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人文歷史報】以生活化方式,讓你輕鬆認識歷史上的大小新鮮事,並從全新視野觀照歷史。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8/31 第431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如果以張景森為縮影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功德vs.公共:托育政策何以引發民怨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透視Fed鮑威爾風險管理策略
民意論壇 4個考慮不周 南台鬧大水
大開發、大建設…自私的排水計畫 蠶食排水機能
酷經濟/台灣新零售走美中不一樣的路
人口有危機 政府還在打游擊
治標不治本 治水當然破功
超高齡社會快來了 重新檢討空間規劃
外交,要落實在民眾的日常
校外教學救國旅 偏鄉家庭要「愁」錢
開學了…孩子哭鬧餵手機 不利學習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如果以張景森為縮影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泰國簽證事件,看似回到原點,很快就落幕了。但吹縐一池春水之後,大事論政策方向,小事看官員人品,猶如在照妖鏡下現了形。

有幾則民眾的反應很經典。一是有人投書,說「張景森算術不好」,指的是百億觀光收入說法。「算術不好」是諷刺之詞,張景森的問題是態度不好,拿百億糊弄人,擺明了高高在上信口開河。

還有網友發表「急尋邱議瑩」的意見,也是黑色幽默的隱喻。「邱議瑩」也只是個代名詞,象徵民進黨在野時的潑辣力量。像張景森當官的這種態度,如果換邱議瑩站在質詢台上,能饒得了他?可嘆一來「邱議瑩們」對行政權已變成幫腔角色,二來目前的反對黨完全發揮不出像樣的制衡力量。

正如「邱議瑩」只是一種象徵說法,「張景森」也不過是個縮影,映照出民進黨政府的政策品質和官員水準。

張景森對內面向民眾趾高氣昂,對外面對新南向國家則毫無維護國格尊嚴之意。看泰國辦事處駐台代表日前舉行記者會的囂張姿態,外交部本應召見訓斥才對。以雙方觀光人數的巨大落差,是誰在給誰錢賺?

卻只見當官的唯唯諾諾,既不檢討政策得失,平日不離口的「台灣尊嚴」忽然消失無蹤。反而是靠輿論的強烈反應,才讓泰簽事件轉了向。也可見,「尊嚴」二字據理力爭,是行得通的。

「張景森」只是個縮影。民眾若有鄰居、同事風格若此,感受如何?評價如何?虧他還是個官哪!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功德vs.公共:托育政策何以引發民怨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行政院在八月倉促推動上路的「準公共化」托育政策,弄得民眾無所適從,也引發私立幼兒園業者反彈。私幼業者更向公平會檢舉,認為該政策造成「聯合壟斷」,導致對民辦幼兒教育機構的「不公平競爭」,要討個公道。這場托育之亂起於溝通不足,成於官員一廂情願;政府想要以國家之力照顧幼兒,卻因民眾不領情而碰了一鼻子灰。

表面上看,政府欲以國家力量引導幼兒托育,出於一片善意。實質上,行政院想藉此展現執政黨的「魄力」,卻不認真分析台灣托育市場的現狀,也未體貼思考家長和業者的需求。也因此,決策一出,立刻引起種種質疑;不僅私幼業者抗拒不前,願意和政府簽約的保母也不到兩成。

「準公共化」托育政策的錯誤第一步,始於閣揆賴清德「台南經驗」的不當擴張。賴清德當初在台南推動私幼公共化,全市三百多家私立幼兒園,最後僅九家參與,且多在偏鄉。如此失敗的經驗原本不足為訓,但賴清德卻自以為是,決定推而廣之成為全國性政策;更不傾聽幼教業者的疑慮及反對,未做好配套即急著上路。這種做法,和當初蔡總統強推「一例一休」引起反彈而被迫再度修法,如出一轍。

