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聯合報七十周年社慶。作為台灣唯一存在七十年而未曾易主的民營報紙,我們感謝七十年來持續給予本報支持和鞭策的讀者,讓我們能不斷精進;我們也很欣幸能陪伴台灣走向開放,見證多元社會的繁花綻放。我們更期待未來能扮演更多的角色,結合各界不同的力量,讓社會走向更公平、正直與美好的境界。聯合報的誕生和成長,和台灣的安危跌宕與變遷起伏一直是脈絡相連的。七十年前的中秋夜,聯合報草創於西寧南路的一座小磚房。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剛播遷來台,國家情勢緊張,物資極度缺乏,民族報、全民日報、經濟時報決定集合三報的人力物力奮力一搏,共同出版發行。這個力挽狂瀾的倡議,正是今天《聯合報》三字的由來,它是當年的報人志士在艱難中攜手合作的結晶。這樣的誕生背景,讓我們對自己的使命感保持戒慎,不敢或忘。
監督有權力的人
作為公眾媒體,我們始終以扮演「訊息的告知者」及「權力的監督者」為己任。在思潮上,我們持守民主、自由、法治的價值,鼓吹有助經濟發展的政策鬆綁;在行動上,我們對政府偏斜的權力或踰越法制的作為,不懈地提出批評、建言和糾正。一方面,是追求最大可能的資訊透明,以免人民在「無知之幕」中失去方向;另一方面,則竭力監督政府行政、立法、司法等權力的運用,避免官員濫權導致體制失衡,使人民權益和社會正義遭到侵蝕。
除了媒體報導與監督的傳統天職之外,我們更進而著重媒體「社會關懷」角色的開展。主要原因是,透過媒體報導的聚焦效果,或許能讓特殊議題或弱勢族群的境遇受到社會關注於一時;但許多問題的解決或落實卻需要更實質且持續的投入,才能取得成果。因此,本報在六十周年社慶時宣布成立「願景工作室」,目的是希望擴大關注範疇,結合民間不同領域的專家賢達及工作者,共同為變遷中的台灣尋找新的指引,乃至為被社會遺忘的角落找到希望的出口。
關懷有需要的人
簡單地說,「願景工作室」的任務和理想,就是追求媒體角色的再進化。我們不再以報導現象、發掘議題、批判監督為滿足,我們更希望促成真正深刻的社會改變。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更積極地分析、追蹤,更開放地尋求新的解決思維,並結合更多的機構團體和人力腦力,來促使轉變成為可能。過去十年,聯合報願景工作室策劃了超過一百四十個深度專題,涵蓋了公路正義、活躍老化、偏鄉教育、移工權益、飲食革命、青年發展、動物福祉等不同面向。現在,當我們看到路上的行人,得以安心的過馬路,獲得駕駛者的禮讓;當我們看到偏鄉的老弱,獲得合理的交通工具;或看到「社企」兩字成為網路熱搜詞,我們都覺得與有榮焉,「聯合報努力,讓台灣更好」的心願逐步在發生,逐步在實踐。
然而,我們並不以此些微的進展為滿足。願景工程固然是聯合報結合許多企業與民間團體共同努力的目標,但這些成果多半從採訪報導出發,有些幸運獲得實踐,發生改變;有些則還在呼籲階段,需要更深層地檢視結構性缺陷,以及更大的推動力道。因此,在聯合報七十周年,我們決定將願景工程「公共化」,捐款成立「願景工程基金會」,作為聯合報七十歲生日獻給台灣社會的禮物。
讓改變會發生
「願景工程基金會」將組成新的董事會,廣納社會多元的力量。十年前我們成立願景工作室的宗旨是「讓台灣更好」,但讓台灣更好的方式還有許許多多,絕不僅是媒體的採訪報導而已。我們不能光靠自己和若干朋友,而是要「超越聯合報」,爭取更多人的信任、認同,借助各種多元專才,不但「讓台灣更好」,更要讓「改變會發生」。
第一任願景工程基金會董事長由前行政院長陳沖擔任,他將領導不同領域的人才探索台灣深層的議題,召喚各界有志之士共同發掘議題推動改變;目的無他,就是希望台灣社會能變得更平等、更有品質、更有包容力,更樂於追求善與美。而聯合報除了繼續協助願景基金會決定推動的項目,也仍將持續過去十年一貫的採訪目標和內容,因為十年努力,「願景」已成聯合報同仁的內建DNA。
七十周年,我們除捐出願景工程,也為落實展望與前瞻的企圖心,訪問了台灣社會各行各業七十個人,請他們陳說對台灣未來的願景。聯合報發願,盡我們的力量,來協助完成他們的願望,匯涓滴以成巨流,讓正向改變在台灣發生,不斷的發生。
我們藉著願景工程的公共化,及協助七十位社會人士完成許願,期許自己的角色更寬廣,也期待更多民間人士和團體共同加入,一起成為推促台灣進步的力量。監督有權力的人,關懷有需要的人,這是我們不變的熱情,也是我們對下一個十年的許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