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09/26 第408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讓台灣歌聲唱進對岸
聯合報社論 聯合/潘部長,你把教育變成了政治戰場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梅克爾三難題怎麼解?
民意論壇 蔡英文兩岸論述的想像空間
我們對不起偏鄉的孩子
聯合筆記/沉重的勝選派對
現實vs.理想 兩岸青年悍然對話
誰真正在乎台大學生的操場?
草皮問題,或意識形態問題?
無障通用新思維 台灣快跟上
黃介正/國防安全智庫的「十誡」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讓台灣歌聲唱進對岸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一場「中國新歌聲」活動在台大鬧成這樣,令人想不透是怎麼回事。擔任評審的台灣歌手哈林和周杰倫,想必搞不懂是怎麼回事。選秀活動稍早巡迴過的其他校園,也想不懂是怎麼回事。

這些台大學生唯我獨尊。是自尊心太強了嗎?動不動就覺得被「矮化」。是自信心太弱了嗎?民間商演活動也能扯上「統戰」說。權利意識太高張了吧?「受教權」及「損壞校園」云云,難道忘了先前動漫展在台大體育館湧進二萬名觀眾的景象?會不會頂著台大招牌的「自我」太過膨脹了?竟叫囂著要校長及市府出來道歉!

鬧出黑衣人打人的結局,當然遺憾;任何狀況下。暴力都不可允許。但學生先闖入場地,搖旗抗議,聲稱拒絕被「侵門踏戶」,會不會是一聽到「中國」二字就腎上腺素分泌不能自抑?

別忘了,雖稱「中國新歌聲」,四名評審裡的那英和汪峰都算客氣,反而台灣去的哈林總是鬧起來就忘我,周杰倫一張酷酷臉誰也不甩。中國各種歌唱節目,「蒙面歌王」裡的丁噹、黃小琥、許茹芸……,「我是歌手」裡的林志炫、彭佳慧、蕭敬騰的獅子合唱團……,都不曾因台灣身分被大陸觀眾排擠。不就是唱唱歌嘛,如果因「台灣」二字就被大陸人衝上前叫囂謾罵,我們會作何感想?

流行音樂,是台灣僅存不多、能憑軟實力在大陸市場「發揚光大」的領域。台大學生若鬧到連這條路也斷了,受害的是誰?

   
聯合報社論
聯合/潘部長,你把教育變成了政治戰場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教育部課審會大會翻盤,推翻先前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比率四成五到五成五的決議,將文言文占比下修為三成五到四成五。這個重大轉折,其實是民進黨將課審大會變成政治審查大會,教育部長潘文忠則更親自扮演推手,把教育場域變成了政治格鬥場。整個過程,就是一齣以民粹圍事、藉程序霸凌的戲碼。

民進黨為了回報反服貿和反課綱的「覺醒」青年助其奪得政權,除了在政治上不斷給予「免訴」的優遇,在教育上更賦予高中及大學生參與審查課綱的權力。在「自己的課綱自己審」的錯亂邏輯下,一度連小學生和國中生都報名參選課審會代表的荒謬劇。李家同教授曾為此痛批「教育部瘋掉了」,其實,教育部很清楚自己在幹嘛,所做所為,正是要把教育變成「為政治服務」的工具。

且看這次國文課綱的文白之爭,學生委員盛氣霸凌課綱研修教授的場景,缺乏專業的課審委員掏出網路黑箱的選文,以本土意識強力主導課審方向,議事程序則被拿來套招,推翻研修小組的提案。更可議的是,前番爭議好不容易落幕,教長潘文忠又讓程序問題推翻共識,表面上口口聲聲「尊重專業」,實際上只為滿足本土派的勒索。

試想,稍早立法院長蘇嘉全以「一事不二議」為由,蠻橫通過前瞻特別預算的審查;如果蔡政府認為「一事不二議」是對的,那麼課審會有何理由推翻上次會議的結論?從反服貿到反課綱,學生把「反黑箱」喊得震天價響,把「程序正義」說得神聖無比;而今,卻大玩「黑箱網路票選」而面不改色,其所謂程序正義,無非是要達到自己的目標才肯罷休。

當課審委員以民粹圍事,藉程序霸凌,專業領域橫遭踐踏,最後審出一個政治妥協的國文新課綱,潘文忠或許自以為文白兩派兼顧,政治手段了得。但他可曾想過:當教育不斷遭到政治干擾,專業不斷退讓,老師如何在學生面前保持專業堅持,而撐起國家的百年大計?當課程的淺薄化造成學習階級化,當內縮的學習造就視野狹隘的下一代,潘文忠究竟要把教育帶往何處?