政府把幼兒托育視為國家重要政策,值得肯定。但是,這和政府強力運用國家資源介入民間托育市場,是截然不同的事,賴清德卻將兩者混為一談。賴揆的「準公共化」托育政策,犯了三個嚴重的思維錯誤:一是權力的傲慢:以為政府編列預算砸錢補貼,即可將所有托幼業者吸進政府納管的體系,結果卻大謬不然;二是手段與目的不對應:推動新制應旨在提升托育品質,從而提升年輕世代生育的渴望;但政府強推的政策卻可能導致托育品質下降,讓家長有更多不平;三是高估政府的能力:台灣幼教已是一個成熟、多元的分化市場,但賴內閣的想法卻要將「百家爭鳴」化為「大一統」的準公共化,這完全是不自量力。

簡言之,已是廿一世紀,卻要用「人民公社」的思維來建構一種「假公有」的托育,並強跨在眾多私幼機構上,成功的機率不大。政府該做的,是增加公托的數量,以解決基層或弱勢民眾的需要為旨,而非將民間保母、私幼全都納入轄下。試問,政府哪有三頭六臂管得了那麼多人與事?賴清德企圖打造「準公共」托育政策,無非是他心中懷著某種宏願,要做就要做大事;遺憾的是,他的方案卻無法對準社會的期待和需要。

回顧一下幾個例子,人們即可看出賴清德滿腦子充斥的「功德」思維。推動長照2.0時,賴揆對於照服員月薪偏低,要求他們當成「做功德」。日前在行政院親子日致詞時,他形容公務員是「上帝的選民」,應該追求幸福而不是「物質」。目前私幼教保員平均薪資為二萬四千元,新政策要求他們須調整為二萬九,三年後更調至三萬二,卻要求業者的收費必須下降。政府自以為在「做功德」,但所有現實責任卻要由照服員、公務員或私幼業者承擔;這種「責任在你,功勞在我」的邏輯,誰能心服?

一項好的政策,光憑立意良善是不夠的,重點在要找到有效手段。有一個經典的例子值得一提:十八世紀英國為了開發澳大利亞,必須將囚犯運往當地充當勞工,但囚犯常因船上衛生惡劣及受虐而大量死於航行途中;英國政府指派官員和醫師隨船監督,也因官商勾結而效果不佳。最後英國政府採取了一招對策,把「啟程時」支付給承運船商的費用改為「到岸後」支付,囚工的境遇立刻大獲改善,死亡率也從卅%降到一%。

不能讓人心服的政策,不可能發揮良好成效。賴清德除了想著自己的「功德」,也要有聰明的制度設計,徒有「公共」之名是不夠的!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透視Fed鮑威爾風險管理策略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甫落幕的全球央行年會,在歐洲央行與日本銀行總裁缺席的情況下,聯準會主席鮑威爾成為唯一的明星,並以「變動經濟中的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 in a Changing Economy)為題發表演說。這場演講重要的意義是,鮑威爾藉此揭示其身為全球央行龍頭的貨幣政策哲學,更點出現階段影響政策動向的重要指標就是「通膨預期」。

首先,鮑威爾刻意地將貨幣政策哲學與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的作風類比,並直言當前如同15年前「大穩定時期」(Great Moderation),葛林斯班引領與制定貨幣政策時,皆面臨「不確定性」的侵擾,使「管理不確定性」成為政策制定者最重要的工作,反映出鮑威爾的貨幣政策思維與葛林斯班相同,都將以「風險管理」為主。

那麼,貨幣政策制定者眼中的「不確定性」是什麼?鮑威爾以「經濟走到哪,利率就升到哪」為精髓的泰勒法則做出解釋,亦即按理來說,當實際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且實際通膨率高於或等於通膨目標時,聯邦資金利率便應該高過「中性」利率水準。

然而,目前美國失業率已低於聯準會所估計的「自然」失業率,通膨率也已接近政策目標,聯準會卻沒有加快升息速度的原因,主要是若要採取法則式的政策操作,聯準會就必須要能「正確的」估計自然失業率與潛在經濟成長率。但隨著美國經濟持續發生結構性改變,如實質薪資上漲緩慢、人口老化、生產力長年偏低等,使聯準會對這兩個變數的估計愈來愈沒把握。

