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國際疫情吃緊,加上舊曆年前有旅外國人自世界各地返台過年,特別不少國/地已出現傳播迅速的新冠變異病毒,台灣從中央/地方衛生單位及醫療院所、安養院、榮民之家等養護機構均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新一波的艱鉅挑戰,而最近發生的醫院群聚事件,正警醒我們審視每一防疫環節是否緊扣密實,備戰是否周全到位,又何處正須及時補強?
由於新冠病毒(SARS-CoV-2)在發病前(pre-symptomatic)即有傳染力,有較高比例的無症狀感染者(asymptomatic),及高傳播效率[有效病例再生數(effective reproductive number, Re)較高,此三項不同於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冠狀病毒(SARS-CoV),因此防疫的重點在邊境管制,減少病毒入台機會,十分重要;台灣至2021年1月31日共有911新冠病例(其中僅75人為本土病例,較他國低)。然而多國已有快速傳播的新冠變種病毒,且病毒仍在各國持續演化(local evolution),因此我國採用14天的檢疫隔離加上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篩檢期間有症狀感染者,同時度過無症狀感染者的可傳染期,以減少醫療院所篩檢與隔離需求的負擔,讓我國醫療體系得以維持運作,滿足民眾的常規醫療需求,而不會如歐盟、美、日等邊境開放國應付大量社區感染者求醫而致醫療崩潰、醫護人員精疲力盡與層出不窮院內感染等窘境!
然而正因我國去年邊境防疫上的成功,讓我們沒機會為可能的最壞狀況做預先規劃,例如防護裝備齊否?應變或隔離醫院的合理醫療人力為何?一家醫院因其空間、病床數與醫療人力的最合宜收治新冠病毒陽性人數為多少?超過那些閥值(threshold value)應轉病人於其他醫院?又收治新冠病人醫院的感染管制現場查核,及最危險處的重要人員感染防治培訓是否有定期實地訪查與雙向討論改進的機制?一旦出現照護新冠隔離病人的醫護人員感染時的匡列篩檢範圍與淨空除汙流程為何?這些均應立即思考補救,以防杜重蹈覆轍。
我國的醫院感染管制雖起步晚,但在台大醫院內科、陽明醫學院公共衛生所、國防醫學院寄生蟲與熱帶醫學科、三軍總醫院傳染病科等熱心醫護公衛前輩努力下,曾於1993年出版「醫院感染與環境監視」一書,強調「醫院感染監測系統」與「環境採檢監測」之重要,惜2003年SARS爆發一連串醫院的院內感染群突發事件,美國疾病管制中心(US-CDC)派員調查,發現飲水機按處等院內環境汙染嚴重,顯示政策與制度仍需平日培訓與例行考核才能確保「零感染」目標。
由此次部桃醫院的群突發來看,我國2003年推動的院內「動線管制」,仍需衛生資訊協助防控出入動線。幾項值得未來改進處:(一)發病日至適當採檢日與採檢次數有待規範,尤其可能因感染初期低病毒量易出現偽陰性;(二)經醫院不同區、進出醫院及回家前後均要酒精洗手阻環媒傳播(fomite transmission),另需有常規性的環境偵測數據,包括低風險綠區(如醫護人員休息室、護理站)的高風險設施(如醫護人員廁所門把、冰箱把手),平常除可用不同檢測法(ATP-生物螢光反應檢測或病毒環境檢測)監測環境清潔前、後之清潔程度,作為環境是否已達清潔標準外,應變隔離醫院並可考慮隨機進行環境病毒核酸採檢;(三)照顧新冠病人的醫護人員宜有個別空間休息處所舒展筋骨,常見的困難是住院醫/護的空間較小;(四)病人量過大,醫護清潔等人力不足,若要緊盯防疫疏漏處,可行性會大幅降低,因此台灣北部的新冠病毒陽性者之醫療照顧必須思考專責且合理的醫病及護病比,醫院之間的醫護支援或隔離病人分流該如何協調;(五)除非情況特殊,至2月9日前均禁止探病,日後應持續鼓勵減少探病,嚴防醫院至社區的惡性循環傳播;(六)遇不明感染源時,應以血清流行病學測新冠病毒抗體,以釐清其感染途徑,確保圍剿成功無漏網之魚。當然,發掘與解決問題才能杜絕後患。
由日昨死亡病例為多重慢性病史年長者來看,凡家中有這些高危險群者,在疫情吃緊時,宜少去醫療院所與人群聚集處,或回家前宜洗熱水澡換潔淨衣,降低所有可能的群聚感染,免群聚後更易擇選傳播力強的病毒其後致禍更嚴重。政府也應有更積極的抗傳播力高的新冠變種病毒對策。
誠摯感謝所有醫護公衛防疫人員一年辛勤付出,確保台灣防疫成功的榮景。
(金傳春是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及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陳世英是台大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張科是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感染管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