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biz互動英語報】提供商、職場中各式場合的速效應用英語,讓你在職場、社交領域掌握競爭優勢。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1/09 第440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老百姓說「還我錢來」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賴揆的豪奢告別,或新揆的闊綽伴手?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L型經濟翹尾...寄望新科技
民意論壇 回應管中閔上任演說/台大可少點知識 多點品德
「實證中國」與「觀念中國」的全面對決
連任之路選情告急 政策更不該亂
去梯言/放棄九二共識無異丟盔卸甲
要陸官改校歌?看看荷蘭國歌
稅收超收 何不保留?別作買票式福利支出
國民黨兩岸論述 何須隨民粹起舞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老百姓說「還我錢來」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蔡總統打算發「弱勢紅包」,賴清德隨即釋出二大紅利政策。結果,不但財政部為難,連民進黨新主席卓榮泰也開砲,民眾更抗議連連。至此,行政院才緊急喊卡。

府院要拿民眾超繳的稅金發紅包,與其說為了經濟的目的刺激內需,不如說為了政治目的,一來政策買票,二來彰顯蔡總統向來標榜的「內心最柔軟的一塊」,但看來算盤打錯了。

全球都遭逢嚴峻的貧富差距,很多人為弱勢百姓處境不忍,國際間近年興起「全民基本收入」的討論,建議政府發錢讓老百姓維持基本生活條件。此說接近烏托邦的理想,可惜施行起來諸多障礙,財源難以為繼,很多民眾也無法同意不勞而獲,所以福利大國如芬蘭實驗性地進行了兩年便喊停。

蔡政府也許打算東施效顰,但做法完全無正當性。一來國家財政仍在舉債,二來「一次性發放」只有給紅包的效用,三來民進黨其他政策其實暗暗傾向資方,從一例一休轉向開始被稱為「資進黨」,即可見一斑。

蔡政府此時廣發紅包,到底為了什麼?政策上「買票」的用心不言可喻,反正花的是老百姓的錢。而以小英向來的作風,個人的沽名釣譽或許更是重點。蔡英文輸了選舉,揮霍國家財政,留下兩岸關係緊繃的局面,無論如何要維持住自己「與人民站在一起」的門面。這麼多民眾打電話去財政部要求「還我錢來」,政府若還能硬稱「照顧弱勢」,豈非太矯情?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賴揆的豪奢告別,或新揆的闊綽伴手?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行政院長賴清德近日即將率內閣總辭,傳出他可能宣布利多政策,一是促進擴大內需,二是向弱勢民眾發放「紅利」。由於金額高達四百億,引發外界強烈質疑。賴揆為敗選而堅辭,表現了責任政治的精神;但若一舉發放數百億元紅包作為自己的臨別贈禮,未免太過豪奢。昨天行政院團隊緊急說明,會把錢用來拚經濟、助弱勢、防豬瘟,並強調不會「發現金」,才稍釋外界的疑慮。

將超徵的稅收當成「紅利」發放給弱勢民眾分享,是蔡總統在新年談話時首先倡議。但外界對此提出諸多質疑,認為政府仍舉債三兆多元,不宜為了目標模糊的決策胡亂撒錢。誰料僅短短幾天,行政院已快馬加鞭羅列兩項紅利方案,真是令人刮目的效率。數百億元稅收超徵是全民努力了三年才積累而得的果實,但府院幾個巨頭交頭接耳一番,就要把它一舉花光。這麼草率的決定,那些勤勞工作、誠實納稅的民眾嚥得下去嗎?

