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國內外財經重要議題及影響力人物的經營思維?快跟著【遠見電子報】一起掌握知識與延伸全球視野! 【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6/15 第475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台大斷代史的旁觀者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一出手,陳時中立即跌下神壇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美股與經濟基本面為何頻頻脫鉤?
民意論壇 劉憶如/解封後的全球經濟
願景回響/建構藍帶綠網的完美生態島
自費醫材安全性 急需透明
藝文振興不應有數位落差
聯合筆記/美中夏威夷會議要談什麼?
壓低高科技高價位醫療 對民眾真的好?
口號式兩岸論述 國民黨要做小綠?
台灣對港政策 應關切不介入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台大斷代史的旁觀者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最近發生在台大校園的事,有一種奇特的超現實趣味。台大學生會發起校園轉型正義,要清理「不義遺址」,包括打破「傅斯年神話」。結果,卻是台大校友會發動連署,要搶救可能被移除的「傅鐘」。最後,校務會議高票否決了學生會提案。

學生會的轉型正義提案,對照校友們對台大校史的認知,兩者出現了巨大的斷層。曾經歷白色恐怖的校友們,把老校長傅斯年當成保護學生、維護校園自主的守護者;今天的學生會代表,則把傅斯年當成必須打倒的「神話」,在扭曲的敘事中把他當成威權幫兇。

曾親歷威權打壓的校友們是失憶了嗎?或者他們黑白不分,竟把加害者當成英雄來崇拜?又或者,今天那些呼喊轉型正義的學生是非不明,想要竄改別人身經的歷史,強依自己的想像重寫?又或者,歷史的情境和真相都不重要,只要把煙塵攪到漫天飛揚,即可遮蔽真相,另立自己的「斷代史」新章?

傅斯年一九四九年來台出任台大校長,短短一年多即病逝,他卻成了台大最重要的精神座標。主因之一,是「四六事件」中警總要進台大抓學生,傅斯年警告警總司令:「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拚命」。這些故事,如今被學生會視為「神話」,揚言打破。試問,這將用誰的神話取代?

當年的台大學生對抗的是威權政府,今天台大學生會則充當執政者的馬前卒,另更多人則扮演旁觀者。這才是台大更大的悲哀。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一出手,陳時中立即跌下神壇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健保醫材自費上限新制即將上路,還在享受「順時中」光環餘暉的衛福部長陳時中,冷不防被蔡總統一把拉下神壇!蔡英文一箭雙鵰,順手打了閣揆蘇貞昌一巴掌,要他傾聽外界的不同意見。無論蔡英文是否存心要讓陳時中和蘇貞昌難堪,但是她大剌剌凌駕體制卻不以為意,蘇貞昌一路當「塑膠」而不自知;這些問題,比閣揆和部長的面子還要嚴重。

健保署針對「健保部分給付、民眾負擔差額」的醫療器材訂定自費上限,連日來引發醫界強烈反彈。陳時中原本不以為意,聲言將在八月如期落實改革;誰料蔡英文在臉書對此表示不同意見,稱已請蘇貞昌「特別注意此事」,並要他再與陳時中「就各界的意見與提醒進行研商」。蔡英文一巴掌下來,陳時中只好緊急和醫界開會溝通;由於陳時中自認有十足把握,一度考慮開放媒體入場,讓會議訊息完全透明,不料卻一路走樣。

開放媒體入場,除為了透明,其實也為了「反制」,要讓所謂的幕後操弄「黑手」曝光。未料,不僅現場直播被喊卡,最後溝通結果卻是政策喊停,陳時中甚至改口說「沒有非要做不可」。如此一來,這齣從「白色巨塔」演到「權力巨塔」的大戲,更是劇力萬鈞。民眾都很想看看「黑手」的廬山真面目,看誰叫得動立委去向總統告御狀,還讓蔡英文公開出手指點政策,最後更逼得陳時中自己「逆時中」。

台灣自費醫材價格長期紊亂,即使是健保部分給付的醫材價差甚遠,多年來一直未能解決。健保署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與醫藥界代表研議,終於決定針對八大類、三五二項健保部分給付的醫材訂出自費的「天花板」上限,為民眾荷包把關,也保護弱勢族群。其潛台詞就是:民眾不該被當成冤大頭。

