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對台灣的衝擊和因應 系列三之三
台灣被排除在RCEP之外,引發國內有不少驚恐意見,但根據RCEP的特性分析, RCEP對台灣的衝擊,短期內確實影響有限。不過如果台灣繼續被排除在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之外,對於長期經濟發展有莫大傷害,政府需把握時間尋覓對策。
RCEP是在東協加一(中、日、韓、紐、澳、印)的基礎上所成立的區域經濟整合。因為各國之間早於RCEP之前,就已經簽署其他雙邊或多邊FTA,因此單純就RCEP來說,其真正的經濟效果在於:強化東協加一的FTA效果;創造出中、日、韓三國FTA。
就第一個效果而言,日韓兩國都在RCEP談出比原來東協加一更好的貿易條件,但是主要獲利項目在汽車零件,這有利日韓汽車業在東南亞布局,對我國的經濟衝擊較小。 就第二個經濟效果的中日韓三國FTA而言,對台灣影響較大。因為根據2019年資料,這三國占台灣出口市場的四成以上,中韓之間在2015年已經簽訂FTA,所以RCEP對於台灣的真正新影響,是中日FTA以及日韓FTA。換句話說,RCEP短期的經貿衝擊只在於,台灣廠商將面對兩種關稅劣勢:與中國、韓國廠商在日本市場競爭;與日本廠商在中國、韓國市場的競爭。
而上述兩種關稅劣勢,考慮到台灣與中日韓這三個國家的貿易結構,對台灣產業的影響有限。因為台灣出口到日本與中國的主要產品是半導體等電子產品,受到WTO架構下,ITA(資訊科技協定)的零關稅優惠,七成五以上都是免關稅。另一方面,因為韓國自身就是半導體生產大國,因此台灣零關稅出口到韓國的比重並不大,但台灣出口到韓國的產品有六成產品的關稅在5%以下。一般而言5%以下的關稅差異,相當匯率損失的範圍,是出口企業可忍受空間。
影響比較大的是5%-10%關稅產品的競爭,出口企業可能要透過產業結構調整,例如控制成本(包括裁員)、上下游均攤的方式來調適。而超過10%以上關稅的劣勢,企業可能要被迫放棄該市場。在中、日、韓三國中,台灣只有出口到中國的3%產品、以及出口到韓國的1%商品,有超過10%以上的關稅。
因此,RCEP對台灣經濟帶來的最新影響是,創造一個新的中日韓FTA。但是台灣對中日出口,七成五以上是零關稅,對韓國出口八成以上關稅5%以下。在這些範圍內的出口產品對台灣企業的影響不大。台灣出口到中日韓5%-10%關稅的產品,占出口日本的2%,中國的15%,韓國的19%,這些出口企業,可能會調整得比較辛苦,需要政府關懷。而超過10%以上關稅的產品,占台灣出口到中韓的比例雖低,但這些出口企業有可能需要救濟,政府必須關注。
此外,RCEP的特點是,經濟先進國家(日韓紐澳)與發展中國家(東協與中國)並存的多邊FTA,為了考量發展中國家的產業衝擊,RCEP的關稅調整時間異常的長,多數的農業或製造業產品都是以十年、20年的長時間來調降關稅。這樣便讓台灣企業有時間進行調整。
以台灣出口到日本的大宗農產品毛豆為例,日本將從目前6%的關稅,以每年調降0.5%-0.6%的方式,到第11年才會零關稅。台灣的出口毛豆在日本市場、長期以來跟中國、泰國以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競爭,RCEP會讓這些國家出口少掉6%的關稅負擔,對台灣出口不利,但是長達十年的調降方式,有利於台灣農家與出口廠商進行調整。
綜合上述討論,我們可以瞭解RCEP的重要象徵意義是,亞太地區已經完成了區域經貿整合,而台灣完全排除在外。從東協加一開始,到此次的實質中日韓FTA,台灣都沒有參與。台灣的傳統產業,如石化、鋼鐵、紡織、機械等沒有受到ITA的庇佑,今後將在東南亞、東亞地區繼續承受關稅劣勢的苦處,企業與政府都需要有應對方針,否則20年後RCEP完成既定的關稅刪減時程,台灣就真的成為亞細亞經貿孤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