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進入新時代,每天都有新變化,令人有霧裡看花之感。上個月美國參議院外委會通過的「2021年戰略競爭法」(Strategic Competition Act of 2021)具有撥雲見日之效,有助於釐清美中在經濟面向戰略性競爭的重點。繼上周的整體架構性分析後,本周將聚焦在供應鏈重組的較勁。
在經濟領域,戰略競爭法並非推動美中經濟競爭的唯一工具。事實上從川普時代啟動的貿易戰關稅制裁、外人投資審查及出口管制三支箭不但沒移除,還在持續擴大。除了華為禁令迄今聞風不動外,連先前傳出的中芯國際管制鬆綁,看來也只是謠言;上個月拜登甚至再度公布新的半導體設計管制名單。除此之外,基於提升經濟安全考量的供應鏈盤點及回流檢討,也是拜登100天新政的優先推動項目。
貿易及科技戰表面上是以不公平貿易或武器擴散為由,實際上也帶有創造壓力,迫使美系供應鏈降低對中國依賴之目的。
確實有效。自2019年開始,台商在內的美系供應鏈體系為了規避制裁關稅,替美商代工資通訊甚至電視機的台商開始將供應鏈遷回台灣,運動器材、衣飾鞋類等原本就蠢蠢欲動的勞力密集產業也逐步往東協、墨西哥移動。出口受管制不能再出貨到對岸的業者,也開始尋找替代客戶及市場。按照統計,大約有15-30%在中國大陸的美系供應鏈體系已經啟動產線調整或搬遷工程。
顯然美國不滿意第一波壓力下供應鏈調整的速度,因而決定透過國家力量,加大協助力道。「戰略競爭法」第一部分,就是規定政府應編列每年至少1,500萬美元的預算,由各地使館聘請專業顧問,提供在中國境內有供應鏈的美國企業諮詢服務,服務重點包含退出中國市場策略、部分產線移出至中國境外策略以及尋找「去中化」之原物料供應商,而服務內容涵蓋協處法令等障礙,提供各國市場資訊以及各國夥伴引介對接。
此外,供應鏈「去中移轉」服務除應以中小企業為優先外,更要求前述諮詢顧問專家接受各地使館館長(Chief of mission,通常為大使、代表或總領事)的直接指揮監督,且館長需負責與國務院、商務部以及其他國家使館代表處之協調事務。言下之意,「去中移轉」服務將是各地使館的優先推動事務。
美國商務部國貿總局(ITA)原本已有「供應鏈及專業服務辦公室」提供業者協助,「戰略競爭法」有二個不同,第一是針對性、第二是要將力量從華府擴散各地,由各地使館一起僱用顧問來擴大支援的廣度及深度。這種加速供應鏈自特定國家移轉的服務,無疑是要打破全球基於比較優勢的分工結果,不是市場經濟思維。但美國的邏輯是,全球供應鏈如此高度的集中在中國的現狀,本身就是以人為力量扭曲比較優勢的結果,而且已經形成國家安全威脅。
以上新機制發出的訊息,第一是美國政府希望改變現狀,降低供應鏈在中國的集中度,而且成為長期方向。第二,美系供應鏈「去中移轉」無需全部脫鉤,但絕不能一事無成。第三是由於移轉很緩慢,貿易戰及科技戰等壓力來源短期不會退場。
「戰略競爭法」只是參議院委員會提出的草案,未來還會有很多修正變數。不過字裡行間充滿拜登行政團隊常用的思考方式及關鍵字,似乎也並非少數參議員一廂情願的產物。對台商而言,對本法後續進展當然要注意,然而若改變現狀已成定局,應該提早檢視客戶群及體系定位,才能充分利用這些服務及各國的誘因來分擔成本。對政府而言,也應該超越「回流」單一思維,效法美國成立台商供應鏈調整諮詢辦公室,協助海外布局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