鮑威爾更以1980年代初發生停滯性通膨的經驗為例說明,若聯準會過度執著於「估計」總是失準的經濟數據長期(longer term)收斂值,將容易釀災。因為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以模型回推得知,1960~2000年間美國自然失業率的估計,總是低於實際失業率。

近期的許多研究也同意,當時的聯準會過度樂觀看待自然失業率,讓貨幣政策長期保持寬鬆。即使1965年後通膨持續呈現不穩定狀態,通膨隱憂已開始浮現,貨幣寬鬆的基調依舊未變,最終釀出1980年代停滯性通膨的巨大災難。

所以,基於聯準會對自然失業率與潛在經濟成長率的判斷,存在估計上的不確定性,鮑威爾認為不應該過度重視一、兩個數據,例如失業率水準,而是要重視更廣泛的指標,以判斷就業的健康程度。同時,在認知到不確定性會影響貨幣政策時,決策者應保守地(conservatively)行動。就像不確定藥物的效力時,需以較小劑量開始服用的「小步慢走」策略。

但即使公開推崇葛林斯班的「風險管理」策略,鮑威爾卻也強調在某些特殊時候,謹慎的「小步慢走」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例如當利率已調至下限,聯準會必須在採取非傳統性貨幣政策,抑或僅把利率保持在低檔更長一段時間,作出艱難決定,且各界又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產生信心危機之際,「盡一切努力」(do whatever it takes)地推動強力政策,可能會比起小步慢走好很多。相對來說,當通膨預期高於政策目標,升息卻始終太溫吞時,通膨就會失控。由此可知,未來當聯準會判斷政策效果充滿不確定性時,貨幣政策操作以保守為主,但當通膨預期大幅上升或金融危機有失控的風險時,將切換到「盡一切努力」的模式。

過去三任聯準會主席都有很鮮明的貨幣政策哲學,如葛林斯班之於「風險管理」、柏南克之於「量化寬鬆」、葉倫之於「前瞻指引」,鮑威爾則藉由今年全球央行年會為其貨幣政策哲學做出定位──改良版的風險管理策略。此策略成功與否尚未可知,但至少市場可獲知鮑威爾時代下的聯準會,升息速度是否加速並非繫乎葉倫時代的工資、失業率等指標,而是更在乎「通膨預期」,也讓各界對鮑威爾不再僅有一個模糊的主席印象。

   
民意論壇
4個考慮不周 南台鬧大水
劉廣英/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特約講/聯合報

諺曰:「淹是(沿河)一條線,旱是(高壓)一大片。」經過這次嘉南高屏鬧大水,讓人覺得古老話可能靠不住了!實際上當然不是。

八二三水災以來,有說:「氣候變遷導致雨大了。」又有神來之說:「這麼大的雨哪裡不會淹水?」更妙的是管內政的也變成醫生口氣:「沒有藥讓你永遠不感冒的。」那大家就認了?當然不要。

回顧淹水源頭:當然是雨下猛了,雨量破紀錄了。但水災的起因卻在於考慮不周:

一、推估極端雨量期限太短

世界氣象組織早就指出,建立氣候值最少要卅年以上資料,否則不可靠。報載:「歷經十二年,花費一千四百億,將區域排水保護從二年提升到十年。」知去標準何其遠也!筆者在民國六十二年隨空軍氣象中心前輩,替中興工程公司推估翡翠水庫集水區可能最大雨量,用的迴歸期是一百年。

二、一定要考量安全度

當然排水工程不是水庫,但長迴歸期太短效果也不會好。再者,應作危險度分析。水利界都知,雨量極端值常指數成長,更要注意的是,指數的本身亦成指數變化,致推估值會有誤差(任何統計法都難免),為避免其影響,適度提高推估值對安全實屬必須。