深一層看,文白之爭只是表象。民進黨在野時以改革之名,刮取選票;執政後,所做所為卻是不斷的去中國化及內縮自閉,這如何為下一代締造更明亮的未來?歷史課綱已經宣告去中國化,未料國文課綱出現強烈反彈,只得以折衷調降文言比率與推薦選文數目暫告妥協,但仍一方面擂起文言選文戰鼓,另一方面確立白話選文戰果。

在全球化的時代,台灣鎖國之風,卻從政治、經濟領域迅速向文化、教育領域蔓延。在這裡,民主的皮囊裡裝的其實是民粹的鴉片,改革的口號下包裹的其實是去中國化的自戕,多元文化則被拿來包裝文化台獨,所謂專業更只被當成政治的奴婢。幼稚當道,平庸為尚,至於學生的受教權益與未來前景,則顯非所問。

諷刺的是,當年反課綱的「覺醒青年」,有些如今已搖身變成另類覺醒的「中華青年」,轉赴大陸就業。他們曾經衝撞與轉折的歷程,或許是其學習成長過程重要的一課,然而,這些爭端卻讓後來無數學子必須為他們的學習成長付出代價。國文課綱文白之爭,只算續集。但問題不在「覺醒」的青年,而在那些時時以收割政治稻尾為念的政客。

遺憾的是,民進黨以討好年輕人為能事,並洋洋自得於新世代選票皆其囊中物。名為傾聽新世代心聲,實為驅策懵懂青年搶占教育領域的灘頭;名為鼓勵年輕人參與,實為役使熱血青年淪為政治場域的打手。然而,民進黨眼裡不知有專業,教育部長則一味向政治獻媚,遂使台灣一整個世代的素質與未來國家競爭力,淪為向民粹神殿媚俗獻祭的犧牲貢品。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梅克爾三難題怎麼解?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德國剛結束一場只聞煙硝,未見砲火的選戰。總理梅克爾以「維穩」為最高戰略,帶領基民/基社聯盟輕鬆完成「四連霸」,絕對是「意內」;然而「意外」的是執政黨得票率劇降約8個百分點,也比選前民調低約5個百分點,贏得淒慘。梅克爾何以必勝?為何又贏得不漂亮?選舉結果對德國政治、經濟,乃至歐元區的前途有何影響?是危機,還是轉機?

梅克爾這場選戰並非一路順遂。由於她力主德國對來自敘利亞等地的難民開放邊境,造成逾100萬尋求庇護者湧入德國,遭到國內保守派強力反對,也使她的聲望於去年10月跌到谷底;今年初歐洲議會議長舒茲當選社民黨黨魁,帶動社民黨的民調支持度猛升,與梅克爾互有勝負。她自己也承認「這是我打過的最辛苦選戰」。

梅克爾能夠逐步實現「逆轉勝」,相當部分是靠天時、地利、人和。今年來歐元區經濟加速復甦,德國當然不落人後,失業率低,社會穩定,讓執政黨掌握天時。英國脫歐,川普勝選,歐洲多國民粹氣燄高張,但也促使中間民眾提高警覺,荷蘭、法國的選舉成功擋住極端主義,也為梅克爾帶來地利。川普上任後種種荒誕的言行,使他成為梅克爾的最佳助選員,許多驚恐的德國民眾回到梅克爾身邊,加上主要對手舒茲選戰經驗不足,使她更得人和。

既然大環境有利,選戰策略自然是「穩定壓倒一切」,以「擁有一個生活良好且快樂的德國」為競選口號。面對選戰三大議題─難民、國防、減稅,執政黨的主張儘量與對手保持大同而小異,淡化處理爭議性問題,避免攻擊對手以防激化選情,甚至吸納對方的主張,使反對者喪失動能。

