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迄今,尚未有消退跡象,近來歐美確診病例大幅攀升,再為歐美經濟復甦增添疑慮。反觀台灣因為疫情控制得當,加以電子、資通訊產業出口暢旺,近期已有不少國內外預測機構上調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預測,如中經院上修經濟成長率至1.76%;曾在4月預測台灣經濟負成長4%的國際貨幣基金,也在10月上修至零成長。至於能表彰台灣經濟冷暖的國發會景氣對策信號,則是在8、9月連續亮出兩顆代表經濟穩定成長的綠燈。一時間,台灣似乎有別於歐美先進國家提前走出疫情、率先復甦,但是情況真的是如此嗎?台灣經濟自此能夠高枕無憂了嗎?
首先來看,今年第3季出口年增6%,達到900.6億美元,創歷年單季新高。如此亮眼的成績,除了拜疫情下的遠距商機、5G通訊熱潮所賜,也與美國發出華為禁售令,陸廠提前拉貨所致。事實上,如果扣除電子零組件與資通訊產業,台灣的傳統產業,如機械、紡織、塑化產品、基本金屬等,目前都還深陷在負成長中,不若電子業走路有風。
電子業興旺,傳統產業則是苦哈哈,凸顯的正是台灣產業的不均衡發展。根據勞動部統計,截至10月23日,全台共有655家事業單位、約1.3萬人仍在實施減班休息中,多數為傳統產業。
其次,來看失業率。根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9月失業率為3.83%,較前月減少0.16個百分點。疫情下,能保住失業率不惡化,已實屬難得,但如果深探求職者結構,會發現國內20-24歲年輕人的9月勞參率為59.2%,略低於去年同期的59.6%,顯示這波疫情已促使不少年輕人延後就業、「避風頭」去。
其三,疫情改寫世局,尤其是在美中貿易戰角力下,世界已開始走向「一球兩制」(美國vs.中國大陸)。儘管在一球兩制的初期,不少台商為了符合「兩制」,分拆一部分大陸投資回台設廠,表面上,台灣似乎成為「兩制」的受惠者,但誰也不知道接下來的美國大選,及勝選者的中國政策會不會調整,又或者大陸現在為了反制美國加速進行的「十四五」規劃,在十年臥薪嚐膽後,是否會出現「東風壓倒西風」的態勢?現在全然不可知。
執政當須知,未來的世界,即便是在疫情灰飛煙滅後,也難重回疫情前的軌道。面對當前的世局變奏,我們必須有所準備:「二中一青」:中小企業、中國大陸與青年,將會是今日一分耕耘、他日一分收穫的重要突破口。
面對風險,台灣不能沒有電子業,但也不能只有電子業,這波疫情提醒了我們,台灣還必須深入在不同產業裡培養出佼佼者來。是以,政府不妨重新審視多年未曾大翻修的《產業創新條例》,重新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同時也加強扶植中小企業。台灣中小企業共有146萬家,占所有企業的97%,就業人數近900萬人,占總就業人數的78%,政府應再接再厲發掘中小企業裡的「隱形冠軍」,擴大既有的成果,厚實產業實力,並讓年輕人有就業努力方向。
針對年輕人在疫情下迴避職場,雖是人之常情,但是政府應持續為青年找路,鼓勵年輕人進入產業,或是依循興趣投身新創。現在最怕的就是,在疫情結束後,年輕人因找不回進入職場的通道,白白成為國家的損失。
在對外交往上,我們也不能輕忽中國大陸被美國逼入死角後,在日後可能展現驚人的爆發力。尤其是在大陸主張今後要走向內外並重的「雙循環」,台灣的前途不能單邊獨押美國,而是要想辦法參與到大陸的內需成長與供應鏈裡,兩邊的商機都盡力爭取,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超前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