但新制讓醫界群情激憤,「民眾被當冤大頭」的指控,也是對醫界的汙名化。政府該不該介入自由市場,或以何種形式介入到何種程度,是經濟學永遠的爭議,醫療經濟亦不例外。「價格天花板」一設定,恐怕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優質醫材退出台灣市場,先例多端。另一無法明言的潛台詞,則是:醫院利潤大縮水。

在這場攸關醫病權益保障的政策討論中,民眾荷包不該失血,優質醫材不應退場、辛苦醫護不能血汗,應該是最核心的關切。但整個決策反覆的過程,卻儼將「醫病關係」視為「利益零和」的衝突,醫界怒火更直接燒向總統府。於是,蔡英文火速出手制止,蘇貞昌跟進切割。

蔡英文一出手,形塑了傾聽民意的形象,也拆解了「順時中」的神話,更扯掉了蘇貞昌「有政府,請安心」的華麗看板。蘇貞昌則以健保署「既未報部也未報院,自行決策卻無力收尾」,跟進踹腳陳時中,推掉責任。至於陳時中指控的「黑手操弄」,卻未能抓出真兇。

蘇貞昌被當成「塑膠」,固然讓他臉色鐵青;但更大的問題,卻在蔡英文任意凌駕體制。健保署決策,衛福部搞不定,陳時中還到處享受全台禮讚;最近把三倍券說得很嗨的蘇貞昌,則渾然不知健保政策犯到了總統的天意。一項署級的決策,居然跳過部、院,直躍三級,由蔡英文親手要求調整。健保醫材自費上限從兩方對決變成多方角力,最後陳時中不敵小英,新制或許就此夭折,體制則再被踐踏一次。

陳時中早就該回到人間了。政策溝通不像疫情發布只能順著「時中」走,諷刺的是,全國都在「順時中」,而時中卻在「順小英」,有人在關心專業嗎?如今,蔡英文一手黨政雙抓、一手五權獨攬,權力膨脹而無所制衡。在這次的醫材價格戰中,蔡英文踩破蘇貞昌和陳時中的門檻,還公開打臉兩人。也許有人會讚嘆蔡英文「苦醫所苦」,但被踐踏的體制,誰來問?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美股與經濟基本面為何頻頻脫鉤?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今年3月初,美國因新冠肺炎疫情進入爆發階段,中止了自2009年7月以來史上最長景氣循環擴張期,金融市場的恐慌情緒也迅速蔓延,讓美股連續重挫,甚至在同月出現四度熔斷,標準普爾500指數更一度重挫達35%。時至6月初,美國疫情仍處上揚態勢,經濟數據表現不佳,5月份失業率更高達16%,美股卻已回神,標準普爾500指數從3月23日的2,337點低點反彈,在短短兩個月內幾乎完全收復失土。即使6月11日美股大跌,但指數仍接近疫情前高點。

為什麼會出現經濟衰退困境尚未解除、金融資產價格卻走升的詭異現象?對此,市場浮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首先,樂觀者認為隨著聯準會(Fed)推出多項貨幣寬鬆政策、聯邦政府救市政策相繼出爐,且當前部分金融指標表現與2009年金融海嘯跨過最困難時期後相近,是各種金融資產價格出現趨勢反轉的前兆。

同時,在抗疫措施逐漸轉向解封、經濟復甦近在眼前的情況下,標準普爾500指數有望快速回到3,386點的歷史高點,投資人提前布局投入風險性資產,實屬最佳策略。然而,悲觀者卻認為,美國經濟前景並不明朗,加上疫情讓美中之間的政治衝突加劇、第二輪疫情爆發的可能性也徘徊不散,當前的美股反彈,充其量只是資金行情罷了。

5月中旬Fed主席鮑爾受訪時的一席話,指稱美國經濟將在今年下半年穩定復甦,但失業率恐將在未來幾個月達到20%或30%高峰水準,又讓觀點互斥的雙方支持者得以對號入座。