三、水歸河為先,抽之助其功

這雖是困難大工程,但卻是長久之計。水歸川就是恢復水道,理念很簡單,但以現況看來不容易。抽之助其功就是多備抽水機,在沿海陸地下陷未改善前,有了好河而不助其一臂之力,恐是枉然。

四、預報與防災作為相輔相成

天氣預報適時且準確是應當, 但功效靠人的配合程度與準備工夫。老實說,兩方面都很好,但投入治理的理念與力道不夠,一切都是枉然。

任何工作都有其目標與程序,就防災同理心最優先,而後要認定正確的程序,才是確保民安之本。再者,一定要確遵:「救災不如防災,防災不如避災,避災不如無災」程序,進而按部就班做,才會有好的效果。

   
大開發、大建設…自私的排水計畫 蠶食排水機能
游進裕/環境守望網絡主責人(嘉縣/聯合報

踩在八二三迄今仍積水未乾地面上,看著災民互相扶持,彼此幫助;也有人趁著淹水打撈魚塭漫溢出來的魚兒;更有人難忍怒氣,追究著是誰的錯,要找出問題癥結。

聽著災民描述災情的演進,氣呼呼質疑既有治水為何沒能達到設定目標…,這時再多的水利語言,根本就進不去他們的耳朵,再看充斥媒體的治水論戰,不禁感嘆,這是你我家鄉該有的景象嗎?

我學成回台時,正好趕上大開發、大建設的年代,整個水土環境正劇烈改變。「排水」這個名詞,基本上就是要趕快「把水排除」,所以水不是人們環境的夥伴,而是要去之而後快的對象;「排水計畫」依附在環境影響評估、水土保持計畫、開發計畫等各類事業發展項目內,變成眾所周知的排水工程。

過程中卻出現了一個盲點—排水計畫會把周邊相關其他排水系統一併考慮進來嗎?每個申請者的自私心態,不斷蠶食了整片土地原有的排水機能,最後沒有幾個人真正理解,更談不上掌握自己安身立命之地,水是怎麼流動的。

在氣候變遷效應下,水文環境系統是反應最直接的一環,對應而生的便是連續金額可觀的治水計畫,甚至前瞻基礎建設,都蘊含龐大治水經費。水利專家早就預言,再多的錢也無法做到完全不會淹水,但社會上的感受卻是花那麼多錢,依舊達不到要求,這種落差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以這次淹水時間最久的嘉義沿海為例,根據紀錄,這裡每年蒸發量是高過降雨量,現今之所以能夠安身立命,沒有趨向沙漠化,關鍵就是前人有管理水的智慧—先民曉得要將雨季豐水蓄存,以備乾季枯水所需。

八七水災迄今近六十年,這地區經歷至少六次大規模水患,以常民生活經驗平均十年一次,已很難用極端或罕見降雨說法就可推託。究竟現在遇到的水患困境,是不同於以往?還是這一代忘了歷史教訓?到底要付出多少成本,才能免於這種威脅?

倘若承擔風險代價超過現在所能支付程度,是不是該反過來討論,如何讓這種致災性降雨不再成為生活夢魘?真心盼望,如同我在水災當下看到的互相扶持、合力解決,人性美善的場景,或者可提供給有心為台灣思考後續方向的貢獻者,一種從患難中得安慰的積極力量;也極有可能,台灣走出水患困境的經驗,正可成為世界許多地方期待的美好見證。

   
酷經濟/台灣新零售走美中不一樣的路
林建甫/聯合報

日前經濟部統計處公布零售統計報告。去年零售業營業額為新台幣四兆一千四百五十一億元,約占國民所得民間消費的四成五,今年上半年零售業銷售表現更好,較去年同期成長四點七%,創下了近七年同期最好表現。

從營業額版圖來看,比重最高的百貨公司是廿七點二%,便利商店廿五點八%、超級市場十七%仍維持成長的趨勢,而量販店(十六%)占比下滑。這四大通路市占率超過八成五。線上購物雖較前次調查增加零點四個百分點至五點八%,但與中國、美國及南韓成長十五%、十二%及十四%相比,顯示台灣人仍喜歡在實體店面消費。

