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疫苗接種後,傳出廿七名猝死案例,有民眾認為係疫苗所致。若不妥善處置,恐引發懼打潮。高齡長者,是國際公認優先接種族群,他國有許多經驗。挪威一月曾有廿三人接種疫苗死亡,當時挪威檢視資料,認為是疫苗常見副作用(例如發燒、噁心等)。數日後,挪威與世衛發布聲明,認為接種疫苗並未導致死亡率顯著上升,判定長者死亡與疫苗接種無關。其後各國有類似現象,也造成民眾的疑慮與猶豫。顯示官方聲明,不足以安眾人心。該如何看待此現象?
首先,國際經驗顯示,與疫苗種類無關,主要與年齡及健康有關。其次,以台灣數據看,去年超過二萬四千位九十歲以上長者死亡、約每天六十六位。如果一天十萬名九十歲以上長者接種,照背景值推估,可能有四十七人死亡,但有些最孱弱臥床者沒來接種,實際死亡數可能會少得多。政府可依接種者實際年齡精確計算公布,讓大眾安心。
然而,亦不盡然表示接種後死亡與疫苗接種無關。接種疫苗如同參加溫和的軍事演習,對絕大多數人,可能有短暫不適。然而對孱弱高齡長者來說,仍可能超過其有限負荷量,成壓垮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些猝死案,縱未接種疫苗,亦可能在天氣驟變或其他事件下發生,但時序上與接種連結,難令家屬與社會大眾釋懷。
要減少新冠死亡,政府自須強力向民眾保證其安全、呼籲持續接種,但民眾與家屬應如何自處?
建議政府與民眾皆應在瞭解疫苗接種利大於弊前提下,務實看待個別差異,採取以下原則處理:一、接種疫苗須當事人簽署同意,事先向長者說明接種好處與風險,尊重個人意願;二、長輩無法親自決定者,主責照顧者宜與其他家人商量,避免單獨決定;三、不幸遭遇到少數的接種後猝死事件時,由醫療衛生單位通報主管機關,依調查結果判定因果關聯;不論是否與接種有關,家人及政府皆已盡心從長輩最佳利益出發,無需自責或相互責難;四、對於孱弱或行動不便者,政府宜提供到府服務等更體貼細心做法;在長輩接種後,亦應有人陪伴及密切追蹤。
整體言,相較廣大長輩接種人數,猝死仍屬偶發少數,接種仍是最佳保護對策,但容許個別性彈性考量。當成人全面接種,對於未接種長輩也是一種保護,因此政府實應加速國際認證疫苗進口,有效擴大接種率,達到保護全體國民與經濟的防疫目標。
常叔/軍退(台南市)
報紙頭版標題,長者接種兩天十一死,不免擔心起來。想到三天前才致電里長,幫八十五歲母親預約接種,衛生所也通知報到時間,萬一注射完倒楣遇上了,怎麼辦?
看到新聞快報新增十八死,累計四七八人時,忐忑不安思緒似又漸漸篤定。因而決定依預約時間前往,為表慎重特地帶母親九種慢性病處方藥單,以便醫師問診時參考。也許天雨或前兩日施打經驗,醫護人員比民眾多,依指標順序完成報到、填寫資料、醫師問診及注射區,行動不便者醫師走動趨前服務,醫師仔細檢視藥名,對某種影響免疫系統藥還特地上網協助查詢,確認對疫苗沒有影響後才安心接種,原地等待半小時觀察無恙後,始領回接種卡離去,整體過程還算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