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開始,國產鳳梨因病蟲害檢疫原因,暫時禁止出口中國大陸。禁令來得很急,做法不合兩岸常規,實際影響卻不大,顯得異常高調詭譎,需要細細解讀其背後意涵,才能提出有效的回應。
這次陸方禁令表面內容,是因多次從台灣進口的鳳梨中檢出介殼蟲等理由,3月1日起停止台灣鳳梨進口。面對禁令,去年澳洲龍蝦同樣以食安為由被禁後,採取了「不妥協、改內銷、找市場、促協商、提(WTO)控訴」五部曲,大概也是台灣目前能降低影響的對策。
不過本案在好幾個癥結點明顯的不合理,反而是值得深究之處。首先,若按農委會公開的資料,去年出口對岸近6,000批鳳梨中不合格者僅13批,且多集中在4、5月份,隨後經積極改善下半年出口各批就接近百分之百合格。為何針對近一年前發生,可能只是特定批次或農場把關出了小差錯的問題,忽然在此刻全部禁止,是第一個耐人尋味的地方。
第二,介殼蟲是鳳梨等水果常見的害蟲,台灣、菲律賓等生產國都在出口前都會以水洗、高壓噴氣等方式予以消除;即便還是在進口邊境驗出,通常做法也是以溴化甲烷燻蒸後入關,若再考慮我國去年下半年檢驗的高合格率,採取全面禁止這種極端手段防疫,毫無道理,是第二個弔詭之處。
第三,陸方措施幾乎沒有一點符合WTO規則,包含毫無風險評估可言(檢驗合格數據不支持、台灣風險等級不高)、充滿歧視(對菲律賓水果未做出相同介殼蟲檢疫要求)、未考慮燻蒸等替代手段來化解,以及非緊急事件卻一周前才通知等,連一絲解釋、灰色空間都沒有。
第四個弔詭是影響很小。因為雖然我國鳳梨九成出口對岸,看似顯著,但實際上國產鳳梨主要市場在內銷,出口中國4萬公噸僅是總產量的一成。所以不到一周的時間,透過我政府公私部門合力,銷不出去的鳳梨都已經消化完畢。
四個弔詭綜合起來,無怪乎各界都認為這次的禁令背後,原因應該不在「蟲害」。其實中國大陸一向喜歡用市場規模及檢疫手段表達政治立場。過去與菲律賓南海島礁爭議時禁過菲國的鳳梨香蕉,去年也以食安為由把澳洲龍蝦擋在關外。曾有澳洲分析指出,北京要的是澳洲「放尊重」。中國大陸不願跟民進黨往來大家都清楚,但為何要冒著進一步失去台灣農民及民間民心、讓政府撿到槍,乃至於國際上已經受到高度重視的「中式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質疑的風險,拿鳳梨祭旗,所圖為何? 因此真正的大哉問,是此時此刻北京要表達什麼?要改變什麼?
第一個可能是對空鳴槍,警告台灣在與美國經濟互動全面升溫之際,維持兩岸經貿往來也是同等重要的議題,失衡會有經濟代價。另一個是出考題,測試一下陸委會及國安新團隊的能耐、反應及協商的意願與技巧。若是這個盤算,選鳳梨檢疫爭議作為兩岸恢復技術協商的契機,則可以算是溫和的起手勢。第三個可能,則是無所謂失民心、觀感不好的考量,將開始全面啟動透過經濟力量,迫使台灣調整政治立場的系列作為。
北京的真意可能混雜著以上各種可能,或許還有其他不得而知的企圖。「鳳梨之亂」告誡了我們面對美歐步步拆解重組全球供應鏈,就算北京不人為脅迫,兩岸經貿關係也必然會隨之改變,不可能繼續維持30年的常態;如何找到未來美中台經貿關係的新平衡點,非常重要。「鳳梨之亂」也提醒了我們經濟集中度的老問題及風險,不能再用佛系態度來處理;更重要的是,「鳳梨之亂」突顯出兩岸恢復對談是必要且必須的一步。希望大家在吃鳳梨救農民的同時,要多想想這些重要卻被忽略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