樂觀者便認為,6月初美國非農就業報告中的新增就業達251萬人,優於預期,顯然呼應聯準會所述的「復甦在望」;悲觀者則考量新增就業人數增加是因臨時性解僱人數縮減,但永久性解僱人數依然走升之故,加上平均工資與工時縮短及弱勢族裔的就業狀況惡化,均顯示美國經濟體質仍在惡化中,也與Fed認為年底前經濟不會完全康復的看法一致。

再者,一般都認為經濟能否全面康復,主要取決於疫情能否完全獲得控制。樂觀者認為第二輪疫情爆發的機率低,遂有理由相信解封後的經濟復甦腳步不會太慢,且當前看好的美股亦屬後疫情時代的受惠產業(如生技、資通訊產業);悲觀者則著眼於此波經濟下行,是政府封鎖經濟活動而引發的供給面衝擊,加上疫情不確定性讓餐飲旅遊等產業鏈中斷,由其衍伸的消費行為更難回復舊貌,以及封鎖引發的高失業率、低所得等副作用浮現,讓供給面衝擊已傳遞為消費面衝擊。即便美國政府早已通過紓困法案來支撐消費及減緩企業經營壓力,但大部分條款將在年底到期,使未來消費能見度依舊低落,企業依舊承壓,進而讓經濟處於長期低迷。

最後,就金融市場表現來看,樂觀者認為疫情即將獲得控制,經濟活動會如鮑爾所形容般沒有系統性風險,且Fed兩個月來投放近3兆美元,已發揮預期效果,則投資人期待股價指數短時間內回到高點,便再合理不過;反之,悲觀者擔心若疫情的負向衝擊久久不散,未來各種政治不確定性又接踵而至,那麼當前僅約0.8%左右的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以及處在十年高點的股價本益比,正暗示了當前股市榮景不過是熱錢推升下的泡沫現象。

總之,無論是當前的經濟表現、Fed政策態度解讀,乃至於對金融市場的評價,樂觀者與悲觀者的看法都是南轅北轍。不過,觀察近月美股起伏均繫於疫苗研發、經濟解封訊息的現象可知,當前驅動股價指數的力量已不全然是經濟基本面,疫情發展及解封後的情形才是主旋律。在金融資產價格泡沫疑慮難以消除,以及疫情發展如經濟衝擊交纏般複雜的情況下,投資人唯有審慎以對,趨吉避凶。

   
民意論壇
劉憶如/解封後的全球經濟
劉憶如/聯合報

雖然經濟前景並不樂觀,全球股市卻已率先觸底反彈;許多股價漲勢凌厲,甚至超過新冠肺炎爆發前的水準。兩個多月來的股市飆漲,是否預告解封後的經濟復甦?抑或只是顯示資金的浮濫?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上周提出報告,認為此次全球經濟受到的傷害,將會是過去百年來(戰爭期除外)最大。世界銀行(World Bank)上周出爐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預估,先進經濟體今年將萎縮七%,新興經濟體將萎縮二點五%;因此預估全球經濟產出萎縮五點二%,將面臨自一八七○年至今一百五十年來最嚴重的崩跌。另外,國際貨幣基金(IMF)也預估今年全世界有百分之九十的國家,將陷入每人國民所得負成長的窘境。

預測如此悲觀,是因為這一波新冠肺炎同步重創供給與需求,前所未有。自今年一月廿三日武漢封城至今,全球各地相繼淪陷,無一倖免。封城成了防止疫情擴散最有效的對策,但卻因此不但造成生產供應鏈的斷鏈,同時也造成全世界需求大幅的萎縮;失業人口及企業破產數字的飆升,更是前所未見。這種情況下,即使各國政府傾其所有(或甚至是其所沒有),祭出各項救助經濟的政策;但要期待一個「正常的復甦」,實力有未逮。

