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不到,就有奇異、東芝與嬌生三家國際知名的大型公司宣布準備拆解成更小的企業,這反映出經濟潮流的變遷,是否會有更多的大公司跟隨其腳步?什麼才是多角化經營的準則?這些問題將來勢必會考驗大型企業的經營者。
首先,奇異公司(GE)9日宣布,將拆成三家上市公司,2023年初將醫療保健業務分割出去,2024年初分拆能源事業,而奇異這塊招牌則由集團內的航太事業續用。
奇異公司創立於1892年,上世紀80年代一度成為全球最大企業,營收達1,300億美元,公司市值更暴增到4,100億美元以上。當時奇異品牌無所不包,從燈泡、電視到洗衣機、發電機、噴射引擎,甚至跨足醫療設備,製造磁振造影機。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奇異的規模和業務的複雜性,折損了其應付危機的靈活性;2018年6月奇異被踢出藍籌股名單,注定了被拆分的命運。
1875年創立的日本電機大廠東芝公司,12日宣布旗下事業將分割成三家公司,分別為基礎建設、硬體設備、半導體記憶體,重組成三家企業,分別上市,讓收益結構和發展戰略各不相同的三個部門,業務獨立。這是日本第一家大企業完全分割上市的案例。
東芝拆分,無疑是受到奇異拆分的影響,兩個公司在經營項目上有重複,彼此也有合作關係。東芝社長綱川智在記者會中表示,拆分為三家企業「是能使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最佳道路」;日本媒體則質疑,拆分之後的各家企業規模變小,能否維持核能與半導體的技術與基礎研究。
就在東芝宣布拆分的幾個小時之後,135年歷史的嬌生公司也宣布,計劃將自家業務拆成二家公司,一家專注於消費產品,另一家則全力投入醫療健康業務。去年嬌生的製藥部門銷售額增加8%,製藥業務還開發只需注射一劑的新冠疫苗;相比之下,銷售Band-Aid(OK繃)和止痛藥泰諾(Tylenol)的消費者部門去年銷售額僅增長1.1%,旗下產品嬰兒爽身粉及其他滑石製產品因含有石棉,遭指控有致癌風險,陷入長期訴訟。
現在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公司經營者必須隨時審視,什麼是旗下最賺錢的部門,是否有必要獨立出去,以免被其他不賺錢的部門所拖累。在嬌生的例子中,最賺錢的、最有前景的部門,當然是生產新冠疫苗的製藥部門,單單在最近一季的營收就高達130億美元。
過去大企業的目標在穩定成長,儘量多角化、多元經營,避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中,同時維持穩定收益,持續成長,公司愈大愈好。但是多角化經營的代價,就是部門決策受到集團牽扯,難以獨立,優點不易顯現,因此也難以獲得投資人的青睞,股價不易拉抬。
奇異的三家新公司都是個別領域中競爭力十足的強棒,都將成為「更簡單、更強、更專注」的公司,屆時方便管理,投資人也較容易了解。奇異執行長賴瑞.卡普表示,拆分為三家公司後,每家公司都可以更聚焦各自的業務、更具有靈活性,且資金也能更適當地契合使用,更好地為客戶服務。
但不是每一家巨型公司都走上拆分這條路。從2013年起,索尼一直承受拆分旗下娛樂業務的壓力,股東們希望甩脫岌岌可危的電子產品部門,可是索尼堅持廣泛的業務組合是其優勢所在,拒絕拆分,最終也憑藉優異的營收表現化解批評。今年4月公布的財報中,索尼在2020財務年度獲利飆升101%。
拆分的目標,其實是模仿矽谷創業的高科技公司,通常它們目標專一,優點突出,往往獲得大量投資,協助其併購或在技術上超越競爭者,快速擴張。但如此也往往招致市場管理者的注意,調查是否有違背反托辣斯法之嫌,未來恐怕以反托辣斯名義的外力介入不絕,從而迫使這些企業陷入另一種被拆分的危機,就像此刻的Google、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