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柯市長和王部長十一月廿六日終於要當面溝通了。見面會談什麼?交通部一定急著要拿出去年十月十三日的四首長會議記錄,確認基隆捷運兩階段建設的共識,希望不要再另生「外環線先於民生線」的說法。柯市長想必要追問為什麼蔡總統二○一七年預告要納入「前瞻基礎建設」的基隆輕軌,四年半以後不見了?這些問題大後天一定沒有明確答案,因為大家都沒有分析工具,沒有量化評估,誰也說服不了誰。
沒有分析工具就不足以做專業規畫。大官指點江山承諾建設時,看到空地,就當作是軌道點石成金的必經走廊;鐵道工程師只管投入技術和經費實現決策;民代和地主再以捷運為名要求多設車站。於是,以開發為目的的新基隆捷運就應眾人期待出生了!沒有人真正去評估花四五○億沿基隆河谷的新捷運。比較一百億元的台鐵輕軌案的得失,迎新棄舊,柯市長的記憶就消失在歷史中了。
正因為沒有客觀運輸模式,跨系統、跨走廊間路線的優劣和順序,更加難以評斷了。交通部希望台北市專心配合建造基隆捷運,不要轉移力氣到東環線的說服力怕也會落空!
沒有評估工具,也難以合理化原來以為達成的政治公約數:「基隆捷運第一階段:東湖—八堵」。但它的東西兩端都另待決定:「東段要看基隆人十年後的決策,西段面臨諸多環境課題」。可以說,就算交通部卯足全力趕造第一階段基捷,有很長年期會出現段落性的「東湖到八堵」捷運系統,無頭無尾,想像不出它的運輸功能,也就難以預見車站旁的土地會大繁榮。
進而,基隆往返台北的民眾會在八堵和汐止(或南港)轉兩次車,才能搭乘較快的台鐵列車。對汐止民眾而言,區內增加了高架捷運,但聯外台鐵受制於汐止樹林間多項既有工程,班次難增服務也未獲改善。顯然,基汐交通問題依然存在。
綜上,建設第一階段「基捷」並沒有提升基汐北區域交通服務,還耽擱了台鐵再出發契機。這是四首長去年的共識,是大後天要再敲定的北北基運輸系統新畫面嗎?
沒有評估工具,誰也不服氣,那兩位首長見面要談什麼?我們認為,首先,面對複雜的運輸系統決策,雙方都要承認必定要有評估工具。交通部運研所和台北市捷運局(不是鐵道局工程機構),應合作完成數據性運輸系統規畫工具。其次,研發期間趕緊推動短期的不悔作為。交通部和台北市應分別推動改善基、汐和台北市的大眾交通。例如交通部要改善台鐵準點和加密車次等短期措施開始;繼而將基隆段號誌系統升級,全島東西幹線發車點改移七堵等中期工程次第推出。台北市則擴大開放基汐直達南港和內湖轉運站客運路線等睦鄰作為。
作為都會區核心城市和財稅受益者,台北市願意釋出資源解鄰居交通燃眉,這是「六都」的意義,是首埠大哥在地方自治的角色。王部長請樂見這樣的合作,而不要自限於上次四首長會議統統有賞卻無章法的模糊決議。是為有勇,是為大幸!