例如,今年三月以來,美國聯準會帶頭全球降息並實施量化寬鬆(QE),但這其實並無法造就實體經濟的繁榮;反而因資金浮濫,形成股市飆漲而背離經濟基本面的狀況。除此之外,如果日後經濟復甦緩慢,則寬鬆的貨幣不但救不了經濟,甚至只會造成通膨。黃金價格自武漢封城前的每盎司一五六八美元,上漲至目前的一七三七美元,清楚顯示市場對物價上漲的憂慮。

基本上,零利率及量化寬鬆,之所以能在二○○八全球金融危機時奏效,是因為當時的癥結在於流動性資金枯竭,所以以降息及發行貨幣的方式,降低資金成本並挹注資金;是對症下藥的做法。但是,這次的問題卻是需求與供給雙雙受創,因此要解決問題,需要全球各地的民眾能夠回到工作崗位,也需要恢復民間原本就業、投資、消費的水準。

不過,供需恢復的程度,取決於全球疫情的掌控,而非利率水準的高低。病毒肆虐下,工廠停工、物流中斷,以至於貨物交付停滯、國際貿易趨緩;供應鏈的破壞,因此會造成全球生產的衰退。以電機電子業為例,全球許多製造業大國的電子零組件,進口自中國的比率都超過百分之四十,包括日本、美國、印度、加拿大等;中國大陸解封後是否順利復工,因此對這些國家是否能恢復生產,有關鍵影響。

需求面的回溫,也同樣主要立基於疫情的控制。將近半年來,全球各地的封城,造成消費及投資意願雙降的「需求面萎縮」,許多百年老店也甚至被迫宣布關門。觀光旅遊餐飲業、航空汽車運輸業、石油原物料、零售消費電子產品等,更都因為需求大降而受到極大的衝擊。目前世界各國多以財政政策促進需求,但紓困及振興方案預算規模各異,著力點亦多有不同;解封後,挑戰才要開始。

(作者為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台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願景回響/建構藍帶綠網的完美生態島
陳樹群/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特聘/聯合報

聯合報多年來以系列願景工程關懷台灣環境保育,常在紛擾的藍綠政局帶來清新的議題。不論是這次「為未來種一棵樹」或是以往的「找溪望救水路」,都強而有力點出台灣面對的藍綠環境危機。

二○一六年公告的「國土計畫法」將台灣分成國土保育地區、城鄉發展地區、農業發展地區及海洋資源地區等四區,其中海洋資源地區較不具爭議性。至於其他三區可大體歸納:高山林班地及國家公園等可視為國土保育地區(爭議性也不算大);平原地區則為城鄉發展地區及農業發展地區;但淺山坡地較為複雜,為國土保育地區、城鄉發展地區及農業發展地區的混和變動區間,也是目前生態多樣性最被分割之區域。

這其中各地縣市政府最不喜愛的應該就是農業發展區,因此原本今年四月應完成的細部「縣市國土計畫」,也因不願畫設農業發展區而難產延宕,更不用說下一個階段具實際執行力的「國土功能分區」,目前已經遙遙無期了。

平原的農業發展區除了提供農產品外,也具有水源涵養的功能;山坡地的友善農業發展區不但可以涵養水源,也可視為自然生態的一環。可惜因為經濟價值不高,反被城鄉發展區不斷地吞噬。雖然願景工程不斷鼓勵城鎮種樹,但其綠化範圍有限,遠不及城鎮向農業區掠奪破壞擴張的速度。台灣城鎮水泥森林化,高比例的不透水面積導致水源涵養能力降低,我們城鎮正以驚人速度走向自我毀滅的人工沙漠。

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水源涵養的國土保育地區及農業發展區,因著面積不斷被啃食,只好永續修築河川堰壩,搶奪原本應該屬於河川魚蝦生態系的水源,導致枯季斷流頻仍,下游河口揚塵飛舞,河川沙漠化居然在多雨的台灣誕生。

台灣有很好的河川藍帶聯繫著海洋與高山,也穿過部分的城鎮,如果我們降低或敲除部分阻隔河川生態的堰壩,讓藍帶得以串連山海大地,同時好好改善藍帶兩側的水泥堤防護岸,回復或停止掠奪農地,以植物綠地與城鎮相連結,逐漸擴展成寬廣的綠色網路,讓水源生態可以在土地的藍帶綠網中自由穿梭,健康的城鎮生命力才能得以復甦,期待生長在一個藍帶綠網完美生態島的台灣。