一個處於「看守」最後階段的內閣,短短幾天就擬訂狂撒四百億元公帑的方案,卻連基本的政策定位都說不清楚,對於外界的諸多質疑也未進行應有的溝通;這樣的作法,從任何角度看都缺乏正當性,也不符合「看守」的精神。就預算編列及審理所需的程序估計,這樣的紅利政策顯不可能在賴揆下台前實施;按理說,他應該留給下一任閣揆處理,才符合責任政治的精神。但其閣員卻急著爭功,想要搶在總辭之前完成,看在民眾眼裡,除了覺得草率,也太急功近利,對國家財政缺乏審慎之心。

政府要照顧弱勢,全民舉雙手贊成。但如果政府照顧方式只是一次性的撒錢,而不是制度性的長期關注,其效果可能如同打水漂,水花一現即逝。再者,四百億元不是一筆小數目,如果透過有計畫、有步驟的運用,可以為國家積累成一項好制度,或者幫特定產業打磨出新光澤,或者為年輕世代創造出新願景。但稍早外界看到的相關所謂「紅利政策」,卻只是補貼再補貼、撒錢再撒錢,完全看不到正向及長期的積累目標。試問,政府撒出四百億元公帑,讓某些人「快樂一下」;但泡泡結束後,分到紅利的弱勢者處境能有多少改善嗎?

原本行政院團隊要將兩大紅利方案當成賴清德的畢業獻禮,未必是賴揆授意,而可能是其親信下屬所為,卻為內閣惹來一身腥。包括剛離開內閣團隊轉任民進黨主席的卓榮泰,也對這項政策開砲,質問這筆錢:「難道沒有更好的用途?」由此可見,蔡英文這次神來一筆的倡議,表面上「照顧弱勢」的理由冠冕堂皇,實際作法卻難以自圓其說。政府去年以「財政困窘」為由對退休軍公教發動大追殺,如今卻又以「財政結餘」為藉口要對弱勢紅利大放送,兩相對照,除自相矛盾,也缺乏說服力。昨天行政團隊的說明,其實仍未能撥開雲霧,尤其宣稱「預防非洲豬瘟」也將納入,可見這些方案根本是一面走、一面拼湊,缺乏具體目標。而去年民進黨大敗,不正是因為太多決策充斥私心所致?

諷刺的是,日前高雄副市長洪東煒代表韓國瑜出席行政院會,曾問及中央能否撥出若干紅利補助地方。不料,他當場遭賴揆打槍,說「中央的歲計剩餘是中央的」,地方要自己開源節流解決債務。話說得義正辭嚴,但觀察行政院目前的規劃方向,看起來更像是掌權者把「國庫」剩餘當成「私庫」來運用。

對蔡政府而言,這四百多億元無論最後如何運用,至少有「一魚三吃」的政治功用:一是當成賴揆臨去秋波宣示的告別賀禮,二是留供新揆當成上任的闊綽伴手禮,三是當成蔡英文總統宣傳政績拚連任的子彈。大筆公帑若被執政者當成個人「恩賜」散發,怎不令人痛心!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L型經濟翹尾...寄望新科技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走完2018,進入2019,全球包括中、美兩大經濟體心情似乎都好不起來。過去的一整年,全球除了極少數國家,股市都出現相當程度的下挫,國際經濟機構對2019年的預期也多更遜於2018年。如何解讀這樣的形勢?如何前瞻未來的趨勢?

先作解讀。無論全球及美中,這些年來的經濟走勢,說到底,都還未完全擺脫十年前世紀金融海嘯的影響,也都仍處於「後金融海嘯」時代需求側的政策窘境之中。

倒帶到2008年9月15日五大投行之一雷曼兄弟宣布破產那一刻,以美、歐發達國家為主的西方首當其衝,面對洶湧而來的海嘯壓力,為了防範重演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由美國帶頭,日、歐跟進,先後採取了QE量寬貨幣政策,以大印鈔票購買企業債的方式,在第一時間穩住了原本可能破產的大企業及大金融機構。但QE容易上癮,一旦開始就停不住,因深怕一停就前功盡棄,美國即一口氣搞了三輪,資產負債表愈搞愈大,流動性愈來愈高。但這些原本期待能流入實體經濟的流動性卻因實體經濟疲弱而難以吸收,最終多流入了股、匯、債及房市等資產市場,導致資產價格飆升甚至形成泡沫。

這樣的過程後來也在中國複製,為了「保住8%」的成長率,中國也採取了極為寬鬆的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而其結果也十分類似,大量流動性並未流入實體經濟而流入了資產市場,導致資產價格飆升甚至形成泡沫。這種後金融海嘯的現象,可以用「LV」作形象的比喻:實體經濟始終疲弱不振,是L型;資產市場價格反彈飆升則有如V型。

