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天英語學習充電報】提供英語會話及實用句型,讓你脫口說出流利英語,不再「看的懂」卻「說不出口」!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5/06 第47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疫想不到的自駕商機
0接觸運輸「疫」起引爆 自駕、無人車加速落地
 
疫想不到的自駕商機
文/曾欣儀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Gettyimages、東方IC

自從新冠肺炎(COVID-19)延燒以來,對民眾的生活產生了多少重大改變?若以第一波受到重大打擊的交通出行來看的話,根據在全球擁有7.5億用戶的交通APP「Moovit」的統計,大眾交通工具使用量急速下滑。截至3月下旬,歐、美各大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搭乘量已經下降了80%以上。英國紐卡斯爾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利用城市中的感測器和共享資訊來追蹤整個紐卡斯爾市的交通活動,也發現地鐵的服務人次減少了至少60萬。

為了防疫,各國推行「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的政策,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也極力建議民眾避免離開家中,以免面臨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時較高的感染風險。因此當不得不出門時,顯然某些交通方式更受歡迎,例如:能把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的自行駕車,或是能待在開放空間的腳踏車、機車,甚至連步行都是選項之一。因此,從一般的開車採購,再到各國開設的「採檢得來速」服務,以及美國與南韓的教會乾脆在停車場舉辦「汽車禮拜」等,人們對出行與社交接觸的想法已經逐漸改變,儘量避開須與未知者共處的大眾運輸,儼然成為2020年出行的新趨向。

24小時無人租賃的新服務

在台灣,雖然疫情並不如歐美等國嚴重,但格上租車短租事業處協理賴信宏指出,由於停工、復工緩慢、零件無法出口等問題,導致全球車業零件短缺、供應鏈,新車銷量一定會受影響;加上減薪、裁員、放無薪假等情況嚴重,讓民眾消費上變得保守。「若在不買車的前提下,租車出行服務便成為兼顧安全、花費低的折衷替代性方案。」

「疫情對台灣出行服務有根本上的改變,格上因機場、高鐵的轉乘顧客業績衰退3成。」然而,在格上租車陷入機場、高鐵等嘸人困境時,賴信宏卻從門店業務數據看到曙光。「我們在都會區,例如:雙北的門店,出租率成長2成!以台北民眾來說,開始出現很多人從自己家附近的租車點租車,開到花蓮、台東、中南部地區出差或旅遊,不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而無人租賃的共享汽車服務因為不需接觸人、服務涵蓋面較廣,給予消費者更多便利性及安全感,在疫情期間更是翻倍成長!民眾24小時都可利用手機APP找到最近的格上租車特約停車場,進行車輛預約,門市人員會就近調度車輛至各租用點,車主從預約、確認車況到解鎖、還車,租賃的全程都不需要接觸任何人。為讓車主安心,格上租車還配置專屬褓母團隊,密集巡邏清潔車輛、檢視車況,讓車主使用「無人租車」服務時,還是享有門店租車的安全、清潔與便利。

2輪、4輪自由配

不用與陌生人近距離同處、搭機車出行時享有流動空氣與開放空間,是許多通勤上班族和學生選擇共享運具、自有運具避開人潮的最佳誘因。和雲行動服務總經理謝富來觀察到,防疫期間搭乘大眾交通因需近距與人接近,這波疫情確實對車市銷售與共享交通有部分助益,自家的共享汽機車品牌─iRent使用率每日穩定成長,到3月底為止,會員已突破34萬人。

iRent亦積極迎戰這波持續成長的服務需求。謝富來表示,第一步就是希望儘可能讓每位會員能隨時有車可借,因此擴大服務區域是勢在必行,「我們擴大iRent路邊租還服務範圍,將基隆市、桃園市也納入其中,與現行雙北服務區域結合,從此北北基桃地區的路邊租還汽機車可以跨市取還,讓雙北、基隆、桃園通勤的上班族及學生,除了客運、公車、火車之外有更多選擇。」

與其他品牌相較,iRent更是台灣唯一一間同時提供汽、機車共享服務的公司,能活用2種交通工具的優勢,「汽機車相互接駁能夠解決外地旅客的痛點。例如:當大家下高鐵後,可能必須再去周邊租機車接駁,才能抵達市區想去的地方。過去遊客不管是搭計程車、公車、租機車/腳踏車、徒步,都是單選題。現在iRent同時提供汽機車共享租借,遊客可於汽車與機車間轉乘,讓行程更機動;或是公車、捷運下車後無法直接抵達目的地,手機直接租iRent共享機車,24小時皆可租借,服務範圍內路邊停車格即可租還,讓租還車變得更加方便了!」

