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灣經濟情勢的發展令人憂喜參半。喜的是出口內需齊揚,電子與傳統製造業表現均佳,各機構也陸續上調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憂的是乾旱缺水、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可能延宕對產業民生造成衝擊。
事實上,這一喜一憂之間也存在著因果關係。台灣以製造業大量出口為主的經濟型態向來極易受到有限資源的牽制,「五缺」問題難解,如果又遇到像現在般的出口榮景,問題就更為棘手。
為解決五缺問題,政府向來的思維都是由供給面著手,努力供電、供水、供土地、引進外勞、育才攬才,再加上投資抵減、租稅優惠,致力營造有利企業經營的環境;除了努力擠出資源的「量」之外,政府也努力壓低資源與生產要素價格,油、水、電價格的最高指導原則是維持「亞鄰最低價」,低薪環境長年籠罩,深怕成本一高就使企業喪失了競爭力。最簡單的供需原理告訴我們,面對供不應求的短缺現象,讓價格機制發揮功能是最有效的方法,價格提升即可解決大半問題。然而在台灣,這往往是政府最忌諱的政治不正確選擇。最近的例子就是面對嚴峻水情,政府花大錢提出四大抗旱措施,鑿井、海水淡化成本都不在話下,但這些成本不但不反映在水價上,連針對旱情規劃妥當、正式宣告、全民也有共識的課徵耗水費,經濟部終究還是畏畏縮縮地「延後再議」。
退萬步想,就算不想碰觸敏感的價格問題,面對資源日益窘迫,設法減少需求應該會比想破頭增加供給來得務實。但依賴出口的製造業模式,長期使用大量、廉價的資源與生產要素;或者說廉價的資源造就大量出口的製造業。這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未來勢將使台灣更頻繁地面對五缺窘境。
政府不是沒有解決對策;然而,一遇到強勁國際需求,就又忙不迭地讓資源低於成本價來全力支應製造業所需,深怕漏失了眼前的商機,卻貽誤延宕了經濟可能轉型升級的契機。
台灣當然還是必須有製造業,特別是近來台灣常被標榜「製造業實力雄厚」,但如果製造業出口榮景必須建立在低成本的「競爭力」上,這樣的競爭力其實薄弱而難以永續。蔡總統宣示要打造台灣成亞洲高階製造中心,「高階製造」指的當然是高品質與高附加價值,甚至是品牌。製造業要靠品質、品牌賺錢,當然與過去追求低成本的模式大異其趣。
被刻意扭曲的低成本環境是產業想要升級轉型的障礙,勇於面對合理成本是成功升級轉型的最基本要求。日前立法院三讀通過勞工職災保險法,工商團體立即提出希望政府能有租稅優惠以「減輕企業負擔」的「配套」。如果職災保險法的內容是與時俱進地改善勞動條件,這就是新時代下的合理成本,企業必須調適接受,如果還要政府補貼全民埋單,就會又再陷入「刻意扭曲的低成本環境」,長期而言,對經濟並沒有好處。
面對合理成本,政府亦應如是。落後多國一段時日後,政府終於在世界地球日也宣示了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經濟部隨即提出可以零碳電力、製程減碳、循環經濟、發展節能設備及負排碳技術等四大政策來達標,與他國不同的是始終不考慮課徵碳稅,更明言「碳稅等制度將減少競爭力」。繼耗水費延遲再議後又一力作──就是不想讓企業支付外部性應承擔的合理成本。
如果不課碳稅可以達成碳中和,諸多發展碳稅的先進國家豈非笨蛋?如果靠對手國課徵碳稅「減少競爭力」來贏過他們,豈非勝之不武?又有何顏面談「高階製造中心」?近一年來台灣英名在外,應有宏觀遠見的經濟部應該慎思,台灣應如何名副其實地邁向一流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