但這套「鞏固基本盤」的妥協策略,使許多保守派人士覺得自己的聲音未受到重視,轉而支持極右派的「新選擇黨」;同時由於梅克爾並未提出創新、大膽的主張,也無法吸引到新的票源。結果雖然穩穩贏得「四連霸」,但政權基礎卻大為減弱,未來執政之路將面對諸多挑戰。

第一,極右派新選擇黨贏得13%的選票,首次有議員進入國會殿堂;本身雖成事不足,卻敗事有餘,使梅克爾在籌組聯合政府、制定移民政策及深化歐元區整合等方面,都將遭遇新選擇黨的猛烈砲火。

第二,基民、社民不大可能續組「大聯盟」政府,梅克爾需與親企業界的自由民主黨及力主環保的綠黨共組「三黨聯合」政府;但三黨的主張存在分歧,且人事及政策將更難協調。光籌組時間便可能要花兩、三個月。

第三,國際事務上也備感壓力,包括如何因應北韓威脅,川普的國家主義,及法國總統馬克宏倡議的歐元區改革計畫等,梅克爾揮灑空間已大受侷限,歐元區整合之路絕不會好走。

但也別小瞧了梅克爾。她來自東德,受過共產黨的思想訓練。對於籌組聯合政府,她一向非常懂得如何取、捨。自由民主黨與綠黨要想真正發揮政治影響力,就非與基民黨合作不可;這兩黨之間又無結盟關係,梅克爾有機會各個擊破。

親企業界的自民黨想要財長一職。如果由自民黨魁林德出任財長,他在援助希臘及分擔歐元區債務方面的立場比現任財長蕭伯樂更加「鷹派」,絕不會掣梅克爾的肘;林德也主張大幅減稅,這對梅克爾也不成問題。

綠黨主張加速轉向再生能源,包括儘快廢棄燃煤電廠,且綠黨強烈「擁歐」。過去黨內保守派批評梅克爾的環保意識過頭,她現在可以把責任推給綠黨。

更重要的是新國會結構其實比原先更符合德國社會的真實情況。有了綠黨與自民黨的加盟,也使政府的願景得以擴張,並推動一些必要的改變,包括經濟現代化,及更聚焦於環保。

選舉結果對鞏固德、法「梅克宏軸心」,深化歐元區整合的方向固然不利,但如果現在就大力推動,時機卻未必成熟,反彈的力量可能更大。等到歐元區經濟復甦更上層樓,失業率進一步下降之後,才是水到渠成的適當時機。

   
民意論壇
蔡英文兩岸論述的想像空間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聯合報
民進黨全代會中,蔡英文主席指出必須形成新的論述,以回應世界、中國、世界經濟發展模式和台灣社會四種變化。尤其「中國的崛起,是現在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必須謹慎面對的趨勢」,必須尋找和對岸互動的新模式。雖然論述上仍有模糊性,欠缺具體內涵,但仍有想像空間可引導。

首先,兩岸互動新模式及兩岸新論述充滿想像空間,利於穩固政治聯盟。此一說法似有駁斥目前反中、抗中、親中、和中的說詞,重新取得兩岸政策的話語權,揭櫫中間務實兩岸政策路線。同時,提出兩岸新論述,必須「堅持台灣主體意識及主權的原則下,尋找和對岸互動的新模式」。這種想像空間既穩住泛綠支持,又可吸引中間民眾。

其次,兩岸互動新模式可立基憲政改革,其底線不能違背既有國家定位及兩岸關係性質界定。依據《台灣前途決議文》,中華民國等同台灣,台灣事實主權已獨立,與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其意義無異,何須再堅持《公投台獨黨綱》以公投方式追求「台灣共和國」呢?且在政府層面兩岸政策主張維持現狀,依據憲法、兩岸關係條例及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也呼籲大陸當局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

