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傳染病(COVID-19)的疫情仍未有效緩解之際,流行病對於貧富差距的影響也成為輿論關注的議題之一。
「科學」(Science)雜誌在五月十四日刊登的一篇特稿指出,流行病對全球或國內貧富差距的影響相當複雜,長期歷史研究發現,規模最大與最嚴重的疫情,特別是當窮人與富人同時大量受害,導致財富累積中斷,例如股市與房市崩盤、有錢的年長世代大量死亡,可以造成「大夷平」(Great Leveling)的效果:疫情越嚴重,越能減少貧富差距。著名的實際案例就是中世紀末歐洲的黑死病與一九一八年的大流感。
當然,這只是疫情失控的副作用,就算關注貧窮或階級問題,通常沒有人會為了減少貧富差距,故意擴大全球疫情,好讓資本主義崩潰或引發革命。
疫情「社會脆弱性」 短期貧富差距惡化
流行病可能造成第二種情況,則是導致短期貧富差距惡化。天災風險研究稱為「社會脆弱性」(social vulnerability),公共衛生或醫學研究有類似的概念「易感染性」(susceptibility),通常指影響人們受災或感染的社會、經濟或身心條件,如疫情裡的健康不平等。
在個人層次,中下階級或低所得家庭、因族群或膚色受歧視者、照護家庭的女性、身心健康狀況造成行動能力障礙者,受災風險較高;在總體層次研究中,前述弱勢群體透過居住地點、醫療、教育、住房或公共工程品質差,或公共交通不便等中介因素,也會提高受災機率。總之,天災或疫情可能侵害某種弱勢族群,導致貧富差距惡化。
不平等導致防疫漏洞 疫情易侵犯弱勢群體
台灣在疫情爆發之初也呈現了社會脆弱性。在SARS與這次疫情中,除醫療人員外,醫院外包清潔工、白牌計程車司機、兩岸工作移民、東南亞家務移工、大樓保全人員、特種行業女性工作者、與磐石艦水兵等,都是職業跨境移動與不平等導致防疫漏洞的例子。
從前述研究可知,「大夷平」通常是在抗生素與疫苗發明前的瘟疫,當時醫學無法確認傳染病源,沒有安全飲水、社交距離、口罩等阻絕人傳人的方法。「科學」雜誌特稿指出,這次疫情似乎更類似後一種情況,也就是侵犯弱勢群體,導致受害者所得減少或破財消災,以致貧富分化。
政府補助真正災民 才能減少貧富差距
在台灣近年來的天災與瘟疫歷史上,極少出現「大夷平」效果,以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地震、二○○三年的SARS與二○○九年的莫拉克風災來說,對全國貧富差距幾乎沒有影響,災後貧困出現在少數災民群體,政府補助款針對受災戶而非普遍發放。筆者研究顯示,補助真正的災民才能減少貧富差距。而且,前三次災情的兩到三季之後,都出現過V型的經濟反彈。
全球若走向「大夷平」 紓困政策要隨之加碼
這次我國政府與公民社會合作之下,有效限制疫情,國內經濟情勢相對樂觀,在這種情況下,有錢人與做工的人一起拿補助款,彼此的貧富差距不會消除。針對受害者進行「精確紓困」,才是減少貧富差距的有效手段。雖然日前政府紓困有資訊與技術困難,但是政策方向沒錯。
不過,如果全球疫情難解,引發大蕭條或戰爭風險,情況走向「大夷平」,危機就是轉機,我國紓困政策要隨之加碼,甚至考慮長期產業轉型與創新契機。
台灣貧富差距擴大 皆與經濟蕭條有關
過去二十年來,台灣貧富差距兩度明顯擴大,都與經濟蕭條有關。第一次是二○○一年資訊業泡沫化所致,接下來十餘年台商資本西進中國大陸,非典型工作增加,使年輕世代成為高失業率與低薪的「崩世代」,之後引起二○一四年太陽花學運。
繼二○○一年之後,台灣第二次貧富差距惡化,來自二○○八年全球大蕭條,影響擴及中小企業,兩岸三通與ECFA更使得低薪服務業,例如旅遊、餐飲與運輸等依賴陸客。隨著民進黨上台,中共以減少陸客自由行與團客來威脅,相關產業民眾收入減少,加上年金改革衝擊,引起二○一八年的民粹政治「韓流」。
恢復全球化是迷夢 藉機創新福利國家
近來美中貿易戰持續,迫使依賴中國大陸廉價勞工的台商回流,加上疫情在武漢與東北反覆爆發,恢復全球化與兩岸開放已是迷夢,民粹政治即將退潮。台灣政府與民間應藉機改善健保,推動公共托育、智慧長照與產業升級,創造就業等,建立下一代兼顧健康與公平的「創新福利國家」。(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