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元化的科學,【科學少年雜誌親子報】精選雜誌內容,給你有趣又好玩的科學知識。 【Career職場情報誌】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學習進修課程等內容,讓你提升職場競爭力!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7/13 第427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之癌」怎麼來的?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三個諸葛亮,只變得出這樣的內閣人事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農產品產銷失調 刻不容緩
民意論壇 葉俊榮接教長/應棄政治任務 專心教育發展
葉俊榮接教長/教長是誰 似乎不太重要
葉俊榮接教長/拋開政治 把德風傳下去
內閣改組/農委會拔小官 背景大過專業?
內閣改組/為改而改 就閣揆不改
周行一/見樹與見林的學習
川普為何掀貿易戰?美「戰略敵人」由俄轉向中
聯合筆記/國運之戰 茶杯風波
放不放颱風假 請父母官同理心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之癌」怎麼來的?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又傳出富二代駕超跑肇事,這次在隧道內高速撞上公務車,害死兩條人命。闖禍的駕駛倖存,家屬探視,對受害者毫無歉意,反而怪東怪西,甚至說政府也該負點責任。網友留言狂酸,但於逝去的生命無補,肇事者看來也不會有歉疚感。

這類新聞近年層出不窮。狂妄闖禍的年輕人,背後常見驕縱的家長,家庭教育失敗,造就出無數的「媽寶」。

但還有一個社會因素推波助瀾:「無理取鬧」往往有效。上周大學指考,有家長跑到試務辦公室大鬧,嫌考場冷氣不夠冷,要求加分補償。試務人員擔心影響其他考生,只好全體移往備用試場。老實說,這種家長原應以影響考場秩序被驅離,但試務人員只敢安撫以順其意,「會鬧的孩子有糖吃」又添一例。

台灣現況如此,「奧客」遍地,多數民眾看不順眼,甚至被居留本地的國外友人稱為「台灣之癌」。但這種癌症是會擴散的,且越來越頑強霸道。奧客無論是需索無度、貪得無饜、違法取巧,乃至踐踏服務人員尊嚴,明明該送法辦的,結果卻往往得逞,何以致之?

正本清源,政府帶頭討好特定對象,甚至捨棄法律底線,處處遷就、鼓勵「會鬧的孩子」;包括曾經強占公務機關的行為,最後都被民進黨撤告。如此一來,「守規矩」的意義何在?奧客不奧白不奧。所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問題不只在於「卑鄙」,更在於:是誰給了他們通行證?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三個諸葛亮,只變得出這樣的內閣人事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趁著瑪莉亞颱風過境,閣揆賴清德多爭取到兩天進行內閣改組,但昨天公布的名單並未帶來多少驚奇。原因有二:其一,新任人選幾乎都是蔡政府的老面孔,只是像棋盤一樣彼此移動一下位置,基本結構並未改變;其二,這樣的部署,擺明要拚的是民進黨年底選戰,而不是拚國家的施政,著重的是「宣傳」而不是「政績」,民眾只能等著被轟炸。

首先要問:為什麼表面上看起來幅度不小的內閣改組,卻無法給民眾耳目一新的感受?癥結就在,民進黨政府執政兩年多,用人始終不能跨出自己的同溫層及舒適圈,只能在小圈圈裡輪流周轉,這當然讓民眾看破手腳。進一步說,這不僅是眼界的問題,也是心胸的問題。蔡政府明明知道自己施政碰到了瓶頸,得不到民眾的認同;照理說,執政者應該更敞開心胸向外界求才,讓更多元的施政思維注入政府決策。但民進黨卻選擇用「大風吹」的方式改組內閣,換完仍是同一批人,這能展現什麼新氣象?

