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還能主宰全球經濟嗎?自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動輒以經濟封鎖不配合其理念的國家,甚至不允許其他國家與這些國家經濟往來。《華盛頓郵報》分析,這種拿著經濟制裁及關稅手段,要求其他國家屈從的作法,氣勢凌人,已經使得盟國也心生警惕,雖然在政治上還未撕破臉,金融上卻正在悄悄退出美元圈,轉而逐步持有多種貨幣,以分散風險,一股新的貨幣風潮可謂暗潮洶湧。這股風潮反映在兩個動作上。第一個動作即是一些國家正增加持有黃金,以及將儲藏在國外的黃金運回本國。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統計,2018年是自1971年有紀錄以來全球央行淨購買黃金數量最多的一年,增持黃金最耀眼的則是俄羅斯。
川普在2018年8月對俄發動經濟制裁,俄羅斯不甘示弱,決定外匯儲備減持美元、增持黃金;去年俄羅斯央行黃金儲備增加275公噸,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義大利和法國的全球第五大黃金儲備國。
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央行也大量買進黃金,例如波蘭央行的黃金儲備年增長25%,達到35年來最高水準;匈牙利32年來首次增持黃金;中國、土耳其、哈薩克、印度、蒙古、伊拉克等國央行也紛紛增持黃金。
英國、德國、法國等國並未增加黃金儲備,卻把儲備黃金從紐約運回本國;德國自2013年起從紐約、巴黎金庫搬回國內的黃金已近600公噸,2017年8月時已把存放在美國的黃金全部運回。
「增持黃金」與「黃金回國」二個動作背後的理由,其實都表達了對美國的不信任,認為美國已經改變了立國精神,利用經濟權勢來懲罰國際上的對手,但當國際金融秩序失控、爆發貨幣危機時,卻又只會大量印鈔,不顧國際金融秩序及應該肩負的責任。前美國財政部長康納利曾有一句名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是是你們的問題。」即充分反應了美國的心態。
所以,受到美國經濟制裁的國家轉而增持黃金,完全可以理解,這些國家必須離開美元圈,經濟才能獨立自主。至於美國的盟國,如德國等把黃金運回本國,則是恐懼一旦美元失去公信力及價值時,至少還有黃金可為底氣,有助於更快速地恢復金融秩序,不必受到美國經濟手段的箝制。
第二個動作則是建置本國貨幣的國際金融交易體系。現今國際銀行間金融交易主要是依靠位於比利時的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平台交換電文,這是一家民間商業機構,但美國的董事席次較多,具有極大影響力,因而這個金融平台即常被用來解決政治問題。當美國不滿某些國家並採取經濟手段制裁時,就利用SWIFT封鎖這些國家,阻礙這些國家的國際金融轉帳。
去年6月俄羅斯央行行長即表示:「俄羅斯已經成功研發本土支付體系,再也不害怕美國利用SWIFT對俄的經濟制裁。」中國亦成立人民幣的交易系統;德國則在2018年8月呼籲,建立一套獨立於美國之外的全球支付系統;歐盟也正式宣布,將致力於創建新的國際支付體系,並且歡迎各國協同促進新支付體系的建設。
美國對此表示強烈抗議,聲稱感到「不安,甚至失望至極」,但美國不理解這些表面上似與美國在唱對台戲的反應,實際上卻是源自於各國對美國霸權主義的恐懼。這些獨立的金融結算體系,規模或許尚不足以與SWIFT抗衡,卻已經為未來的發展留下伏筆。
回顧貨幣史,凱因斯鄙視金本位制度,認為黃金是野蠻人的遺跡;但弔詭的是肇因於美國逐漸走向孤島主義,並以經濟手段制裁其他國家,各國為了對抗美元的經濟霸權並自保,又回頭增持黃金,使得黃金的地位再度受到重視。
我國經濟高度依賴美國,不致離開美元圈,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看到主要國家增持黃金、避免押寶美元等動作,是否也為我國央行帶來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