擁有「十八般武藝」的便利商店異軍突起,去年營業額年增七點一%。原因是異業複合門科技帶來生活便利市,引進多元化商品、物流業務擴展及與新科技結合,讓便利商店成功搶下市占率。但這與新時代的新零售不一樣。

新零售是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在一起的新營運模式。美國亞馬遜除了網購及無人商店Amazon GO,其新零售的布局是開實體書店,更結合旗下有機食品連鎖超市Whole Foods推出「網購及提貨(click & collect)」新服務。付費會員(Prime)訂購生鮮食物及雜貨,除了能提供最慢兩小時送貨到家服務,也可以選擇最快卅分鐘到店取貨服務。停入預約車位,就有專人將商品送到車上,完全不用下車。

中國大陸電商龍頭阿里巴巴也由線上轉戰線下,其「盒馬鮮生」是結合生鮮食品超市、餐飲、電商、物流配送等多型態超市。消費者除能現場購買新鮮食品,還有即煮即食、現場購買外送到家、線上點單卅分鐘送達的外賣服務。而一般傳統超市加入手機淘寶「淘鮮達」後,也能透過該平台享受附近「線上訂購,鮮食一小時送到家」的服務。日前阿里巴巴還傳出欲將旗下口碑網、餓了麼等食品配送業務合併,與美團點評爭奪外賣市場的主導地位。大陸外送市場激烈競爭,讓線上線下(O2O)服務發展更加迅速,也加快新零售時代到臨。

台灣零售業走不一樣的新零售,但未來線上購買及O2O服務的比重,會有很大上升空間。美、中的各式O2O服務值得參考。

   
人口有危機 政府還在打游擊
沈政男/醫師(台中市)/聯合報

台灣「少子化」與「高齡化」日益嚴重,根據國發會最新推估,最快在三年後台灣將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而後果就是勞動人口降低、扶養比增加,以及社會福利負擔更加沉重。

人口老化是全世界進步國家都會面臨的問題,原因出在一方面醫藥衛生進步,人們愈來愈長壽,另一方面則是愈來愈有錢以後,許多人不想受到家庭與兒女的束縛。此外,也有人想生但擔心養不起,只好晚生或少生。

面對這樣的人口危機,歐美與日本早就試過各種方法,台灣大可不必重蹈別人覆轍。在這些策略裡,最有效是鼓勵移民,也就是讓外國人生台灣人。

目前政府正研擬「新經濟移民法」,要讓來台工作外籍人士數年後可取得居留權,但草案卻訂下「三萬兩千元月薪門檻」,絕大多數外籍看護達不到;其實讓外籍看護就地成為台灣人,不只可提升生育率,也可充實台灣長照人力,一舉兩得。此外,經濟移民既可鬆綁,大陸配偶何以不行?應比照外籍配偶,將其取得身分證年限由六年縮短為四年。

除了經濟誘因,更要打造「移工與移民友善環境」,提供大陸與東南亞來台移工與移民一個沒有歧視,且生活便利的社會環境,才能吸引人家來當台灣人。

台灣八年後將成為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位老年人,而老年福利三大基石—健保、年金與長照,目前好像都有個樣子,然而能撐多久卻是一大問號,尤其是長照體系,東拼西湊找稅收財源的「長照2.0」絕對撐不了八年,必須儘早開辦長照保險。

面對低生育率,政府目前因應方式是打游擊,其實應擬訂五到十年的提振生育率計畫,並隨時檢討成效而據以修正。日本花了大筆錢鼓勵生育,成效依然不彰,顯然並未打動多數年輕人。台灣生育率目前是世界倒數第三,為什麼年輕人不想生?不婚不生的人到底在想些什麼?政府在推行各類生育與養育補助之前,應先多聽年輕人的心聲,而不只是急就章大發補助金。

生小孩的意義,應是迎接一個新生命來到一個快樂國度,然而對年輕人來說,是不是目前的生活普遍讓他們失望,不願讓下一代來這裡受苦?這恐怕才是人口危機值得省思的深層意涵。

   
治標不治本 治水當然破功
巫火爐/農(屏縣九如)/聯合報

我只是個退休教育人。屏東縣政府三月廿五日發布新聞說,已投入億元預算,以墊高路面、加高堤防、強化抽水,力拚屏東最後一塊易淹致災區今年能擺脫淹水噩夢。我逢人便說,這無異鯀治水,治標不治本,鐵定失敗!

