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對台灣的衝擊和因應三之二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將在15個成員國國內立法通過後生效。對於這個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我國無法參與,政府當然只能淡化其影響,具有專業的智庫也可能因要爭取政府標案,而顯得欲語還休,民眾對其該有的認知,也就經常難以獲得滿足。
RCEP之所以受到重視,不僅因為它的規模巨大(占全球GDP三成),且我國對其成員國出口占總出口近七成,同時它會讓台灣的出口產生「溫水煮青蛙」的效應,開始時不覺得特別痛,但十年之後回首一看,極可能是「不堪回首來時路」矣。
行政院對此事以三點回應:RCEP是自由化程度不高的自由貿易區、RCEP成員很多已互有自貿協定故競合變動不大、印度退出故影響減少。第一點有誤導之嫌,其關稅取消程度高達九成以上貨品,不能說低於CPTPP就稱其自由化程度不高。第二點更奇怪,「中日」和「日韓」之間原來沒有自貿協定,藉此協定而在三個大型經濟體間有了完整的自由貿易,而這三國都是台灣激烈的貿易競爭對手,對台灣的衝擊必然顯著,怎可說是競合變化不大?第三點,印度在此刻確實沒有加入,但為了避免經濟被邊緣化,只要印度國內政情穩定隨時就會加入。
另一個被拿出來低估其影響的說法,是指出我國對RCEP成員出口以資通訊產品為主,而因我國已加入WTO的資訊科技協定(ITA),故出口中有六成屬於免關稅,再加上有一成原本進口國就不課關稅,所以有七成免關稅,不必擔心。表面看來似乎如此,但這些免關稅產品或零部件,要用到不少材料和零組件,若台灣課關稅而15國不用課,他們企業的生產成本就會較低,當然會影響台灣這七成產品的出口。另外,七成資通訊電子產品出口免關稅,其實是過去十多年來被中日韓三國對東協的自貿協定排擠了非屬於資通訊電子出口,導致資通訊電子業出口比重提高所致,未來這個比重將會因排擠而繼續提高;進而導致台灣的產業失衡、所得分配惡化將更嚴重,除了造成高科技園區附近房價高漲以外,其他產業卻都停滯不前,影響全台灣的薪資和就業。
長遠而言,受影響最大的產業其實是服務業。台灣要加強服務業出口的先決條件,是境外國家對台灣開放服務市場,如金融業、電子商務、專業服務、政府採購等。RCEP此次勇敢地以「負面表列」方式進行服務市場開放,表示未列為排除項目的服務業都自然相互開放,台灣將有許多服務企業只能窩在島內,無法進入其市場競爭,難以發展成大型國際企業,例如電商PChome在台灣就面臨和新加坡蝦皮的競爭,但卻不容易在RCEP國家攻城掠地。
除了關稅和投資之外,另一項可能造成深遠影響的是「經濟和科技合作」,像日本就擅長利用這個項目,建立常態化機制來深化和其他簽署國的全面性合作,既強化日本的國際形象,也衍生出許多商機。
我國沒有參與之下,和這些國家進行各種合作的管道就會受限,難以進行實質外交,也失去許多可能發展出來的商機,並且經常受到北京杯葛。而「自然人移動」方面,商業人士可以在15國之內、臨時往來短暫停留免簽證,讓商機或合作的爭取獲得極大便利。
總之,整個東亞在未來將形成一個沒有關稅、貿易極便捷的廣大區域,台灣在貿易待遇上卻淪為和蒙古、北韓、東帝汶同等級的化外之地,難以施展拳腳。
別忘了日本和歐盟,韓國和美國、歐盟之間都已簽有自由貿易協定,台灣如果無法突破全球經貿整合浪潮,除了半導體業,未來還有多少企業願意來投資?這才是台灣未來真正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