   
自費醫材安全性 急需透明
陳鋕雄/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所/聯合報

自費醫材上限爭議雖暫緩實施,但民眾選擇自費醫材時,因價格與性能種類繁複產生的選擇困難,已隨爭議而廣受正視。相對於價格上限,不少有識之士均主張以透明化協助民眾選擇是更好管制策略。本文主旨為:醫材安全性的透明化是更迫切問題。

自費醫材首度為輿論關注,是聯合報在二○一九年率先揭露一次性醫材重複消毒使用產生的安全性疑慮。雖然醫材上市前需經藥證機關審核許可,但多數國人可能不知道:各國大多數醫材在取得上市許可前,並未經臨床試驗,而是依設計原理與市場現存醫材間的同等性而審查,透過如美國510(k)上市程序而快速通關。由於缺乏臨床試驗資料,各種創新功能的副作用及安全資料並不像藥品那麼完整明確。醫材上市後監控體系的改革,也落後於藥品。在精準醫療時代,創新醫材日新月異,安全性問題已成迫切議題。

民眾選擇自費醫材時,雖然可透過自費醫材比價網或醫師介紹,了解價格與性能差異,但醫材的安全性往往不是醫病溝通重心,甚至醫師本人都未必能完整掌握資料,這是民眾選擇自費醫材時的更關鍵問題。以國內著名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為例,在美國曾引發數波的產品責任訴訟,涉及子宮切除術的不當傷口縫合、手術做到一半當機而改用腹腔鏡、不應出現的部位傷害,甚至死亡等。二○一三年在FDA的一再要求下,製造商才大幅提高不良反應通報率,並召回更新部分零件。產品責任訴訟,往往可彌補政府行政管制之不足,強化業者改良醫材的動機。這些相關資訊及機制,在我國尚未完善。

二○一八年末,由一群跨國新聞媒體工作者組成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ICIJ)所進行的The Implant Files計畫,把透過各國資訊公開管道蒐集到的醫材安全資料整合成資料庫,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全球性調查。在透明化壓力下,美國FDA隨後終止了廿多年來針對「常見可預期」風險的替代通報制度Alternative Summary Reporting,將超過五十萬筆(包括一八○件左右的死亡事件)關於心律調節器、乳房填充物、主動脈內氣球幫浦、呼吸器等等原本不公開的不良反應通報公諸於世,醫學專家才有機會檢視這些資料。

我國若真的有志於推動精準醫材產業,不僅在心態上要朝向健全市場競爭機制,避免價格管制,也要更注意高度複雜化的現代醫材可能造成的安全問題,讓安全醫材成為國人健康的保障。

   
藝文振興不應有數位落差
劉新圓/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台北/聯合報

隨著新冠疫情降溫,文化部將投注十二億元,發行「藝FUN券」共二百萬份,每份六百元,供民眾透過智慧型手機下載APP領取,於藝文展演場館、書店及唱片行、電影院等地方消費。

這似乎是政府首次直接鼓勵藝文消費的措施,其成效與反應值得關注。一直以來,文化政策的重心主要是放在補助藝文界,而較少考慮如何鼓勵民眾參與。發行藝FUN券,等於是鼓勵民眾到藝文場館消費,費用由政府補貼。

如果民眾看在可以免費參與的分上踴躍前往,倒不失為鼓勵更多人接觸藝文的辦法,就怕即使誘因強,還是提不起興致。像國民旅遊卡的本意是振興觀光,卻有不少人用來購物,扭曲了良法美意。國內有不少免收門票的文物館,也不乏免費欣賞的演出,但未必就能刺激人潮。所以,品質的好壞與否似乎更為重要,否則何以柏林愛樂、著名音樂劇來台演出,門票破萬元也有人趨之若鶩?