舉例而言,發言人徐國勇以其伶牙俐齒、能掰善拗,竟獲賴揆拔擢出任內政部長。這項人事安排所釋放的訊息,不正告訴大家:「善吹噓」比「做實事」重要。賴揆欣賞徐國勇的口才是一回事,但若以為光靠宣傳就能扭轉蔡政府的失政形象,則未免太低估人民的智力。

更突兀的是,剛剛才嫻熟內政部業務的葉俊榮,突然被派去接掌三天前還許給綠委管碧玲的教育部長職,如此怪異的急轉彎,能稱為「適才適所」嗎?賴清德在記者會上遇到這個問題,還必須低頭翻翻他手上的發言稿,才答得出來。更別說,葉俊榮自己還帶著長期赴陸講學的嚴重紀錄,面對台大校長案的燙手山芋,他能拿出什麼公正可信的超然立場?

這次內閣改組,儘管賴清德似乎展現不少主導權,但從最後的名單看,基本上這是他和蔡英文、陳菊三巨頭協商的結果。徐國勇掌內政部是賴揆想要的安排,但教育部長由管碧玲變成葉俊榮,則是他無法控制的意外。接掌法務部的調查局長蔡清祥及升任財長的次長蘇建榮,都是蔡英文人馬,她才是影武者。至於台灣港務公司董事長吳宏謀接任交通部長,則是陳菊的親信;更別說,近日內定接交通部政次的台南市副市長張政源及現任次長王國材,分屬賴清德和陳菊團隊人馬,這樣卡位會不會太凶?

蔡政府成立迄今,內閣幾次大小改組都可看出始終圍繞著蔡、賴、陳「三個諸葛亮」的磁場而動,這回並非第一次。如此集中的人事安排,不免讓人擔心國家職位被「派系化」,乃至決策視野「小圈圈化」。

以新交長吳宏謀為例,出身高雄市副市長的他,在前年五二○蔡政府成立時即出任政委兼工程會主委;但去年底他突然轉任台灣港務公司董事長,主要目的是要把職位空出來給代理宜蘭縣長的吳澤成接手。至於吳澤成之所以進入內閣為官,倒非其才幹傑出受到中央賞識;而是因為新潮流系要把花媽人馬陳金德送進宜蘭代理縣長的職位,方便他利用代理的機會為自己造勢,所以吳澤成必須離開。而今,賴揆則趁內閣改組移除交長賀陳旦,讓去年「禪讓」有功的吳宏謀重登大位。吳宏謀的人事雖不起眼,但觀察其背後如此離奇而充滿派系私心的布局,如何贏得人們喝采?

當交長賀陳旦和財長許虞哲下台後,林全內閣的「老藍男」基本上已被汰換一空,皆轉由綠營人馬接班。但這樣的改組,人們有覺得耳目一新或精神一振嗎?顯然沒有。尤其,這次改組賴揆絲毫沒有強化經濟發展方面的考量——而這正是目前蔡政府的最弱項,他昨天在記者會上一再強調的現階段內閣任務只是「執行」。從這點看,賴清德的執政視野和布局能力,還真讓人失望。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農產品產銷失調 刻不容緩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近來由於鳳梨及香蕉滯銷而引發價格崩盤的問題,政府部門因應方式失序失焦。大量收購滯銷產品對於舒緩價格下跌只是杯水車薪;特別是收購後立即銷毀棄置的情境仍歷歷在目。政府高層教導大眾香蕉新吃法,部會首長帶頭吃香蕉及鳳梨來促銷不但無濟於事;更讓人匪夷所思;農業首長提前預告下一個價格崩盤的產品,引發農民恐慌卻不作為,更是荒謬至極。模糊農民抗議焦點,並將問題泛政治化,更使台灣內耗紀錄再添一筆。

農業首長也提出「聰明種」的建議,要求農民不要一窩蜂搶種而破壞市場行情;但是如果政府連國內種植概況、生產情形、市場需求,以及外銷市場競爭情況等基本資訊均掌握不到,如何使基層農民有所遵循?

