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也促使社會大眾金融投資更加仰賴數位平台,因而加速了機器人理財的發展。機器人理財一般又被稱為「智能投資」,即「將人工智慧導入傳統理財」的顧問服務,依照金融消費者的風險屬性及投資需求,利用演算法模型計算後,提供金融消費者適合個人的交易策略及投資組合。目前世界幾個成功發展機器人理財的國家,主要商業模式多為採取機器人理財(平台)加投資顧問(人),可說是利用數位平台來實現普惠金融的一種工具。
機器人理財發展迄今約13年,根據德國市調公司Statista預估,2021年機器人理財的資產管理規模將突破2兆美元,2025年更將達約4.79兆美元,年複合成長率超過20%,成長速度驚人。以2019年為例,機器人理財所管理的資產規模約1.5兆美元,其中美國約占了77%、中國大陸占18%、歐洲地區占3%,其它地區則占了2%。
反觀台灣,機器人理財的推展相對緩慢,自2017年6月金管會開放機器人理財業務以來,初期乏人問津,直到2019年底才有九家業者開辦,累積投資人數3萬多人,資產規模約新台幣10.3億元。2020年呈現大幅度成長,累積投資人數8萬多人,資產規模約25億元,但相較全球2020年機器人理財所管理的資產規模,仍顯得微不足道。機器人理財在台灣不但有極大的成長空間,也是後疫時代提升台灣資產管理競爭力的一大利器。
加速發展機器人理財有助提升台灣資產管理的競爭力。首先,金管會正加速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機器人理財正是金融科技創新的一環;同時,金管會2020年9月發布資本市場藍圖,也規劃推動投信投顧業科技化發展,因此國內投信投顧業應加速推動機器人理財,一方面可以提升其在管理業務上的競爭力,亦可響應主管機關推動金融科技發展的政策。
其次,機器人理財為「利用演算法模型計算後向金融消費者提供之適合個人的交易策略及投資組合」,因此可以讓每個人在理財過程中享受到VIP般的尊榮,加上台灣儲蓄率高且散戶及小資族充斥,極適合發展機器人理財。其三,2020年10月台灣證券交易所推出「盤中零股交易制度」,邁開台灣朝向智能投資的新進展,亦提供了未來台灣進一步發展機器人理財所需的養分。
除了這些有利發展條件,要讓機器人理財在台灣加速發展,仍須主管機關大幅鬆綁相關法規及限制,例如現行的機器人理財「投資組合自動再平衡機制」就侷限頗多。在機器人理財中,所謂「投資組合再平衡機制」指的是,當投資人投資組合各資產的「實際權重」偏離「目標權重」時,投資人必須重新調整各類資產的權重,以確保投資組合內各資產的權重符合目標權重。這在機器人理財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若是限制太多,將不利長期績效提升及業務的推動。
再者,全權委託業務的規範應可再加以簡化,同時必須考慮降低進入門檻金額,讓機器人理財有更多的操作空間,以利相關業務發展。另外還要呼籲國內投信投顧業者,應勇於投入資源並招募人才來推動機器人理財的業務,提升其資產管理的競爭力。
綜合上述,在後疫時代人們除了透過數位型態消費,投資大眾的金融投資也變得更加仰賴數位平台,再觀諸全球機器人理財所管理資產規模的高速成長,台灣在後疫時代的「天時」、市場環境的「地利」及主管機關支持的「人和」下,相信正是推展機器人理財的最佳契機,不但可藉以提升台灣資產管理的競爭力,並可讓台灣在全球資產管理業務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