因身歷其境—有十三位晚輩多三十餘歲大專畢,只有兩位任公職生活較穩定,其中三人成家,一人小孩三歲仍未宴客親友!

我婚後做了十年職業婦女,感慨當年退出職場時約僱薪資廿二K,廿年後起薪仍然是廿二K!以前是少數人之苦,如今是大多數人之苦。這不是倒退嚕是什麼?

高房價、物價、工時、低薪,年輕人之希望在哪?唯有旅遊、美食小確幸可想。

加薪、休假權益不過是治標,資方且斤斤計較。治本之道在翻轉職場淺規則—「加班是正常,不加班是反常」。超工時不僅影響個人進修、休閒,同時親子、夫妻關係也受影響,將引發更大社會問題!自動加班幸運者遇到老闆年終回饋紅利股票,其他人得到的卻是健康出狀況…。

上班族之苦,政府、大老闆不是無感,只因他們在雲端,用眼行不通,必須用「心」才看得見啊!大多數之「苦」勞方如何提升經濟競爭力?

   
關鍵問題 看懂川普政見的虛與實
川普當選後,政見開始大打折扣,其實他是實用主義者,他的政見全為當選而設計,未來對世界的破壞力,未必像他自己說的這麼大,看懂他的思維,也可能找到台灣的新機會。

李安以同情心彌補經驗,中場戰事拍出苦難人生
李安導演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使用號稱「未來3D」的超高解析技術,用最高科技,拍最深的人性,逼觀眾去檢視、同情,與殘酷真相正面對決。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