解決農產品產銷失調的治本之道,必須結合物聯網等資訊科技,將產品產銷智慧化,並透過大數據分析,提供農民所有生產及行銷、甚至天候等多層面精準的資訊,建立風險管控機制,建構農業4.0環境,才可降低農民靠天吃飯的困境。

由於台灣農民多為小農制,打造農業4.0談何容易?政府雖然也挹注不少資源,推動農業產銷一體化,但由此次事件可以看出台灣農業與現代化農業存在明顯落差。

不過農業生產有季節性,農產品需求也有周期性;政府至少應該先選擇較易發生產銷失衡,而使價格失控的農產品著手。由規劃栽種開始,以提升產出效率、提高產品品質等方式逐步推動農業創新;並健全供應鏈管理,確保產品衛生安全,以及農產品銷售與服務管道的完善。再由點而線,由線而面,建立所有農產品生態系統,逐步完成農業4.0,才是務實的做法。而且未來若是政策可以到位,除了有助於農民收益增加外,政府也可以省下對農業的補貼,以及減少配合政策收購農產品的支出。

另外也要克服不利外銷的因素。此次香蕉及鳳梨滯銷,政府一再辯稱並非是因為兩岸關係緊張,中國大陸減少採購所致,更是沒抓到重點。台灣農產品出口,早已面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挑戰,無論香蕉、鳳梨或是其他農產品外銷,由於各國對農產品的保護程度遠高於工業產品,所以普遍面對貿易障礙高的市場。而且由於農產品是許多開發中國家出口主力,許多先進國家會提供更低優惠關稅的待遇,對台灣農產品出口更為不利。

以台灣香蕉輸日節節下滑為例,除了本身產品品質穩定的問題外,對日本出口香蕉,須負擔高關稅也是重要原因;反觀我國主要競爭對手菲律賓在日菲自由貿易協定(FTA)下,享有關稅優勢而取代台灣。

台灣農產品外銷也不乏成功的例子,例如毛豆銷日,國內業者合作提升品質,有效掌握日本消費者需求;不但克服6%的關稅劣勢,擺脫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的競爭,在日本幾乎取得一半的進口市場占有率,博得「綠金」的稱譽。證明一切只是事在人為,相關的經驗值得政府參考。

政府應加速建構FTA消除關稅劣勢,才有助拓展出口市場。不過利用FTA固然可突破關稅障礙拓展出口,但台灣也必須開放保護程度高的農產品市場,國外進口品的增加必然對國內造成衝擊;一得一失之間,如何掌握與因應? 政府也須有明確的策略。

台灣對於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口號喊得震天,政府也一再宣稱準備就緒。但是如果連國內農業問題都處理不好,如何因應農業自由化及國際化? 農業議題若在簽署FTA時沒有完整規劃,繼香蕉及鳳梨之後,未來可能還有更多農產品同樣發生產銷失調的問題,希望政府可以學到教訓。

   
民意論壇
葉俊榮接教長/應棄政治任務 專心教育發展
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宜縣/聯合報

行政院終於在十二日確定內閣改組名單,除了已曝光的內政部長由徐國勇接任外,被認為最意外的,應該是教育部長由內政部長葉俊榮轉任。

依葉俊榮的行政經歷來接任教育部長,只能說其具法學的專業素養,相對於教育歷練,除了當過台大法律系教授外,對於其它教育專業,可能不太熟悉,特別在十二年國教部分,似乎沒有接觸過,這對於明年就要上路的十二國教新課綱,將會有極大考驗。

新課綱已進入最後審查階段,在八月一日就必須完成課審,還不到廿天的時間,新任教育部長能否了解整個新課綱的教育目標,實令人憂心,尤其一些課綱涉及政治意識形態,若新任教育部長特別有看法,對原本已通過的課綱有所意見時,那該如何是好?

新課綱已有所延宕,特別在宣導部分,家長和學生幾乎完全不了解,學校方面一直在等教育部定案,但教育部似乎都在等教育部長裁決。這一等從前任教育部長只關心拔管,白白浪費三、四個月的時間,如今雖新任教育部長已任命,但對於一個國教新手而言,似乎又要重頭開始。

此次新課綱影響最大的高中課綱和課程問題,降低必修學分、增加學生和學校選修課程的空間,但如何銜接到大學入學方式,卻沒幾個人搞清楚。如果新任部長也不懂新課綱的意義,則未來一年中又如何宣導呢?