這種實體經濟與資產市場背離的走勢,一段時間之後,終於因逐漸出現了隱患而不得不有所調整。在美、歐發達國家開始擔心未來通貨膨脹的巨大反撲;在中國,則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庫存過多及金融槓桿過高的困擾。

於是,美國率先開始「縮表」,中國則採行「三去」(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美國的「縮表」也好,中國的「三去」也好,都屬「緊縮性」政策,會減緩經濟成長的動力,這即是近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經濟指標持續下行的解釋。而在這個過程中,各國或遲或早都面臨了政策選擇的窘境。在美國,川普對聯準會持續升息明顯不滿;在中國,「三去」導致經濟走緩,又對政策部門形成了不得不回頭重採寬鬆政策(如降準)的壓力。這樣的政策窘境將持續下去,一直要到實體經濟的L終於出現翹尾為止。實體經濟出現翹尾,意味著實體經濟終於出現了強大的需求,足以吸納大量的流動性,一旦如此,寬鬆的貨幣政策所釋出的流動性順勢流入實體經濟而不再流入資產市場,以至於無需在擴張政策與緊縮政策之間去勉強作出選擇。

那麼,什麼時候實體經濟的L會出現翹尾呢?最大的可能就是新科技帶來的新需求。新科技會帶來新需求,新需求會吸引新投資,創造新就業、新產出、新所得,最後帶動成長,表現在L的翹尾之上。

過去十年(也正是後金融海嘯時代),除了智慧手機此一創新科技帶來了相當的新需求之外,其餘乏善可陳,以致L始終難以翹尾。但這十年期間,許多創新科技,如5G、AI、大數據、超算、量子科技也都在快速發展成熟之中,並多已接近可以商用大量消費與投資的臨界時刻,有理由可以樂觀預期,長久以來全球沉悶滯緩的L型經濟正在面臨即將出現翹尾的前一刻,這應是近年來「反全球化」浪潮興起、貿易保護主義蔓延及美中貿易戰方興未艾之際,令人欣慰的形勢發展。

還有一點,在這個關鍵時刻,能掌握這個契機的,除了美國,還有美國最防範的中國。

   
民意論壇
回應管中閔上任演說/台大可少點知識 多點品德
林火旺/台大哲學系兼任教授(台北/聯合報

台大校長管中閔終於上任了,他的就職演說,感性、真誠,具有動人的元素;我一點也不懷疑管校長要為台大「一生懸命」的決心,但是他經營台大的藍圖,似乎只有軀殼而沒有靈魂,因為他忽視了台大彌足珍貴的精神。

傅斯年先生只擔任一年多的台大校長,但是到現在為止,他的風骨和治校理念仍然令人尊崇,他曾說過一句名言:「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他希望台大,不只是台灣的一所大學,而是對人類社會有所貢獻。「台大人」如果會讓人尊敬,原因絕對不是很會讀書,而是心繫社會、人類的福祉。

我在台大教書卅年,常常對學生說:「你們是一群聰明人,但是聰明人如果沒有品德,危害社會的能力更強。社會關心台大、重視台大,並不是台大人智商比別人高,而是期待台大人能給社會帶來希望。」用德國哲學家康德的說法,如果一個年輕人進台大,心裡想的都是自己的前途、自己的未來,只能說是「聰明的動物」,不能算是「人」。因為只要是「人」,做任何事情一定會有同理心,會考慮別人、關心別人,這是一個令人感動、有溫度的社會必須具有的成分。

難道管校長不關心造就出來的台大人只是聰明的動物?最近台大學生在各種抗爭場所展現的目中無人、缺乏對人的尊重,甚至以為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這樣的台大人,管校長難道不需要提個處方嗎?