台灣自駕車最後一哩路

除了自行開車、騎車的「自」駕模式以外,還有另一款「自駕」車或將成為未來防疫的新焦點。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總經理王正健認為,若從「阻絕」這個防疫邏輯來思考,各國早已積極投入的「自駕車」(Self-driving Car)發展,還會因這波看不到盡頭的疫情持續加速前進。他解釋,「無人智慧駕駛正是防堵疫情的『阻絕』行動,未來若自駕車成熟上路了,像現在要送食物、送藥,甚至移動病人都能使用自駕車。就像之前在海外的國民要包機或郵輪回國時,如果救護車採用自動駕駛,便可減少傳染風險。」

不過想打造出自駕車,必須整合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偵測環境系統、車內的車展系統,「台灣除了沒有做光達之外,包含偵測環境的攝影鏡頭、修正攝影畫面的軟體還有雷達都是台灣的主力技術。」而控制系統中的馬達、晶片更是台灣的強項。為了提供台灣自駕車產業鏈廠商一個可供實驗與研發的平台,車輛中心結合眾多台灣廠商打造全台第一輛自駕電動小巴「WinBus」,並與勤崴國際科技共同合作打造「彰濱智慧觀光接駁線」。

而WinBus目前已完成試乘運作,預計在5月就可開始免費載客,屆時將串連彰濱4大觀光工廠,從台灣玻璃館發車,行經彰濱秀傳健康園區、白蘭氏健康博物館、緞帶王觀光工廠。第三階段則將路線拉長至鹿港天后宮停車場,總長度12.3公里。王正健自信地說,「這是目前全球自駕車接駁的最長實驗路線,十分具有指標意義!」

從租車、共享出行再到自駕車,在一片艱苦營運的運輸「慘」業中,這些相對表現較佳的出行服務與品牌,有哪些針對疫情的產業觀察與經驗分享?在前景陰雲密佈的2020年,是否仍能看見未來發展的一線曙光?請見本期《能力雜誌》。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0年5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0接觸運輸「疫」起引爆 自駕、無人車加速落地
文/周尚勤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快速蔓延,根據疾病管制署截至4月19日的統計,全球確診病例已突破230萬大關,更奪走高達15萬條以上的寶貴性命,而災情最慘重的美國,確診人數逾70萬、死亡人數更逾3.8萬。為防堵疫情,各國無不祭出禁足令、禁飛令,更有許多民眾開始尋求最大程度地降低與他人接觸的機會,以限制病毒傳播。

0接觸加強防疫 民眾傾向自行開車

根據美國蘋果公司於4月中公佈的全球移動報告(Mobility Trends Reports),比較了各國人民在1月13日∼4月14日的移動方式變化。其中,美國的疫情重災區紐約市,雖然因為禁足令導致開車量減少約5成,但大眾運輸量降幅更甚,下滑約86%;鏡頭來到歐洲第一個宣佈封鎖的國家義大利,羅馬在頒佈禁足令後,移動量開始下滑,開車量大減84%,但大眾運輸量的衰退更進一步擴大至93%。顯見在疫情影響之下,雖然執行禁足令與封城管理帶來運輸量的整體衰退,但為了避免接觸、群聚感染的風險,民眾在有出行的必要時,更傾向於自行開車代步,而非選擇大眾運輸工具。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導也觀察到,紐約地鐵運量下滑、華盛頓地鐵減少班次的同時,單獨通勤與開車正逐漸增長。因此消費者也對於汽車等代步工具有更高的興趣,美國科技網站《The Verge》便引述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執行長一封寫給員工的信:「因為現在大眾運輸使用量的下滑,我們的消費者正對於汽車以及相關服務,投注有史以來最高的關注。」

以台灣為例,今年前3個月汽車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8.2%,3月單月增長更達到15%。汽車銷售商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評論,雖然石油價格劇跌也鼓勵了消費者更傾向自行開車,但許多消費者只是想自己開車,而非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來避免遭感染的風險。