葉部長被任命後,首先表示的就是對台大校長任命案的回答,表示他有智慧解決此問題,卻沒有說明新課綱要如何解決,顯現出其還是以政治任務為主,並非回歸教育主軸,以教育專業來看待教育部長的使命;或可說在他被徵詢而同意擔任教長,其是否準備好當一個全方位的教長,是值得關切的。

台灣的高教因教改失敗而陷於前所未有的危機,不只是大學退場問題,更有高教人才出走的困境;台大校長任命案是執政黨自找的政治問題,無力化解卻讓台灣教育整體發展跟著受困。

尤其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是以國教為主的另一波教改,稍有不慎將可能重蹈高教教改的亂象,其影響之鉅是台灣教育整體發展的問題。

希望新任教育部長能夠拋開台大管案的政治任務,專心做好全方位的教育部長,好好規畫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所需解決的問題;也希望新任部長的任期能夠做到明年八月新課綱正式上路之後,至少也留下一個政績,算是對台灣教育有所貢獻。

   
葉俊榮接教長/教長是誰 似乎不太重要
許絹屏/教(宜縣羅東)/聯合報

高中職放榜了,新的一批高一生即將報到,又是責任的開始。

每一年,在一群新生中總會夾雜著幾張熟面孔,再見面時,總會叮嚀:「既然選擇重回校園,就好好要求自己,真的沒有太多生命太多時間可以浪費。」

聽進去的孩子,痛定思痛,珍惜再來一次的機會;沒感覺的孩子,狀況依舊,不出幾個月又和學校說再見。

通常,過度溺愛的孩子遇到問題會先選擇逃避,因為在家他們不用負責,有問題一定是別人的問題,怪老師、怪同學、怪學校,就是不怪自己;家庭功能失常的孩子遇到問題通常先找人解決,因為從沒有人教他們如何面對問題,找朋友、找關係、找兄弟,就是沒家人可商量。

這些孩子都是來去校園的常客,幸運找回自己的,完成三年,繼續前進。而那些找不到的,未來很可能就變成無力管教子女的父母,繼續複製自己成長的模式。

教師應該落實正向管教,無論是學業低成就,或是行為偏差,我們不能放棄每個學生。但在退休教師被汙名化時,又要現職教師扮演神一樣的角色,不斷輔導管教、管教輔導…

我不禁想問,對於那些喪失功能的家庭,誰去輔導那些家長?對於這個偏差價值觀的環境,誰來管教這個社會?

我們堅持教好每一個孩子,因為,教師教書教人,就是希望培養出好的人才為國所用。對第一線的教師而言,教育部長似乎不是那麼重要…

   
葉俊榮接教長/拋開政治 把德風傳下去
謝文貴/大學兼任講師(台北市)/聯合報

學期中有一單元是「教育行政組織」,就文獻所及逐一介紹國民政府來台後歷任教育部長,自程天放部長,依序張其昀、梅貽琦、黃季陸、閻振興…,直到甫去職的第廿六任部長吳茂昆。

其間或許多少夾雜著個人意識形態與主觀意見,但仍恪遵大學廟堂應以學術論述為主軸之要求,力求客觀評述。我的目的旨在於希望學生了解,「養成一個優秀的行政人才是多麼不容易!」

我所謂的優秀是指學識、經驗、膽識、氣度與道德文章等須樣樣具足。擔任教育部長其行政能力、處理行政事務固然務必嫻熟,但若說某一教育部長之所以令人景仰懷念,絕大部分是其「道德文章」,反之,某一教育部長之所以令人鄙視亦然。

課堂間介紹了梅貽琦部長自其清華大學校長任內諸多令人崇敬的風範,如敦聘國學院四大導師、聘請優秀教授、幫教授倒茶…,之後的黃季陸擴充師資培育、閻振興啟動九年國教、蔣彥士、李元簇、朱匯森…

希望學生從前人事蹟中,了解教育部長所事何事。

懸缺的教育部長,雖然定了接任人選,恐怕要符合我的「優秀」標準,也是難題之一。上述兩個原因追根溯源仍在於政治因素—兩黨惡鬥,缺乏誠信基礎的民主政治將是台灣政壇的噩夢,而人才培育不濟更是事實。

民進黨若真為台灣年輕子民想,就應從教育扎根做起,台灣能享有從八、九○年代至今的榮景,不都是五、六○年代教育所扎下的根基所致嗎?

