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第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已從第1季的-6.8%轉為恢復成長3.2%,優於市場預期。這是一個深V型的反彈,對中國及全球經濟形勢都是一個令人欣慰的消息,保守地來說,雖初見復甦跡象,但很可能是一種不穩定的復甦。換言之,最終或將是一個W,甚或是不只一個W鋸齒狀的不穩定復甦。如此研判是因為此番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經濟大災難,這是一種經濟史上前所未見的非典型經濟災難,也是一種傳統經濟理論與政策沒法根本去對付的經濟災難。在諸多所謂的「非典型」之中,最麻煩的就是理論上沒有一個國家能真正完全地走向復甦,除非全球極大範圍的國家都已有效控制或消滅疫情。
關鍵的理由即是在全球連動之下,只要疫情尚未全面受控,各國之間的交通運輸就不能全面解封,全球經濟活動亦就不能全面恢復正常,經濟復甦的態勢隨時會受到衝擊。所以包括中國在內,全球經濟走勢在相當一段期間內,都將處在不穩定的狀態,除非有效的疫苗完成開發並能及時大規模量化生產。樂觀地估計,這至少是在明年中甚至更晚。
與2008年金融海嘯相比,中國經濟動向同樣動見觀瞻,但起碼已有三點不同。首先,中國經濟的動能對全球經濟的貢獻或可能減緩,此處有兩個角度的觀察,包括中國經濟貿易的對外依賴度正在持續下降,中國經濟動能愈來愈多來自於國內需求;以及儘管中國GDP體量占全球GDP的比重上升,但也難見金融海嘯後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50%的舊貌了。
其次,有鑒於上次金融海嘯後,中國為了救市,並願做為全球經濟中流砥柱,採取極度擴張政策所導致的資產泡沫與資源浪費,這次沒有重蹈覆轍,不但未採取大水漫灌式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也調整為有利於長期生產力提高的新基建,而非以「鐵公機」為主的傳統基建。
第三,展望未來,可以預見曾經帶給全球巨大的全球化紅利已經翻篇了,再也回不去了。一方面是疫情對全球產業鏈的割裂及對全球需求的壓制,另方面也是美中兩強博弈下美國採取全面脫鉤政策的結果。這樣的趨勢對全球所有國家而言都是巨大災難,但無人可以扭轉。
全球化帶給國際社會的好處,是各國互相創造及提供需求,「逆」全球化則反之,對各國而言,都將面對外需的滯緩甚至萎縮。後新冠疫情時代,各國的發展形勢或潛力,將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國內需而非外需。這對中國而言,無疑是一個無人料到的新形勢或新紅利。
我們曾提出過一個「自體循環力」的概念,中國經濟的自體循環能力無疑在全球範圍中都十分突出。這是因為四個因素,包括第一、中國經濟體量大,GDP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第二、產業體系門類完整,聯合國的產業分類,無論大、中、小,中國一應俱全,如此完整體系,全球找不出第二個。
第三、能源與糧食等資源供給不過分依賴境外,這一條中國較弱,但中國的資源供給,基本具備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第四、包括了5G、人工智能(AI)、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軌道交通等在內的新基建,不僅有利於提升下一個發展階段的生產力,也有利於創造巨大的內需。建立在以上基礎的中國經濟自體循環力,將會是未來維持中高經濟增長的保證。
最後,2020年中國的經濟增長肯定遜於以往,但國際貨幣基金(IMF)等世界主要經濟機構迄今推估,中國或將是主要經濟體中唯一還能維持正成長的國家。在疫情爆發前,一般根據美中兩國平均經濟增長速度的推估,大約在2030年前後,中國GDP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疫情爆發之後,美中兩國經濟增長均明顯減緩,但美國減緩程度若大於中國,中國GDP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的時間將提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