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餘載來,「觀光」被視為是振興地方經濟的重要引擎,更是災後復甦的動力,而日本近年來吸引絡繹不絕的觀光客到訪,其要訣是什麼?同樣受到地震災損嚴重的九州熊本縣,又如何快速地重新展現觀光魅力?在思考這些提問前,先說說兩個日劇、日本電影中講述的故事。
「拿破崙之村」日劇中提及,日本數一數二窮困的神子原地區,因為一位公務員的創意發想,將米送給教宗,讓世界認識到這個小村的美好環境與風景。
「來觀光吧!縣廳款待課」這部改編自小說的電影,則描述高知縣原欲引進貓熊,吸引人潮推升觀光,後來貓熊落腳他處,高知則在觀光不振下成立款待課,透過回顧高知因地形限制而保留的自然風貌,以山岳、河流等資源連結觀光休閒活動,兩個故事的結局都是美好的。
「來觀光吧!縣廳款待課」提及,要招待人的一方必須發自內心瞭解家鄉的美好。換句話說,「觀光」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感的交換!
作為台灣觀光大縣的花蓮,因地震讓觀光客卻步,蔡英文總統與新北市長朱立倫同日到花蓮「救」觀光。以國家元首、政治人物之地位,帶領媒體或市府團隊親赴花蓮觀光,動見觀瞻有其宣示與行銷之效,如同教宗為神子原米代言般,其意義不容抹煞。
相較於熊本縣的地震災情,花蓮局部性的大樓毀損,對於縣內各觀光景點著實影響不大;然因媒體渲染讓大眾裹足不前,無怪乎蔡英文總統受訪時表示,希望透過媒體報導讓全台的人可以一起體驗台灣的美跟好。
近年來,國際間的重大災害,不管是法國恐攻、南亞海嘯,乃至峇里島火山噴發,皆衝擊地方觀光頗深,然而這樣的震盪,透過時間也多能逐漸回穩。
以總統之尊或百里侯代言花蓮觀光,能達到安定民心宣導觀光之效,然而,這些僅在行銷面向,屬於短期效益。長遠而言,「觀光」的本質與所謂生活感的交換,更為重要。
日本社區營造學者西村幸夫提及,打造觀光城鄉需要從城市最引以為傲的地方,開始地方管理,進而跨越「生活」和「觀光」兩項構圖,讓生活本身變成觀光,這就是前述生活感的交換。
災後的熊本,確實也透過補貼旅遊的方式推展觀光,但透過夏目漱石小說文化力的號召與共鳴,重塑熊本的故事旅程魅力,重建熊本城並迎入熊本熊,讓這些在地特徵成為熊本縣居民共同的生活印記,這樣的觀光振興才能走得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