年底選舉將至,希望「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這類選舉語言不再,希望政府能思索如何按部就班培育優秀的行政人才,希望教育部長好好為下一代擘劃有願景的教育藍圖,台灣或能享有下一波的榮景。

   
內閣改組/農委會拔小官 背景大過專業?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台北市)/聯合報

瑪莉亞颱風過後,行政院長公布新內閣人事,近來因農產品產銷失衡,備受批評的農委會,竟只更換農糧署署長,層級之低讓外界傻眼;很難不讓人有棄車保帥聯想(派系人馬都動不得);新任胡署長又是民進黨自己人。從這人事更動看來,想要當官背景值(非專業值)高才是王道。

農委會本不是閣揆眼中的重要部門,近兩年竟成熱門部會,出現在媒體版面頻度之高,應居前幾名,也很可能成為年底選舉的關鍵。農糧署在處理這幾波農產品產銷失衡,確實引發民怨,也有需檢討之處;只是農糧署固需負責,但是農委會主委、副主委的專業能力與行事風格,恐怕才是民怨關鍵所在。

坦白說,農產品產銷失衡過去也經常發生,這些承辦事務官已有豐富處理經驗,雖有波折倒也都能過關,唯獨這一、兩年來農產品產銷失衡特別嚴重。除了前署長行事風格外,農委會高層不接地氣、胡亂下指導棋,恐怕才是問題所在。特別是今年水果因氣候佳產量增加,而蔡政府上任後為擺脫對大市場依賴,成立農業外銷國家隊—台農發,表現卻不如預期,導致農產品價格狂跌,果農叫苦連天,政府應變措施老是慢半拍又不到位,被稱為「水果之亂」。連蔡英文總統在民進黨中常會上都問,「你們告訴我,下一個會是哪一樣水果?」面對民怨卻還硬扯水果「沒有崩跌」、「沒有滯銷」,和農民距離真的是咫尺天涯,又要如何推動農務。

台灣政府無論想要加入CPTPP或RCEP,農業都將扮演相當重要角色,且對國內農民生計將產生重大影響,需要妥善因應。以當前農委會處理農業問題的能力和效率,不僅備受農民質疑,也不看好;就算換上一位懂農業的農糧署署長,以這樣的層級及民進黨的醬缸文化,恐怕也難有作為。當前台灣社會正吹起一股懷舊風,這股風潮也吹向農業,老農也懷念起農復會(農委會前身)時代,專家當家的美好時光!

   
內閣改組/為改而改 就閣揆不改
邱智淵/獨立評論人( 台北市)/聯合報

民進黨為了打贏年底選戰,進行新一波內閣改組,然而這次改組的人選褒貶不一,這種為改而改,卻缺乏總體發展目標的改組,讓人看不出為何而改?為何而變?

如果是因為內閣施政成效不佳而改組。那麼最該被調換的應是閣揆本人。目前出現部會之間各吹各的調,或是施政無法落實執行現象,難道不在閣揆領導無方,協調無力所致?

如果是因為各部會首長表現不佳,必須調整。那麼毫無作為、表現不佳的農委會、經濟部、國發會不是更應該調整?試想已經鬧了兩個多月的果賤傷農事件,並沒有平息反而問題更多,但是農委會主委仍然安穩?國發會主委就任迄今,提不出台灣未來發展大計;經濟部長無力提振經濟,吸引投資。

民進黨似乎仍搞不清楚今天國家原地踏步,政府逐漸解構,施政無法落實的主因。這樣下去,台灣因為迷路永遠找不到出路,永遠只是「維持現狀」無法跨步向前。這樣無目標的內閣改組,台灣民眾可會埋單?

