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台灣從上月廿日成立三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廿三日升級為二級開設,應對疫情最難掌握的前半個多月,雖有口罩之亂、開學之亂、防疫假爭議、甚至接回武漢台胞紛爭等羈絆,但能嚴守住僅十餘例確診病患,且迄無社區感染,專業表現值得肯定。不過,由於大陸疫情仍在變化發展,台灣也出現無症狀感染者,防疫政策應審慎檢討,預作前瞻性部署。
這波疫情變化曲線各界有不同的推測,相對樂觀的估計,例如台大化學系教授以反應動力學模式推估,認為二月中到二月底會達到高峰;大陸也有專家根據除湖北外的各地新增病例數連續多日下降趨勢判斷,湖北以外疫情將在廿日左右達到轉折點,武漢則要一個月後才能出現;大陸首席傳染病學專家鍾南山更具體評估,大陸疫情本月中下旬進入高峰期,隨後來到平穩期,然後遞減,可能在四月結束。
這些推測主要根據數學模型、病毒蔓延情形以及政府防疫作為等進行推估,並且以疫情沒在武漢以外城市或大陸以外地區造成大規模傳染為前提。但大陸在防疫與穩經濟的雙重壓力下,上億民眾開始返城復工,大規模人口流動對各省市封城、半封城及小區封閉管理等嚴格控管措施,形成巨大挑戰。至於大陸以外地區,日本橫濱港外的鑽石公主號郵輪,像座海上小武漢般隔離,確診持續增加,卻尚無妥適處理方案;香港也爆發疑似糞管傳染情形,台灣則發現感染但無症狀的案例;疫情擴散全球,各國防疫措施仍絲毫不敢懈怠。
目前人類對此病毒尚缺乏足夠認識,不但對病毒的動物源頭、中間宿主、傳播途徑都無法完全掌握,也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世界衛生組織則宣布疫苗要十八個月後才誕生。即以傳染病最可怕的「感染而不發病」情境來說,有可能四處散播病毒的感染者沒發燒、未咳嗽,即便醫師也看不出端倪,這要如何防範?不知情的傳播者和不設防的感染者都很無辜。
篩檢的精確性也是問題。寶瓶星號郵輪返台,疫情中心八小時內確認全呈陰性反應,指揮官陳時中說「我們打贏防疫這一仗」。但台灣僅就有限人員抽驗,這樣的樣本能否在全球抗疫的戰事中扮演關鍵角色?大陸一月七日即解析出新型冠狀病毒的圖譜並公布,但各國據此研發的篩檢試劑,準確度卻有差異。北京一名患者五次篩檢都呈陰性,第六次終於查出感染,但病毒擴散知多少?
再者,初期宣稱新冠病毒僅以接觸及飛沫傳染,人傳人的機率極低;但從「有限度人傳人」到「持續人傳人」,這樣認知主導下的防疫策略,趕不上病毒傳播速度。如果說武漢千名醫護感染是因訊息不足及防護物資缺乏所致,現在鑽石公主號郵輪上全程戴口罩及手套的檢疫官也感染,不論是疏忽或指導方針不到位,都值得警惕。
回顧二○○三年抗煞經驗,為進入世衛組織,衛生署喊出「三零」口號,還大辦國際研討會,卻漠視專家對已經出現本土SARS個案的警告,政治宣傳壓倒專業判斷,終致從和平醫院院內感染引爆嚴重疫災。這次對新冠肺炎防疫目前雖尚能守住灘頭,卻絕對不能驕慢,畢竟疫情還沒到高峰,形勢仍然嚴峻。
禦敵從嚴從來就是防疫鐵律,防疫部署必須要有前瞻性,並注意安定人心、穩定社會與經濟等措施,別再生亂。例如按照《傳染病防治法》部會任務分配,經濟部只協調口罩生產嗎?教育部只叫學校不開學嗎?陸委會只跟對岸鬥嘴嗎?而外交部還在國際疫情外交戰的狀況外嗎?甚至如果像公衛專家、副總統陳建仁提到的「新冠肺炎流感化」,可能如流感般周期性重現,那就是持久戰了,防疫部署的常態化是必要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