婦孺皆知,屏東林邊佳冬淹水是因地層下陷。解決地層下陷、延緩地層下陷的速度,才是治本之道:

一、恢復傳統溝渠灌溉的功能,農田水利會不能變成鑿井會,以挖大口井、管理大口井為本業;二、想恢復溝渠灌溉,溝渠就不能變成家庭、農畜廢水的排水溝,讓農民願意引渠水灌溉;三、養殖業是掏空負載地層水的元兇之一,政府應想辦法提供養殖業需用的山溪水;四、政府也應主動鋪埋自來水設施,提供家戶用水,既能減緩超抽地下水,也能避免家戶飲用已被汙染了的地下水;五、政府的自來水水源,也應引山溪水。像里港旗山地區因大高雄自來水廠在此設大口井抽取地下水,原本一大片的沼澤地都變成旱地了。

今年雨水多,林邊佳冬地區每雨必淹。苦民所苦,墊高路面、加高堤防、強化抽水的治標工程,還是不能免,但是主政者不能不思、不提治本之道!

   
超高齡社會快來了 重新檢討空間規劃
王皓平/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台北/聯合報

國發會發布最新人口推估,八年後我國將要進入超高齡社會,意即那時不只就業人口大減,恐怕社會福利支出也會大增。面對這樣的政策時空環境,我們準備好了嗎?

為什麼人口那麼重要?原因在於提供服務的公私立機構,需要人口去支撐,沒了人口,在那個地方就難有這樣的服務,或是形成服務不經濟的情形。

根據日本學者河合雅司的研究,若一個地方人口沒有五百人以上,有百分之五十機率無法存在老人介護的社福機構;未達六千五百人以上,就難以存在地方金融機構;沒有一萬八千人,就不會有急診醫院;沒有十五萬人,就不會有地方社區型的大學院校。這些提供服務的機構,若沒有充足的在地人口難以成就,不然就是靠上級政府的補助,撐過一天算是一天。

面對超高齡社會,我國的空間整體規劃可能要再重新檢討,台灣整體的區域平衡規劃好了嗎?尤其在人口減少的年代,這是不是代表服務遞送的距離愈來愈遠,服務的成本愈來愈高。台北市已經連續三年人口下降,這代表過去公共投資甚多的公共建設服務效益降低,過去的投資形成效益不彰的情形會愈來愈高。台北市以都市更新為主軸的再都市化,是不是應該要再加緊腳步。

每一種公共服務都應是一種事業,也都會面對各自的人口趨勢,而且人口有一個基本前提,他就擺在眼前,除非你大舉移民,不然結構在那,沒有長時間的規劃與因應,政策問題只會積重難返,難有根治的一天。

   
外交,要落實在民眾的日常
吳文維/資訊業(台中市)/聯合報

為什麼薩爾瓦多斷交大家無感、泰簽要漲四百七十元就民怨沸騰?很簡單,政府的外交作為,本就是要具體落實到民眾的日常生活!

台灣十七個邦交國,國人比較可能會去的只有教廷跟帛琉;非洲史瓦帝尼、中南美洲、大洋洲島國去的機會比較少,全民當然無感;斷交掛不住面子的是政府。

那為什麼泰簽一度說要漲價時,大家這麼有感?因為東南亞是我們的鄰居,泰國更是國人海外旅遊首選之一,光泰籍航空就有五家飛進台灣市場。

然而最近連串外交事件,看到的卻是以下的現象:

薩爾瓦多與我斷交,總統要全民團結,說是老共挖牆腳;但是,難道大家團結就不會斷交嗎?

