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熱度不斷升高,台灣經濟卻持續失溫。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只有1.72%,不但低於原先預估的1.82%,還是2016年蔡政府上台以來單季最低的水準。雖然2019年全球景氣都趨緩,但是對於台灣而言,經濟下行來得太快。而且,由於第1季的數據不佳,主計總處進一步下修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為2.24%,台灣經濟今年將面臨保二的嚴峻考驗。過去在世界經濟一直屬於成長前段班的台灣,自2015年開始,經濟成長率已連續四年低於世界平均值,預估今年也很難翻轉。
即令經濟數據所反映的現況如此,卻與政府的體認存在嚴重落差。2020年初的總統大選將近,政府一再宣揚當前經濟表現為20年來最好,失業率持續下滑,出口也在美中貿易戰下維持成長,台商回台投資額節節上升。
但是,政府顯然忽略台灣經濟結構上的問題。目前經濟政策只是在炒短線,欠缺長期經濟發展策略,提振景氣效果有限;失業率雖不高,但因無法創造高薪就業機會,所以整體薪資水準停滯不前。政府漠視20至24歲的年輕世代失業率一直維持在兩位數,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者失業率也居高不下,顯示國內產業需求與教育養成出現重大落差。
至於出口仍維持成長,但主要以附加價值不高的加工出口為主。台商雖然為規避美中貿易戰而回台,但多數是屬於生產製程的移轉,長期效果有待觀察;國內投資力道有限,吸引外人投資更不及鄰近國家,顯示整體投資環境有待加強。
未來提振台灣經濟,政府不該只有治標不治本的短期措施,而應以宏觀角度,建構台灣永續成長經濟發展藍圖。我們也期待未來出線的總統候選人,可以提出使台灣經濟脫離困境的具體措施。
世界上小國經濟發展成功的範例很多,共通的發展特色是可以成功吸引全球資源,才能打造出小國的優勢。但是,近年來台灣無論是在資金、人才、甚至技術等方面,均面臨外流的情況,嚴重阻礙經濟發展。
資源外流的原因很多,首先必須由制度面徹底改革,包括產業結構、教育體系、勞動市場及基礎建設等全盤著手。台灣必須以「去籠築巢」的思維解除限制,強化內部優質營運環境的構建,才有可能重新成為過去資源流入國家,再創經濟成長高峰。
台灣也要擺脫長期以來重製造、輕服務的心態。服務業占台灣產值近三分之二,並僱用了近六成勞動人口。但是台灣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一直不足,出口能量遠遠不及製造業,更普遍欠缺創新能量。歷任政府推動服務業方案可謂林林種種,但是挹注資源不足,再加上服務業涵蓋範圍廣、涉及多個部會,以致權責不清,成效普遍不佳。
未來必須由基礎建設、輔導體系及法規多管齊下,透過雙向投資與貿易的促進,推動服務業科技化及國際化,拓展海外市場,以擴大台灣服務業市場規模。另外,必須同時導入新科技,並提出系統化的整合服務,深化台灣服務貿易模式。
台灣的內需市場有限,出口仍將是維持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但台灣未來出口不能再依賴台灣勞工血汗的努力,必須由「加工出口」轉變為「加值行銷」,並提升服務業出口的比重。未來出口將是台灣人才腦力的結晶及創意構想的成果,並搭配新科技及文化的內涵。這些足以彰顯台灣的服務與商品,代表台灣的價值,才能讓台灣逐漸擺脫淺碟式的經濟。
事實上,各界對於解決台灣經濟問題的看法差異不大,真正的關鍵在於政府能否展現決心,擺脫長期以來政治凌駕經濟、非專業主導的情況,並且發揮執行力,落實政策,台灣才能不再空轉,進而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