管校長如果仔細思考台大的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就會發現台大精神主要強調的是「品格」,品格良好、關心社會和人類的人,才有生命的深度,對社會和人類也才有正面的價值。然而管校長的「國際化」、「大學轉型」,最多只能成就一個「令人羨慕」的大學,離「令人尊敬」不只千里遠,說不定是背道而馳。

陳樹菊女士之所以令人尊敬,不是因為她的學問,而是因為她的品德。台大在學術上是不是躋身國際名校之列,並不是這所大學的主要目的,能不能培養台大人關懷他人,能不能讓台大人對納稅人在他們身上的投資問心無愧,這才是台大值得驕傲的成就。

當然,學術仍然是大學的重心,但是可不可以少一點知識、多一點品德?

   
「實證中國」與「觀念中國」的全面對決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聯合報

政治非得打動人心不可,否則難以持久。物理性的力,令人懼怕,例如地震、颱風,但是來得快去得也急,實證上沒有一直吹的颱風,也沒有一直震的地震。

中國共產黨最新版的「告台灣同胞書」猶如一場習近平總書記個人的「九二共識」獨奏會。對習近平而言,「九二共識」簡直已經如同信仰一般。宗教式地認為沒有「九二共識」,台海沒有和平。沒有「九二共識」,兩岸關係無從發展。只是,不好意思,「九二共識」既無神力,也無魔力。特別是在信仰全面後退的「後現代」台灣,宗教式的福音傳送,斷無打動人心的可能。

戰後以來,就台灣史的社會構造而言,就是中華民國及隨之而來《中華民國憲法》的台灣支配。在這□,不管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憲法》,都將中國共產黨排除在外。

而中華民國台灣支配的法理「權原」來自中華民國對清帝國在國際法上的全面繼承。也就是說,日本二戰敗戰的結果,就是帝國日本與清帝國間的甲午戰爭戰後處理條約(馬關條約)的廢棄,也就是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的中國復歸。

「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是馬英九政權之後,中國國民黨對「九二共識」一再複誦的定義。這□所說的一個中國的中國,毫無疑問,當然是繼承了清帝國,但是「還沒有」或「未曾」全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的中華民國。

原本,對於台灣社會而言,全面繼承了清帝國台灣利權的中華民國是「自」還是「他」;是「內」還是「外」,說明不易。但是,在「觀念中國」與「實證中國」全面衝突的今天,唯一清楚的是「實證中國」的外部化,已然確立。

在台灣史的發展路徑上,與台灣發生關係的「他者」的敗退,必然成為台灣史前進的動力。例如西班牙、荷蘭、鄭氏王朝、清帝國、日本殖民帝國,甚至到眼前的「中國」國民黨,盡皆如此。而且,所有外來勢力,只要來,都會走。既然一定會來,也一定會走,所以既不需強力對抗,也不需用力驅逐。

習近平先生一定知道筆者「正在」說什麼,因為這是馬克思的語法,和習先生剛剛在《告台灣同胞書》中講過的「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七十載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在語法上一模一樣。

政治,在中國可以不感人,不過,在台灣不行。所以,「實證中國」與「觀念中國」的全面對決,在台灣已經無可避免,而兩者的同時敗退也已注定。也就是說,處於「現代」最高潮,執著於「現代」手段的習主席及其智囊們,確實不可能理解「實證台灣」的「後現代」美學。

毫無疑問,台灣史的社會構造早已習慣了「現代」的敗退。

   
連任之路選情告急 政策更不該亂
李坤隆/大學教師(高雄市)/聯合報

蔡英文總統的民調雖然不好,但是看得出她有尋求連任的企圖心,而在去年九合一選舉大敗之後,這樣的企圖心似乎有增無減,彷彿有當年帶領民進黨谷底反彈的決心。

我們樂見這樣的企圖心,畢竟國民黨在沒有更好作為之前,如果民進黨就此一蹶不振,將不是大家所樂見;不過,眼看一年多之後就要選舉,蔡總統的民調數字始終不好看,黨內的雜音也都難以化解,這顯然使得蔡總統變得很焦急,導致許多原本是好的(或是討好性的)政策,最後都無法獲得好的社會評價,這一點,蔡總統恐怕必須認真地思考了。