民進黨必須正視憲法中的「一中架構」或「一中意涵」,如同黨內有「憲法一中」、「憲法共識」、「憲政各表」及「一國兩市」說,從立憲主義、依憲治國角度來說,必須根據憲法、憲政體制維護,始能達到「維持現狀」目標,這中間接合處是兩岸主權及領土重疊,而非分割論。

最後,兩岸新論述與新互動模式,可以「未來一中」為取向。儘管民進黨兩岸政策的「中國元素」較低,目前也無追求「法理獨立」目標,不會宣布台灣獨立、變更國號;同時依據憲法維持兩岸現狀。在不追求法理獨立及維持現狀前提下,兩岸可以追求某種形式的「未來一中」。建黨初期曾有國協、邦聯、聯邦、德國模式主張,並非完全沒有統合論訴求。扁執政初期曾倡議「兩岸政治統合新架構」、以中華民國憲法應對大陸「一中原則」、一個中國原本不是問題及統一是不可排除選項。

「未來一中」既有民進黨傳統,也更貼近「一中原則」及統合論。曾任陸委會主委的蔡總統,曾主張「未來一中」是兩岸統合終局狀態,二千年八月四日報導「蔡英文:未來一中是唯一選擇」,載明「『一個中國』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台灣沒有空間與可能性去逃避一個中國的問題…無論統一、台獨或維持現狀,台灣人民只有一個選擇,就是未來的『一個中國』」。

蔡當局兩岸論述本來就過於模糊、抽象,雖宣稱遵循憲法及關係條例,但並未涉及「兩岸一國」或「一國兩區」定位;雖提出「新四不」、「三新論」,對照首次執政時提出「四不一沒有政策」,「新四不」較不具體。現在提出兩岸新論述及兩岸新互動模式,顯示其突破兩岸困境意願,但有待增加中國元素濃度。

   
我們對不起偏鄉的孩子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博幼基/聯合報
最近教育部為了文言文的問題開了好多會,我有點感動,因為這表示教育部官員顯然非常關心孩子們學好了沒有。可是,我又發現一個令我非常不安的事。

我在教一位國二學生,數學很好,可是英文連and,the,this,not都搞不清。我又找了兩位老師,他們都是偏鄉老師,我請他們做博幼小六生的英文認證測驗,英翻中的題目都很簡單,例如: (1)They are our son and daughter. (2)He doesn't listen to music everyday. (3)How does your son go to school every day?

結果是,有一位老師,他的國一新生廿五題中,平均只對了四題。博幼同地區的學生,平均對了廿四題。另外一位老師的學生,廿五題中平均對了七題。博幼同地區的學生,平均對了廿題。

偏鄉地區學生英文程度差,可想而知的是,國文和數學也一定遠遠落後。這些孩子升入國中後,相當多人根本無法跟上國中課程。英文絕對是雞同鴨講,因為數學不好,自然也沒有辦法學。至於文言文或白話文,對他們大概沒什麼意義。

糟糕的是,由於少子化,這些孩子可以一路升學。到了高中,很多老師恐怕已經束手無策了,到了大學,又怎麼能夠唸大學課程呢?對於國家和個人來講都是一個很大的浪費。很多大學生畢業後簡直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薪水也少得可憐,這到底是什麼原因?當然不能怪大學教授,而是應該承認孩子們在小學時就沒有學好。

很多人都會責怪那些孩子對念書沒有興趣,博幼的孩子也都是偏鄉孩子,而且博幼還堅持一定要收功課不好的,可是事實證明他們都可以學到最基本的學問。如果政府真的關心偏鄉孩子,這些孩子不至於程度差到如此地步。我對於這種情形的嚴重性已經講了很久,可是一直沒有改善。

為什麼政府不關心這些偏鄉孩子?我相信這是因為偏鄉孩子功課落後,對政府官員而言,不是一個政治問題,沒有一個政黨對這個問題有興趣。因為關心偏鄉孩子不可能增加選票,偏鄉孩子父母都很老實,根本不知道自己孩子程度非常差,即使知道,也只好認了,總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夠聰明,而不會要求教育當局將他們教好。

可是辦教育應該與政治無關,不能因為政客對這些小孩沒有興趣,就不關心他們。所謂義務教育,不是設立一個學校,每天叫孩子上課而已,總要保證所有的孩子至少學到最基本的學問。如果沒有做到,小學畢業的學生連最基本的英文句子都看不懂,是政府對不起他們。