無論如何,提倡精緻藝術是各國文化政策的共識,若藝FUN券成效不錯,未來可考慮將藝文振興券做為常態性的文化政策,優先以學生、青年、勞工以及弱勢族群等為對象。

然而,就目前所知的發放方式,卻顯然排除了數位弱勢族群。透過APP領取固然方便,但在數量有限,又提前提供民眾下載的情況下,較熟悉操作的數位強勢者,必然是先搶先贏。等到正式上路後,難保那些不諳操作手機的年長者或沒有手機的孩童不會看得到拿不到。

要避免因數位落差導致的不公平,建議可以比照購買口罩模式,同步開放透過便利店領取。否則,就會違反文化基本法第四條「人民享有之文化權利,不因族群、語言、性別、性傾向、年齡、地域、宗教信仰、身心狀況、社會經濟地位及其他條件,而受歧視或不合理之差別待遇」的原則了。

   
聯合筆記/美中夏威夷會議要談什麼?
郭崇倫/聯合報

媒體報導,美國國務卿龐培歐正計畫前往夏威夷會晤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美國國務院不予評論,中國大使館不回覆,但有兩位官員證實,看起來似乎有這回事,但這是什麼意思?

之前許多人認為,此刻中美關係已進入「新冷戰」,過去支撐的三大支柱: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不是已經折損,就是搖搖欲墜,兩國關係正像「自由落體」一樣急速跌落。

但是現在卻突然開始祕密接觸,而且是與這一段時間北京外交部與媒體罵得狗血淋頭的龐培歐來談,真是出人意料之外,可見雙方都不願意關係徹底惡化。

但是要談什麼呢?看起來不像是中美貿易,這有既定管道,五月七日副總理劉鶴還與美方通話,表示會繼續履行第一階段協議;台灣問題與南海問題,雙方暗中較勁,也沒有表面爭端可談,最有可能的是香港問題。

中國人大決議通過要制定「港版國安法」後,外界原以為刻不容緩,要為九月立法會選舉,提前設立候選人資格門檻,不讓泛民派過半,可是即將在十八日召開的人大常委會議程中,竟然沒有這一項立法,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隨即引出不同解讀,認為立法不急,是因立法並非為了一次選舉,而是與中美角力的國際大局有關,故要謀定而後動。但仍有人認為,人大常委會將在七月加開會議,通過立法,仍趕得上選舉。

東大的松田康博教授提出一個可能,他認為現在的拖延,主要是與美國博弈,北京要看美國會不會真的制裁?

川普宣布制裁的依據是一九九二年的《美國-香港政策法》,把香港特殊關稅地區的地位拿掉,「這樣的話中國經濟完了,但美國在香港的經濟利益也完了,香港的民主派想捍衛的香港地位也完了,這是三輸的局面」,這是核武選項,大家同歸於盡,所以到目前僅止於宣示,但尚未形成制裁方案。

當然另一個手段是去年十一月通過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就像日前通過對維吾爾訓練營制裁法案一樣,可針對個人和法人進行制裁,包括禁止入境、凍結並禁止官員在美國的財產交易等。

美國內部還在評估,畢竟香港是美國最大順差的來源,而中國也可反制,彼此會升高到何種程度,會不會失控,需要摸底,也許這是夏威夷會議的目的。

美國有川普連任的政治考慮,而習近平也要在二○二一年建黨百年交出成績單,北京市剛證實有卅六人確診,立即檢測萬人,如臨大敵,恐怕不見得已經安度疫情,這會對剛復甦的經濟再次衝擊,大陸也有不得不與美國妥協的壓力。

當美國的盟邦要比當美國的敵人更危險,這樣的美國,即使講再好聽的話,說台美國關係是四十年來最好,台灣都要聽其言、觀其行。

   
壓低高科技高價位醫療 對民眾真的好?
莊乙真/婦產科醫師(新北市)/聯合報

最近對於醫療自費產品,是否訂立天花板價格的問題,引起廣大的關注與討論,我們以卅到五十歲婦女最常見的子宮肌瘤來做病例探討。

子宮肌瘤的發生率很高,卅歲是廿%,四十歲是卅%,到五十歲將近有四十%的人都有子宮肌瘤,當子宮肌瘤長到六到八公分,以台灣目前整體婦科醫生的技術,使用健保給付的腹腔鏡微創手術都可以處理。但是如果長到十二到十五公分,使用微創手術就有一定的困難。

