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自上任美國總統以來,就對世界貿易組織 (WTO) 提出不少批評,也以實際作為影響WTO的運作,甚至不時揚言退出。川普認為WTO對開發中國家的特權待遇使得這些國家從中獲益甚鉅,卻對美國不公平。近日川普揚言退出WTO的發言愈見頻繁而正式,引起各界議論及擔憂。就在13日川普聲言「若WTO虧待美國的情況沒有改善,美國就會在必要時退出」引發關注之際,說巧不巧,WTO於15日就美國對一系列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作為,發布最終調查結果,維持原先判決,裁定美國對17項中國進口商品加徵「反補貼稅」的計算方式不符合WTO規定,屬於「不當行為」,這一裁決也賦予中國制裁進口美國貨物的機會。
這一裁決打臉了美國一向對中國政府採取不公平補貼的指責,使得美國指控中國的正當性受到質疑,還讓中國得以報復制裁美國,當然使得美國反應激烈。美國貿易代表署 (USTR) 不認為WTO的調查結果具有效力,仍認為中國就是違反WTO補貼規定的「連續慣犯」,美國「將採取一切必要行動,確保市場的公平競爭」,更認為此一裁決將對全球貿易體系產生嚴重影響。當然,此一裁決也加深了各界對美國是否會退出WTO的憂慮。
事實上,美國退出WTO並不容易,首先需要凝聚人民共識與國會支持,二來在經貿上也會付出代價,因此目前尚難判斷川普是否真會採取此決絕手段。即便如此,若WTO長期無法針對美國關注的不公平補貼、國企不公平競爭、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不力等議題,以川普的行事風格,難保美國不會退出WTO。也因此我們也必須未雨綢繆,思考因應之道。
美中貿易戰延續,未來最大的影響應是以中國為主的供應鏈與以美國為主的供應鏈將分裂發展。若台灣如政府所宣稱的將加入連結「非紅供應鏈」,則與美國深化經貿關係將是重要任務。然而,美國退出WTO的可能性提高,一旦台美經貿關係失去WTO平台,也將影響我國產業與貿易成長。
WTO對我國最主要的利益在於享受平等的各國低關稅水準,特別是擴張資訊科技協定 (ITA II) 對資通訊產業的助益甚大。
在美中貿易戰後,我國對中國大陸的出口持續衰退,但對美國的出口逆勢成長將近兩成,加上中國大陸台商的外移與回台潮,顯示了持續多年的三角貿易關係正在退潮,我國企業在中國供應鏈的角色將日漸淡化,直接連結美國供應鏈的情形日益提高。如果說這是台灣經濟健康發展的方向,我們就有必要努力維持並深化與美國的經貿關係。
近來台美關係持續升溫,也令人對過去只聞樓梯響的台美自由貿易協定開始有所期待。
早在川普尚未上任之際,美國共和黨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 (AEI)即因應川普想法,建議美國應與台灣談判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如今川普以雙邊取代多邊貿易協定的想法未變,若美國退出多邊的WTO體制,再加上希望拉攏台灣做為以美國為主的供應鏈成員,台美自由貿易協定愈來愈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端視我們如何掌握籌碼、創造契機。
不可諱言,台美深化經貿關係仍有荊棘,最大阻礙在於美豬美牛的限制進口問題,政府當然必須盱衡全局,就此一問題積極儘速解決。我們不確定作為台美經貿重要平台的TIFA會議一再延宕停開是否與此有關,卻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警訊。
除了深化與美關係外,無論WTO有無美國,都還會是台灣對外貿易最重要的支撐。例如,除了美國之外,最值得開拓的歐洲市場仍有待努力,是我國產品高值化的試金石,WTO還是我國與歐盟最直接的連結管道,當然還是必須努力經營。
此外,面對WTO可能的式微,加入如CPTPP這類重要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對台灣將更形重要。全球經貿局勢變遷快速,政府必須儘快擬定因應之道來確保走在有利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