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能源恐慌正席捲歐、亞,電力及天然氣價格衝到歷史高點,全球液化天然氣(LNG)價格在歷史高點附近,布蘭特油價一度衝破每桶80美元關卡,達到三年來高點;油氣雙漲,也造成多國電力減產,電價高漲,且缺電嚴重,壓抑經濟復甦。國際媒體更普遍使用「能源危機(energy crisis)」一詞來形容當前情勢,擔憂1970年代高通膨、低成長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惡夢重現。到底「能源危機」是否將臨?或者只是「過渡性」現象?這波能源價格上漲,是以天然氣為導火線。在需求面,許多國家為了達成減碳目標,都逐漸拋棄燃煤,改用較乾淨的天然氣發電,且歐洲高齡的核電廠正陸續除役;不巧目前歐洲天氣比往年溫和,風電產量減少,使天然氣的需求激增。加上冬季將臨,但目前歐洲天然氣的庫存量降到歷年來的最低水準,因此積極回補庫存以準備過冬。中國大陸是全球天然氣的最大買家,今年進口量雖增加近一倍,但重建庫存仍不夠快。
需求增加,供給卻無法趕上。歐洲天然氣主要來源俄羅斯,決定保留更多天然氣以供國內使用,挪威供給量也有限,導致歐洲氣價一年來大漲近五倍。亞洲、歐洲、中東及南美各國都急於向卡達、千里達及美國搶購天然氣,但僧多粥少,供不應求。目前全球天然氣供給已經吃緊,預料冬季時將益發緊俏,促使歐、亞各進口國競相提高採購價格以確保供源。
全球大力推動減碳,既帶動天然氣需求增加,也限制油/氣業者增產,加上極端氣候頻率增加,都使全球天然氣面臨長期性、結構性的短缺壓力,因此未來中期間發生「天然氣危機」的風險確實不低。
至於油價上漲,則是因為供、需雙方面都有諸多事件同時發生所致。在需求面,隨著先進國家陸續解封,且跨國往來增加,使汽油及航空燃油需求成長,從而拉高石油需求,而且增速超過油國組織(OPEC)增產的速度,形成供需失調。另外由於天然氣飆漲,預期今年冬天電力業將不得不「以油代氣」。但無論是供需失調,還是冬季需求增加,基本上都屬於「過渡性」,何況疫情未必不會再有反覆。從長期來看,隨著再生能源的發展,及電動車的普及,石油需求在結構上反而不利。
再看供給面,導致供給吃緊的因素包括8月底美國艾達颶風襲擊石油產區,原油供給量迄今流失約3,000萬桶,且產量要好幾個月才能復原,墨西哥也發生產油平台大火,但這些都只是「過渡性」事件。何況OPEC+從8月起日產量將遞增40萬桶,到年底時日產量將比7月底時增加200萬桶;如果油價持續上漲,不排除OPEC+將更積極增產。
至於結構面,全球減碳運動其實是「雙面刃」。 國際大型石油公司受到股東的壓力,必須加速轉向「綠色」營運模式,減少探勘與生產投資,勢必壓縮未來中期間全球石油產量。但隨著綠能逐漸成為主要能源,石油出口國勢必加速產油換錢,以免到頭來「油棄於地」。因此減碳勢頭愈好,石油需求愈少,供給反而增多,石油終將過剩。
總結而言,「能源危機」風險的確存在,但要將氣、電、油分開來看。基於減碳的要求,石油與天然氣的替代性已下降。全球減碳運動聲勢愈強,天然氣需求便愈多,但供給增加潛力有限,因此氣價將長期看漲,宣稱「天然氣危機」並不為過。電力則受天然氣影響,同樣在中期間會出現供給短缺、價格升高的「危機」。 □這兩項「危機」會多大、多久,端視綠能普及的速度而定。至於石油,由於排碳量高,「以油代氣」不利於氣候,終將難成氣候,何況全球油源仍然充盈;因此油價上漲只會是「過渡性」現象,不大可能再度形成「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