泰簽醞釀漲價,面對泰辦處代表羞辱式的記者會,外交部發言人還幫腔、政務委員說台灣人若不去泰國留在國內消費更好。結果是,在旅行公會交涉、旅行社停賣、輿論沸騰下,泰辦處才急轉彎說暫緩。

從這兩件事,大家看到的是政府官員的失能、無為,民眾只能自立自強、自求多福了!

   
校外教學救國旅 偏鄉家庭要「愁」錢
鄭翔釗/教師(金門金湖)/聯合報

報載明年二月試辦校外教學將從每年一次,變成每學期一次,並以兩天一夜為目標。看到這新聞,筆者不禁要問,偏鄉弱勢孩童的錢又要從何處來?

以目前行情,兩天一夜的校外教學,至少需要一、兩千元。對於都市學生而言,可能沒多大影響,但對偏鄉孩子影響可大了。市區大校,一個年級十來班,學生兩三百人;偏遠小校,一個年級,一個班廿幾人。市區成本容易壓低,偏鄉普遍家中經濟較市區弱勢,或加上多個子女,父母若一次要繳好幾份,參加意願自然不高。

若班上同學都快樂參加,自己卻無法參與,這些學生內心的傷害是否每學期都重演呢?國旅應是提升自身行程的質量,努力吸引外國旅客與本地遊客的青睞,藉由優質服務與實惠價錢促進旅客回流;而非以行政命令讓學生來挽救觀光。就如先前以國旅卡的額度,要求公務員埋單,真的有提升觀光效益嗎?

戶外教學本意良善,可藉由行程融入觀光工廠與歷史古蹟,增進學生學習;但徒增次數,增加家長負擔,相信也不是人民所樂見的。

   
開學了…孩子哭鬧餵手機 不利學習
鐘重發/輔導主任(彰縣北斗)/聯合報

以前很少遇到這麼多個孩子,在新生迎新活動後爸媽要離校時哭得這麼慘的,尤其現在孩子在上小學前,至少都上過二、三年的幼兒園,團體的學習生活應不是孩子哭鬧的主因,怎麼這一、二年,小一新生愈哭愈嚴重。

簡單問了家長,平常孩子哭鬧時怎麼處理,二、三位家長說:丟一支手機給他玩就好了。唉!也難怪,怎麼現在的孩子愈來愈在班上座位坐不住,老師愈來愈難安撫孩子安於上課了。

年輕的家長身上常帶有一、二支手機,在帶孩子吃飯、掛號排隊,或拜訪朋友時,常丟手機讓孩子玩樂,以求不吵鬧,孩子也習於若家長沒給手機就無所事事、坐立難安。因此,習於聲光影音遊戲的孩子,愈來愈難安靜了,這對孩子的正常學校學習,真的不是件好事。

要家長立即停止讓孩子使用手機打發時間不易,不過出外時讓孩子帶上喜歡的繪本或故事書、魔術方塊、和彩繪著色本取代手機,相信對孩子的學習和常規會更有幫助的。

身為家長,千萬別圖一時方便,當孩子真習於手機才能安靜,要矯正就得花更多力氣,且常事倍功半,甚至毀了孩子的學習。

   
《飛上天空的輪胎》真相,該被金錢權勢給掩埋嗎?
《飛上天空的輪胎》改編自日本知名小說家池井戶潤的同名暢銷作品。故事中,結合了銀行與企業這兩種不同職場體系的熱血故事,很微妙的組合,但故事卻平易近人。

步入中年後,怎麼選對營養補充品?
藥局裡琳瑯滿目的保健食品,用途各不同,究竟步入中年後,該不該補充保健食品?專家指出,營養補充品是為了「補不足」,而不是為了治病,只要觀念正確,適當補充保健食品的確有益處,但該如何吃效用會更好?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