民進黨是以選舉起家的,黨內有許多所謂的選舉專家,但是他們忽略了,選民的智慧遠大於他們的想像,當初選舉的勝利並不在於選戰策略的高明,而在於選民自主性對政黨表現優劣的選擇。而現在,民進黨的執政能力已經原形畢露,如果再期待用之前操作選戰的做法,勢必只會雪上加霜,對於蔡總統的選情也將是弊大於利。

所以,蔡總統應該摒除黨內所謂選舉專家的建議,反而應該外求社會上真正對特定政策有專業的人士來共謀國政,而且具體的授權給這些人有發揮的空間,如此才是賴清德院長當初所提的大破大立,否則一味在同溫層找人,最後的結果恐怕還是大同小異。

換個角度想,蔡總統既然在選舉操作這麼明顯的情況下,選情依然不振,那就應該在政策上真的下功夫,完全撇開選舉的考量,才能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結果,這樣才能反過來救選情。

進一步看,民進黨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多的選舉考量,導致民眾的信任感不足,現在如果可以從政策上著力,應該可以逐漸找回民眾對於民進黨的信心,這才是想要長遠執政的政黨所企求的。

其實,民進黨的本質並不差,只是過度迷信黨內選舉菁英,才會造成自縛手腳的窘境。如今,在執政的優勢下,更應該掌握最後的行政資源,大膽起用有心要做事的社會菁英,這不僅可以結合更大的社會力量,更可以擺脫黨內派系的糾葛,對於政黨的長遠發展才是最有利的方向,更是蔡總統對民進黨,甚至是對台灣最大的貢獻。

大家都知道,選舉是一時的,政黨與國家的發展才是長遠的,但是擁有權力的人往往為了握緊手中的權力而忘了要有更遠大的眼光,如此,只會在逐漸消磨自己權力的過程中,走進政治的死胡同。

我們都知道蔡總統的決心,但是希望蔡總統要更有遠見,否則,只有決心卻缺乏遠見的結果,恐怕只是讓更多黨內的菁英一起陪葬而已!

   
去梯言/放棄九二共識無異丟盔卸甲
公孫策/聯合報

習近平在談話中連講四十六次統一,是不是「司馬昭之心」?當然是。然而,不承認、不讓其他政黨再提,「司馬昭」的威脅就解決了嗎?

先看「司馬昭之心」典故:三國魏國末年,司馬懿死後,兒子司馬師掌權,先廢了皇帝曹芳,立傀儡皇帝曹髦,之後司馬師死了,弟弟司馬昭掌權。曹髦作一首〈潛龍詩〉,說自己「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屈於井」,令司馬昭十分感冒,廢立傳聞不斷。

終於,曹髦沉不住氣了,他對近臣說:「司馬昭之心連路人都知道,我不能坐著等待被羞辱,今天跟大家一同討伐司馬昭。」說完拔劍登車,率領宮中衛士、奴僕鼓譟殺出,…曹髦就在大街上被殺死。

這是血淋淋的歷史教訓,司馬昭因此博得後世罵名,可是曹髦那樣卻是完全無謀,而那些追隨他殺出皇宮的衛士奴僕只是跟著他送死—對比同時期的東吳皇帝孫亮、孫休都能成功誅殺權臣,更顯示他的躁進與愚蠢。

回頭來看今天,「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確稱得上是中華民國的金鐘罩,卻先被洪秀柱「一中同表」打亂國民黨的陣腳,蔡英文當選後更完全拋棄九二共識,於是習近平得以不受「一中各表」的約束,將包圍圈推回「一國兩制」—中共在一九七九年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之後在一九八一、八二年定調「一國兩制」,兩岸好不容易在一九九二年換文建立「九二共識」,隔年在新加坡舉行辜汪會談,台灣並且一寸一寸的將防線推到「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卻在此時回到四十年前的防線。

防線退後有多糟糕?看看北宋的例子:由於五代後晉石敬塘將燕雲十六州割給遼國,燕就是今天的北京,從北京到開封(北宋京城)是華北平原,根本無險可守。北宋建國後,數度想要拿回燕雲十六州都沒成功,因此始終擺脫不了遼、金的威脅,動不動就兵臨城下,最終在靖康之變亡國。