由此可見,就在疫情重創經濟、各行各業步入蕭條之際,可以發現有一股因「0接觸」而悄悄崛起的運輸新商機,這一波COVID-19疫情帶來的不只是對健康與經濟的影響,更可能從此改變人類移動與生活的方式。不僅是個人的交通載具,例如:汽車、機車重新冒出頭,自駕車(Self-driving Car)也將是獲得關注的產業。

感染風險升溫 運輸服務加速無人化

2020年3月底,正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之際,無人車新創公司Beep與Navya共4輛完全自動駕駛的無人汽車,正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傑克遜威爾(Jacksonville)來回穿梭,車上載運的正是可能具有高度傳染力的病毒檢測樣本,以及相關醫療用品。

美國雜誌《富比世》(Forbes)報導,這項在佛羅里達州實施的自駕車計畫,雖然能行駛的距離很短,但會減少人類直接接觸病毒的頻率。參與此計畫的梅奧診所(Mayo Clinic)執行長Kent Thielen博士表示,「使用人工智慧與自駕車技術,讓我們能夠保護員工免於暴露在具傳染性的病毒中,也讓醫護人員將更多心力與時間轉而投注於照護病患上。」傑克遜威爾運輸管理局更稱其為「歷史性的一刻」。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分析,佛羅里達的這個合作案可以凸顯無人車產業近期最受矚目的特點:最小化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但在疫情大流行之前,人們更關注的其實是自動駕駛系統的安全性。根據法國管理顧問公司凱捷(Capgemini)2019年的調查,全球只有25%消費者認為自己喜歡自駕車勝於人工駕駛車,但有趣的是,相比之下,有64%的人認為自己會在未來10年內,更喜歡自動駕駛車。

其實,在疫情爆發前,各國對於自駕車科技早已擘劃出不同的藍圖與願景。根據調研機構Variant Market Research統計資料,全球自駕車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24年達到200億美元,波士頓顧問公司(BCG)更看好到了2025年,自駕車市場銷售將達420億美元。除了傳統汽車大廠,如德國2大汽車集團戴姆勒攜手寶馬(BMW)、美國通用與福特等都投入研發,科技公司的腳步也追得很緊,Google母公司Alphabet成立的自駕車部門Waymo近期獲得逾22億美元融資,優步(Uber)也與富豪集團(Volvo)聯手,合作生產自駕車。

另一方向,被稱為Robo Taxi的自駕計程車,在無人車領域逐漸熱鬧了起來。結合了共享駕駛和自動駕駛功能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已在2017年上路測試,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報告估計,有機會解放人力的自駕計程車,在2018年至2023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到81%。以截至2019年12月完成10萬趟任務的Waymo為例,《彭博》(Bloomberg)報導,它在去年聲稱每月有1,500名乘客,並且自1月以來每周的載客量也成長至3倍。而電動車霸主特斯拉(Tesla)也宣佈投入相關計畫,將全自動駕駛計畫延伸至Robo Taxi中。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2019年發下豪語,宣示將部署超過100萬輛自駕計程車於共乘網路服務(Ride-sharing Network)。

執行高危險任務 加速無人車落地

儘管因疫情的影響,多家自駕車公司宣佈將短期中止測試計畫,Waymo的車輛不再奔馳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道路上、特斯拉的部分工廠也面臨暫時停產,然而,這對於自駕車產業的長期發展來說,並不足以成為巨大阻礙。自駕車及無人車的應用,除了能讓運輸更便利之外,當步入「後疫情」時代,更多的場景應用與龐大的市場商機,很有機會加速無人車的落地。

在過去幾個月,中國就有不少以遙控駕駛無人車運送物資的案例。在湖北省武漢市,電商平台京東派出智慧配送車,為指定醫院提供無接觸的送貨服務;2月中,百度Apollo與新創企業新石器(Neolix)合作的無人車,肩負起無接觸送餐工作,每天將50份餐點送到北京海淀醫院隔離站的醫護人員手中。

《彭博》指出,疫情雖重創許多公司,但總部位於北京的新石器前景卻是一片看好,掌握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它,吸引了阿里巴巴、美團等重大客戶,截至今年3月為止,過往2個月其已獲得逾200輛訂單,比自2019年5月生產以來的125輛高出許多。新石器創辦人余恩源對《彭博》表示,「疫情爆發以來,需求一直在激增,更重要的是,大眾對無人車物流的看法已經產生了180度的大轉變,人們意識到這些可能產生風險的工作,可以由這類(無人)車輛來完成。」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0年5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