   
聯合筆記/沉重的勝選派對
蕭白雪/聯合報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這次大選後雖然可望順利持續她的第四任總理之路,不過,大幅滑落的支持率與極右翼政黨的竄起,都讓她的未來比過去更具挑戰,也讓她所屬政黨的大選之夜派對上,少了勝選的歡樂氣氛。

德國大選當晚的基民黨總部裡,隨著電視螢幕播放著出口民調結果,在確認基民黨仍獲得最高得票率的那一刻,大廳裡的年輕黨員們在眾多國際媒體前響起一片歡呼;但樓上的幹部們,看著比上屆減少快一成的得票率,加上極右政黨比預期高的得票率,臉色卻越來越沉重。

相較於四年前的勝選派對,梅克爾旋風率領整個黨拿下超過四成一的得票率,基民黨部內人人臉上都洋溢著止不住的歡樂笑容;這次選舉結果,對梅克爾與基民黨來說,卻都感覺受到打擊,不少人只能以至少還維持住最大黨、梅克爾仍將繼續擔任總理來自我安慰。

曾經被視為「歐洲皇后」、「難民之母」的梅克爾,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被期待是全球自由世界的新領導人;但梅克爾本人及德國民眾似乎並無意承受這樣的重擔。

梅克爾在兩年前突然宣布開放邊境、接受難民的政策,被視為是她此次大量流失選票的主要原因,包括黨內要角都批評她的決策讓德國失控。尤其她在開放前幾個月,還堅稱德國不可能接受大量難民,瞬間改變立場的決策,雖不是梅克爾的第一次,卻是讓她承受最大苦果教訓的一次。

一名首投族說,從他有記憶以來,印象中的德國總理就是梅克爾,在他眼中,梅克爾讓德國在國際上有很好的信用,帶領德國有著穩定的社會結構,所以他一點都不覺得梅克爾在任十二年太久。

儘管選前幾天的民調顯示,放眼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梅克爾在超過半數德國人眼中仍是最適合的總理人選;但在看到選舉結果後,梅克爾所屬政黨內許多人不免要問,當梅克爾的光環漸失、帶領黨往前走的能力日減時,誰是下一個接班人?德國的未來又會走向何方?

伴隨著極右政黨的高得票率,德國第一大政黨的未來,讓許多人在慶祝勝選同時,內心卻只有沉重。

   
現實vs.理想 兩岸青年悍然對話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報載日前部分獨派團體與台灣大學學生聚集在台大操場,抗議校方將田徑場租借給中國選秀節目,影響受教權,導致與民眾肢體衝突與受傷,台北市警察局相關人員受懲處等遺憾事件。面對這一起牽涉到大學自治、學生受教權、警察維安分際、兩岸文教交流與民眾統獨爭議等意外事件,做為全國高教龍頭與兩岸交流窗口的台灣大學,如何妥善處理這項危機,值得國人關注。

根據筆者長期追蹤自二○一一年開放陸生來台就讀以來,台灣發生的多起重大事件對於兩岸青年之影響等研究顯示:兩岸大學生對社會重大事件,出現相當不同的認知與態度。

例如:太陽花學運影響了台灣年輕人對於兩岸相關協議的政治關注程度;但當時中國大陸對該學運討論甚少,且大多侷限於在台陸生,影響他們對台灣民主發展的錯綜認知。

至於總統大選前的周子瑜事件,引起兩岸廣泛關注和討論,在台灣,周事件在臉書吸引近十萬人數,甚至影響選民投票意願與傾向。至於在大陸微博,也有將近卅萬討論次數。尤其在該事件後期,中國網民所發起的「洗版運動」,更開啟兩岸罕見的網友直接互槓行動,兩岸年輕世代巨大的「認知差異」,由此顯現無疑。