再看今天,蔡英文拋棄了「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無異於將國家暴露於敵人威脅之下,卻丟盔卸甲。

二○二○年選總統的實質意義於是確定:選擇由誰來帶領國家對付緊鄰且不可抗的敵人。希望避免戰爭的選民,要選擇一位能立定腳跟與北京打交道的人,朱立倫?吳敦義?還是王金平?不惜跟中共一戰的選民,要選擇一位能夠團結人心一致抗敵的人,蔡英文?還是賴清德?

   
要陸官改校歌?看看荷蘭國歌
王達政/退休老師(台中市)/聯合報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

立委以凍結預算為手段連續三年要求陸軍官校修改校歌。

看到這樣的新聞,不禁讓我想起在荷蘭旅行時的見聞。行前大概了解荷蘭的歷史,知道德國奧蘭治.拿騷親王領導荷蘭人反抗西班牙,走向獨立的事蹟。

但是當看到荷蘭國歌第一節時,還是嚇了一跳!

「我,拿騷的威廉;流著德意志血液。忠於祖國;堅守信念,直到死亡。…西班牙的國王,我一向尊重。」整首國歌比較像是親王的讚美詩。

荷蘭是世界上最開放自由的民主國家,走在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上,常常可以聞到大麻菸的味道,紅燈區可以和教堂比鄰而居。這麼先進的社會,為何不修改四、五百年前個人崇拜的國歌?

問了幾個荷蘭人,他們覺得這個問題很奇怪。為什們要改呢?這本來就是歷史的一部分,隨著政治制度的演進,沒有人會因歌詞還認為荷蘭是君主專制的國家。

從荷蘭國歌的例子來看,立委應該是過慮了。軍隊國家化已經是全民的共識,絕不會因為一個黨字就有所改變,急切地要求修改,不但會引起反感,也低估了全民的判斷力。

   
稅收超收 何不保留?別作買票式福利支出
徐仁輝/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聯合報

蔡英文總統新年談話宣示,將讓收入較少的民眾能優先分享經濟成長紅利。一周來這項照顧弱勢的政策指示,引起社會各界的猜測與批評聲浪,為平息爭議,八日早上行政院施副院長特地協同財政部長召開記者會,並改口宣稱今年政府擬利用稅收超收產生的歲計賸餘作為財源,支出目的除了照顧弱勢外,尚包括經濟發展與預防非洲豬瘟;同時特別強調絕對會遵守財政紀律。

查歲計賸餘依預算法的精神與歷年來的傳統作法大多留用於總預算,今日蔡政府以稅收超收為藉口擬作一次性所得分配支出,無論是以特別預算或追加預算方式處理,此項作法不僅罔顧財政穩健原則,也無濟於經濟成長。

政府稅收超收係指實際徵收數額超過預算數額,並非等同於年度歲計賸餘;因預算皆以赤字編列,超收僅表示可以少借點錢,而非一定有歲計賸餘。多年來因政府財政採撙節作法,財稅機構在預估稅收預算時亦趨於保守;因此只要總體經濟不面臨停滯或衰退,年度稅收超收即成為常態;如以近十年為例僅三年有短收,其餘七個年度皆出現超收。

稅收超收對年度財政狀況雖有助益,但以中央政府民國九十八年度到一○七年度為例,十個年度中僅一○六與一○七年度有歲計賸餘,其餘八個年度出現歲計短絀;收入不敷支出結果,仍須舉債支應。十年來為支應總預算赤字,舉債高達近九千億元,尚不包括其他特別預算的債務;因此超收實在不代表政府有餘錢。況且今年將面臨稅改帶來的更多稅收減少與前瞻計畫更多的舉債,從財政穩健角度來看,政府沒有理由追加預算或編特別預算用於非資本性支出。

