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食藥署日昨舉行「研商促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藥品及疫苗研發座談會」,成為廠商抱怨大會,批評現有媒合平台無法讓後端廠商加入研發,產業鏈不能連貫。
全球新冠疫情看來即將延燒到第二波,感染人數即將突破二千萬人,死亡人數已七十多萬人,目前有超過一六五支疫苗在開發中,廿七支進入臨床試驗,六支進入臨床三期。
中國軍事醫學研究院的康希諾生物公司發展的疫苗已經由軍方特准使用一年;中國科興生技的全病毒疫苗已於七月進入臨床三期,預計將提供一億劑疫苗;國藥集團的全病毒疫苗也於七月進入臨床三期,預計年底提供疫苗;而復興醫藥集團將在明年底提供十三億劑疫苗。
美國政府補助將近十億美元給Moderna公司,預計明年初提供十億劑mRNA疫苗;美國政府以十九億美元向輝瑞藥廠預購一億劑mRNA疫苗,預定明年底提供十三億劑。
英國牛津大學與英國藥廠阿斯利康合作研發的猩猩病毒改造使其載有COVID-19棘蛋白基因,臨床試驗資訊顯示可以誘發抗體以外,也會引發T細胞免疫反應,可能成為最有保護效果的疫苗;英國政府已經搶先訂購一億劑,預期今年十月可緊急使用,預計提供二十億劑,且每劑只要三到四美元,供全球使用。疫情嚴重的巴西,也善用感染病患眾多可協助疫苗臨床試驗的優勢,順利取得一億劑的授權製造,每劑成本只有二點三美元。
疫苗生產有眾多的技術平台,此次嚴重的全球疫情終於讓其百花齊放,哪些疫苗最安全有效都有待後續的評估研究。然而科學與技術的創新是無止境的,多元化的前瞻疫苗友善的研發、生產,法規環境必須由政府來建構,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總該將此列為重要議題了吧!
從牛津大學的疫苗研發,可知大學及研究機構研發的能量是關鍵性的角色,而國內還是很難擺脫SCI的無形束縛。這很好解決,只要將研發成果未來的應用性加倍在其升等論文點數積分,兼有應用性的研究給予的計畫經費加倍,這些措施就會立竿見影的改善疫苗研發被認為不太前瞻的印象。
國內在二○○九年才完成人用疫苗廠設置的國光生技公司,至今詹啟賢董事長還對未能讓公司轉虧為盈引以為意,這波疫情讓該公司終於有了四十二億元的多家銀行聯貸,但卻是包含還舊貸三十二億元的新貸。像這樣政府政策性支持成立的疫苗公司,到底政府的疫苗採購策略或法規出了那些問題,應該好好檢討。如果只是將疫苗產業當成純粹的商業運作要其自負盈虧,好不容易建立生產線了,疫苗的買主主要是政府,要跟這些國際大廠比價,比不贏就重大虧損,比贏了大概也賺不了錢。
這次嚴重的疫情,我們眼睜睜看著全世界都快開始打疫苗,中國大陸在安排送疫苗的情境,我們的疫苗卻在未定之天,只能繼續在國內戴口罩。別的國家可能很快開放打過疫苗的人可以入境,而我們只能繼續玩虛擬出國吧!
從這次疫情可定論疫苗為關係國家安全的國防產業,有了百花齊放的疫苗產業,更將奠定政府將生技產業作為未來知識經濟產業的基礎。打好了疫苗產業的基礎,才有機會締造出台灣生技新藥產業成為未來知識經濟的護國神山,除了民間的努力以外,政府的前瞻加持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