針對蔡英文當選總統,不少陸生因親身目睹選舉過程,對台式民主產生比較反思。

肯亞等詐騙集團遣送案件中,雖然與個人受騙與否經驗有關,但這些詐騙事件對兩岸民眾的情感衝擊頗大。對台灣人而言,中國不顧國際法和人權的行為讓台灣人憂心忡忡,國家認同和反中情緒再次正面交鋒。反觀大陸人民則抱怨台灣當局罔顧大陸受害民眾,法律量刑過輕,給詐騙案提供溫床,導致大陸官媒開始唱衰台灣形象,要求兩岸關係「回到正常軌道」、「不再讓利」的聲音,愈演愈烈。

相對於在「去中國化」下成長的台灣年輕人,對於「中國認同」的排斥與抵制,對台灣在經濟和國際地位上被大陸打壓的憤怒和無奈;大陸新生代則是在「中國崛起」的環境中成長,經濟的快速崛起間接提升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於是,大陸年輕人的「現實主義」和台灣年輕人的「理想主義」,雙方接觸後形成鮮明對比。

加上兩方青年世代不同的歷史教育與社會發展,兩岸年輕人,尤其是網民,往往只建立在「對彼此所知有限」的情況下,悍然進行對話。尤其,不管是台灣綠營媒體還是中國官媒,在上述重大社會事件中,更扮演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媒體的關鍵角色真的必須更謹慎,以免發生擦槍走火意外!

   
誰真正在乎台大學生的操場?
呂謦煒/中國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聯合報
《中國新歌聲》真的是統戰活動嗎?如果《中國新歌聲》算是中共對台統戰的一環,那麼每天在電視上播放的大陸連續劇、大陸綜藝節目,或者年輕人最愛看的大陸漢化組翻譯的新番,或者之前在台灣年輕人間掀起一陣潮流的《中國有嘻哈》,算不算是統戰或文化侵略呢?幾乎每個年輕人都會用「我覺得不行」這樣的句式,就是《中國有嘻哈》帶來的影響,難道年輕人真的被這些「匪諜」洗腦了?

當然不是的。台北市長柯文哲說的好,兩岸應更密切往來,「對自己人有信心」。過去台灣流行文化總是在大陸傳播,鄧麗君歌曲風靡全大陸,即使現在在大陸,特別在流行音樂方面,台灣仍有巨大影響力,大陸節目也常看到台灣藝人表演。台灣在文化上如此有優勢,怎還擔憂被「統戰」?

當然,《中國新歌聲》活動,確有疏失。筆者也是台大學生,特別能夠理解學生面對剛耗費巨資升級的田徑場竟無法使用,甚至廠商大搖大擺開車進去碾壓草皮,並對損害跑道,造成有正義感的學生非常熱情的保衛之心。未對台大學生反彈作出應對的《中國新歌聲》台灣主辦方、還有無視師生反對而借出場地的台大校方,應該對抗爭負起最大責任,也應檢討後續活動辦理與場地出借流程。

但是,我們不應該把事件放大成中共統戰或統獨爭端。儘管活動確實因台獨議題而躍上版面甚至取得成功,但是台獨人士藉學生的正義感,「收割」整場活動,許多學生也很不平衡。問題始終是在學生權益與場地損壞之上,不該是統戰或反陸。

可惜,眾聲喧嘩的台灣,統獨意識高漲,誰真正在乎台大學生的操場?

   
草皮問題,或意識形態問題?
李坤融、陳淳/台師大學生(台北市/聯合報
讓我們冷靜地審視《中國新歌聲》風波,試想,如果這件事情發生於其他大學,會有如此大的風波跟聲浪嗎?或者,如果在其他大學,會有學生像台大學生般動員抗議嗎?

這幾年來,各校在「學生自治」領域的參與度都不高,學生們各自忙於課業或社團活動,又傾向於關注與自身高度相關的議題,像是校園美食、宿舍床位、選課分配等,才會引起多數大學生關心。

此次台大事件,爭議點在於中國廠商未做好適當防範,導致損壞跑道。然而損壞跑道對學生權益真有如此重大影響嗎?需要積極協調後續賠償的應是校方而非學生,而學生團體所以會有如此激烈的反對聲浪與爭議,筆者認為,背後有兩個原因:

主要因素是「台大校園」。台灣大學是台灣升學主義下的最大目標,被多數學生崇拜。而每當這一群學生有所作為時,就較容易受到媒體關注。

次要因素為「中國節目」。我們這一代學生素有「天然獨」之稱,在兩岸緊繃的現在,中國節目來台拍攝,對台灣而言本就是敏感的,又在拍攝過程中不慎發生損害場地一事,新世代學生們對於中國的不滿與憤怒,就自然而然地引爆開來。

但事件爆發也導致當天場內的爭議點並非操場修復、校長道歉,而是高舉台灣國旗子、中斷中國表演。換言之,此事件已從單純的場地修復爭議,演變成兩邊意識形態的互相宣洩,是意識形態與統獨意識對立之爭。

爭議點因此變得更模糊,從校園內的學權案件轉變為社會運動內意識差異的政治案件,衝突爭議如果沒有積極溝通,訴求將難達到目的,而只是讓社會更仇視不同意識形態的人。

以抗議、中斷活動進行為手段的社會運動,固然是一種表達反對意見的方式,然而,手段較激烈的運動,相對而言也較容易被模糊焦點。同樣是為了解決根本問題,或許,可以試著透過更有效、更穩定的溝通方式進行協商,才是真正的校園學權。

   
無障通用新思維 台灣快跟上
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聯合報
上星期周大觀文教基金會頒發二○一七年「全球熱愛生命獎章」給我大女兒王樂怡,周爸爸還特地先到美國授獎。廿一日亦蒙小英總統接見今年的得獎者,非常感謝基金會關愛及總統勉勵。

七年前我女兒在盛年之時因罹患腦幹中風而導致「閉鎖症候群」,雖然所有認知及智力都無損害,但自頸部以下無法動彈,也不能言語。發病之後她從香港被送回美國,展開艱辛的復健之路。

從沮喪到振作,從失意到樂觀,樂怡雖然無法行動,不能說話,但藉由眼睛和大家溝通,參與小孩教育,出席社區活動,參加公司會議,做公益演講。同時也將心路歷程「眼寫」成書,希望能鼓勵有類似遭遇的病友,也因此在二○一六年獲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頒發「白宮志工獎」。

樂怡除了自身的堅強,丈夫支持、家人奉獻及豐富資源,都是讓她走出禁錮的動力,但不可諱言,生活環境也是重要因素。

相較於台灣,美國對於身障人士的友善高出許多,公共區域的無障礙環境都比較完善。在私人餐廳、電影院、遊樂場所等,也都保留了大型輪椅活動空間,讓身障者可以自在的與家人共聚。對美國社會而言,無障礙參與是「公民權」一部分,因此即便我女兒行動不便,還是願意外出陪小孩看電影,和朋友喝下午茶,甚至到樂園遊玩。對於維持身心平衡有絕大幫助。

台灣也越來越重視無障礙建築或空間設計,然而或許觀念不足,有時卻成了虛應故事。我承認過去我也不會注意到這些事情,但自從家人有了需要,走在路上我會注意人行道的高低不平,會追蹤導盲磚的斷斷續續,這才發現很多設備都不完善,甚至亂做一通,只求有,卻不求是否可用。

就拿殘障停車位來說,數量比例不高,有些過於窄小,不符合輪椅進出,相較於國外殘障車位旁都還設有保留空間,不能停車,以方便身障者上下車。很多餐廳廁所,除空間狹小、無輔助扶手,連門檻都是障礙。而一般民眾占用人行道、騎樓、殘障停車位,更是屢見不鮮。

台灣無障礙環境落後已開發國家許多,對身障者來說,是一種不公平對待,也是一種人權戕害。更不要說他們在生活、教育、就業、就醫等等上所受到的歧視及忽略。台灣已有「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但執行及落實還待加強。最近世大運場館活動竟出現以人力搬運輪椅,就是負面例子。

友善的生活環境已不限於身障者需要,很多長者、孕婦、娃娃車,都面臨「行不易」的困擾。無障礙的必要性跨越各世代、各族群。所有人都會老化,也都有可能因為意外造成短期失能。因此「無障礙設計」在美歐日先進國家更擴展到「通用設計」,除了讓環境規畫與設計服務滿足多類型族群需要,也讓無障礙設計兼具功能與美觀,讓使用者更自在、更有尊嚴,這也是台灣應該努力的目標。

觀念的改進需要從政府到民間的努力,把「除障」及「通用」思維導入日常生活中,讓環境更加友善,不論身障與否都可無差別的融入環境、參與活動,社會才會更和諧進步!