舉我的病人中的三個四十歲婦女為例,一位是家庭主婦,主要生活重心是每天送小孩上下學,一位是政府機關上班的行政人員,另外一位是科技業的國際貿易主管,三人都同時有十二公分的子宮肌瘤 。

使用傳統開腹手術處理大顆肌瘤,下腹部的傷口約八到十公分,術後病人需要休養一個月,健保全部給付,完全不用自費;腹腔鏡協助手術,有五十%的機會,可能因為出血過多,骨盆腔沾粘,安全的考量而必須在手術中途改成傳統手術。而達文西機器手臂在有經驗有耐心的醫師手中,慢慢的處理,只有小於五%的機會,會改成傳統手術。如果能夠使用全腹腔鏡手術或達文西手術,只需住院三天,休養一個禮拜就可以回到工作職場。

如果國家醫療政策是打著為一般民眾節省錢,而限制高科技高價位的自費市場,那麼高端的醫療產業將會漸漸退出台灣,變成沒有第三種選擇,也就是說台灣的醫療高端儀器技術將不存在,民眾必須靠自己有本事出國去就醫,才能享受到高端的醫療服務。

於是,家庭主婦可能有五十%的機會,將近一個月無法送小朋友上下學,先生必須一大早把小孩子送到學校再去上班;而政府行政人員有五十%的機率必須躺一個月,放任人力已遇缺不補的政府行政機關效率降低,民怨加深;至於那位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科技業國際貿易主管,不能盡快回到工作崗位,可能影響整個公司的營運,說不定造成公司業績衰退,更多的基層員工被迫放無薪假,造成更多的家庭沒有收入。總括而言,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呢?

   
口號式兩岸論述 國民黨要做小綠?
孫揚明/資深媒體人(新北市)/聯合報

國民黨的兩岸論述大致出爐,大略是要將原先的「九二共識」,列入所謂的歷史性文件,雖不致全面揚棄,束之高閣,但未來大概不再以此為主張,不以此為兩岸關係的指導性原則了。

在新論述中,國民黨的四大新主張是「堅持主權、維護台海安全和平、堅守民主價值、創造兩岸雙贏」。平實而論,如果不把相關的上下文連在一起看,單就這四項新主張而言,實在讓人看不出這到底是民進黨的主張,還是國民黨的主張?

國民黨長期以來的主張,所以能成為兩岸穩定的基石,不在其他,而主要在於尊重史實以及相關而來的結果。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兩岸互動與成果,在首度政黨輪替、陳水扁即將上台時,由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將之打包,統稱為「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的主張,代表了對史實的承認與尊重,所有之後兩岸關係的開展,都是奠基在這樣的結構與認知上。

最重要的是,九二共識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當時兩岸互動中相互的承諾;現在國民黨的大動作,等於是片面撕毀了一九九二年的基礎承諾。國民黨在做任何類似這樣的決策時,都應先做好萬全之備,提出可行備案;這種備案,至少需使北京了解,國民黨未來兩岸政策的主張為何?甚至雙方以往的承諾是否依然具有規範彼此的效力?如果不再具規範性,那替代性方案為何?但這些,我們都沒有看到。在如此重大的議題上,國民黨不能只提出一些口號式的空洞文字來填塞。

兩岸關係最重要的部分,其實是自經國先生開啟兩岸交流後這一連串發展的過程及其而來的結果;民進黨長久以來在兩岸問題上的死穴,就是在於其始終是以自我的意識形態去定位兩岸;更糟的是,民進黨在兩岸議題上只講「斷代史」,而刻意淡化、去除中華民國政府是在民國卅八年由大陸撤退來台的史實;好像民進黨口中的台灣主權自古就存在這裡。這種完全不符合史實、自我迷幻的概念,碰上了只記「通史」的中共;兩種不同史觀與意識形態的衝突根本無從避免。國民黨難道要做個小綠,緊跟著民進黨的尾巴往上撞嗎?