二○○九年馬政府為因應金融風暴的衝擊,舉債八五八億元發放消費券,事後經建會分析,GDP僅約增加三百餘億元,對GDP的貢獻度有限,卻惡化了政府財政。二○一九年世界經濟景氣出現疲軟現象,加上美中貿易戰爭與極端保守主義帶來的不確定性,國際經濟預測機構已紛紛下調各國經濟成長率。值此時刻,政府應該將有限的財政資源用於能創造更多生產力的公共建設,而非用於消費性社會福利支出。蔡政府擬多支出的近四百億元,可預期其能產生刺激總體經濟的消費乘數效果相當微小,無助於總體經濟成長。

多年來我國政府一直採取精簡員額與節制支出成長策略,導致政府施政作為與效能不斷減弱;在各項施政計畫與公共投資預算大幅縮水下,政府成了「小而無為」與「小而不美」,不僅遭致民怨,更不利經濟發展。建議蔡政府切勿因選舉失利,為保政權,不顧政府財政的健全與永續性,作「買票式」的福利支出。何不將稅收超收的歲計賸餘保留下來留供以後年度用,全力去督促刻在執行的前瞻計畫,提升其投資效益與績效,建立優質的經濟發展條件,經濟成長的果實自然可以讓弱勢群體分享。

   
國民黨兩岸論述 何須隨民粹起舞
張良平/服務業(基隆市)/聯合報

民進黨與共產黨在這次「九二共識事件」中,根本是一搭一唱,網友批國民黨不愛台灣,媒體罵國民黨沒有對策,說實話,國民黨根本是躺著也中槍。

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與主張,就是早已加入黨綱的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民進黨蔡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又提不出具體的主張與配套,導致一上台,兩岸立刻從對等且和平穩定的關係瞬間走回對立冷戰的回頭路;至於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充其量只是一種態度,毫無論述可言。

這次事件起因於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元旦提出的「習五點」,闡述九二共識時又掛羊頭賣狗肉行銷「一國兩制」;台灣不是香港,台灣人民不接受「一國兩制」,然而原本在九合一大選慘敗走不出來的蔡英文,卻像是抓到一根浮木般,緊抓「一國兩制」猛打九二共識、扭曲九二共識,更過度延伸要各政黨不要再提九二共識。

蔡英文抓準時機看似打了一場好球,騙了不明就裡的部分網友,其實她所提的「四個必須」根本就是老調,把中華民國當成流亡政府借殼上市,實際用柔性台獨、文化台獨的李登輝「寧靜革命」方程式在炮製台灣共和國。

國民黨才是中華民國的捍衛者,民進黨則是在利用中華民國,習近平的文告與倡議無疑是破壞九二共識的對等互惠精神,蔡英文打蛇隨棍上的反擊亦完全是政治算計,兩者言論根本無益於台灣人民與兩岸交流。

馬英九時代因為九二共識,兩岸關係達到分治六十年來空前穩定,蔡英文上台後因意識形態徹底破壞,好不容易因韓國瑜帶動經濟第一的「韓流」,使得廣大台灣人民自覺,讓蔡英文遭到迎頭痛擊。沒想到才不到一個月,急著在任內完成統一大業的習近平,一夕之間成了病入膏肓的民進黨的「救命恩人」,捍衛九二共識兩岸穩定的國民黨及其政治人物則遭受池魚之殃。

民進黨與共產黨製造衝突對立的民粹,令兩邊的基本教義派像吸了毒一樣亢奮激動,國民黨的兩岸論述是中道安定,愛吸毒是你家的事,我不吸毒還怪我嗎?

   
人造月亮取代路燈 將使成都成為不夜城
最近,中國成都「航天科工微電子系統研究院」提出了超狂的構想,他們打算在2022年發射一組人造衛星,衛星上具備塗有特殊反光物質的反光板,讓衛星就像月球一樣反射太陽光,照耀成都。

香港南丫島輕旅行 離島郊野紓壓遠足去
香港密集的高樓大廈聳入雲端,街道永遠人聲鼎沸,不難想像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大城市工作、生活所承受的壓力之巨。或許這也是為什麼,週末搭乘渡輪前往離島健行放鬆,成為近年香港越來越受歡迎的小旅行路線。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