   
周行一/見樹與見林的學習
周行一/聯合報

大學指考剛結束,大家接著要為選學校、選系傷腦筋,在台灣,高中生念書的唯一目的是要上理想大學,但是上大學的目標不能像高中一樣直線型,否則會造成一生遺憾,例如畢業後要考研究所、或想從事某種專業如會計師或工程師、或某種行業像公務員、廣告業…這樣的簡單思維方式會阻礙視野,錯失了念大學最重要的目的—讓自己變成一個既寬廣也專業的人才。

大學生與高中生的學習方式必須完全不同。在高中,我們習慣於把老師上課教的重點熟記,反覆閱讀教科書、不斷練習各種題目,「熟悉」是考試得高分的不二法則。在許多情況下,甚至不理解,只要熟悉題目解法或熟記書本內容即可。這種學習方式練習的是熟能生巧的固定思考模式,無法培養創造力與知識整合能力,而這些卻是現代人最需要的加值能力。

如果進大學後仍然「目標性」地求學,就會維持高中的學習方式,例如想做軟體工程師,就立下目標考軟體程式設計相關證照,要做律師就準備國家考試,大學生涯就會變成為這些目標準備的念書方式,考試考哪些科目、就準備哪些內容,跟高中時很類似,是種為準備考試的學習,而忽略了上大學最重要的目的。

上大學是培養創造力與整合力的最後機會,我們必須開放心胸,盡量嘗試可能的興趣。以職業或行業定位自己的未來,只會限縮多元學習的動機;應該採取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放空自己,先從比較喜歡在那方面幫助別人想起,再往下層思考從事哪種行業比較適合,接著思考自己的職涯要從哪個工作開始。

例如想幫助別人的健康,我們可以是替病人解決病痛的人(醫護等)、協助預防生病的人(營養師、健身教練等),更可以是當病人離開醫院後提供照護服務的人(復健師、專業看護),或是研發生產各種藥品、醫療器材的人,不一而足。

當開始在這個層次想事情時,就會了解世界非常寬廣,有無限機會與可能,而且為了瞭解這些事情,我們會開始做一件在高中時幾乎沒做過的事—研究(這是現代人成功的必要能力)。

你會開始閱讀、詢問、觀察、分析、彙整,思考出在大學的學習頭緒與策略。念大學必須是這樣的思維過程,先從廣的層面去學習,然後將所學的內容關聯性地整合起來,再更深入地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我們對幫助別人的學習有興趣,研究之後就會知道,需要有人幫助別人學習(醫生、心腦學家、語言矯正師等),學習必須靠各種軟硬體(學習軟體、資訊設備、人工智慧等),幫助別人學習的組織也需要有人訓練員工、行銷產品、提供財務、會計等專業服務。

當做了這些嚴謹的思考之後,我們就會知道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需要整合性的解決方案,必須是把很多人的智慧、知識與能力整合起來的結果,這是種見樹也見林的思維過程。

森林是許多樹的組成,我們必須是一棵有用的樹,但也要期許成為能把許多樹整合成森林的人,我們的價值就會遠高於只是一棵樹。在大學裡,我們學習成為一棵堅強的樹,但也必須有俯瞰森林的廣闊視野。(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川普為何掀貿易戰?美「戰略敵人」由俄轉向中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聯合報

美國總統川普在四月宣布對進口鋼鋁課徵關稅,雖然實際上是為保護本土產業,但他自己宣稱是貿易戰,而且認為美國必勝。這樣盲目掃射式的戰術,激起的是加拿大與歐盟的抗議與反制,然後再轉移目標對準中國。各方才從錯愕疑惑中開始捉摸,川普發動貿易戰到底所為何來?