另外,如果在一個更大的結構中來看兩岸關係,可以感覺到北京逐漸的不耐與躁動。這主要當然是因為蔡英文政府走向台獨,並且看來可能長期執政;但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則是國民黨向綠靠攏。如果在北京認知的台灣政治光譜中,只有「大綠」與「小綠」,其對台政策與手法可想而知。

   
台灣對港政策 應關切不介入
葉明德/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聯合報

新冠肺炎稍退,香港抗議活動再起,主要原因還是香港的Z世代青年不滿雙普選政治改革停擺所致。北京提出「港版國安法」,只是火上加油,增添港人的不安與憤怒。香港社會緊張恐將連年不斷。

香港Z世代抗議活動的主力,是新民主派的年輕人,他們大多是一九九七年之後出生,跟傳統民主派淵源不深。從二○一四年「占中行動」到去年的反「逃犯條例」抗議活動,上街人數動輒百萬人以上起跳,遠遠超過老民主派每年的「六四」悼念活動。港人持續不斷的上街遊行也顯示出,香港Z世代的抗議活動,和歐美國家近年來的民粹運動一樣,不僅蘊含著深層的反菁英、反商、反建制的憤世嫉俗,也夾雜著「討厭中國」的情緒,不滿就直接行動。另,香港Z世代的抗議活動,透過新媒體及網路的動員聯繫,尤其顯得高度機動性、快閃及保護自己的特徵。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政府和香港民眾對抗議活動態度完全不同。香港警察對抗議活動採高壓鎮壓,少有對話,警民關係的緊張遠超過英殖民時期。香港民眾對Z世代抗議活動則大力支持,去年六月二百多萬人上街的反「逃犯條例」大遊行後,十一月的區議會投票結果,泛民主派獲得壓倒性勝利。假如這種民意維持不變,預料今年九月立法會改選,泛民主派有可能贏得半數席次。到時候北京暨港府要求立法會制定法律,恐怕難上加難。北京只好超前部署,匆忙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直接推出「港版國安法」。

北京一直想用法制框住香港民主發展的力道,免得香港脫離北京控制,或背離北京「維穩」目標。結果,北京的動作一再造成香港社會緊張,愈演愈烈。二○○二年,特區政府試圖根據「基本法」第廿三條制定實施細則,結果不成,引發了二○○三年七月五十萬市民上街遊行反對。二○一四年八月卅一日,北京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決議,明確規定行政長官候選人提名委員會的組成,等同否決「基本法」行政長官與立法會雙普選的承諾。該項「八三一決定」,就成了九月「占中行動」(雨傘運動)的導火線,並且延燒到今天的抗爭活動。換句話說,北京想用「法制」來框住港人的民主改革,但是港人期望雙普選及早實現。北京與港人的認知及價值目標差距,便成了今日北京與港人爭執不斷的癥結。

面對香港變局,台灣要怎麼辦?台灣最好的安全政策,是要把最有攻擊傾向的中國「攻擊動機」拿掉。中共最怕香港與境外勢力結合,民進黨毫不遮掩的以具體行動支援香港抗爭團體,等於是把台灣安全賠進去,增加中國攻打台灣的藉口,不宜且不智。台灣最可行的香港政策,是高度關切,但不介入。台灣把自己的民主政治品質提升,和港式的民主相呼應,形成雙颱效應,則台灣不僅可以維繫國際的支持,還得以牽引著中國政治變遷的方向。

   
台股生醫寶典 審視全產業脈動贏戰生技月
就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險峻發展下,全球各國政府與企業開始積極投入與疫情相關的疫苗、治療,以及防疫相關的產品開發與製造。先前被壓抑與忽略已久的台股生技產業中,疫苗、新藥、製藥、原料藥等廠商再度吸引市場目光。

銀髮大廚上菜 私廚「食憶」傳承家滋味
食憶結合了現下流行的「私廚」、「無菜單料理」、「共同廚房」、「銀髮經濟」、「體驗經濟」等元素,將之結合,做到了專業餐廳的水平。「家的味道」,在這裡,不再是行銷話術,成了精神上的延續。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