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即將結束,歷史上會記錄的最大事件無疑是新冠疫情,以及因疫情而衍生的各種影響與效應,除了較大者如美中兩強形勢的消長,中、西國家治理哲學差異之顯現,及全球生產鏈供應鏈之斷裂與重組外,若干特異現象也值得關注,因為現象本身也往往反映了在平日很容易被忽略掉,但其實卻有深刻內涵的信息,前所未見的全球海運貨櫃戰即為其一。現象本身很單純,時序進入第4季,遠東──北美搶櫃戰開始爆發,許多航商為了搶櫃,拒絕從美載貨出港,而是直接將空櫃從美國調回中國,事件引發美國航運當局啟動調查,甚至開罰,仍遏止不了。
這波貨櫃市場的異象太過於戲劇化,初看之下,令人不解,因為從中國裝櫃出口到美歐,回程並非無貨可拉,但業者居然拒絕,寧可搶空櫃直接調回中國,再裝櫃出口,其中緣由只有一個,即是在海外需求殷切下,中國出口業者願出高價訂櫃,所出之價,足以吸引海運業者寧願犧牲回程載貨之利益,爭取時間以空櫃換取高利。
何以國際對中國貨的需求突然激增了呢?簡單說,歐美各國因疫情嚴重,緊缺各種醫療物資,以及由於各種防疫限制,人人宅在家中減少外出,即使外出也儘量少搭公共運輸工具,因此對電腦、手機、腳踏車等的需求激增,如此大量而又急切的突增需求,全球只有製造大國中國有能力加班生產,而中國又因疫情控制有效,早已復工復產,天量的急需以天量的供給來加以滿足,但由於是單向的,所以終於出現了前所未見的中國出口貨櫃「有貨去無貨回」的異象。
天下事不缺諷刺。猶記得今年上半年疫情爆發之初,一眾西方國家隔岸觀火、落井下石,譏諷這是中國的車諾比事件,美、日兩國政府還出重金利誘美、日企業棄中返國,殊知曾幾何時,疫情形勢顛倒不說,美、日企業真正離開中國者寥寥,原因無他,中國已是全球唯一體系最完整的工業大國,離群索居,並非智者所為。
中國工業總產值2010年超過美國成全球第一,目前更是超過了美、日、德、韓四個工業大國的總和,不僅如此,從重化工業到民生工業,體系完整,從火柴到火箭都能生產,這樣的規模與體系,堪稱史無前例,其所以如此,與一連串的因緣際會有關。
一,前蘇聯的援助。中國原本是工業落後大國,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基於中蘇友誼,蘇聯對中國提供了大量援助,不僅提供資金與物資,還慷慨的拿出核心技術與生產設備,無私的派出大批專家和工程師,幫助一窮二白的中國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
二,1979年,鄧小平決定改革開放,將原本100%的閉關鎖國、計畫經濟與公有體制,轉向市場經濟、混合所有制體系及與全球接軌,結果吸引了大批台、港、僑外資進入中國,與中國大陸各種優勢資源結合,充分發揮了比較利益,抓住了全球化高潮的契機,很快地成為出口大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培育形成了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生工業體系及一大批有活力有創新意識的民營企業家。
三,從1990年代開始,中國啟動教育改革,投入大量教育資源,尤重理工科系的發展,目前每年大專畢業超過800萬人,約一半為理工人才,這使得中國很快地度過了仿製山寨階段,進入到高科技產業,近年來,中國已在不少科技領域達到世界前列,甚至開始反超美國。
四,從明年開始的「十四五」,北京又決定大力發展以5G、AI、大數據等高科技為內涵的「新基建」,力爭在2025實現製造業強國及「2035中國標準」的目標。
這樣的成熟工業體系,豈是美、日領導人只憑意氣用事就可以輕易撬動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