   
黃介正/國防安全智庫的「十誡」
黃介正/聯合報
據報導,歷經十餘年,三度政黨輪替,我國的國防安全智庫終於獲得層峰拍板,並將於明年正式成立運作。筆者以在美國及台灣重要智庫工作十餘年的親身體會,考量我國行政文化之積習與特性,列舉十項關鍵,供相關指導、管理、監督機關之參考。

一、原則指導,共商計畫。國防部既是智庫的指導機關,又是主要客戶,對於智庫之研究計畫與經費配置,除律定原則方向外,計畫制訂與執行方式,宜共商決議,切莫過度指導,更應避免執行過程中的細微管理與干預。

二、智庫不是幕僚下屬。智庫的錢從國防部預算而來,日常運作亦有對應聯繫單位,極易使心態上,把研究人員當參謀,在運作上,把智庫當下屬單位。其實,智庫應被視為總統和部長的國防政策智囊,而非業務傭兵。

三、智庫不是應急部隊。智庫應以戰略視野、中遠程政策規畫,以及從事部內幕僚單位無暇或未及研究之課題為主。國內外重大事件,雖仍有及時分析建言之責任,但畢竟不是業務單位,宜避免隨興增加交辦任務。

四、職務與經費要避免人情酬庸。智庫主要從事政策研究與諮詢建言,用人應以能力為先,而主事者應有抗壓的決心,各研究職務要避免關說安插,也須避免成為政府機關的人事調節閥,或官員離退後的暫時安置所。

五、容許兼職,廣納英才。我國與歐美國家研究環境迥異,幾無制度完善且長期獨立經營之政策智庫,政策研究專才多集中於大學校園,賴以累積聲譽及退休保障。故部分智庫領導幹部容許以兼職聘任,應為初始階段之必要作法。

六、重賞之下,才有極品。歐美政策智庫慣以預算多、酬勞高的計畫為優先執行項目,既為經營所需亦反映人性。智庫欲吸引專才、發揮研究成效,對於專兼任人員之薪資、研究經費,以及稿費酬勞則應考慮高於一般大學標準。

七、由小而大,逐步擴張。智庫成立固有利紓緩國防部之政策規畫與研究壓力,惟應有行穩致遠的指導思維,國防安全政策研究領域甚大,須形成重點、先精後廣,逐步擴大,不可使備多力分而損及品質。

八、充分獨立自由研究環境。智庫非行政機關,除應免受慣性思維之羈絆,尤須給予自由的思想空間,方能期待創新思維。除年度研究計畫外,各項研究案亦應避免預設結論,而研究人員出國限制與審核應力求減少。

九、跨越黨派,均衡發展。成立國防智庫之構想,應獲朝野高度共識,故研究議題取向,尤其領導幹部與研究人員之聘任,應力求超越黨派。任用惟才、廣開言路、察納異見為智庫獲取信譽與尊重的關鍵。

十、慎選領導,人和為先。智庫成功之難,難在用人。智庫領導幹部選聘之要者,不在於資望或黨派,而係在於國際局勢的洞察力、政策規畫與分析的實力、對外對內的溝通與說服能力、有效管理的經營力,以及最重要的高EQ。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2017 最值回票價的藝文活動 要去哪個城市參加?
紐約?倫敦?柏林?哪個城市的藝文活動最值回票價呢??根據英國郵政總局 ( British Post Office ) 2017年的藝文旅遊花費報告顯示,被評選為最經濟實惠的藝文旅遊國家是?

令人意想不到的食物典故
在美國的中菜館,用完餐後會送上幸運餅乾。這是簡單、酥脆的甜點,裡面有一張幸運籤。很少人知道這種餅乾源自日本。這些餅乾從日本人在舊金山經營的中菜館傳遍美國各地。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