川普對貿易問題的理解似乎非常淺薄,他看到美國大幅的貿易赤字,認為這是美國受害的證據。這種十八世紀之前重商主義的想法,缺乏對國際貿易與金融的認識,卻因為白宮已經沒有適任的經濟顧問而採用課關稅的落伍手段。川普內閣唯一的經濟學教授納瓦羅,雖然是一個不用經濟學思考政策的政客,但打擊中國崛起是他的專長,於是美中成為貿易戰的主戰場。

美國對中國、歐洲兩面作戰,逐漸發展出不同的修辭,雖然未必是川普自己的戰略,但反映出產業界與一般民意的方向。

首先,在歐洲方面,美歐的汽車大廠都知道國際分工之下,課徵關稅沒有任何好處,都喊出零關稅的呼籲,並且順勢替川普找個台階,說課徵關稅的目的是為了降低關稅乃至零關稅,這種合乎於理論,也合乎常識的說法,儼然已成為主流意見。

至於中國方面,新的修辭指向中國藉著對外商要求合資而強取智慧財產權。這套說法雖然原先沒被提過,再說也和關稅項目無關,但也因為合情合理,形成對中貿易戰的宣傳主軸,而且成為支持川普對中國進口品課關稅的理由。川普見輿論反應不錯,股市也沒跌多少,於是在中方反制之後,再加碼對兩千億美元進口品課徵關稅。

如果貿易戰是為了以戰逼和,美中坐上談判桌,就會風平浪靜嗎?問題是川普從來就不相信自由貿易,更擴大點看,在貿易戰之前,美國的股市上漲、失業率降到充分就業水準,川普開戰的目的完全不像是為經濟。

更可能的原因是川普努力試圖將戰略敵人從俄羅斯轉移為中國。自從俄羅斯攻占克里米亞,與烏克蘭起衝突後,就成為西方自由陣營的敵人,偏偏川普在「通俄門」調查的嫌疑下,仍不斷向普亭示好。

最近川普又因為在墨西哥邊境實施「零容忍」政策,而大受社會撻伐,政治危機似乎才是他要另闢戰場,鞏固領導的原因。

習近平今年因為改變任期限制,而有可能終身掌權,川普雖然在私底下還說很羨慕,但習近平確實在自由民主的價值下成了受批判的對象。川普歪打正著,在美中貿易戰找到國內的支持。如果美方目的是消除貿易障礙,對加拿大與歐盟的談判應該很容易就進行。川普不鬆手,應該另有盤算。現在美中貿易更成為川普的提款機,雖然未必領到現金,卻能提出大量政治籌碼,這場貿易戰的結局很不樂觀。

在台灣,我們看多了執政者當家鬧事,把經濟搞壞的情況。如今川普總統是在全球經濟鬧事。我們可以把這些看成是對民主政治的考驗。人民選擇的結果能否透過人民的選擇去糾正?我甚感榮幸能參與見證。

   
聯合筆記/國運之戰 茶杯風波
李春/聯合報

中美貿易戰反反覆覆、兜兜轉轉,還是開打。現在不僅開打,還要加碼。真到開打加碼階段,以中國國情來說,貿易戰打的就不是貿易而是政治了,這種政治,可以上升到很高很高的高度,比如最新的官媒口號,叫國運之戰。

中美貿易戰可以從不同的側面來觀察,其中一個是口號。跟歷場內外爭戰相近,這口號一般由官媒喊出,再變成官式發言,最後成為處理基線。這近乎鐵律,沒有例外。中美貿易戰由始至今,口號漫天,但可重點整理成四個,正代表貿易戰的四個階段。

首先一個口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上嘴率最高的口號,那意思是你要跟我鬧,你自己倒楣。今次就是先由官媒寫上,然後外交部發言人大聲喊出,代表初期雄視一切的階段。

第二個口號,叫不惜一切代價。這是開始談判但談得不暢快之時,告訴對你要打我會玩命的。這口號沒把對方鎮住,反而在內部受到批判,打貿易戰還是要講戰略戰術,就算殺敵三千自傷五百,怎能不惜一切代價蠻幹呢。

