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廿二周年,五十五萬港人依例舉行遊行,今年主題延續反送中運動,要求「撤回惡法,林鄭下台」,然遊行之外抗爭升級擴大,不僅阻礙慶典進行,甚至攻占立法會,再現台灣太陽花運動。值得關注的是,港人和平抗議的傳統,終究在北京干預自治影響下,跨出暴力的一步,示威者發出抗爭宣言,要求解散立法會,實施普選,直接向北京提出挑戰。
香港特首譴責暴力,強調不下台,對違法行為必定追究到底,還同時肯定民陣遊行和平落幕。這鬆緊相間的立場,促使輿論風向轉變,質疑暴力反送中的正當性,網路上許多市民批評港府對施暴者放水。發起反送中的民陣呼籲民眾,在抗爭未完時,對不同行動可有不同看法,但不要相互指責,不要割蓆。香港社會被港版太陽花事件裂解,中港政府如何處理這暴力的一步,攸關一城一國前途深遠。
反送中事件後,港府除道歉及無限期暫緩逃犯條例修正,並未積極化解社會歧見。民陣再起遊行,並藉G20大阪峰會向國際發聲尋求支援,然而峰會充斥強權基於現實利害的政經交易,香港問題未獲關注。
受到內外冷遇的年輕示威族群出現激烈的自殺行為,被冠以「烈士」之名,觸發群情悲憤,加上移民與資金外逃頓時熱議,七一遊行人數大幅減少等,構成攻占立法會的背景氛圍。但暴力顯然傷及運動的社會支持,英國外相及歐盟外交官員表態支持港人爭自由,也要求抗議者自制,不接受任何暴力行為。親泛民派的大律師公會主席也批評示威者暴力行為破壞香港法治。
攻占立法會行動歷時大半天,港警並無前次以催淚彈等手段積極驅離,群眾攻入後警察突然撤離,接下來三小時數百人四處噴漆毀牆拆設備後,港警開始清場。此舉被批評是「設局」誘使年輕人犯罪,政府得藉司法手段解決政治爭議。
這個結果凸顯台港兩地的根本差異,台灣政黨政治足以作為人民對抗政府的緩衝區,台版太陽花背後是藍綠攻防,綠委甚至幫忙「看門」,而藍營認輸後,學生的下台階也順勢出現。但香港全無此條件,無論有無北京所指的境外勢力,最終仍由民眾承擔一國兩制治理危機的苦果,港府無意甚至是無權尋求社會中間力量支持,重建官民互信,特首口說開放包容貼近民情,實則神隱拒絕與社會對話。
儘管港府否認設局,但拉高觀察點可發現,政府班子更像是以「不作為」設局,使民怨因高壓失控,待社會成本爆表後運動解體,政府最後進場清理殘部勢力。百萬反送中群眾,多數是長期不滿政府懶理民生,只專注與內地融合的基建工程,積累嚴重被剝奪感;政府明知問題所在卻不務實解決,坐任公民運動走向暴力抗爭,莫非執政者意圖一次清理?
多年來北京大幅壓縮香港言論自由及參政空間,阻礙公民社會發展,港府容許遊行以利舒壓,卻不面對真實民意,導致抗爭愈漸激烈。更令人憂心的是,抗爭者多屬回歸後世代,部分竟視英國殖民時期治理制度為典範,肯定其具有優於中國威權體制的進步價值,不僅遊行出現港獨擎舉港英旗,攻占立法會群眾也掛起這面殖民政府的權力象徵。
台港情況不同,一國兩制在台灣沒有市場,在香港卻是繁榮穩定的保證;如今「一國」侵奪「兩制」,港人抗爭由是而起,甚至港台社會連動迭起波瀾。北京當局必須正視香港社會因政治衝突,演變成國族認同危機,不能再讓社會傷痕反復流血結痂,成為牽延未來的時代遺恨。香港若不再是香港,中國也將蒙受其害,不僅世人對崛起的中國油生更多疑慮,香港的動盪因子也將成為執政包袱。北京當局應當深思,香港保有足夠的民主與多元彈性,中國方得從容起手轉身的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