第三個口號叫做霸凌主義,這個口號是談判不成,終於要槍響的背景之下。與之前較為慓悍的口號相較,這已經文弱書生了,或許這也是爭取對弱者同情的一種技巧。但還是有人認為比擬得相當不妥,因為霸凌主義意味著面對強權的無力,只能訴諸法律或公義來裁決,而中美貿易戰是沒有凌駕其上的力量可以訴苦的。

在前三個口號都沒喊出響亮震撼下,第四個口號新鮮熱辣應運而生,這就是國運之戰。

據說最早是由央視新聞發出「國際銳評」,提出這一口號,社交平台立即為之爭吵,有人還說央視新聞上沒有這一評論,懷疑是偽冒。實際上這「國際銳評」是由中央廣電總台國際在線先對外發出,然後才出口轉內銷的。

這「國際銳評」文章不長,核心內容一是指貿易戰是從根本上遏制中國的發展,改變中國的發展道路;二是貿易戰定位為對中國而言,是事關國家核心利益、民族未來利益和人民群眾利益的大事;三是貿易戰會傷害人民利益,但政府會以民為本;四是結論,貿易戰是國運之戰,所以要與政府共克時艱,上下同心。

國運之戰新說法,暫時是一片罵聲,不信你去中國的各大社交平台上看。

   
放不放颱風假 請父母官同理心
劉廣英/中華民國氣象學會前理事長/聯合報

強大的瑪莉亞颱風,適時收身,柳腰微扭,閃過了台灣,沒想到她的美意卻引起一片爭論與撻伐,讓人很難認定兩位百里侯下決定時的心態為何?是全體市民身家安全嗎?有道「人命關天」,又說「料敵從寬」,都是為政之本,忍不住想表達一些意見。

一、法律當前 不找漏洞

氣象法列出颱風等致災性天氣預報,是中央氣象局獨有之職權,他人不能公開發布。此無他,只因要讓市井百姓有所適從。這次柯市長公開感謝他的團隊,那確實是專家的優等集合,其預報如何?亦確實未曾公開,但卻被用於關係民生安全之依據,對普羅大眾而言,在一無所知狀況下被置於無危險狀況外,難云公平,如遇意外何以安心?在颱風警報中字字審視,妥當嗎?這就是法條漏洞,應該檢討。

二、科學有限 有所不包

報載巴比倫颱風讓日本關西地區近兩百人往生,數十人失蹤。還記得當初日本氣象廳命名時,曾引起批評,因為它不太「合格」,這就是科學局限,也就是昨天民意論壇胡健驊教授一文所指「蝴蝶效應」,科學很敏感,有其突變性。當然,今日的天氣預報已是千萬遍科學計算結果,但千算萬算,比不上老天爺一變。

三、幸運不會常在一邊

氣象局對瑪莉亞之掌控與預報,已然是國際水準,但台灣萬幸,她閃到彭佳嶼北側通過,又回原路而去,於是兩位市長得意到對遍布山區的新北市施以「回馬槍」。我家居新北,家人都在台北工作,我工作的地方風雨都大,為免同仁冒險,學校只得自行宣布停課停班,妥當嗎?市府立場在民還是在…?常走夜路恐有失,請父母官擁抱「同理心」,萬民是幸。

機動停班讓員工早做好防颱工作,是同理心的最佳表現,下次多一些橫向協調配合,就會完美了,別氣餒。

   
丟垃圾不是throw the garbage,那要怎麼說?
中文裡丟垃圾的「丟」,意思是「丟掉、處理掉」,但英文的throw卻是「投、拋、扔」的意思,只是「扔」這個動作,而不是扔掉。「丟垃圾」美國人最常用的動詞不是throw away,而是更簡單的take out,把東西拿出去。

Baby夏天起痱子?濕疹?專家教你判斷訣竅
有什麼方法可以快速判斷北鼻長的是痱子還是濕疹呢?痱子好發在夏天,濕疹則是夏、冬都會出現。所以如果寶寶在冬天出現會發癢的小紅疹,到了夏天又在同樣部位出現一樣的症狀,八九不離十是濕疹。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